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导航设备(船舶导航设备课程网站)

2022-11-22 21:54 点击:67 编辑:邮轮网

1. 船舶导航设备课程网站

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是一种船舶导航设备,由IMO与2004年引入。通过AIS使用能增强船舶间避免碰撞的措施,能加强ARPA雷达、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船舶报告的功能,能在电子海图上显示所有船舶可视化的航向、航线、航名等信息,达到改进海事通信的功能和提供一种船舶进行语音和文本通信的方法,增强了船舶的全局意识。AIS采用MMSI码作为识别手段。

AIS系统的组成

一个典型的AIS 系统由两大分系统组成:岸基AIS 系统和船用AIS 系统。

2. 船舶驾驶台导航仪器

近代天文导航基础的设备是六分仪和天文钟。

直到18世纪六分仪和天文钟的出现,使得在海上可以同时测量船舶位置的经纬度,从而奠定了现代天文导航定位的基础,使天文导航成为数百年来船舶的主要导航方式,然而,随着太空军事化的加剧和“导航战”的提出,卫星导航系统成为敌对双方的潜在目标,因此,各国在发展卫星导航技术的同时,都在大力发展抗干扰、抗打击能力强的自主导航技术,如天文导航,水手必须具备利用天体确定船只位置的能力。

3. 航海仪器船舶导航设备

有好几种办法,其中最新的是看GPS导航仪,历史上都是看罗盘。

所谓看经纬度,实际上就是给自己的船只定位。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在最常用的就是GPS定位了,直接从GPS导航仪上面读取经纬度,很方便。

历史上最通用的是看罗盘,还有沿岸航行可以用陆标定位,其中包括两方位定位,三方位定位,单方位距离定位等几种方法,要配合电子海图或雷达进行,大洋航行白天有太阳方位角定位,晚上测天定位。还可以根据航向航速进行移线定位

4. 船用导航设备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船用导航雷达。

1.1 无线电频率

雷达设备工作的无线电频率在任何时刻均应在国际电信联盟颁发的“无线电规则”所规定的范围内。

2. 目的

雷达设备应能相对于本船的其他水面船舶和障碍物、浮标、海岸线以及导航标志的位置,这将有助于导航和避碰。设备的安装应满足该设备所规定的性能标准。3. 性能要求

所有雷达设备均应满足下述最低要求。

3.1 作用距离

在正常传播条件下,当雷达天线架设在海面以上15米高度时,在无杂波的情况下,设备应清楚地显示出:

3.1.1 海岸线

高度为60米的陆地,距离为20海里。

高度为6米的陆地,距离为7海里。

3.1.2 水面目标

对5000吨(总吨,下同)的船舶,不管其首向如何,距离为7海里。

对10米长的小船,距离为3海里。

对有效反射面积约10平方米的导航浮标之类的目标,距离为2海里。

3.2 显示

3.2.1 雷达设备应提供首向向上非稳定相对平面位置显示,在没有外部放大装置的情况下,其有效显示直径不小于下列规定:

3.2.1.1 500 吨到1600 吨以下的船舶为180毫米;

3.2.1.2 1600 吨到10000 吨以下的船舶为250毫米;

3.2.1.3 10000 吨和10000 吨以上的船舶,一台雷达的显示器为340毫米,另一台雷达的显示器为250毫米。

3.2.1.4 若放大后的显示精度在本标准的精度范围内,也可以使用光学放大装置。

3.2.1.5 与雷达导航或避碰无关的任何信息只允许显示在屏幕有效直径的外面。

3.2.2 设备应供应下列两组显示量程中的任一组:

3.2.2.1 1.5、3、6、12、24海里以及一档不小于0.5海里且不大于0.8海里的量程组;

3.2.2.2 1、2、4、8、16、32海里的量程组。

3.2.3 设备还可以提供其他量程。

3.2.3.1 所提供的其他量程应比第3.3.2条所要求的最小量程更小,或者比第3.3.2条所要求的最大量程更大。

3.2.3.2 不应提供扫描起点延迟的量程。

3.2.4 设备在任何时刻都要清楚地指示所用的量程及两距标环的间距。

3.3 距离测量

距离测量指确定某目标到雷达天线的距离。

3.3.1 设备应提供测量距离用的下列固定电子距离环:

3.3.1.1 当设备按第3.2.2.1条的规定提供量程时,在0.5到0.8海里之间的量程上至少应有2个距标环,在其他量程上应有6个距标环;

3.3.1.2 当设备按3.2.2.2条的规定提供量程时,在每一量程上应有4个距标环。

3.3.1.3 当设备具有偏心扫描装置时,在每一量程上应增加另外的距标环,使距标环能从最大偏心点开始,一直延伸到显示器边缘。在每一量程上,附加距标环的间距应与第3.3.1.1条或第3.3.1.2条所提供距标环的间距相同。

3.3.2 设备应提供带数字式距离读数的活动电子距标。

3.3.2.1 活动距标的变化范围至少应覆盖从0.25海里到最大程度的最大距离。

3.3.3 用固定距标和活动距标测量目标的距离,其误差不超过使用量程的最大距离的1.5%或70米,取其大者。

3.3.4 固定距标和活动距标的亮度可调节,并可调到在显示器上完全消失。

3.3.4.1 固定距标和活动距标的亮度应能单独调节。{ContentPageTag}

3.4 首向指示

3.4.1 首向应在显示器上用一条直线指示,其最大误差不超过±1o。船首线的宽度不大于0.5o。

3.4.1.1 首向应以一根电子扫描线从扫描原点延伸到显示器边缘。

3.4.1.2 船首线至少应有±1o的可调范围,以便在设备安装时调整其精度达到或优于0.5o。

3.4.2 应有关掉船首线的装置。改装置不会停留在“船首线断开”位置上。

3.4.2.1 当船首线有亮度控制时,不应使船首线暗到消失。

3.5 方位测量

3.5.1 应能在显示器上迅速测定任一目标回波的方位。

3.5.2 用方位测定装置测量显示器边缘上的目标回波,其方位测量精度应等于或优于±1o。

3.6 分辨力

3.6.1 在2海里或小于2海里的量程上,在所用量程的50%~100%的区间内,对方位相同的两个相似的小目标,设备能分离地显示出该两目标的距离间隔应不大于50米。

3.6.2 在1.5海里或2海里的量程上,在所用量程的50%~100%的区间内,对距离相同的两个相似的小目标,设备能分离地显示出该两目标的方位间隔应不大于2.5o。

3.7 横摇或纵摇

当船舶横摇或纵摇达±10o时,设备的作用距离仍能满足第2.1条和2.2条的要求。

3.8 扫描

雷达天线应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和自动扫过360o方位。转速应不低于12r/分。设备应能在高达100kn的相对风速情况下良好地运 转。

3.8.1 如果确定雷达要与自动雷达绘标仪联用,则在16海里及16海里以下量程时,天线转速应不低于20r/分。

3.9 方位稳定

3.9.1 设备应有使显示方位稳定在发送罗经方位上的装置。为此,设备应有罗经输入接口。当罗经转速为2r/分时,对发送罗经的复式精度应在0.5o以内。

3.9.1.1 雷达显示器应有首向向上显示方式。当从一种显示方式转换到另一种方式时,时间不超过15秒,精度为0.5o。

3.9.2 当无罗经信号输入时,设备应能以非稳定显示方式正常地工作。

3.10 性能检查

应提供检查装置,当设备工作时能容易地判别其性能是否明显低于安装时达到的校准标准,并能在无目标情况下检查设备的调谐是否正确。

3.10.1 设备性能明显下降是指系统总的性能降低10dB以上。

3.11 抗杂波装置

应提供适当的方法,抑制由海浪杂波、雨雪和其它形式的降水、云以及风沙造成的有害回波。应能手动和连续调节抗杂波控制器。在逆时针到底位置上,抗杂波控制器不起作用。另外,可以配备自动抗杂波控制器,但必须能断开它。

3.11.1 采用小的不连续步进方式调节抗杂波控制器,应认为是连续的调节。另外,如果满足下述条件,则也可采用非旋转式的控制器调节。

3.11.1.1 如果以直线运动方式调节,在移向最左或最下位置时,抗杂波装置应不起作用。

3.11.1.2 如果用一对按钮工作,当按下左边或下面按钮时,抗杂波装置断开。应具有抗杂波控制器工作状态的指示。

3.12 操作

3.12.1 设备应能在显示器所在位置启动和操作。

3.12.2 操作控制器应便于操作者接近,并易于辨认和使用。

3.12.2.1 凡控制器使用符号之处,所用符号应符合GB5465.2“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的规定。

