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船舶设计大师名单(中国船舶设计大师)

2022-11-24 09:48 点击:183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船舶设计大师

坑爹的公司。上半年,图它离家近,降薪百分之五十,面试前前后后跑过去差不多十趟,就是不说具体工资。最后追问下,试用期,研究生三千,本科2500,转正后硕士各种加起来年薪六七万吧,还是签劳务派遣合同。

2. 中国船舶设计大师 名单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是承担我国海军重点装备研制任务的总体所,是集总体研究、设计、科技产业等业务为一体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办公地点位于武汉市。

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00余项,先后多人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设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博士点,2个硕士点。

现拥有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度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工程院黄旭华院士及国家重点工程总师、中国工程院张金麟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省部级专家60余人,型号总师30余人,中国船舶设计大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2人。

主要军品任务涵盖核动力舰船总体研究设计、系统技术抓总及研究设计、全寿期技术服务、特种设备研制、大型专项试验、防险救生及技术保障等。主要民品产业包括核电工程与设备、船海工程、节能环保工程、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等。

所区环境幽美,人文氛围浓厚,科研条件和办公环境优越,是你实现理想抱负,成就事业、报效祖国的明智选择。

3. 中国船舶设计大师是谁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泽棋布,数千里海岸线绵延围绕。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举世闻名,当时的造船技术之高举世公认。其实,中国古代造船业的繁盛,明代并不是起点,据考古发现,目前已知的中国造船史不少于七千年。而从秦汉到明初的千余年时间内,我国造船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春秋战国

舟战推高古代造船技术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有力量以武力兼并他国,开拓疆土。据《左传》《国语》记载,楚、吴、越等国地处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这些区域经常发生水战,这些诸侯国也大规模制造军舟运用于战争。

当时长江流域各国用于水上攻伐的战船图像,被战国初年的人们绘铸在青铜器上并保留下来。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镶错图像铜壶”和河南汲县发掘出的“水陆攻战铜鉴”,以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宴乐射猎铜壶”等,都形象逼真地绘画着春秋时期的战船图形,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激烈的水战场面,嵌错铜壶描绘的两层甲战船,上层载水战士卒,挥戈射箭奋战。下层居划船水手,奋力挥划长桨,向敌船冲击。这是春秋时常见的战船。

自楚康王十一年到楚昭王十二年的66年间,楚国六次派出大批战舰向邻国发动大规模的水上战争,这已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造船实力。在楚国与吴国多次水上较量中,楚国胜多败少,表明楚国的战船已具有航速较高、性能较好、结构牢固、战用装置先进以及战斗能力强等优势。他们建造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多种类型。

吴国是一个以舟立国的方国,无论是保卫本土,还是向外开拓地盘,都必须借助大量舟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楚吴之间战争不断,吴国也因此大力建造舰船。吴王僚在位时建造的“艅艎”大舰,体形宽大,首尾高耸,是这一时期型制最大的水战指挥舰。阖闾掌政时期,在伍子胥的指导下,吴国也建造出“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战船。

吴国建造战船的技术先进之处,在于他们能根据各种战舰的不同用途,来设计其不同的大小、形制与长宽比例。

吴国勾践在位时,越国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造船工厂和专门从事伐木与造船的工匠。公元前494年,勾践败给夫差以后,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大计。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采取各种措施,振兴国家。其间,他深感于越国水师力量薄弱,吸取失败的教训,决心大造战船,加紧训练舟师习流(水军),以实现灭吴复仇的大志。

这一时期,舟师水军已成为流域各大国显示军事实力的重要武装力量。先进的造船技艺首先被用于军舟的建造之中,大型战舰往往被看作具有威慑力量的战略装备。水战的胜败,也往往与各国航运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所掌握的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

秦汉时期

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朝至汉朝这段时期,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等四大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和水师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时出现了我国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代的造船,继承和发展了巴蜀地区以及以前各诸侯国家发达的造船业。秦始皇非常重视航运业,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就开始筑弛道,整治全国各江河水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使水上交通四通八达;为统一和开发岭南地区,花了五年时间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灵渠,它“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由此可知秦代已能造载重50吨左右的船舶了。

1974年,考古人员在广州发掘出一处造船工场遗址。其中心有三个平行排的船台和一个木料加工场地。船台与滑道相结合,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的。木墩与滑板不固定,滑道宽距根据不同需要可宽可窄。

滑板上平置两行承受船体的木墩,共有13对,两两相对排列,高约1米,正好适应在船底进行钻孔、打钉、捻缝等工作需求。这种采用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的原理,已和现代船厂的船台、滑道下水的原理一致。从较大的二号船台推算,该工场可造宽6—8米,长30米,载重50—60吨的木船。

到了汉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冶铁、煮盐、丝绸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水运的需要和水师的强大,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造船业随之兴旺起来。《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二千余艘船的庞大海上船队。

《太平御览》说,汉武帝时有一种称为“豫章”的大船,船上有宫室。这段记载说明当时有些船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书中也提到,汉代的大船有好几层,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高的一层称“爵室”。汉代造的船不但体积大,而且种类多,仅战船就有“先登”(冲锋船)、“斥候”(侦察船)、“艨冲”(战舰)、“赤马”(快船)等等。

西汉时期,造船中心就有数十处之多。主要在长安,雒阳(今洛阳东)、巴蜀(今四川)、长沙、洞庭湖一带,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县一带)、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长江口附近的吴(今苏州市)、会稽(今绍兴市),还有福州、番禺(今广州市)等地。

