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惠阳船舶公司有多少条船

2022-09-17 21:59 点击:152 编辑:邮轮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台湾惠阳船舶公司有多少条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惠州有三星的厂家吗?在哪里?

三星集团是韩国规模最大、最具实力的国际性跨国集团。下属31个子公司,主要以电子、机械、造船及综合化工为中心,集金融、贸易、信息服务为一体,多行业并行发展。三星集团现拥有二十多万员工,海外工厂45个。隶属于三星集团的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是世界七大电子公司之一,是集半导体、信息通讯、计算机及家电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子企业。 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是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与惠州地产总公司,其中韩国三星电子占99%的股份合资。

厂址惠阳市陈江镇(距香港130公里,距深圳市70公里)。1992年8月20日签定合资合同,1993年9月正式投产,注册资金为:3200万美元。厂区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厂房布局合理,环境幽雅,1996年被惠州市绿化委员会评为"花园式单位"。

惠阳区的经济

建国前,惠阳是一个较落后的农业县。惠阳县地处东江沿岸和西枝江下游,而水利设施又很差,全县没有一个水库,只有几条防御能力很低的堤围,水旱灾害频繁,很多地方十种九不收,是有名的历史性灾区。

惠阳县的农作物以水稻、花生、甘蔗、黄豆、番薯为主,还有木薯、黄麻、蚕桑和著名的横沥土桥梅菜。

水稻是惠阳县的主要农作物。惠阳县的水稻产量较低,在广东省属中低产类型地区。1949年水稻播种面积749075亩,总产54861吨,亩产只有73公斤。

惠阳县历史上较有名的传统工业有纺织、陶瓷、冶铸、藤竹制品、采盐业、造船业等。

惠阳县的纺织业兴于唐,盛于宋。到明末清初,其产量与质量除广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

隋唐时期,惠阳县已有陶瓷制品生产,到了宋代,陶瓷生产已初具规模。清朝光绪二年(1876),在新圩约场开办了一家官营窑。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采取“筑‘巢’引商、以商引商”、“走出去、请进来”及举办各类招商活动等办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了外向型工业蓬勃发展,达到了“让外商发财,促惠阳发展”的目的,使全区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园区经济初具规模,一批如联想、中建电讯、东亚电子等技术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得到了充分发展。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15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总收入16.77亿元,增长2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2亿元,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8323元,增长14.8%,其他经济指标也稳定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为5.4:49.7:44.9。

生产总值(GDP)248.98亿元,增长13.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96亿元,增长23.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6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167.16亿元,增长18.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78.07亿元,增长22.7%;房地产开发投资61.92亿元,增长16.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7亿元,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113.23万平方米,增长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3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0亿美元,增长17.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完成进度107.1%,超全年目标任务7.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总额28.94亿美元,增长16.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但完成进度106.9%,超全年目标任务6.9个百分点,且连续6个月逐步加快回升。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75亿元,增长20.2%,增幅比前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6.9和10个百分点。

税收总额37.15亿元,增长11.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2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16.05亿元,增长15.9%;地税收入21.10亿元,增长7.7%。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3.26亿元,比年初增加18.21亿元,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2和0.8个百分点。 惠阳县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综合性农业开发地区。1994年全县土地面积217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海拔高度30米以下)885.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40.6%;低丘(海拔31—200米)231.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10.7%;中高丘(海拔201—500米)1037.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47.6%;山地(海拔500米以上)24.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1.1%。全县实有耕地面积48.36万亩,其中水田34.65万亩亩,旱地13.7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96亩。农业户73082户,农业人口378475人。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采用股份制、集约化等方式,建办起优质谷、荔枝、蔬菜、西瓜、速生丰产林等“三高”农业生产基地113个,面积8.1万亩;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5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4家,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各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业商品率达75%。2002年农业总产值10.1亿元,其中“三高”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 惠阳县民国以前的1400多年里称归归善县。归善县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传统工业有:纺织、陶瓷、冶铸、藤竹制品、盐业、造船业等。

归善县纺织业兴于唐、盛于明。到明末清初,纺织业已非常发达,其产量与质量除广州、潮州外,已居其它府之上。当时西湖一带种桑养蚕缫丝纺织极盛一时。光绪二十七年(1901),邑人陈新善、叶联等在惠州创办实业纺织公司。随后,各类民营纺织公司和家庭纺织业逐渐发展起来。民国26年(1937),惠州的小型家庭手工织布发展到30户,较大的有裕民、华强两户。他们采用机动织布机或手工脚踏木织机,织的一般是土布。抗日战争爆发后,惠阳县纺织业一度陷入困境。