3.12.2.2 为了移动显示器上某些参考标志的位置,例如扫描原点、电子方位线原点、电子方位线与活动距标的交点,可以采用摇杆、滚球或其他相当的控制器。参考点在显示器上的移动方向应与所有控制器动作方向一致。

3.12.3 设备从冷态启动后,应在4分钟内完全正常工作。

3.12.4 设备应具有准备状态,并能在15秒内从准备状态转入工作状态。

3.12.5 如果在强的环境光线下,为便于显示器的观察而需要遮光罩时,应予以考虑罩子的装拆方便。{ContentPageTag}

3.12.5.1 遮光罩应使操作者(可能戴眼睛)在各种环境光线下,能正常地观察显示器的图象。若遮光罩范围内有标绘装置或控制器,则罩上应留有适当的手的进出孔,以便于操作这些装置。当手伸入或离开孔时,进出孔应能自动地调节以挡住孔外的光线进入罩内。

3.13 外磁场干扰

3.13.1 当设备在船上安装和调整好后,无论船舶在地磁场中如何运动,无需进一步调整,设备的方位精度应保持咋本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3.13.1.1 应充分限制外磁场的影响,以保证设备在船上安装和调整后的方位精度保持不变。

3.14 海面或地面稳定(真运动显示)

3.14.1 如具有海面或地面稳定显示,显示的精度和分辨力至少应达到本标准的要求。

3.14.2 除了在人工干预情况下,扫描原点的连续运动不应超出显示器半径的75%,可以提供自动复位。

3.14.2.1 当扫描原点移动到靠近极限位置时,设备应给出灯光报警,也可以加上音响报警,但不需要时可断开。

3.14.2.2 当采用自动方式复位时,应配以启动复位的手动控制器。

3.14.3 应能使扫描原点按照发送罗经和速度/航程测量装置的输出进行移动。还应有一个设置本船船速的手动控制器,以不大于0.2kn的增量从0起调到30kn以上。

3.14.3.1 扫描原点移动的速度应与速度输入信号相对应,其误差不应超过5%或0.25kn,取其大者。

3.14.3.2 扫描原点移动的方向应与航向输入信号相对应,其误差不应超过3o。

3.14.4 为补偿海流、潮汐及海风的影响,而在设备上动手装手动“流向”和“流速”控制器时,“流向”(海流方向)控制器应以度作为刻度,并且为了正确操作,控制器的调节应与罗经方向一致。“流速”控制器应能以不大于0.2kn的增量,在0到9.9kn以上的变化范围内输入流速数据。

3.15 标绘装置

若设备带有标绘装置时,应提供手动或自动标绘雷达目标的有效手段,所用标绘装置至少应同反射式标绘器一样有效。装了反射式标绘器,应配有单独的标绘器照明亮度调节装置,并可调暗直至熄灭。

3.16 配合雷达信标工作

3.16.1 所有在9GHz(3厘米)频段工作的雷达应能以水平极化方式工作。

3.16.1.1 所有在3GHz(10厘米)或5GHz(6厘米)频段工作的雷达,可以以水平或垂直极化方式工作。

3.16.1.2 可加一装置,使雷达在另一极化方式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设备应能在显示器上转换极化方式。

3.16.2 应能断开可能会妨碍雷达信标显示的那些信号处理装置。

3.16.2.1 雷达的工作应当与符合国际海事组织所建议的相应雷达频段标准的扫频雷达信标相适应。

3.17 中间转换

当安装多台雷达和中间转换装置时,转换装置的设计应做到操作简单、转换迅速。在各种双雷达组合方式工作时,雷达的性能应保持不变。

4 安全措施

4.1 除为了维修可用人工干预装置外,只有在波束扫描时天线才能辐射。

5. 船舶导航设备课程网站有哪些

估计没有吧。。。

一是导航目前大多数都是用在陆地上,海上的必须用到海图,应该没放开到民营上商用。。。

二是手机在海上没有信号,单纯的依靠卫星定位有点困难。而且不知道在海上卫星信号是否清晰?如果接收信号不良,那就没法导航了

6. 船舶控制与导航

原因:可能导航是放在室内,或者放在户外的时候被东西挡住了,导致无法接受到卫星信号。

解决方法:那就只能移到空旷的地方跟尽量朝南摆,因为北斗卫星在赤道上方,所以朝南能更好地接收到信号

7. 船舶导航系统

经过几十年的砥砺前行,中国独立建设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在近日建成,并开始提供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讯号。而由于欧洲的伽利略还未完全建成,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因缺乏维护,早已不能信号全球覆盖。也使得中国成为目前全球除美国之外,第二个真正拥有全球导航系统的国家。而对于北斗的建成,我们最好奇的应该还是北斗系统的性能到底有多强。