当时已能按照不同需要,造出多种类型的客船、货船和战船。客、货船中有龙舟、酒肪、舸、艇、轻舟之分;战船中更有楼船、斗舰、艨、桥船、戈船、赤马、斥候之別。船舶建造趋于专业化,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我国的木帆船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那种在甲板上建数重楼的大楼船,船体雄伟坚固,能在海上抗风斗浪;帆、舵、锚等船用设备也已齐全。

这个时候出现了能使前侧风平衡的纵帆。这种我国独创的纵帆,性能优良,操作简便。

它的出现,在帆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使帆从只能顺风时使用的辅助地位,变为能适应不同风向,基本取代人力推进的主导地位,为船舶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唐宋元明

造船水平世界领先

充分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正因为有着高超的造船工艺,唐朝时沿海一带造船业发展迅速,有私营的世代造船的船厂,亦有官营的造船厂,技术工人分工细致,所有用料皆有政府部门组织。唐贞观年间,攻打高句丽,李世民派遣了几百艘战舰,数万士兵,这样规模的海战,没有强大的船舶制造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到了宋代,中国海船已能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直达东非的航线。《宋书》记载了当时“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南宋时,仅海关税收即年达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可以想象当时航海事业之兴盛。元代,泉州港成为最大的外贸中心,拥有海船多达1万5千多艘。指引船舶进出港口的六胜塔,至今还屹立在泉州海岸。

明代郑和于1405年首次远航“西洋”,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9年)早84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1497年)早92年,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早87年,比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早一百多年。郑和的确是世界大规模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成功表明,直到15世纪,中国的航海事业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如龙江船场年产就超过200艘,它还以建造大型海船而著称。1957年在南京宝船场遗址出土一个全长11米以上的巨型舵杆,令人叹为观止。再如清江船场,有总部四处,分部82处,工匠3000多人,规模也甚为可观。

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带领的船队规模就达到了200余艘,这些船根据规模、作用和载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而这种“宝船”在船队中就有60多艘,占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光是有庞大的船队还不足以在变化多测的海上航行,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是船队必需的。郑和船队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这在当时称为“牵星术”,能够非常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郑和的船队出海到达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很多岛屿,甚至有人推测美洲大陆也是明朝的船队最先发现的,直到现在东南亚的科伦坡博物馆还保管着当年明朝船队在这里拜访时,留下的纪念碑刻等大量物证。

4. 中国船舶设计大师有哪些

被称为“南海造岛人”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得主、船舶设计大师何炎平教授。

5. 中国船舶设计大师排名

一,北船重工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二,京鲁船业

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

三,青岛造船

青岛造船厂有限公司

四,金陵船船

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

五,荣成造船

荣成造船工业有限公司

六,莱佛士

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

6. 中国船舶设计专家

最近几年造船业快要处于饱和状态了,现在造船行业人才很缺.特别是设计人员与高级的技术人员的。这个行业工作很辛苦。管理方面的人才也很需要的。

发展来看的话,中国的造船业相对来说没有韩国、日本的效率高。现在中国的造船行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进入技术阶段.

7. 船舶工程设计师

好就业。

爱尔兰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船舶轮机的工作原理 的学科。主要学习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及建造法规和国内外重要船级社的规范等知识,研究船舶的设计方法及如何保证航行的快速性、良好的操纵性和抗风浪能力等问题。

8. 中国船舶设计大师 2013

船体型长是船体型表面间首尾垂直于舯剖面方向的最大距离。钢船的型表面是指外壳的内表面,不计船壳板和甲板厚度,主要用于船体设计计算。

最大尺度:也称全部尺度或周界尺度,它可以决定停靠码头泊位的长度,是否可以从桥下通过,进某一船坞。全长(最大长度):指船舶最前端与最后端之间(包括外板和两端永久性固定突出物在内)水平距离。

9. 船舶设计大师名单

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为中船重工701所旗下全资子公司待遇:本科生工资1560元(基本工资760元,岗位工资800元)公司不包吃住,另外饭补300元,需要提醒的是社保每月差不多扣400元,而且这边租房子也是非常贵的,每月基本最低房租要500元(附近的一室一厅要最低1000元),这是不包括你的零用及基本日常开销。

专科生就更可怜了,工资1200元(基本工资600元,岗位工资600元元),饭补和扣得社保是和本科生一样的,这样的基本需要家里接济的。

10. 中国船舶总设计师

有,汪顺亭(1935.1.7-)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专家。原籍山东省肥城县。1935年1月7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汉族。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包曼国立技术大学。曾任国防部七院七零七所(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零七所)总工程师、副所长、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顺亭,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0七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和惯性平台研制工作。我国自行研制的舰船用高精度、长寿命、动压马达液浮陀螺惯性导航系统主要完成人,1994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了多型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第一代三型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原理方案课题负责人。第二代舰船惯性导航系统主任设计师。

创造性地设计了原理方案,采用双重信息导航方式、三点两组位置误差信息精校准等先进技术,应用符合实际的工程设计方案,解决了“奇点校准”难题,提出提高系统精度和可靠性的新方法-“无监控陀螺的H调制技术”(系统监控),仿真证明可行,有工程实践基础。

汪顺亭在《惯性技术》等学术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上还发表有《船用惯性系统中多重信息的获得与应用》、《船用惯性系统的研制》等多篇论文。主持审查了多项惯性技术与导航设备标准。合译著《惯性导航应用理论》;参编的《船舶导航仪器设计手册》获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三获奖人。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船舶海洋工程制造产品(海洋船舶与工程)
上一篇:镇江船舶厂(镇江船舶厂法人姓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