隋唐时期,归善县已有陶瓷制品生产。到了宋代,陶瓷生产已初具规模,但由于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一般是采用土窑之法生产一些碗、盘、匙等生活用品,且大部分是在本地自产自销,形成不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历史上,陶瓷生产相对集中在新圩、镇隆一带,因为该地贮藏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至清朝光绪二年(1876),归善县在新圩约场开办了一家官营窑。该场以后不断发展。

建国初期,惠阳县工业门类较少,大部分为手工作坊式的工厂,生产规模不大,劳动效率不高。全县工业行业主要有:采矿业、粮食加工业、船舶制造修理业、日用陶瓷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缝纫业、皮革及其制品业、日用玻璃制品业、建材工业的砖、瓦、石灰制造业、纺织业、小五金制品及修理业、雕刻工艺制品业、印刷业、烟草加工业、日用金属制品及铁器小农具制造业等13个传统工业行业。 明万历三年(1575),归善县县署设址惠州白鹤峰下(今东坡亭一带),商业区从东坡亭一带逐步发展到水东街一带。到清代,惠州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除盐业外,有苏杭布匹、日用百货、谷米行等大小商店七八百家。

民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兴起,交通运输业有所发展,商品流通量扩大,特别是30年代金融物价相对稳定,惠阳的商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的惠州先后4次遭到日军的侵占,商民惨遭屠杀,商店90%以上被烧,财物被洗劫一空。单惠州府、县2城被日军枪杀和活埋的同胞就有7000多人。日军撤走后,商人又三五人为一伙合资在废圩上搭起简易店埔进行商业活动。当时广州、汕头均已沦陷,惠州成为赣粤北地区与香港通商通道与转运地,生意特别兴旺。由于有利可图,惠州的商业又逐步繁荣起来。

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年代,由于国民政府腐败、财政空虚,市场物价波动大,大商家屯积、操纵市场,小商号则有朝不保夕之虑。

建国前,惠阳县有惠州、平山、淡水、多祝、平海、稔山、横沥7个大圩镇。其中又以淡水、横沥的规模较大。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全区有各类市场52个,总面积20.4万平方米,形成了农村集贸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相结合市场网络。其中投资1.8亿元、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中山商贸广场是目前粤东南商贸设施之最;平潭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日成交量1.25万吨。

有酒店、宾馆45家,其中三星级宾馆5家。各种市场要素不断完善和活跃,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获得了迅速发展,全区目前有民营企业1226家,注册资金14亿元,其中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27家,进入惠州市“私营企业100强”的13家;个体工商户9168家,注册资金9102万元,从业人员2.1万人,上缴税收8926万元,占全区税收的27.1%。2002年,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23.1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元。 2002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使全区现有外资企业达697家,其中“三资”企业205家,“三来一补”492家;工业总产值141.17亿元,其中外向型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园区经济初具规模,已建成工业园区12个,规划面积23.2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8平方公里,落户企业87家,累计投资2.1亿美元,2002年完成工业产值84.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9%。一批如联想集团、中建电讯、东亚电子、中狮电子等技术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得到充分的发展,2002年联想、中建科技园分别实现工业产值42.4亿元和10.3亿元,比增36.2%和24.7%;新圩东亚集团总投资9000万美元,占地3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电子音箱,音箱产量占全球的23%,居世界第一位,2002年实现产值工业22亿元,发挥了促进惠阳区工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战结束时美国驱逐舰总数?

