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图)

2022-11-23 04:00 点击:244 编辑:邮轮网

1.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图

1999年7月,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有约60家独资和控股企业,包括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上船澄西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等单位。

这些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州、广西、江西等省(区)市。集团公司旗下还有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3家上市公司。集团公司注册地在上海,在北京和上海设有总部。中船集团公司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造了绝大部分型号的水面战斗舰艇、军用辅助船及部分型号常规动力潜艇,并承担了大部分军用辅助船的总体设计任务及多型舰艇电子装备研制任务,逐步形成水上、水下并进,大、中、小型号齐全,以服务海军为主,兼顾对陆军和航天事业提供支持的军工科研生产新格局。

2. 船舶行业历史发展历程

世界船舶史讲的是船舶的发展历程。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艏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集团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简称CSSC)组建于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是中国十大军工集团之一。CSSC是中国船舶工业的主要力量,旗下聚集了一批中国最具实力的骨干造修船企业、船舶研究设计院所、船舶配套企业及船舶外贸公司,共有约60家独资和持股企事业单位。由于中船集团公司主营中国长江以南,所以俗称“南船”。2017年12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变更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4月12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华润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围绕医疗养老产业、地产改造产业、产城融合领域、浮式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项目、节能环保产业、医疗装备应用产业及邮轮业务等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战略合作

4. 我国船舶建造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的载人航天飞行主要是单船的飞行试验。神州五号只搭载一名航天员,飞行时长只有21小时28分钟,主要的试验就是载人航天飞船的基本设计,其目的只需达到发射入轨、在轨飞行、成功回收几个关键任务,所以无需太多航天员和太长的时间。

航天英雄杨利伟

2005年10月12号发射的神州六号,搭载了两位航天员,在轨时间4天19小时32分钟,试验任务主要是多人多天在轨飞行。2008年9月25日发射的神州七号飞船,实现了满员载人航天飞行。其搭载了三位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2天20小时30分钟。期间,神州七号的宇航员完成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航天员翟志刚穿着舱外航天服,离开神州七号飞船轨道舱,实现了中国人太空漫步的梦想。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第一阶段告一段落,第一阶段的试验工作主要是航天器整体设计和航天员在轨飞行的技能。在取得了大量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神州五号发射时临近空间的共振,比如磕破杨利伟嘴唇的话筒设计,再比如神州七号太空行走阶段时轨道舱火灾报警器的误报。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中国航天员的大无畏精神,当太空行走时值守航天员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时,舱外的航天员回答道:“不管了,真有火灾也来不及了,我们继续!”,当这句话通过电视画面传到正在收看直播的千万百姓耳中时,所有人无不对中国航天员勇敢、冷静、无所畏惧的精神肃然起敬!

中国首次太空行走

在充分吸取经验教训,并对神州飞船进行了大量改进提高后,2011年中国载人航天开启了第二阶段太空飞行。第二阶段开始,不再是单艘载人飞船的太空飞行,而是由神州飞船和天宫实验空间站共同展开。这一阶段的任务从载人飞船的基础设计,转向应用设计,实现了在轨交会、对接、分离,组合体共同在轨飞行,并开始开展大量使用太空科学实验。

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

2011年11月1日发射的神州八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沉寂了三年后的首次飞行,不过这是一艘不载人的无人飞船,主要完成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太空交会、对接、分离实验。2011年11月3日凌晨1点30分,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对接,使中国掌握了在轨对接技术,为后来的一系列太空飞行打下了基础。

中国太空交会对接

神州九号将第一位中国女航天员送入太空2012年6月16日发射的神州九号,将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送入太空,一同上天的还有第二次飞入太空的中国首位重复升空的航天员景海鹏。神州九号在太空和天宫进行的精准的太空对接,三位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在轨飞行,这也让中国载人航天飞行首次有了一个“两室一厅”。三位航天员一共在轨飞行12天。

