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做什么的(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2022-11-21 12:39 点击:126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我国航海与海洋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港口规模、船员数量、造船产量、海运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船舶工业、远洋渔业、海洋开发和海洋科考等领域快速发展,海事救捞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海军和平护航彰显了我国切实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形象。如今,中国航海人正奋力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交通强国建设新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全速前进。

2.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

受国际疫情对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型远洋船舶前景低迷。但三千吨及以下内河船舶依然乐观

3.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论文3000字

按校方的说法是三海一核,传统优势院系是1、3、4、5、15系,对应的专业分别是船舶、轮机工程、自动化、水声工程,核工程。

其中船舶、轮机、水声都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哈工程的船舶学科评估是A+,和上交并列。也就是说这三个专业都很强。

自动化作为热门主流学科,这次的学科评估是A-,可能是211非985里面最强的了。

核工程学科评估B+,并列第三,作为核工程领域的四大高校(清哈两交)之一,无论是办学历史还是现在的实力都还是挺不错的,在业内的影响力不比在船舶行业差。哈工程的核学科已经培养了宣益民、李建刚两位院士,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校友当选。

上面是从专业实力的角度来说。从就业待遇上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从毕业生收入来看,4系、6系、8系最好,也就是自动化、计算机、通信专业。一方面是行业差距,另一方面是哈工程的上述弱电类专业实力也很不错,计算机和通信的学科评估都是B+,整个弱电大类的学科评估成绩,大概只弱于北邮、西电这两所行业211,比起其他分数高一截的211来,也丝毫不虚。

夸奖完毕,说一下个人对学校各院系发展的看法。

船舶学院作为一系,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哈工程最强的院系。可是从目前的一些硬指标,包括从发展势头来看,一系未必是最强的院系了。虽然学院宣传各人才指标,什么优青一人、青年长江学者一人、什么万人计划领军人物一人之类,可是知情人士都清楚,其实这都是一个人。张阿漫老师一个人贡献了大部分的人才称号,一系目前也就段文洋、张阿漫、李晔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师算是有国字号的人才称号,其他老师都没有。对于一个龙头院系来说,这个高层次人才数量显然是不够的。

此外,学术上近亲繁殖严重,多数老师学术能力不足以让人信服。学院管理水平也不让人满意,学院网页稀烂,很少更新信息,和三四五系的学院网站比,差太远了。学校的教师个人主页实行那么久了,一系的老师们有三分之二都不去维护个人主页,个人简介、研究方向、研究成果都不公开,真的忙到没时间打理吗?还是成果羞于展示?三四五系的院系的老师们个人主页信息都维护的很好。徐玉如院士去世后,一系的国字号重点实验室便甚少像样的产出,光有经费没有成果,总不是长久之计。

虽然这次学科评估a+,不少一系的师生很骄傲。但很大程度上是三系和五系的功劳,要认清这一点。单论船舶设计制造的学科实力,哈工程是远逊于上海交大的,之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能和上交并列a+,是因为在师资水平和科研成果上,轮机和水声对船舶学科评估的贡献很大。要知道大连理工、上交是没有水声、轮机专业的,而哈工程的水声、轮机都有上百的老师人数。

二系的专业太多太杂,学院没有足够的实力兼顾,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哈工程的航空航天专业底子很好,培养了不少人才,沦落到现在的地步,连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没有,太遗憾了。这是所有211大学的痛,经费有限,不能兼顾所有学科,不用多久,就拉开了和985大学的差距。目前来看学院的重点是发展力学学科,工大来的吴副校长是力学长江学者,给二系带来了一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下次学科评估能否更进一步呢?作为一个重点是研究船海的学校,离不开力学的支持,一个强大的力学学科是必要的。如果能够获得B+,那将会是一个合格的成绩。这次学科评估力学是B级,中规中矩,还不足以支撑学校船海学科的发展。

由于前校长的缘故,三系的实力进步迅速。无论是科研奖励,还是获得国字号荣誉称号的老师数量,都已经超越了一系。比如说李玩幽、杨铁军、靳国永、杜敬涛为代表的一批老师们。其他八零后新生代的师资水平平均水准也强于一系,这和三系一直坚持引进外校毕业的老师是有关系的。如果轮机工程的研究成果不算到船舶专业,而是打包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那么下一次学科评估哈工程的动力学科甚至有可能冲击A-。有难度,不过不是没有希望。