二战结束时候美国现役的驱逐舰在300艘。

DD-522 Luce 卢斯 1942 1945.5.4在冲绳被神风特攻队撞沉 DD-534 McCord 麦科德 1943 1974年解体

DD-677 McDermut 麦克德莫 1943 1966年解体

DD-678 McGowan 麦高恩 1943 1960年转交西班牙,改名Jorge Juan,1987年解体 DD-575 McKee 麦基 1943 1974年解体 DD-679 McNair 麦克奈尔 1943 1976年解体 DD-676 Marshall 马歇尔 1943 1970年解体 DD-680 Melvin 梅尔文 1943 1975年解体 DD-691 Mertz 默茨 1943 1971年解体 DD-595 Metcalf 梅特卡夫 1944 1972年解体 DD-535 Miller 米勒 1943 1975年解体 DD-798 Monssen 蒙森 1944 1963年解体

DD-560 Morrison 莫里森 1943 1945.5.4在冲绳被神风特攻队撞沉

DD-528 Mullany 马拉尼 1943 1971年卖给台湾,改名“庆阳”号,1994年解体 DD-576 Murray 默里 1943 1966年解体

DD-586 Newcomb 纽康姆 1943 1947年解体 DD-449 Nicholas 尼古拉斯 1942 1970年解体

DD-690 Norman Scott 诺曼·斯科特 1943 1973年解体 DD-450 O'Bannon 奥班农 1942 1970年解体

DD-536 Owen 奥文 1943 1973年解体

DD-590 Paul Hamilton 保罗·汉密尔顿 1943 1970年解体 DD-498 Philip 菲利普 1942 1971年解体 DD-685 Picking 皮金 1943 1976年解体 DD-800 Porter 波特 1944 1974年解体

DD-682 Porterfield 波特菲尔德 1943 1976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95 Preston 普雷斯顿 1944 1969年转交土耳其,改名Icel,1981年解体 DD-561 Prichett 普里切特 1944 1969年转交意大利,改名Geniere,1975年解体 DD-477 Pringle 普林格尔 1942 1945.4.16在冲绳被神风特攻队撞沉 DD-446 Radford 雷德福 1942 1970年解体 DD-688 Remey 李梅 1943 1976年解体

DD-499 Renshaw 伦肖 1942 1970年解体

DD-664 Richard P. Leary 理查德·P·利里 1944 1959年转交日本海上自卫队,改名“时雨”号,1976年解体 DD-500 Ringgold 林戈尔德 1942 1959年转交原西德,改名Z2,1981年又卖给希腊,改名Kimon,1993年解体 DD-562 Robinson 鲁宾逊 1944 1982年作为靶舰沉没

DD-804 Rooks 鲁克斯 1944 1962年转交智利,改名Cochrane,1983年解体 DD-563 Ross 罗斯 1944 1978年作为靶舰沉没 DD-564 Rowe 罗 1944 1982年作为靶舰沉没

DD-465 Saufley 索夫利 1942 1968年作为靶舰沉没 DD-501 Schroeder 施罗德 1943 1974年解体

DD-596 Shields 希尔兹 1945 1972年卖给巴西,改名Maranhao,1990年解体 DD-643 Sigourney 西古尔尼 1943 1975年解体 DD-502 Sigsbee 西格斯比 1943 1975年解体

DD-565 Smalley 斯莫利 1944 1966年解体

DD-512 Spence 斯彭斯 1943 1944.12.18在吕宋岛附近遭遇台风倾覆 DD-577 Sproston 斯普罗斯顿 1943 1971解体

DD-478 Stanly 斯坦利 1942 1971年解体

DD-644 Stembel 斯坦贝尔 1943 1961年转交阿根廷,改名Rosales,1982年解体 DD-538 Stephen Potter 斯蒂芬·波特 1943 1973年解体 DD-479 Stevens 史蒂文斯 1943 1973年解体

DD-683 Stockham 斯托克姆 1944 1977年作为靶舰沉没

DD-566 Stoddard 斯托达德 1944 1997年作为靶舰沉没

DD-467 Strong 斯特朗 1942 1943.7.5在新乔治亚岛附近被鱼雷击沉 DD-468 Taylor 泰勒 1942 1969年转交意大利,改名Lanciere,1971年解体 DD-513 Terry 特里 1943 1974年解体 DD-514 Thatcher 撒切尔 1943 1948年解体

DD-537 The Sullivans 沙利文 1943 1977年在布法罗辟为纪念舰 DD-539 Tingey 廷吉 1943 1966年作为靶舰沉没

DD-530 Trathen 特拉森 1943 1973年解体

DD-591 Twiggs 特威格斯 1943 1945.6.16在冲绳被鱼雷击沉

DD-540 Twining 特文宁 1943 1971年卖给台湾,改名“贵阳”号,1994年解体

DD-687 Uhlmann 乌尔曼 1943 1974年解体 DD-656 Van Valkenburgh 范瓦尔肯伯 1944 1967年转交土耳其,改名Izmir,1986年解体 DD-689 Wadleigh 瓦德雷 1943 1962年转交智利,改名Blanco Encalada,1983年解体

