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建造智能化(智能化造船的发展方向)

2022-11-21 05:27 点击:88 编辑:邮轮网

1. 智能化造船的发展方向

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是一家业务涵盖机器人、智能技术、高端智能装备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应用和销售服务,为客户提供成套柔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旗下拥有控股的中日合资广州瑞松北斗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以及中德合资广州瑞松威尔斯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公司现有员工500多人,客户广泛覆盖汽车、摩托车、高铁、航空航天、造船、电梯、3C电子等多个领域,是一家很不错的公司。

2. 船舶智能化的好处

洋山港:世纪90年代中期,位于浙江嵊泗的小洋山岛,在浦东开发开放涌动的春潮声中悄然苏醒。

2002年4月8日,从洋山港配套工程东海大桥陆上引桥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开山筑路,跨海铺桥,小洋山岛历经沧桑巨变。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巨额投资、远离陆域、孤悬东海,曾几何时,人们对建设洋山港既充满期待又抱有几分观望。但开港十五年来,洋山港不断用实力证明远见卓识和价值所在。

2010年,洋山港一二三期实际吞吐量达1010多万标箱超过930万标箱的设计吞吐量,2020年前11个月已达1850.6万多标箱。

2017年底,全球最大的单体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开港,助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四年达到4000万标箱。

2020年洋山四期吞吐量预计突破初期400标箱的设计吞吐量,巩固了上海港作为全球最大集装箱港的地位,彰显了建设洋山港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码头岸线从1.6公里到8公里,桥吊从15台到88台,集装箱泊位从5个到23个,数字的集聚和增长产生了吞吐量的质变,2020年洋山港全港吞吐量预计突破2000万标箱,是开港首年的6.19倍,集装箱吞吐量在上海港的占比从14.4%提升到如今的46.3%,码头种类从单纯的集装箱码头拓展到了包含成品油码头、天然气码头的综合性码头。

十五年来凝聚着千万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从2005年11月30日第一艘新加坡籍“彩虹石”号轮到今日入境的“阿拉伯内夫德”号轮,累计1.97亿多个集装箱在这里吞吐中转。

据洋山边检站统计,开港以来该站累计查验入出境(港)船舶12.07 万余艘次,入出境(港)人员2863.6万余人次。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渔村已成长为世纪大港,跻身世界强港之列。

十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在洋山港的助推下,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起连续领跑全球。

作为口岸查验单位和移民管理机构,洋山边检站因港而生,因势而为,十五年沐风栉雨,伴随洋山港阔步向前,迎来了一次次华丽蜕变。从建站初期设立专业执勤队到2018年成立综合执勤队,一支一岗多能的全能型检查员队伍使口岸查验流程更加简便高效,民警一次登轮就能完成入港查验和面询等多项工作。

从开港之初民警在船舶梯口监护、人工查验到如今汇聚了指控一体化、智能通讯融合、船舶抵进监控、进港人员定位等智能化管控手段,粗放型的口岸管理已转变为交互连通的大数据、智能化模式,“科技赋能”使口岸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2017年3月起,洋山边检站等口岸查验单位通过联合登临减少多部门重复登临查验次数,特别是2019年8月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后,大通关在提速,大格局已形成,口岸联检单位共开展200余次联合登临,进一步提高了国际航行船舶查验效率。

2018年4月,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改革的动能产生了通关的效能,“数字赋能”助推移民管理更加便民利民,“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都不用跑”。2019年4月1日起国家移民管理局政务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据洋山边检站统计,疫情期间,边检手续网办率最高达到93.7%,既为广大出入境人员提供了便利,也阻隔了疫情传播渠道。

洋山港建设没有停步,2019年2月,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签署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吹响了小洋山岛北侧开发的号角。2020年12月8日,洋山港水公铁集疏运系统——口岸查验场地工程开工建设,将助力洋山港深水岸线能力和效率提升,进一步减轻港口负荷压力。洋山港的建设继续在扩容、增能、升级,洋山边检站等口岸查验单位将与洋山港建设者一起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助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3. 智能船舶发展

轮机工程智能传播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而且一般都跟着远洋货轮到处跑,虽然工作辛苦一点,但是工资水平,待遇都是非常高的,工作水平也是非常高的。

4. 船舶智能化发展趋势

交通强国建设中远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试点任务要点

一、绿色航运建设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推进现有集装箱、散货、杂货船舶受电设施升级改造,分步推动挂五星旗沿海航行船舶实施符合岸电要求的相关改造。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升级改造,重点推进连云港新东方码头、泉州太平洋码头、武汉阳逻国际港铁水联运码头等在建码头岸电配套设施改造建设。建立实施岸电使用制度,鼓励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总结岸电推广经验,提高岸电使用率。打造绿色航运样板工程和绿色航线,积极推进40万吨超大型干散货船航线岸电使用、津冀港口集装箱和干散货船舶岸电使用、自有船舶靠泊自有港口岸电使用,形成绿色航运建设和推广机制,完善相关标准规范。

