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俄罗斯有多少个造船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俄罗斯不是已经在生产22380型护卫舰了吗?黑海舰队为什么又订购11356型护卫舰?
- 2、俄罗斯有一家船厂是怎么被西方骗夸的
- 3、俄罗斯军事工业是否还会保持强大?
- 4、俄罗斯10万吨级航母技术给中国会不会水土不服
- 5、乌克兰再被俄罗斯占领船厂前紧急交付中国订购的船只,是商业诚信还是还是政治考量?
- 6、俄罗斯为什么买中国舰用发动机?
俄罗斯不是已经在生产22380型护卫舰了吗?黑海舰队为什么又订购11356型护卫舰?
不是11356,是11356M型,也就是格里戈洛维奇上将级护卫舰,比是在印度的11356基础上改进的,但比印度11356强多了。
虽然俄罗斯北方造船厂在200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建造差不多吨级的Project 22380,许多装备比11356M型格里戈洛维奇上将级更为先进;然而,Project 22380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设计,尤其是使用俄罗斯先前没有用过的全新防空侦测与武器装备,技术风险较高,整个研发与建造进度也比原本的进度落后;而格里戈洛维奇上将级则是由11356型塔瓦级改良而来,大部分设计都业已经过验证,技术上比较成熟。俄罗斯可能是鉴于Project 22380进度不顺,才会另外购买设计成熟的Project 11356M来填补空档。
俄罗斯有一家船厂是怎么被西方骗夸的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垮倒是没垮
只是周转不开了而已
当时武力扬诺夫斯克建到一半
美国派了个伪装公司去洽谈,请他们建造一艘大型货轮
因为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是个大厂,主要制造大型船只
由于新生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并无能力支付航母的建造
所以船厂为了生计只好拆掉建了一半的航母,来完成新订单
然后这家伪装公司就翻脸了,撕毁合同,付了违约金走人
一艘建了一半的航母就没了
俄罗斯军事工业是否还会保持强大?
肯定会的,虽然不能和苏联那时候相比,但是俄罗斯重点扶持的企业一直没有中断技术研究,例如米格不行了,但是苏霍伊日子过得还行,造船厂不行了,但是造潜艇还不错,每年几百亿美元的军火出口,加上俄罗斯自己的订单,足够持续养活一批优秀的军工企业。
俄罗斯10万吨级航母技术给中国会不会水土不服
俄罗斯迄今为止没有造成过10万吨的航母,目前唯一在役的库兹尼佐夫号航母也不过66000吨的排水量,苏联的第一艘超级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排水量80000吨至85000吨。
俄罗斯是能和美国抗衡的军事强国,一些技术,应当让我们借鉴,但我们也要做一些自己的改进,来符合自己的需要。走一条自己发展的道路。
这首乌里诺杨夫斯克号航母先进的技术:
由于缺乏西方的技术支持,也没有任何传统使用经验可以借鉴,苏联人在发展航母时因地制宜,走了一条独具匠心的发展之路。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首次使用弹射起飞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它不但代表了苏联海军的高峰时代,而且也是苏联工程科技人员对航母关键技术掌握的终极展示。
弹射装置
苏联历史上曾经在二战前引进过德国的蒸汽弹射滑架系统,拥有过短暂的弹射技术应用的经验,但是这些所有的努力因二战的爆发而被全部中断,所以在航母弹射器技术上的积累几乎为零。苏联于1982年开始了航母弹射器的研制,当时苏联对弹射器的官方称谓为“助推设备”,研制这一“助推设备”的任务被交给了一个工厂。为了验证相关的技术问题,该工厂制作了1:10的弹射器模型,1983年中期开始建造第一台实物弹射器。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在1986年将这台弹射器安装到了“尼特卡”航母陆上试验系统。作为苏联第一部弹射器,它的弹射汽缸长度为90米。1986年8月7日弹射器首次进行了空载弹射,随后试验弹射了14~17吨的重物,最终重物获得180~250千米/小时的速度。弹射器和重物之间使用拖车进行连接,其中一次重物弹射时,弹射出去的拖车尾部挂钩却没有挂上阻拦索,拖车载着重物冲向了距离试验地点2.5千米外的荒野。在之后的试验中也发生了好几起严重的弹射事故,其中在一次试验中弹射器助推拖车上绑缚的重物脱落,随后弹射器活塞空弹出去,末端速度达到了400千米/小时,弹射汽缸前部严重损毁。在“尼特卡”系统上连续2年进行了各种试验,中间也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后,弹射器最终于1988年通过了国家跨部门的联合验收试验。