DD-516 Wadsworth 沃兹沃思 1943 1959年转交原西德,改名Z3,1980年又卖给希腊,改名Nearchos,1991解体 DD-517 Walker 沃尔克 1943 1969年转交意大利,改名Fante,1971年解体 DD-466 Waller 沃勒 1942 1970年作为靶舰沉没 DD-567 Watts 瓦茨 1944 1974年解体

DD-684 Wedderburn 韦德伯恩 1944 1971年作为靶舰沉没 DD-578 Wickes 威克斯 1943 1974年作为靶舰沉没

DD-597 Wiley 威利 1945 1970年解体

DD-579 William D. Porter 威廉·D·波特 1943 1945.6.10在冲绳被神风特攻队撞沉 DD-568 Wren 雷恩 1944 1975年解体

DD-541 Yarnall 亚纳尔 1943 1968年移交台湾,改名“昆阳”号,1994年解体 DD-580 Young 杨 1943 1970年作为靶舰沉没

*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Allen M. Sumner) 简介

“艾伦·萨姆纳”级是“弗莱彻”级的增大型,它的战斗半径比以往任一级驱逐舰都大,是美国在二战中建造的最好的驱逐舰。该级共建造70艘(其中12艘在建造过程中改为快速布雷舰DM),当中有3艘是在战后才完工的。60年代初,有33艘“艾伦·萨姆纳”级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可搭载反潜直升机。1975年,该级全部退役,有一大部分转入其他国家的海军。

数据

满载排水量:2800吨;

主尺度:全长114.85米,全宽12.34米,吃水3.81米; 航速:34节; 舰员:345人;

主炮:Mk.32双联5吋高平两用炮3座;

鱼雷:五联21吋鱼雷发射管2具(部分舰只减少为1具);

防空兵器:四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双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11座; 反潜兵器:深水炸弹投掷槽2座,刺猬弹发射器4—6座。

舷号 舰名 译名 完工 备注

DD-752 Alfred A. Cunningham 阿尔弗雷德·A·坎宁安 1944 1979年作为靶舰沉没 DD-692 Allen M. Sumner 艾伦·M·萨姆纳 1944 1974年解体 DD-698 Ault 奥尔特 1944 1974年解体

DD-722 Barton 巴顿 1943 1969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56 Beatty 贝蒂 1945 1972年卖给委内瑞拉,改名Carabobo,1974年解体 DD-744 Blue 布鲁 1944 1977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04 Borie 博里 1944 1972年卖给阿根廷,改名Hipolito Bouchard,1984年解体 DD-857 Bristol 布里斯托尔 1945 1969年移交台湾,改名“华阳”号,1994年解体 DD-745 Brush 布拉什 1944 1969年移交台湾,改名“襄阳”号,1984年解体 DD-761 Buck 巴克 1946 1973年卖给巴西,改名Alagoas ,1995年退役

DD-697 Charles S. Sperry 查尔斯·S·斯佩里 1944 1974年卖给智利,改名Ministro Zenteno,1990年解体 DD-730 Collett 科利特 1944 1974年卖给阿根廷,改名Piedra Buena,1984年解体 DD-705 Compton 康普顿 1944 1972年卖给巴西,改名Matto Grasso,1990年解体 DD-695 Cooper 库珀 1944 1944.12.3被日本驱逐舰“竹”号击沉

DD-727 De Haven 狄海文 1944 1973年卖给韩国,改名“仁川”号,1993年解体

DD-779 Douglas H. Fox 道格拉斯·H·福克斯 1944 1974年卖给智利,改名Ministro Portales,1990年解体 DD-741 Drexler 德雷克斯勒 1944 1945.5.28在冲绳被神风特攻队撞沉 DD-696 English 英格利希 1944 1970年移交台湾,改名“惠阳”号 DD-754 Frank E. Evans 弗兰克·E·埃文斯 1945 1969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06 Gainard 盖纳德 1944 1974年解体

DD-702 Hank 汉克 1944 1972年卖给阿根廷,改名Segui

DD-708 Harlan R. Dickson 哈伦·R·迪克森 1945 1973年解体 DD-748 Harry E. Hubbard 哈里·E·哈伯德 1944 1970年解体