首次太空授课

一年后的2013年6月11日,神州十号顺利升空,这次飞行搭载了两男一女三位航天员,在轨飞行15天,其中女航天员王亚平还在太空中进行了首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数千万中小学生观看了来自“天宫课堂”的太空知识课程。

神州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合体

2016年10月17日的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进行了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实验。两位航天员在由神州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成的组合体中,在轨飞行时间长达32天,对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积累的大量的经验!这是目前中国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最长纪录,神州十一号的指令长景海鹏,也成为了目前中国航天员中升空次数最多(3次),在轨时间最长(47天)的航天员。

自此第二阶段结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解决了从发射升空到长期在轨驻留,再到返回的各种技术难题,已经具备了建设长期在轨留驻空间站,并长期派驻航天员开展各类科学实验的能力。第三阶段建设较为复杂和大型的空间站,并实现长期留驻的工作开始实施。

神州十二号航天员乘员组

今天发射的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集合了前期载人航天飞行的所有成果,将首次实现在轨长期驻留。神州十二号将很快与前期发射的由“天合一号”核心舱和“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的组合体对接,三名航天员将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入住人员”,在轨完成空间站的搭建和建设,利用天合核心舱上的先进设备,特别是神奇的可舱壁爬行的机械臂,结合太空行走完成各类设备的组装和维护!

神奇的可爬行机械臂

按预定计划,在9月神州十二飞船完成90天太空任务返回以后,紧接着10月将发射神州十三号飞船,将会有三名航天员展开一次长达6个月的太空任务。随后的2022年5月,神州十四号飞船接踵而至,将在轨飞行7个月,并且等待2022年11月神州十五号的到来,形成双神州飞船、双航天员乘组同时在轨的壮观场景,并实现中国空间站常态化在轨运行。

未来系列航天发射任务

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多人、多船、多舱、长期驻留阶段。从单人单船单日,到这次三人三船90天,已经过去了18年。中国的航天飞船,已经从简陋的“集体宿舍”,成为“大平层”!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浩瀚的太空,将迎来中国空间站长期驻守的身影,而我们的征途,又岂止是星辰大海!

5.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

就如伊丽莎白芳心的沃尔特·雷利勋爵曾说过的:“谁掌控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最终也就控制了世界。”

所以,海洋,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而占据主要角色的,是海洋上面不断迭代的帆船,从它们不断地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历史在慢慢地进化。

从冰川到海洋,船的发现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生存空间

地球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这个学过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陆地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对于海洋,却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以前的人们,在船还未出现前,对大海更是无知。

因为在海洋形成之前,地球上大量的水还以冰的形式存在,那些地方不适合生存,是人们未曾探索过的领域。

6. 我国船舶发展史

用于载运旅客和货物的船舶,又称商船。作为运输工具,船舶同其他运输方式所用工具相比,优点是运载量大,营运成本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运输船舶已形成种类繁多、技术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庞大船队(见世界商船队)。

运输船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舟筏、木帆船(见帆船)和蒸汽机船三个阶段,处于以柴油机为基本动力的钢船时代(见运输船舶发展史)。

7.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图谱

交通强国建设中远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试点任务要点

一、绿色航运建设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推进现有集装箱、散货、杂货船舶受电设施升级改造,分步推动挂五星旗沿海航行船舶实施符合岸电要求的相关改造。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升级改造,重点推进连云港新东方码头、泉州太平洋码头、武汉阳逻国际港铁水联运码头等在建码头岸电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建立实施岸电使用制度,鼓励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总结岸电推广经验,提高岸电使用率。打造绿色航运样板工程和绿色航线,积极推进40万吨超大型干散货船航线岸电使用、津冀港口集装箱和干散货船舶岸电使用、自有船舶靠泊自有港口岸电使用,形成绿色航运建设和推广机制,完善相关标准规范。