就在1143.7型航母决定装备弹射器时,引发了苏联国内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争执。为新航母提供舰载机的航空设计人员反对新航母加装弹射器,因为他们认为飞机如果使用弹射器实施强制加速起飞的话,需要对飞机结构的稳定性能进行强化,否则将会使飞机的性能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且会大大增加飞机的故障率,而当时在“尼特卡”系统上进行的试验表明舰载机已经无需助推即可起飞。他们认为新航母如果未来部署在寒冷北方的话,对于弹射器性能的要求也会很高,他们甚至认为为新航母设计的双发螺旋桨式的“雅克”-44无需弹射也能完成常规起飞。此时黑海造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也逐渐地更倾向于航空设计人员的意见,而涅瓦设计局的航母设计人员和军方却对“弹射器无用论”严加驳斥。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弹射起飞后的舰载机将会拥有更大的武器挂载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飞机的作战半径。弹射起飞也许会给航母带来摇摆和振动,而且飞行员被弹射时也会比较难受,但是为了获得更佳的作战性能,所有这些不利都是必须要克服的。甚至临终前的戈尔什科夫在谈论起航母弹射器时也辛酸地说道:“如果我们不为我们的舰载机提供弹射起飞的能力,我们这群人将不会得到历史的原谅。”但是让这位苏联海军司令失望的是,随后在“尼特卡”系统进行的试验中,苏联当局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飞机滑跃起飞和着舰训练上,竟没有让任何一架飞机对刚刚研制出的弹射器进行弹射起飞试验!虽然后来当局计划在“瓦良格”航母上对新研制出的弹射器进行试验,但是随着苏联大厦的轰然倒塌,所有设想和计划都化为云雾。弹射器虽然被制造了出来,而且后来经过争论决定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装备2部弹射器,但是由于没有任何弹射试飞,所以对该型弹射器到底性能如何直到今日也不被世人所知。
阻拦降落
“库兹涅佐夫”号上安装的阻拦装置重达100吨,而且体积达到了18×2×1.5米,整个阻拦装置的工作机制是采用液压缸(直径为495毫米,长度为6米)排出缸里的液体来缓解巨大的冲击力,液压缸连接气门控制装置后再连接到储气罐,4条阻拦索分别由4台储气罐来保障其正常运转,它们彼此相距13米安装在甲板下。降落时飞机尾钩挂上阻拦索后实施制动,飞机将在飞行甲板上继续滑行80~90米(最优的着舰状态是飞机挂住第2条阻拦索):在这一过程中阻拦装置能够提供2秒钟的制动拉力,飞机将要承受4.5g的过载。而在2秒钟内飞机着舰末端的动能将通过制动装置转化成内能,此时液压装置中的液体温度将升至110℃。
为了保障舰载机正常着舰,乌舰装备了K-4“电阻器”航空管制雷达以及“伏尔加”导航雷达。其中在乌舰建造过程中,为了保障降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K-4“电阻器”飞行管制雷达经过精简后被安装在“尼特卡”系统上进行试验。经过精简后的飞行管制系统被命名为“汽缸”,经过实验证明“汽缸”飞行管制系统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高度自动化地完成对着舰飞机的空中管制任务。这时相关“汽缸”系统的工作并没有结束,由于精简后的“汽缸”系统表现优异,海军部门要求对“汽缸”系统进行模块化定型,使其能够被安装在所有的苏联航母上。另外,乌舰原计划安装激光辅助着舰系统,但是后来海军决定沿用“库兹涅佐夫”号上的“月光”光学着舰系统并使用“阿特沃德科解放者”电视着舰监控系统,该系统所有摄像头全部安装在飞行甲板的主轴线上。
舰体防护
水线以上弹药舱和机库的防护结构设计直到1143.4型“巴库”号才首次被设计人员采用,整个防护结构重达1700吨,与二战期间传统的战列舰的防护结构相比不同,在距离舰体装甲3.5米处使用了防护隔壁。虽然仍然和西方同类型舰艇具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之前脆弱的设计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巴库”号之后设计的1143.5型“库兹涅佐夫”级终于开始采用水下防护设计结构。它拥有深为415米的3个舱段,由外向内分别为:空舱(扩展舱)、吸收舱(内贮藏燃油)、过滤舱(也被称为导管走廊)。在最后2个舱段之间设置有复合防护隔板,而且复合隔板的厚度随着深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复合隔板采用当时苏联生产的A-25型高强度钢板制造。在“库兹涅佐夫”号设计过程中涅瓦设计局专门对实心整体隔板和复合隔板在相同爆炸成力的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试验,最终试验的结果表明复合隔板的防护性能高出实心整体隔板25%左右。这一试验结果最终促使苏联海军造船总局在最终的 设计任务书上对防护隔板的设计要求进行了特别说明:“鉴于之前的相关试验结论证明实心整体隔板不具备更为优秀的防护能力,新舰艇的隔板有必要采用复合隔板设计。”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