DD-700 Haynsworth 海恩斯沃思 1944 1970年移交台湾,改名“岳阳”号,1994年解体 DD-762 Henley 亨利 1946 1975年解体

DD-709 Hugh Purvis 休·珀维斯 1945 1972年卖给土耳其,改名Zafer,1994年解体 DD-774 Hugh W. Hadley 休·W·哈德利 1944 1947年解体 DD-732 Hyman 海曼 1944 1970年解体

DD-694 Ingraham 英格拉姆 1944 1971年卖给希腊,改名Miaoulis,1992年解体 DD-776 James C. Owens 詹姆斯·C·奥文斯 1945 1973年卖给巴西,改名 Sergipe DD-755 John A. Bole 约翰·A·博尓 1945 70年代解体 DD-753 John R. Pierce 约翰·R·皮尔斯 1944 1974年解体

DD-760 John W. Thomason 约翰·W·托马森 1945 1974年移交台湾,改名“南阳”号 DD-701 John W. Weeks 约翰·W·威克斯 1944 1970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24 Laffey 拉菲 1944 1981年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辟为纪念舰 DD-759 Lofberg 洛夫伯格 1945 70年代解体

DD-770 Lowrey 劳里 1944 1973年卖给巴西,改名 Espirito Santo DD-729 Lyman K. Swenson 莱曼·K·斯温森 1944 70年代解体

DD-731 Maddox 马多克斯 1944 1972年卖给台湾,改名“鄱阳”号

DD-733 Mannert L. Abele 曼纳特·L·艾伯尔 1944 1945.4.12在冲绳被神风特攻队撞沉

DD-728 Mansfield 曼斯菲尔德 1944 70年代解体 DD-778 Massey 梅西 1944 1974年解体

DD-726 Meredith 梅雷迪斯 1944 1944.6.9在诺曼底被德国滑翔炸弹炸沉 DD-693 Moale 莫尔 1944 1974年解体

DD-725 O'Brien 奥布赖恩 1944 1972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34 Purdy 帕迪 1944 1974年解体 DD-757 Putnam 普特南 1944 1974年解体

DD-781 Robert K. Huntington 罗伯特·K·亨廷顿 1945 1973年卖给委内瑞拉,改名 Falcon,1981年解体 DD-747 Samuel N. Moore 塞缪尔·N·穆尔 1944 1969年移交台湾,改名“衡阳”号,1994年解体 DD-707 Soley 索利 1944 1970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80 Stormes 斯托姆斯 1945 1972年卖给伊朗,改名 Palang

DD-758 Strong 斯特朗 1945 1973年卖给巴西,改名 Rio Grande Del Norte,1997年驶往拆船厂途中沉没 DD-746 Taussig 陶西格 1944 1974年卖给台湾,改名“洛阳”号,1994年解体

DD-699 Waldron 沃尔德伦 1944 1973年卖给哥伦比亚,改名Santander,1986年解体 DD-723 Walke 沃尔克 1944 1975年解体

DD-703 Wallace L. Lind 华莱士·L·林德 1944 1973年卖给韩国,改名“大邱”号

DD-775 Willard Keith 威拉德·基思 1944 1972年卖给哥伦比亚,改名Caldas,1977年解体 DD-777 Zellars 泽拉斯 1944 1971年卖给伊朗,改名 Babr

基林级驱逐舰(Gearing) 简介

“基林”级是“艾伦·萨姆纳”级的翻版,但尺寸略大。该级从1945年到1949年共有105艘建成,其中80艘赶在二战结束前完工,但想在太平洋战场上一显身手已为时过晚。另外,还有50余艘的计划被取消。二战结束后,有很大一部舰只重新定级为DDE、DDK、DDR和EDD,“基阿特”号改为DDG,成为美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60年代不少“基林”级经过FRAM I / II 改装,直到80年代初才退役。另有很大一部分转入其他国家海军,目前仍活跃于海上。

数据

满载排水量:3480吨;

主尺度:全长119.02米,全宽12.50米,吃水3.81米; 航速:32节; 舰员:367人;

主炮:Mk.32双联5吋高平两用炮3座;

鱼雷:五联21吋鱼雷发射管2具(后全部拆除);

防空兵器:四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双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 机关炮11座; 反潜兵器:不详。