(三)预期成果。

通过2年时间,完成35艘挂五星旗沿海航行集装箱船舶、16艘散货船舶、16艘杂货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完成连云港新东方码头等在建码头岸电配套设施改造4套。新建集装箱船舶、散货船舶全部加装船舶受电设施,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艘次年均增加10%以上,自有船舶靠泊自有港口岸电100%使用,年替代燃料量8万吨标准油,年减少二氧化碳25万吨。绿色航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绿色航运机制、绿色航线建设等方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相关政策成果、技术标准等。

二、基于区块链的航运商业网络平台建设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强航运数据共享。加强与航运产业链上下游、政府监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对接,推动航运数据互联互通。依托区块链技术,强化多方数据共享,推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衔接。利用跨链存储、去中心化和加密技术,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航运区块链相关标准研究,推进航运数据安全制度建设。

2.优化航运服务流程。依托区块链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和不可更改性,改造传统航运服务模式和单证体系,建立多式联运全程“一单制”,优化航运服务流程。

3.拓展航运物流服务。推动航运物流信息透明化与全程共享。优化库存管理,促进供应链降本增效。基于航运物流全程可视化信息数据,提供物流征信服务,创新航运物流信用监管模式。

4.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借助区块链技术,保证物权凭证的真实性、可承兑性和防伪性,打通供应链金融信息通道,加强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基于区块链的航运商业网络平台初步建成,进口提货单、提单等海运单证基本完成电子化,初步实现区块链流转。危险货物全程监测监控、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取得有效进展。

通过3—5年时间,基于区块链的航运商业网络平台基本建成,并实现航运领域多场景应用。航运物流实现“无纸化”“零接触”,航运数据安全保障达到新高度。在航运区块链建设方面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海运全程单证数据、区块链流转流程、技术与接口标准、数据安全等方面形成相关标准规范。

三、集装箱管理系统建设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业务流程数字化。以运输产品为中心,标准化、数字化集装箱运输业务流程,实现产品运输全过程可视化。建立作业任务自动分配与自动监控工作机制,推进主动式、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提升内部协同效率。

2.客户服务数字化。客户交互方式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预警功能和例外管理,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业务操作效率,改善客户服务体验。

3.集装箱管理系统建设。推动航运业务规则数字化,建立集装箱舱位、设备资源预测分析模型,提升资产利用效率。依托大数据,加强船舶航速智能优化管理,减少能源浪费。以机器学习为重点,优化与模拟空箱调运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搭建智能决策平台,自主研发算法模型,推动智能审批,提升市场及时响应能力。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基本建成集装箱管理系统,并在外贸核心业务开展应用。作业任务自动分配、自动监控等机制逐渐完善,实现主动式、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内部协同效率显著提升。货物运输实现面向客户的全程可视化和例外预警。实现对船舶航速的智能优化管理和对空箱的优化调运配置,能源、资产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建成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市场及时响应能力大幅提高。

四、航运数据集成平台建设应用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海事大学。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搭建航运数据集成平台。推动数据中台建设,加强大型航运企业数据、市场行情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等整合。建设数据集成平台及展示平台,提高航运经营数据等业务的可视化程度。建设决策支持系统,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构建综合经营分析系统,提供生产运营、投资、财务、安全和人力资源等多维分析和自助服务。加强数据质量、元数据和数据安全统一管理。

2.提升航运数据集成平台能力。完善优化数据中台、决策支持系统、综合经营分析系统,打通数据壁垒、进行功能扩充,满足各业务部门需求。搭建数据实验室平台,实践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开展专项智能应用,提升扩展数据集市,新建投资、财务、采购等业务数据集市。扩展元数据、数据质量等数据管理功能。

3.加强智能航运应用。推动产业集群数据统一纳入数据中台,加强外部数据资源采集,拓展数据中台服务功能。优化数据实验室平台,建立深度学习框架与知识图谱,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析与建模。扩建数据自助服务平台,推动集团级数据资产自主应用。优化和扩展“团队智能管理”“智慧舆情”等专项智能应用。优化数据管理功能,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数据自动化管理。研究构建航运指数体系。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航运数据集成平台基础建设,初步实现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航运业相关数据积累量达到60TB,建成不少于3个模型算法的算法库。