核反应堆
苏联海军装备了大量的核动力潜艇,但是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专门为水面舰艇研制核反应堆,直到70年代末为装备“基洛夫”级巡洋舰,才匆匆研制出了KH-3型核反应堆。KH-3型反应堆使用高富集度的铀作为核燃料,一次装载可以提供12年的动力。虽然KH-3型反应堆在“基洛夫”级巡洋舰验证了其优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由于新航母舰载机的需要以及冷战期间海军将领以美国海军为标杆的高歌猛进,使得苏联决策层最终决定在KH-3型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工艺来改进和研发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优异的新型核反应堆,在一系列新技术中就包括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
1984年核反应堆的设计任务交给了海洋设备设计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设计局就制造出了一次回路泵的原型。该原型立即在限制功率的条件下.在试验舰上进行了一年的技术测试,测试完毕后该舰的一次回路又被连续更换10个回路泵进行实验,试验结果令人欣慰。除了屏蔽式压力补偿循环系统维修过一次以外,其他设备运转正常。蒸汽发生装置系统的管路辐射指标也达到了设计标准。1988年新型核反应堆通过了苏联相关部门的技术验收,该型反应堆被命名为KH-3-43型并正式定型。KH-3-43型反应堆单堆功率达到了305兆瓦,每小时可以产生900吨温度高达475℃的高压蒸汽。
海军对新型反应堆的性能也非常满意,以至于在“库兹涅佐夫”号和“瓦良格”号建造期间,有传闻声称苏联海军有意要将新型的核反应堆安装在“瓦良格”号航母上。但很快船厂就否定了这一传闻,因为“瓦良格”号不适合临时改装核反应堆。当时黑海造船厂也没有掌握相关新型核动力装置的装配技术,而且苏联当局也尚未和土耳其商定好相关军舰出入海峡的政治问题。新型核反应堆在黑海试验场传出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此时的黑海造船厂不具备装配能力。船厂签署的107号订单中规定:黑海造船厂将负责生产新航母的动力设备,其中包括核反应堆、锅炉、蒸汽发生装置。但是黑海船厂缺乏相应的硬件条件,最直接的就是缺乏制造核反应堆的特殊厂房,而且这些厂房必须修建在船台附近,因为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核反应堆作为高度模块化的大型组件必须通过船台附近的龙门吊进行装卸作业。但是建造特殊厂房的时间将会花费8—11年,这对于苏联海军当时雄心壮志的扩充赶超计划而言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即使在船台附近立即修建起特殊的厂房也会使船台附近的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黑海造船厂的领导者只能独辟蹊径—建造水上浮动核动力设备厂房。黑海造船厂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也没有增加新航母的建造经费的条件下,自己出资并且克服了苏联式的拖拉作风迅速建造了水上浮动厂房,它可以通过拖船来进行移动。1991年年初黑海造船厂建造完毕了整个反应堆动力装置的模块化部件,其中包括4个钢铁保护模块、1个生物保护模块、1个防护舱段,它们都被焊接到第一回路泵的管道系统中,“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相关的核动力设备全部到位。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黑海造船厂和俄罗斯进行了谈判,黑海造船厂试图向俄罗斯出售已经建造完毕的新航母动力系统。而俄罗斯也需要建造浮动式的核动力发电站,但是最终谈判的结果却十分明了,俄罗斯的确需要核动力装置,但是这一订单俄罗斯政府却更愿意给其国内的造船企业而非此时已经分家的同胞兄弟……
电子设备
乌舰配备了各型当时先进的雷达电子侦测设备,包含“神话”卫星侦察系统,对于这舰而言,能将其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到极限,虽然“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也可以使用“神话”卫星系统,但是“库兹涅佐夫”数量单薄而且攻击距离有限的舰载航空兵力,对于“神话”系统近2000千米的探测距离显得无福消受。
乌克兰再被俄罗斯占领船厂前紧急交付中国订购的船只,是商业诚信还是还是政治考量?
企业跟国家不是一回事情,战争损失,保险公司不会赔偿的,如果企业不提前交付,损失了,企业就倒闭了。股东就会损失。
俄罗斯为什么买中国舰用发动机?