舷号 舰名 译名 完工 备注

DD-826 Agerholm 阿格霍尔姆 1946 1982年作为靶舰沉没

DD-869 Arnold J. Isbell 阿诺德·J·伊斯贝尔 1945 1973年卖给希腊,改名Sachtouris,1993年解体 DD-824 Basilone 巴锡龙 1949 1982年作为靶舰沉没 DD-845 Baussell 鲍塞尔 1945 1997年解体 DD-807 Benner 本纳 1945 1975年解体

DD-881 Bordelon 博德仑 1945 70年代解体

DD-887 Brinkley Bass 布林克利·巴斯 1945 1973年卖给巴西,改名Mariz e Barros

DD-868 Brownson 布朗森 1945 1977年解体

DD-825 Carpenter 卡彭特 1949 1981年卖给土耳其,改名Anitepe,现仍在役

D-88 Dennis J. Buckley 丹尼斯·J·巴克利 1945 1974年解体 DD-874 Duncan 邓肯 1945 1980年作为靶舰沉没DD-880 Dyess 戴斯 1945 80年代解体

DD-719 Epperson 爱泼森 1949 1977年卖给巴基斯坦,改名Taimur,现仍在役

D 4 Harold J. Ellison 哈罗德·J·埃利森 1945 1983年卖给巴基斯坦,改名Shah Jahan D-783 Gurke 格克 19 DD-742 Frank Knox 弗兰克·诺克斯 1944 1971年卖给希腊,改名Themistocles,1992年解体 DD-858 Fred T. Berry 弗雷德·T·贝里 1945 1972年解体

45 1977年卖给希腊,改名Tombiazis,1997年解体 DD-712 Gyatt 基阿特1945 改为导弹驱逐舰 DDG-1,1970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18 Hamner 哈姆纳 1945 1983年卖给台湾,改名“朝阳”号 DD-832 Hanson 汉森 1945 1973年卖给台湾,改名“辽4 Harold J. Ellison 哈罗德·J·埃利森 1945 1983年卖给巴基斯坦,改名Shah Jahan阳”号

DD-86,

DD-765 Keppler 凯普勒 1945 1972年卖给土耳其,改名 Tinaztepe,1982年解体 DD-879 Leary 利里 1945 1973年卖给西班牙,改名Langara,1992年解体

DD-852 Leonard F. Mason 莱奥纳德·F·梅森 1946 1978年卖给台湾,改名“绥阳”号 DD-764 Lloyd Thomas 劳埃德·托马斯 1945 1973年卖给台湾,改名“当阳”号 DD-860 McCaffery 麦卡弗雷 1945 1974年解体

DD-784 McKean 麦基恩 1945 80年代解体

DD-890 Meredith 梅雷迪斯 1945 1979年卖给土耳其,改名Savastepe

DD-829 Myles C. Fox 迈尔斯·C·福克斯 1945 80年代解体 DD-818 New 纽 1945 1977年卖给韩国,改名“大田”号

DD-883 Newman K. Perry 纽曼·K·佩里 1945 1981年卖给韩国,改名“京畿”号 DD-841 Noa 诺阿 1945 1973年卖给西班牙,改名 Blas De Lezo,1992年解体 DD-859 Norris 诺里斯 1945 1974年卖给土耳其,改名Kocatepe,1994年解体 DD-889 O'Hare 奥黑尔 1945 1979年卖给西班牙,改名 Mendez Nunez,1992年解体 DD-886 Orleck 奥列克 1945 1982年卖给土耳其,改名Yucetepe DD-846 Ozbourn 奥兹伯恩 1946 1975年解体

DD-877 Perkins 帕金斯 1945 1973年卖给阿根廷,改名Comodore Py,1984年解体 DD-844 Perry 佩里 1945 1974年解体

DD-839 Power 鲍尔 1945 1977年卖给台湾,改名“沈阳”号

DD-786 R.B. Anderson 理查德·B·安德森 1945 1977年卖给台湾,改名“开阳”号 DD-820 Rich 里奇 1945 1978年解体