通过3—5年时间,航运数据集成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系统进一步优化,应用成效显著。建成150个应用服务封装,企业用户数量超过300家,系统用户数量超过2000人。建成不少于6个模型算法的模型算法库,建成航运业行业指数体系。航运数据赋能服务航运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五、智能船舶发展应用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船岸数据平台开发。建设船岸数据中心。推动智能航运数据可视化监管应用中心建设,开发应用营运能效优化管控、机舱设备健康运维辅助决策、船舶结构安全评估、发电机运行监管等数据应用系统。加强行业数据共享衔接,畅通船岸数据通道,提升海事监管、船舶安全等数据支撑能力。

2.企业智能船舶标准制定。建立智能船舶运营安全标准和评估体系。制定船舶智能化设备系统配套标准。搭建设计船舶智能化系统架构。研究制定集团智能船舶通信协议与接口、数据传输与交换等相关标准。

3.新技术集成应用。依托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雷达及自组网系统,增强大型集装箱船舶态势感知能力,开展感知图像识别及安全保障功能验证。推进远海、近海智能避碰及自主航行测试。加强货物状态监控与优化配载研究应用。

4.智能化方案应用推广。完善新造船项目技术规格书,增加智能船舶符号,增设集成平台、智能机舱、智能航行与智能能效等功能。研究制定营运船舶技改方案,增设智能船舶集成平台、智能能效、智能机舱等功能模块。强化智能船体结构应力监测能力,加快在大型散货船、矿砂船、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等船型中推广应用。开展全船能效监测与优化控制,优化以机舱综合能效为中心的能源管理模块。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智能船舶应用水平初见成效,形成企业智能船舶相关标准,完成船岸数据中心建设,智能船舶运营数据共享水平有效增强,数据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3—5年时间,智能船舶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智能船舶营运数据实现深度应用,海事监管、船舶安全、营运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智能化方案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建成不少于100艘标配智能船舶系统的智能化船队。

8. 中国船舶工业成就

1978年,我国第一艘国际集装箱远洋船舶——中远“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出发前往澳大利亚

9.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图片

有7个发动机厂。

1,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青岛、大连、宜昌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柴于2017年4月在青岛市黄岛区注册设立。公司位于国家级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造修船产业基地, 下辖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青岛海西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三个制造基地。

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上海市

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又名711研究所,创建于1963 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5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

3,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洛阳市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河南柴油机厂,始建于1958年5月,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个船用高速柴油机厂,中国船舶行业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专业制造厂。

4,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陕西西安市

陕西柴油机厂,总部位于西安市,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旗下所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中、高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专业制造厂和柴油发电机组成套厂。

5,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始建于1960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中小缸径中速柴油机制造基地和柴油机关键零部件保障基地,具有年产600台柴油机生产能力。

6,中船动力有限公司,江苏省镇江市

中船动力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动力装备板块的核心企业。

7,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大的船舶动力系统设计创新研发机构。公司主要承担国家科研和自主产品研发任务,作为舰船动力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核心企业。

10.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图表

一五六工程

“一五六项工程”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这一庞大的援建工程,旨在帮助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以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陈云作为政务院副总理、中财委主任,统筹了“一五六项工程”建设。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一五六工程

发生时间

1951年

主要国家

中国和苏联

基本介绍

简介

以苏联援助的“一五六项”为中心制订一五计划。

计划

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在周恩来领导下,中财委在1951年试编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由于当时资料不全,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也还未定下来,尤其是还未能争取到苏联的全面援助,因此,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1952年,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比预想的顺利得多,朝鲜战争大局已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决定计划编制好后,8月份拿到苏联,征求老大哥的意见,争取他们的帮助。

在陈云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7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次编制完成。尽管时间仓促,经验和数据不足,但这个计划还是较为详细。计划印出来以后,共有25本小册子,主要包括《关于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5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505亿元,拟请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项目91个。