四系作为第一大学院,学科实力强,就业去向好,是一系三系的孩子们羡慕的对象。自动化这种热门学科能够a-,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下次评估,能够保持就很满意了。四系新院长青年才俊,很想有一番作为,从工大过来的姚校长也是搞自动控制的长江学者,四系的发展值得期待。哈工程就应该发展自动化这种本身底子好,又能吸引考生的学科,而不是傻傻的宣传三海一核,把人都吓跑了。放着211中最好的自动化专业不去宣传,而是去宣传船、核这种超级大冷门,分数线哪里能高的了。

如果说三系已经超越了一系,那五系就是自始至终的龙头院系了。一直以来,哈工程的水声学科实力都是最强,不管是和校内其他专业比,还是跟其他学校比。两位院士坐镇,长江学者、创新人才一应俱全,师资实力在哈工程算是最豪华的了。学生读研率八成,远高于其他院系。如果哈工程没有船舶轮机,只依靠水声专业的实力去参加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学科评估,我想也会是A+。水声学院院长也非常年轻,观察下来,学院的发展势头和四系一样,都很不错。

从学校的官网上看到新增招生专业的公示,五系打算开设海洋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这是打算把海洋信息学科领域做大的节奏。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拟开设的专业属于电子信息一级学科,而不是和水声工程一样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这才是正确的划分,其实水声工程也更近似于通信,而不是船舶。就业去向也更趋向于通信专业。去华为中兴的很多。

发展海洋信息学科,也就是发展信息学科了,对于考生的吸引力会大不少。热门学科能够吸引人,整个学校才有吸引力。

从就业上来讲,六系是哈工程最好的专业,其他也没必要评价了。

七系传统工科,中规中矩,目前并不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在现有的资源下,如果能够在水下机械这一细分领域做到国内顶级,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

八系信通和六系一样,实力不错,B+,就业又好。如果水声工程打包到通信学科的评估,那么哈工程的通信有冲击A-的希望。

虽然全国经管都很热,但哈工程的经管确实不是校内重点。

十系材料在哪个学校都是刷论文的利器,每个学校都少不了它。

理学院已经分家了,分成了物理光电学院和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的光学工程是发展的重点,实力还可以。数学学科已经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如果物理专业如果能够获得博士点,那就圆满了。一所工科大学离不开数理基础学科的支持,哈工程至今没有培养出杰青,和重工程轻学术不无关系。数学、物理学科对其他工科专业的支撑作用是巨大的。

十五系是三海一核中的那个“核”,实力和受重视程度没得说。虽然和1、3、4、5系比在规模上要小不少。

能称为一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包括培养了众多优秀校友。学院本身的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有规模,也要有精度,不能只依靠人海战术。

如今学校重点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动力、海洋信息、核工程这四个学科群,如果在下次学科评估中船舶继续A+,自动化继续A-,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通工程能够从B+进步到A-,那就可以说达成目标了。如果力学、机械、光学等支撑学科有一两个进步,那就更完美了。我想,这也是校方努力的目标。

哈工程的青岛校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如今终于开建,烟台研究生院也进展迅速,这是实实在在的好消息。哈尔滨这个城市目前不止限制了哈工大,更限制了需要海的哈工程。如果能够在青岛有新的校区,那么哈工程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分数线了。

2019.8.16补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布,哈工程杰青一个,优青光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80出头,排名一百多位。这个结果真是让我震惊到了,沦落的比想象中还要快。校领导们该警醒了。加快异地校区的建设,熬过阵痛期,还有重振的可能。死守哈尔滨,未来会越来越差。

4.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程

船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5.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图片

1.

中国船舶的民船业务占比更高。2021年上半年中国船舶的船舶造修业务(包括军船)208亿,占比78.44%。2021年上半年中国重工海洋运输装备(造船)营业收入60亿,占全部营业收入162亿的比例为37%。由于中国船舶的军船比例没有披露,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两者上半年完成的载重吨,中国重工还要多20%,很明显中国船舶的民船占比更高。中国重工的军舰建造占比更高。2021年上半年中国重工的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军船)36亿,占上半年营收比例22.22%。从手持订单比例来看,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国重工的军工手持订单为572亿,占比46.77%。

2.

中国重工油轮船舶占优。以DWT计,2021年上半年中国重工累计完工交付的VLCC在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7.6%。

6.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任务方向一一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的启示意义,即我们从中国空间站建设历程中能得到哪些感悟和思考。应该从材料的因果关联中思考和感悟,西方封锁技术,打压中国发展,而中国航天事业却取得非凡成就,这是为什么,其中蕴含什么哲理?