(三)预期成果。

通过2年时间,完成35艘挂五星旗沿海航行集装箱船舶、16艘散货船舶、16艘杂货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完成连云港新东方码头等在建码头岸电配套设施改造4套。新建集装箱船舶、散货船舶全部加装船舶受电设施,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艘次年均增加10%以上,自有船舶靠泊自有港口岸电100%使用,年替代燃料量8万吨标准油,年减少二氧化碳25万吨。绿色航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绿色航运机制、绿色航线建设等方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相关政策成果、技术标准等。

二、基于区块链的航运商业网络平台建设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强航运数据共享。加强与航运产业链上下游、政府监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对接,推动航运数据互联互通。依托区块链技术,强化多方数据共享,推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衔接。利用跨链存储、去中心化和加密技术,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航运区块链相关标准研究,推进航运数据安全制度建设。

2.优化航运服务流程。依托区块链电子数据的可靠性和不可更改性,改造传统航运服务模式和单证体系,建立多式联运全程“一单制”,优化航运服务流程。

3.拓展航运物流服务。推动航运物流信息透明化与全程共享。优化库存管理,促进供应链降本增效。基于航运物流全程可视化信息数据,提供物流征信服务,创新航运物流信用监管模式。

4.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借助区块链技术,保证物权凭证的真实性、可承兑性和防伪性,打通供应链金融信息通道,加强供应链金融产品研发。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基于区块链的航运商业网络平台初步建成,进口提货单、提单等海运单证基本完成电子化,初步实现区块链流转。危险货物全程监测监控、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取得有效进展。

通过3—5年时间,基于区块链的航运商业网络平台基本建成,并实现航运领域多场景应用。航运物流实现“无纸化”“零接触”,航运数据安全保障达到新高度。在航运区块链建设方面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海运全程单证数据、区块链流转流程、技术与接口标准、数据安全等方面形成相关标准规范。

三、集装箱管理系统建设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业务流程数字化。以运输产品为中心,标准化、数字化集装箱运输业务流程,实现产品运输全过程可视化。建立作业任务自动分配与自动监控工作机制,推进主动式、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提升内部协同效率。

2.客户服务数字化。客户交互方式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预警功能和例外管理,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业务操作效率,改善客户服务体验。

3.集装箱管理系统建设。推动航运业务规则数字化,建立集装箱舱位、设备资源预测分析模型,提升资产利用效率。依托大数据,加强船舶航速智能优化管理,减少能源浪费。以机器学习为重点,优化与模拟空箱调运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搭建智能决策平台,自主研发算法模型,推动智能审批,提升市场及时响应能力。

(三)预期成果。

通过3年时间,基本建成集装箱管理系统,并在外贸核心业务开展应用。作业任务自动分配、自动监控等机制逐渐完善,实现主动式、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内部协同效率显著提升。货物运输实现面向客户的全程可视化和例外预警。实现对船舶航速的智能优化管理和对空箱的优化调运配置,能源、资产利用效率有效提升。建成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市场及时响应能力大幅提高。

四、航运数据集成平台建设应用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海事大学。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搭建航运数据集成平台。推动数据中台建设,加强大型航运企业数据、市场行情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等整合。建设数据集成平台及展示平台,提高航运经营数据等业务的可视化程度。建设决策支持系统,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构建综合经营分析系统,提供生产运营、投资、财务、安全和人力资源等多维分析和自助服务。加强数据质量、元数据和数据安全统一管理。

2.提升航运数据集成平台能力。完善优化数据中台、决策支持系统、综合经营分析系统,打通数据壁垒、进行功能扩充,满足各业务部门需求。搭建数据实验室平台,实践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开展专项智能应用,提升扩展数据集市,新建投资、财务、采购等业务数据集市。扩展元数据、数据质量等数据管理功能。

3.加强智能航运应用。推动产业集群数据统一纳入数据中台,加强外部数据资源采集,拓展数据中台服务功能。优化数据实验室平台,建立深度学习框架与知识图谱,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析与建模。扩建数据自助服务平台,推动集团级数据资产自主应用。优化和扩展“团队智能管理”“智慧舆情”等专项智能应用。优化数据管理功能,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数据自动化管理。研究构建航运指数体系。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航运数据集成平台基础建设,初步实现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航运业相关数据积累量达到60TB,建成不少于3个模型算法的算法库。

通过3—5年时间,航运数据集成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系统进一步优化,应用成效显著。建成150个应用服务封装,企业用户数量超过300家,系统用户数量超过2000人。建成不少于6个模型算法的模型算法库,建成航运业行业指数体系。航运数据赋能服务航运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五、智能船舶发展应用

(一)试点单位。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船岸数据平台开发。建设船岸数据中心。推动智能航运数据可视化监管应用中心建设,开发应用营运能效优化管控、机舱设备健康运维辅助决策、船舶结构安全评估、发电机运行监管等数据应用系统。加强行业数据共享衔接,畅通船岸数据通道,提升海事监管、船舶安全等数据支撑能力。

