中国船业发展史(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2022-12-09 10:00 点击:133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

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早的船——独木舟。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就地取材,制造了简单、平稳、装载面积较大的筏。筏的种类较多,有木筏、竹筏、皮筏等。原始社会出现的独木舟和筏,使人类在征服江河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出现以后,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为船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础。随后人们又在长期航行的实践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船——帆船。初期的帆不能转动,只有风顺时才能使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桨。后来人们在航行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即使不顺风,只要使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还是能受到推船前进的风力,于是人们又创造了转动帆,在逆风的情况下,船也能前进。我国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名的。早在秦代我国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到了汉代,就能制造百尺楼船。到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自从人类创造了帆船以后,帆船运载着人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来往,直到十九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还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杆高达30米,挂帆30多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帆终于被机械所取代,帆船也逐渐发展成为装有引擎的船,最先代替帆的是蒸汽机。开始的汽船是由明轮推进的,然后又发展成为螺旋桨推进,接着人们又陆续发明了涡轮机、柴油机、汽油机和核动力装置。造船的材料,也由早期主要用木材发展到近代主要用钢铁。有些现代的小船又采用玻璃纤维和塑料制成。由于造船材料和船的行驶动力的不断发展,人们造的船越来越大,装载的人和货物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航程也越来越远。

2. 船舶工业发展史PPT

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3.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简述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和航海版图的扩大,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船型。

古时,人们“观落叶以为舟”,开始了最初的尝试

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

腰舟: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以提高渡具的浮力。

筏排:为了寻求比浮具更好的水上工具,人们尝试把一些漂浮物捆起来制成筏,如竹筏、木筏、草筏等。筏的出现是人类摆脱水浸主动创造水上交通工具的一个飞跃标志。

皮浮囊:在缺乏木、竹等浮体材料但动物兽皮出产较多的地方,如我国的西藏自治区,人们把兽类兽皮整体剥下、制成一个封闭气密的皮囊,然后吹气,使之膨胀,就可漂浮在水上,支拖1~2个人渡河了。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渡河实践逐渐意识到:把一段树木平整、挖空,就可以成为一只坚固耐用和操作灵便的运载工具——独木舟。独木舟大体问世于旧石器晚期。到了新石器时期,盛产森林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独木舟了。

为了征服江河湖海,古代造船业逐步形成规模。

木板船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据传说,黄帝的大臣共鼓和货狄发明了舟,颛顼[zhuānxū]发明了桨、篙,帝喾[kù]发明了舵和橹,尧发明了纤绳等等。古人运用同样长短的木料,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

舫,就是两船并列。舫的船行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地平稳,古代皇室、贵族们往往加以装饰,乘坐游幸,称为画舫。两船并联之后,甲板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之有两组船底舱,大大增加了承载能力;由于船体加宽,提高了稳定性,航行时更加安全。古人一般利用双体船载客、运货,它是交通运输工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图为河南汲且山彪镇战国墓地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形象描绘了当时驾船作战的场景。

商代时,我国发明并使用了风帆,大大推进了前进的速度。这是船舶推进动力的一次飞跃,也是人类对自然风力资源的具有创造性的开发。木板船上使用了风帆,就可以因风致远,使航海范围日益扩大,向大海的深远处发展。

4.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

对中国的舰船事业而言,杨槱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发光发热、照亮后学的老前辈。1917年10月17日,祖籍江苏的杨槱诞生于北京,不久之后,年幼的杨槱随家人南迁广州。

杨槱为中国潜艇等舰船工业发展贡献巨大

广州商旅发达、帆桨云集,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近代船舶工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给少年杨槱带来了对船舶的最初的直观感受。

而同时,列强军舰横行、国人挣扎度日,青年杨槱便坚定了“学造我们自己的大船”的想法。

高中二年级时,杨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广东造船简史》。

曾经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地方在英国

完成高中学业的杨槱,1935年的秋天远渡重洋,来到了当时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的英国,进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求学深造。

1940年3月,杨槱以优异的成绩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杨槱毅然决定回到正值抗战中最艰难时刻的中国,在当时内地的最大造船厂——民生机器厂担任副工程师,同时在同济大学、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内迁)等校任教。

1944年11月,杨槱应邀赴美国学习考察造船业,并在费城海军船厂监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等舰船,掌握了美国造船业的第一手资料。

杨槱二战中监造美军航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气象一新,杨槱也迎来了事业的新时期,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和造船系教授,大连造船厂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等职务。

198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名单揭晓,在造船业界仅有一人被增选为院士,他就是杨槱。

大半个世纪以来,他培养的学生在我国各大科研院所、造船厂、学校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成为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比如知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

正是因为有了杨槱院士和他的学生们以及千千万万造船人,我国舰船事业和海洋事业才日新月异、乘风破浪,从战舰都要去国外买,到新中国自行研制万吨轮船和导弹驱逐舰,再到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核潜艇、大型LNG船、油气平台、深潜器等无所不能

5.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论文

含义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区别。 只是在使用时,有下面几方面要注意的:

1、如果写专业论文的话,只能使用“船艉”、“船艏”,如果使用后两个词,则会被认为不专业。

2、“舰艉”一般是指军舰的尾部,并不是后半段,我们造船行业没有对于船舶后半段的专有名词,只分为艏、艉和“平行舯体”,当然军船并没有平行舯体。

6. 中国船舶的发展史

海运发展简史

海运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最早的人类时代,人们想要探索海洋之外的事物。今天,尽管各个国家随着历史的进程已经产生了巨变,但海运还是与以往一样重要。

已经证实,在四万五千年前,居住在现代澳大利亚的人们会使用小船旅行和寻找食物资源。虽然我们对当时的航行方式知之甚少,但由此可知,在文明兴起之前,人们就能够使用船只了。

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建立早期贸易航线

阿拉伯海的西边是现代印度,北边是巴基斯坦,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几千年前的第一批早期沿海航行的主要海上贸易航线之一。在此期间航行的原始船舶不会偏离海岸太远。在沙漠国家运输这些货物的必要性以及土匪抢劫旅行大篷车的潜在风险意味着通过陆路运输可能与海运一样危险。

这个地区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早期的海运——事实上,人们相信,航运科学是在巴基斯坦流域的梧桐河周围开始的。在早期的海上船舶上,他们能够用水手的星盘在海上找到自己的路。这种仪器可以预测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的位置——这种方式一直持续到十一世纪,中国发明指南针为止。

在同一时期,罗马人也抓住了航运的机会。罗马人拥有大型商业船队,最好的一艘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通过地中海。事实上,海运粮食和建筑材料等低价值商品的价格可能是陆运价格的六十分之一。

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和2世纪扩展了他们的海运贸易航线,跨越印度洋运到了南亚,在这里他们可以和富饶的泰米尔王朝交易。这些商业船只的成功也吸引来了海盗,历史上保护商船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7. 中国船舶工业成就

1.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通讯、超强超短激光、高温超导等前沿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涌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等一批自主创新重大成果。

2.

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综合工程化能力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3.

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一批新药创制成功,传统中医药得到新的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

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连年增长,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1万件,居世界第4位。

8. 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

沪东中华造船厂已要148年历史了。

沪东造船厂的前身为英商爱立克·马勒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创建的“赉赐洋行”,主要业务是经营进出口贸易、船舶代理等。民国17年(1928年)为扩大经营范围,开设了马勒机器造船厂。

现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子公司,有几十年的造船历史和丰富的造船经验。既能造军用船舶,也能造民用船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中国海洋工程(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官网)
上一篇:lr船级社中国联系方式(中国船级社官网客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