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船重工702所官网招聘
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记录,首次突破7000米,
蛟龙号潜水艇是一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设计深度为7000米。
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在南中国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
2011年7月26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到达深度5057米。
2012年6月27日,到达7062.68米。
2015年3月17日,蛟龙号正式靠泊母港在国家深海基地36°20′05.49″N 120°43′54.41″E。
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在空气中的重量不超过22吨,
不包括乘员重量的情况下,有效负载220公斤,设计潜水深度为7,000米,可承载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学家共三人,
可探索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海域,不过距离地球海洋已知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10,911米仍有相当距离。
该项目始自200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列入863计划重大专项。
其研制工作共有包括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内的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参加。
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是中国深潜技术专家徐芑南。
2012年6月12日,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起担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一副总设计师、总体与集成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终,我们要做出1万1千米级的载人潜水器,在海洋最深处的海底自由航行、作业,这样,中国就真正成为载人深潜发达国家。”
2. 中船重工701研究所2021校园招聘
有博士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又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成立于1965年,地处湖北武汉,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民用产业化等业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经国家批准,招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招收“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 中船重工702所简介
中船重工上市时,并没有整体上市,研究所之类多数是没有上市,他们依旧是原来体制,712所与702所一样还是原来体制。
4. 中船重工719所2021招聘
中船重工719所简介: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又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组建于60年代,是以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为主,兼顾民用开发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型总体研究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专业的技术人员700多人.是武汉东湖开发区光谷主要科技力量之一.719所科研设计任务饱满,经费充足,科研任务多属"十五"预研和技术攻关的研发项目.1965年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二、三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0多项. 该所地处湖北省会武汉市,科研环境优越、小区生活环境优美,连续四次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上海中船重工704研究所招聘
就业挺好的,主要研究水声技术、信号处理、水声装备研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涉及声纳总体技术、信号处理,传感器及声系统,计量与测试技术四个方向,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就业方向:国防工业领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开发、应用水声技术与设备等工作。
6. 中船重工702所官网招聘信息
目前,参与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项目的潜航员共有三名:叶聪、付文韬、唐嘉陵。
三位国宝级的深海潜航员,之所以把他们称为“国宝”,是因为潜航员选拔严苛堪比航天员。
叶聪:
1980年出生,黄陂前川人,黄陂一中毕业,
200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 进入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工作。
现任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质量师、建造师和试航员。
付文韬
湖南岳阳人,1982年12月19日出生。
中国第一代潜航员之一付文韬
2001年毕业于岳阳县第一中学 。
2005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付文韬系我国首批公开选拔并自行培训的潜航员之一,参加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项目。2007年2月5日,付文韬入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受潜航员培训。
唐嘉陵
1984年4月20日出生于四川遂宁。
2003年毕业于遂宁二中。
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专业。
2007年2月5日入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受潜航员培训。
7. 中船重工702所官网招聘公示
首先,吉国先生将“蛟龙号”下水的全过程按照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大家一一介绍,公布各个阶段一些不被人知的详细数据,并且对抛载、坐底发送信息等专业名词进行解释。接着他又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起,强调想象力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带领我们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看不同时代潜水器的发展。由一战前各类怪异的前身逐渐转变为工业时代的工程结晶,潜水艇在一战英德海防对抗中大放异彩。出于军事目的,接下来各个国家均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潜器研发。
常言说:上天难,入地难,下海更难。这话概括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感知。正是如此,自古时起,我国便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吉国先生带着大家横向对比航天和深潜的相似与不同,即他们都面对着各类技术难题。航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高速与失重,相对于此潜水器最大的长处是潜水舱是密封抗压的,内部基本处于常温、常压环境,但当飞船进入太空,宇宙的光依旧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可是当潜水器进入深海,便进入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周围漆黑一团,发生任何情况都仅能依靠海面上的母船,但在很多情况下母船是无能为力的。随后吉国先生又介绍了我国深海海洋资源开发发展历史和现状,通过与美国等国的比较,吉国先生引用汪品先院士的话,“要敢于在海洋项目上投钱,海洋科学更加需要有条理的组织。”
接下来吉国先生介绍潜器的组成和流程,主要涵盖潜水器的组成:母船、水面支持系统、潜水器本体,潜水器的下方回收技术的难点要点,水声技术在深潜中的重要性,还有海上试验合练由浅水到深水的实验过程以及面对合练中各类难题如何渡过难关,直到最后经过数百项技术的修改,逐渐走到7000米深潜的世界前列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现在常说的“创新”更是如此。
在讲述专业知识之后,吉国先生又给同学们讲解“蛟龙号”从设计到下水合练中的趣事,以及潜艇操作员的奇妙海底见闻。吉国教授引用唐嘉陵、付文韬两位队员在“海试快报”发表的文章,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描述的海底世界充满奇幻色彩,神奇的生物、寂静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海底世界。而在“蛟龙号”的前期建造和后期合练中,也发生过很多趣事,例如将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绑在潜水器上下潜到7000米的深度、警车为运送潜器堵路开道、面对商船进入警戒线护航船强硬反击等“蛟龙号”的成功是由无数人的努力促成。最后吉国先生总结“蛟龙号”走过的路,“发起在无锡,目标在上海,落户在青岛。”
会后,勘查技术与工程10级的赵丰伟对潜器的水下定位、商业用途和潜员选拔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吉国先生一一为其解答。“吉国先生是参与到一线的专家,因此给我们讲的也都是一线的最新内容,他能从一个参与者、设计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我们从课本上学不到的。”赵丰伟如是说。
8. 中船重工701所招聘
计算机大类专业,最好是本硕都是。船舶相关专业就算了,别说701,连708都不招船舶学生了,就一点,他们就不缺船舶专业的人。 学历建议是本硕双985或者双211或者至少硕士是985。 如果是武汉地区的学生,华科武理工比较有优势。具体招聘信息可以直接微信上搜索701所的校招相关信息。 (不过当你有这学历,你也不会来船舶这行了)
9. 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招聘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十五”863计划“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如何应对深海7000米的巨大压力,如何具备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如何进行水声通信和图像语音传输,如何建立水面支持系统,中国大洋协会、中船重工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几十家单位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终于在2009年实现“蛟龙号”的建造并开始海试。
“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芑南:一个是扎实的应用技术研究工作,需要严密的理论分析,我们做大量的模型验证,大量的试船,前前后后进行了很多,大家齐心协力也体现了16字的蛟龙载人深潜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
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记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代表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10. 中船重工719研究所校园招聘
有博士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又称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719所),成立于1965年,地处湖北武汉,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民用产业化等业务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经国家批准,招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招收“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1. 中船重工702所官网招聘公告
JARI-SUV多用途无人机作战艇,系中船重工716研究所和702研究所联合研制建造。该艇模型首次出现在2018年9月,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办的第十届非洲航空航天与防务展上。2019年8月21日,首艇顺利下水,该艇长18米,舷宽4.8米、吃水约0.8米,排水量约20吨。在动力系统方面,该艇采用两台1200匹马力的MAN V8型柴油发动机,使得该艇的最高航速可达42节,续航力达926公里,自持力则为12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