我国现如今也是海军强国了,这个海军强国并不仅仅是说海军现役的舰艇兵力强大,也在于我国海军的相关配套技术非常先进,有很多先进技术,甚至一改过去人们对我国海军的刻板印象。这其中就包括了我国的舰用动力技术。
舰用动力技术,如今大致可以分为柴油机动力、蒸汽轮机动力、燃气轮机动力、电力推进等四大类,我国已经全都涉足,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由于我国的舰用动力技术较为先进,甚至还获得了俄罗斯的订单。要知道,俄罗斯一向是以军事强国自居,也是如此包装和宣传自己的国家,一般是很少从其他国家购买军事装备的。能让俄罗斯付钱从我国购买舰用动力,已经足以看出我国海军舰用动力的先进性。
当然,俄罗斯这么做也有自己的无奈之处。俄罗斯从我国购买的动力装置是CHD622V20型柴油机,该柴油机是来自河柴重工,属于轻型高速大功率柴油机,技术和德国柴油机比较接近。该柴油机被俄罗斯购买用于21631、21630两种轻型导弹舰,也叫做轻型护卫舰。该护卫舰排水量900吨级,是俄罗斯新一代小型、高性能战斗舰。
该护卫舰别看排水量小,却装备了1门AK-190型100毫米自动舰炮,8单元的3S14U1垂发,也称为“UKSK”垂发,他是一种冷热通用垂发,可以配备3M14、3M54“口径”系列巡航导弹/反舰导弹,也能配备缟玛瑙超音速反舰导弹,还不能整合防空导弹。因此,该舰的防空依靠1座6联装的ZIF-122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他配备有3M-47型舰空导弹,一共备弹18枚,该导弹主要负责10公里以内的近程防御任务。此外,该舰还配备了2座AK-630型30毫米多管近防炮,1座40管的反潜导弹发射器,2厅14.5毫米重机枪。
由于该舰火力强悍,因此他又被称为是“暴徒”级轻型导弹舰,该舰曾经参与过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极端武装目标的打击行动,这些护卫舰从里海方向朝着叙利亚发射了10多枚射程为2500公里的3M14“口径”系列巡航导弹,取得了很不错的战果。由于这种军舰具备的先进性能、完善的作战能力,较为低廉的价格,因此得到了俄罗斯海军的青睐。俄罗斯因此大量装备了该级导弹舰。
但是,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的恶化,导致俄罗斯无法从乌克兰继续获得制造各类型发动机所急需的零部件,造成俄罗斯不得不停止了多种军舰的制造。这其中,包括失去了M90FR燃气轮机而停产的22350型护卫舰、11356型护卫舰,以及失去了乌克兰柴油机供应而停产的20380型护卫舰和21631型护卫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俄罗斯一方面加快了自己研发燃气轮机的进程,把M75FR燃气轮机的研发纳入计划,并且在2020年取得了研发成果,另一方面则开始了外购柴油机的计划。
于是,俄罗斯瞄上了我国河柴的CHD622V20型高速柴油机,这笔订单维持了21631型导弹护卫舰的生产,在短时间内就为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提供了大量的新军舰补充。 其实,作为我国而言,也可以向俄罗斯提供更为高端的舰用燃气轮机,但是由于这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用于大型军舰的动力系统,因此俄罗斯无论如何都要快速攻克,也不愿意受制于人,于是没有选择从我国引进。
比如,俄罗斯海军22350型护卫舰、11356型护卫舰所用的M75FR燃气轮机,是一种15-18MW级别的舰用中等功率燃气轮机,该燃气轮机在我国对应的型号是QC-185燃气轮机,功率为18MW级别,在我国,QC-185燃气轮机在一直作为发电用燃气轮机使用,因为没有合适的装舰对象,过去人们都以为他会装备在054B型护卫舰上,但是该护卫舰一直没有露面。
其次,我国还有更大功率的QC-280,也就是GT25000型燃气轮机可以满足俄罗斯需求,其实,很多国家在4000-6000吨级这个级别的护卫舰、驱逐舰上,都不一定使用配套的中等功率燃气轮机,都选择了使用更大功率的大功率燃气轮机,比如法国海军的地平线级驱逐舰就使用了2部美国的LM-2500+燃气轮机,我国的052D这种7000吨级的驱逐舰,也是使用2具GT25000型大功率燃气轮机。
因此,功率达到了33MW级别的GT25000燃气轮机足以满足俄罗斯的需求,可以装备22350和11356型护卫舰,只不过俄罗斯实在是不愿意外购燃气轮机,让自己的主力大舰也受制于人。因此,最终俄罗斯在自己没有货、又买不到乌克兰产品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从我国进口舰用柴油机,其实当年,俄罗斯还从我国进口了补给舰的补给设备、红星造船厂的龙门吊、战斗机的雷达T/R组件等,其实已经不仅仅是购买一种设备了,而是系统性的从我国进口了一批设备和技术。
所以,别看俄罗斯人很坚强,其实他们也有脆弱、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国海军也不是盖的呢。
关于《俄罗斯有多少个造船厂》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