2.企业智能船舶标准制定。建立智能船舶运营安全标准和评估体系。制定船舶智能化设备系统配套标准。搭建设计船舶智能化系统架构。研究制定集团智能船舶通信协议与接口、数据传输与交换等相关标准。

3.新技术集成应用。依托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雷达及自组网系统,增强大型集装箱船舶态势感知能力,开展感知图像识别及安全保障功能验证。推进远海、近海智能避碰及自主航行测试。加强货物状态监控与优化配载研究应用。

4.智能化方案应用推广。完善新造船项目技术规格书,增加智能船舶符号,增设集成平台、智能机舱、智能航行与智能能效等功能。研究制定营运船舶技改方案,增设智能船舶集成平台、智能能效、智能机舱等功能模块。强化智能船体结构应力监测能力,加快在大型散货船、矿砂船、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等船型中推广应用。开展全船能效监测与优化控制,优化以机舱综合能效为中心的能源管理模块。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智能船舶应用水平初见成效,形成企业智能船舶相关标准,完成船岸数据中心建设,智能船舶运营数据共享水平有效增强,数据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3—5年时间,智能船舶应用水平显著提升,智能船舶营运数据实现深度应用,海事监管、船舶安全、营运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智能化方案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建成不少于100艘标配智能船舶系统的智能化船队。

5. 船舶制造智能化

船舶工程技术制造大专升本科,专业船舶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自动化,机械智能化,设计船舶机器自动化。

6. 船舶智能化主要研究什么

前景非常好。

船舶运输业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目前我国航运企业在信息化普及和智能化应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科技等先进技术的日趋成熟,其与传统航运在安全监管、运行服务、船舶管理、港口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运用存在广阔的想象空间。智能航运将深刻地影响着航运的组织和模式,最终将显著提高船舶运输行业的安全管理、营运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助力实现安全、绿色、高效航运。

7. 智能化造船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今年上半年的造船厂订单暴增,导致其订单大增的原因是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的造船业逐步实现了环保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中国已经有足够能力可以控制住疫情,国际市场逐步向中国靠拢,中国的造船厂订单出现了暴增的现象。由于全球都受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中国已经可以控制疫情,轮船的供需市场转到了国内,造成国内的造船厂订单暴增。

国内在设计船只上也是不辱使命的,正在逐渐向高端船型靠拢,国内的订单越来越多,国内的造船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了。

8. 智能化造船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轮机工程技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船舶修理与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现代船舶修理与制造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船舶修理与制造研究、设计、开发,设备综合运行管理和生产组织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海船轮机管理,船舶企业机务管理,船舶代理企业船舶技术管理,船厂机务管理,船机修理,宾馆、酒店高层办公写字楼设备管理。

【研究领域】

为现代轮机管理工程、轮机自动化与智能化、轮机仿真技术、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轮机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机电一体化和动力机械气动热力学。

现代轮机管理工程以现代船舶动力装置及设备的优化使用、综合管理、合理维修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现代船舶动力装置的系统设计、综合节能、排放控制、技术管理以及船舶设备与系统的合理维修与故障诊断等技术;

轮机自动化与智能化研究方向重点研究船用网络通信的实时性、可靠性、网络拓扑结构等理论问题及各种实时网络在船舶上应用课题;

轮机仿真技术研究方向在研制大型轮机模拟器方面有很大进展,在国内外率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轮机模拟获得成功。机舱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可实现虚拟机舱集控室仿真,机舱漫游和虚拟驾驶台遥控仿真等功能。成功研制的轮机模拟器应用于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的轮机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中,明显提高了轮机模拟器的仿真度;

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方向紧跟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及船舶防污染技术新动向、新发展,在海上溢油污染的防治与应急处理、海上溢油应急反应的计算机模拟培训、油船货油装卸操纵模拟器、船舶污水的处理、船舶对海洋造成污染的治理、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非热微放电处理船舶轮机空气污染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轮机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开展轮机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摩擦磨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和轮机可靠性维修性,拓展海洋结构物腐蚀损伤与控制和船舶新能源技术两个研究内容。

9. 智能化造船的发展方向是

目前,全球尚没有超过40万吨级的船舶,最大载重吨级的船舶是40万吨级矿砂船。

以20万吨级生好望角型散货船为例,由于世界造船技术的提升,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全船的船员配置控制在10人以内,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开支。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提高,相信很快可以开发无人驾驶的船舶。

10. 智能船舶的现状与发展

        9月21日,昆船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船智能”或公司)创业板IPO注册获证监会同意,公司将刊登招股资料,启动发行工作。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不超过6,000万股,将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昆船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昆船智能)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下设云南昆船烟草设备有限公司、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云南昆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三家全资子公司,在国内设有华北、华东、华南和成都四个分公司。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船舶航行航行特点(船舶航行性能主要包括)
上一篇:船舶劳氏编码(劳氏船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