DD-849 Richard E. Kraus 理查德·E·克劳斯 1946 1977年卖给韩国,改名“光州”号,现仍在役 DD-827 Robert A. Owens 罗伯特·A·欧文斯 1949 1982年卖给土耳其,改名Alcitepe,现仍在役 DD-822 Robert H. McCard 罗伯特·H·麦卡德 1945 1980年卖给土耳其,改名 Kilic Ali Pasa DD-847 Robert L. Wilson 罗伯特·L·威尔逊 1946 1980年作为靶舰沉没 DD-876 Rodgers 罗杰斯 1945 1981年卖给韩国,改名“全州”号 DD-782 Rowan 罗恩 194 缪尔·B·罗伯茨 1946 1971年作为靶舰沉没 DD-837 Sarsfield 萨斯菲尔德 1945 1977年卖给台湾,改名“德阳”号 DD-790 Shelton 谢尔顿 1946 1973年卖给台湾,改名“洛阳”号 5 1977年解体

DD-851 Rupertus 鲁帕塔斯 1945 1973年卖给希腊,改名Kountouriotis DD-823 Samuel B. Roberts 塞缪尔·B·罗伯茨 1946 1971年作为靶舰沉没 DD-837 Sarsfield 萨斯菲尔德 1945 1977年卖给台湾,改名“德阳”号 DD-790 Shelton 谢尔顿 1946 1973年卖给台湾,改名“洛阳”号

DD-743 Southerland 萨瑟兰 1944 1997年作为靶舰沉没

DD-863 Steinaker 斯坦内克 1945 1982年卖给墨西哥,改名Netzahualcoyotl DD-888 Stickell 斯蒂克尔 1945 1972年卖给希腊,改名Kanaris,1994年解体 DD-867 Stribling 斯特里布林 1945 1980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17 Theodore E. Chandler 西奥多·E·钱德勒 1945 1975年解体

DD-828 Timmerman 蒂默尔曼 1952 1959年解体 DD-834 Turner 特纳 1945 1970年解体 DD-878 Vesole 维索尔 1945 1983年作为靶舰沉没 DD-862 Vogelsgesang 沃格吉桑 1945 1982年卖给墨西哥,改名Quetzalcoatl,后又改名 Ilhuicamina DD-843 Warrington 沃林顿 1945 70年代解体

DD-763 William C. Lawe 威廉·C·劳 1945 正等待解体

DD-714 William R. Rush 威廉·R·拉什 1945 1978年卖给韩国,改名“江原”号

DD-715 William M. Wood 威廉·M·伍德 1945 1983年作为靶舰沉没

DD-716 Wiltsie 威尔齐 1945 1977年卖给巴基斯坦, 改名Tariq ,后又改名Nazim DD-848 Witek 惠泰克 1946 1969年作为靶舰沉没

汕尾市简介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东连揭阳市、西接惠州市、北靠河源市、南濒南海。东西相距132千米,南北相距90千米,总面积5271平方千米。总人口315.36万人(2005年)。居民主要为汉族。初看到“汕尾”的名字,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和汕头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实不然。汕尾原名“汕美”,因“汕”的意思是海滩的高处,而这里又以美丽滨海风光著称,故得名“汕美”,“美”与“尾”谐音,后来就把“汕美”叫做汕尾。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为商埠,曾经是“舟楫云集”之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小香港”之称。汕尾市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形成了“神、海、沙、石、”多姿, “湖、岛、湾、岬”独特,“峰、泉、岩、洞”迥异,历史古迹和革命文物辉映的旅游资源特色。汕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贝雕场产地”之一。

市人民政府驻城区,邮编:516601。代码:441500。区号:0660。拼音:Shanwei 。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人口】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末,汕尾市户籍人口总户数64.96万户,总人口315.36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6万户和3.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6.54万人,增加1.22万人;非农人口158.82万人,增加2.47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598人 / k㎡。(汕尾市统计局) 【民族】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属于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2%,其他21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08%。在各少数民族中,超过50人的有畲族、壮族、侗族,其余少数民族人口甚少;其中,畲族属本地世居,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其余各少数民族均属省内外迁入,省外迁入者居绝大多数。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缜、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