通过材料间的因果联系,可有不同角度的立意,选择其一写作即可。

参考立意:

国家层面:

①中国在封锁中崛起。

②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③中国崛起,震惊世界;中国,伟大的民族。

④中国精神一一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立自强等。

哲理层面:

①置之死地而后生。

②自身强大了才有尊严。

③没有人与弱者合作。

④世界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⑤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立自强。(其他合于材料内涵的立意亦可)

例文:

置之死地而后生

看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感触颇深。这一历程告诉我们: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靠别人是天真的,只有自身强大才能生存。

西方的封锁和打压,是我们的耻辱,但也正是我们中国航天的动力。中国航天人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终于一雪前耻,扬眉吐气。我们以自己的强大,傲立于世界之林,谁还能小觑?

历史上,中国受“巴统组织”和“瓦森纳协议”限制,航空航天、军事技术、微电子、船舶航海等高端技术领域一直被封锁,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出来了两弹一星、核潜艇、北斗导航、量子加密通讯、超级计算机、歼-20隐形战斗机、高铁等等尖端技术产品。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东方雄狮。”这头狮子,遭受了万般磨难,终于从沉睡中醒了过来,站了起来。中国是一个在战争的硝烟中崛起的国家,就像电视剧的主角一样,一次次让世界惊叹,绽放出无限光彩。

绝境,也能成为成功的一种元素。有的时候,我们被逼上绝路,因为情非得已,我们已经无法再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时,如果我们想要做某些事情也是最容易成功的。这时人会破釜沉舟,成功的几率大增,方到此时,能体会出这绝境的作用。 科学家搞试验,对一颗南瓜做了不断加压实验,最后这颗南瓜用刀砍不破,斧劈不开,最后只能用锯锯开。结果发现这颗南瓜为了抗拒不断增加的压力,适应生存环境,在不断的压力下分泌一种抗体,出现了质的变化。由此看来人类也一样,在逆境中生存,也会逐渐适应并激发其与困难抗争的能力,使自己逐渐地强大起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自然法则造就了一个恒定的食物链,鳄鱼在成长中经历了艰辛,为了适应生存它最后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所以说,遇到困难和打击,关键是不要把自己的遭遇给别人当反面教材,使别人在感悟你挫折的同时,吸取教训,而自己却成了悲剧生活中的主角。

面对打压,只有强大;面对封锁,唯有奋起。美国技术封锁的力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追赶的速度令他们害怕,我们日渐强盛,我们正在形成与强者对话的能力。未来的强国俱乐部里,中国一定是主角!

7.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历史

前景非常好。

船舶运输业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目前我国航运企业在信息化普及和智能化应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科技等先进技术的日趋成熟,其与传统航运在安全监管、运行服务、船舶管理、港口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运用存在广阔的想象空间。智能航运将深刻地影响着航运的组织和模式,最终将显著提高船舶运输行业的安全管理、营运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助力实现安全、绿色、高效航运。

8.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史

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1、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2、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部分船介绍:

1、舟筏时代

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2、帆船时代

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

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作出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3、蒸汽机船时代

18世纪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都试图将蒸汽机用于船上。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航行成功。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4、柴油机船时代

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空前兴旺,中东等地石油的大量开发,促使运输船舶迅速发展。

9.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启示

船并非一两个人的独立发明,而是先民长期摸索改进而成。起初,我们的先民师法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受到启发,有了制造水上工具的灵感。在舟船之前,先出现的是浮具,先民抱着树干、竹竿过河,后来又用到葫芦。

而当先民们试着将单体浮具组合为复数形式,以求取更大的浮力效果时,便出现了筏子——多根树干,或者多根竹竿、芦苇等物并排捆扎起来,成为船的早期雏形。

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就曾感叹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所说的桴即是木筏子。当原始狭小的“独木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独木舟逐渐向宽敞的“拼板船”模式演变

10.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状况

2021年船舶运输行业公司发展趋势?

我觉得由于最近几年疫情大数据的影响,运输类型的企业都不太好做,尤其长途运输业,运输价格越来越低,需要各种各样的检测,发展还是特别困难的,很多地方受限制,海关检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产品都需要大量数据检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觉得可能会慢慢好起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船舶脱硫塔制造(船舶脱硫塔制造流程)
上一篇:船舶计量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