7月1日,计划草案印出来后,陈云致信毛泽东,对这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他说:“这次写的五年计划的主要点是在今后五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因此在这一方面花的工夫较多。原有工厂的生产方面,也写进去了。但估计这一方面的生产数字一般是低的,可能超过。将来需要好好再讨论的。所以首先集中力量研究今后五年中新办工厂,是为了七八月间可以向苏联提出一个五年中供我装备的要求。”这个计划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征求意见,并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的基本根据。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基础是微不足道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都极其低下。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不争取外国的援助是有巨大困难的。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了援助请求。

8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代表团,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带领30多名专家访问苏联。

当时没有大飞机,一架飞机只能坐16人。中共代表团分乘三架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飞了三天,第一晚在伊尔库斯克,第二晚在新西伯利亚,第三天才到莫斯科。到达莫斯科后,陈云和我国的专家一起,在苏维埃旅馆下榻。

这次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苏联有关方面交换意见,重点是争取苏联的援助。在莫斯科,周恩来、陈云等与苏方代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会谈。期间,周恩来和陈云两次会见了斯大林。

苏联领导人详细研究了中方提出的计划,对计划方针和要达到的目标,表示欣赏,但对计划本身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个计划草案,还不能算是五年计划,不仅不是计划,即使作为指令也不够。斯大林在会见周恩来、陈云时还就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他认为,计划草案中考虑的五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15%或14%。他还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争取到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援助,是中共中央代表团这次访苏的最大成果。

9月下旬,周恩来、陈云先行回国,留下李富春和一大批专家与苏联专家一起做进一步的工作。

回国后,陈云把中财委日常工作交给薄一波,在1952年底至1953年初,根据苏方的建议,全力以赴地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编制。由于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积劳成疾,陈云病倒了。1953年3月,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到外地休养。这样,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也暂停了下来。五年计划未定,计划的第一年只能通过年度计划来体现。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确定制定五年计划的一些重大问题。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但苏联对援助中国一五计划的态度仍然十分积极。 4月,苏联政府经过研究,就中国“一五”计划的问题给予了正式的答复意见,并就中国“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编制了一些详细的图表等,供中国参考。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一些项目也基本上确定下来了。于是,新成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这些意见,对“一五”计划进行了第四次编制。这一次,陈云因病在外地休养,未能参加。

但是,第四次编制的“一五”计划仍不能令人满意。而这时,按照预定的时间, “一五”计划已进入实施阶段了。特别是1953年7月朝鲜战争双方实现停战,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外在威胁宣告解除,全力加快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滞后成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重大制约因素。对此,毛泽东和党中央都非常着急。1954年初,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组成的五年计划纲要编制八人工作小组,(陈云任组长),以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

于是,陈云又投入了第五次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这一次毛泽东要求计委从2月15日起,一个月内,拿出初稿,然后,交由陈云领导的小组迅速定稿。计委的同志感到时间太紧,压力很大,向毛泽东请求延长一些时间,毛泽东只同意给他们延长5天的时间,要求3月20日必须拿出初稿。

接到指示后,2月19日,陈云即召集中央财经、文教各部部长开会,布置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会上,陈云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同时指出:“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毛主席规定的时间非常紧,但现在编制‘一五’计划有很多有利条件。首先,苏联援助我们的项目已经定下来了,项目是141个,设计和设备安装的时间也大致排好了,这就使我们更有把握了。其次,朝鲜战争已经停下来了,军费和意外的支出都减少了。第三,总路线已经宣布,而且经过广泛宣传已深入人心。第四,我们已经有了几次编制计划的经验。因此,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是有可能的。”

11. 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更在相当一段时间,遥遥领先于世界。在中国1.8万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中,中国的文明一直与大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中国造船技术从古代开始就拥有着令世界各国所赞叹的伟大成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船舶螺旋桨形状(船用螺旋桨型号含义)
上一篇:船舶消防网(船舶消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