和目前其它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北斗是唯一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导航星座的导航系统。包括3颗GEO卫星,3颗IGSO卫星,24颗为MEO卫星。其中定位于赤道上空的静止/同步地球轨道GEO卫星,相对地球静止,轨道高度35786km,轨道倾角为0度,单星覆盖区域较大,3颗卫星可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

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轨道高度与GEO卫星相同,轨道倾角为55度,星下点轨迹为“8”字。这六颗卫星是用来向亚太和“一带一路”地区提供更高性能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授时服务。

而其它24颗北斗中远地球轨道MEO卫星,轨道高度约21500km,轨道倾角为55度,通过多颗卫星组网可实现全球覆盖,用来保证提供全球高精度定位信号,MEO星座回归特性为7天13圈。北斗系统通过独创的混合星座设计,既能实现全球覆盖、全球服务,又可为亚太大部分地区用户提供更高性能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其中亚太大部分地区,每时可见约12至16颗卫星,而全球其他地区每时可见4至6颗卫星,能有效确保在全球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都能保证有足够的卫星可见。

通过三轨卫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信号,北斗导航系统可向全球用户提供优于10米的定位服务,而在亚太地区,由于可观测到更多的北斗卫星,还可提供优于5米更高精度服务。而在北斗系统正式开通提供全球服务之后,根据实地测试,发现北斗能够提供的精度服务能够达到3米,远远优于设计参数。

这样的定位精度在普通民用市场已经基本足够。不过随着智慧化城市,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逐渐普及,显然对于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务有着广阔的前景。而北斗系统当然也会对此有所准备。通过与地基增强系统的配合,北斗系统能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导航服务。

因为如果要通过导航卫星发出的信号对地球上某个物体进行定位,必须根据信号速度和到达的时间,计算算出该卫星到物体的距离。而当目标物体能接收到 4 颗卫星的信号时,就能得到 4 个距离。然后以卫星为圆心,以对应距离为半径画圆,就能在唯一交点处确定该物体坐标,从而完成定位。这也是为何卫星导航系统必须时刻保证,在任何地点都有四颗可见卫星,才能完成定位。

但是因为很多干扰因素会让卫星信号发生偏移,从而导致“测不准”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卫星信号,定位精度基本只能到米级。此时,就需要地基增强站帮忙了。通过所以地基增强站的精准位置坐标。定位系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一个相对卫星位置的补偿差值,而通过这个补偿差值,就能得到用户的高精度位置信息。

因此,想要实现高精度定位,地基增强站就属于必要条件。而自从我国从2015 年开始启动大规模地基增强站建设以来,目前,已经建成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 2600 多个北斗地基增强站,是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地基增强系统。通过这些增强站,北斗所能提供的最高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别。

而通过这样的定位精度服务,在未来将可以广泛应用于诸多的方面,比如无人机输电线路排查,农业方面的无人插秧机,城市里的无人快递车投送,更为大众的无人驾驶等等。可以说在未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对于高精度定位服务的需求是无限的。而北斗系统的厘米级定位信息服务,正完美契合了智慧城市的需求。而作为中国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北斗系统,也是未来我们应对全球任何风险的底牌之一。为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们点赞。

8. 船舶导航设备维护与管理

目前,随着贸易的持续发展,船舶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船舶维修保养工作已经开始逐渐被重视。

但由于我国对船舶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并不重视,导致现在船舶保养意识薄弱。企业也对维护投入较少,船舶设备快速老化,船舶航行问题增多。如果在航行过程中船舶出现问题,企业将要损失的经济效益更高!广州鑫摩克专业提供船舶维修保养服务,24小时全天候待命、20年行业经验、一站式服务带给船舶公司专业高效的服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船舶物料手册(船舶物料手册电子版下载新浪)
上一篇:船舶与海洋工程招聘(船舶与海洋工程招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