汕尾市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海丰沿海一带聚居生息 。公元前221年,海陆丰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始建海丰县,陆丰属东海郡海丰县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从海丰县析出陆丰县。清初以来,汕尾开埠,沟通海外,逐渐繁荣,曾有“小香港”之称。海陆丰是彭湃烈士的故乡。本世纪二十年代,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在这里开创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汕尾市地处粤东沿海,位于东经114度54分至116度13分24",北纬22度37分40"至23度38分35"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南濒南海的红海湾和碣石湾;北接河源市,与紫金县相连;东邻汕头市,同惠来县交界;西靠惠州市,跟惠东县接壤。这里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1度。水陆交通方便,广汕公路横贯境内,市区距广州市316.5公里、汕头市207公里、深圳市224公里;海运四通八达,往返快捷,汕尾港距香港仅81里,往广州、汕头、厦门港也十分方便,成为粤西与粤东、香港与内地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汕尾市依山面海,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拥有间名全省的波罗基地、红椎林基地、毛竹基地、对虾基地、原盐出口基地。渔盐业资源取之不尽。全市长达302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十10个渔港九个海湾。中深海渔场35万平方公里,鱼品种达14类107科、173种。浅海滩涂面积18万亩,适宜开展对虾、鳗鲡、石斑、牡蛎、江蓠、鲍鱼等海水养殖。盐田总面积17.5万公亩,年产原盐6万多吨,是该省主盐区和最大原盐出口基地。矿产、水力资源潜力很大。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计93处,主要有锡矿、硫铁矿、高岭土稀土、石英沙、花岗岩、矿泉水等。水力资源装机容量可达14.34万瓦,尚有6万多瓦未开发。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常见植被种类11O多科、4OO多种,主要有松、杉、红椎林等。野生动物有穿山甲、白鹤、山猪、红脚水鸟等。旅游资源颇具特色,开发前景广阔。

汕尾市,依山傍海,风光旖旎。最为著名的风景区首推陆丰县玄武山——观音岭海滨旅游区,以其“神、海、沙、石”兼备的风韵,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50万人次前往观光。从沿海的玄武山、观音岭、龟龄岛、得道庵,品清湖、沙舌摊,到腹地的莲花山、准提阁、上护温泉,象颗明珠,串成神奇瑰丽的旅游热线,被誉为粤东旅游的“黄金海岸”令人流连忘返。这里,还有纪念抗元英雄张世杰、陆秀夫护宋少帝的待渡山,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方饭亭”,纪念农民领袖彭湃进行革命活动的红宫、红场,以及周恩来、叶挺抢渡碣石湾遗址等,各具特色。目前,主要旅游景点已建起了一批宾馆、商店,配套设施初具规模,为游客吃住玩乐、避暑度假,提供周致的服务。 汕尾市区巴黎半岛酒店

历史沿革

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秦至汉初,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始置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丰且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广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民国19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粤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墘、捷胜、遮浪7镇建置市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墘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以上出处)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汕尾市总人口2453479人;城区 409677人、海丰县 649412人、陆河县 229633人、陆丰市 1164767人。

2001年,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个街道、47个镇、2个乡,118个居委会、758个村委会。

2002年,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个街道、47个镇、2个乡,133个居委会、711个村委会。

2005年,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0个街道、42个镇。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今日汕尾 ,工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资源加工工业和现代化电子工业并举、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全市工业总产值1998年比1987年增长了14.3倍,平均增长28.2%,目前,全市形成了以电子、家俱、饮料、服装、制鞋、化工、工艺等多种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拥有投资2.5亿港元的信利电子工业城等一批主要工业项目。

今日汕尾 ,农业依靠政策和科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了农业化进程,创建了粮食、林、果、菜、水产、畜牧、蔬菜等"十大"三高农业基地,新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市场65个,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1998年比1987年增长了183.3%,平均每年增长9.9%。自1994年起,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被评为全省粮食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水产品总值1998年比1987年增长2.7倍。目前,我营林造纸一体化项目。市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 工厂 化养鲍基地,已拥有全国农业最大外资项目----泰商营林造纸一体化项目。

经济贸易日益扩大。现与全国各地和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建市以来,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总额分别以平均32.9%和34.1%的速度递增,现拥有"三来一补"、"三资"企业1489家,1998年外贸出口额3.8亿美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建市以来,全市扩建和建设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124个,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1998年全市商品零售总额比1987年增长6倍。1998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人均货币工资分别是1987年的4.8倍和4.05倍,1998年地方财政收入达3.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亿元。金融服务网点遍布城乡,金融业务交易方便快捷。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交通、能源、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已有长足的发展,改变了过去"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饮水不清"的落后状况,交通方面,新建一批地方公路和上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2165公里,通车密度为46.1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 和95%以上管理区通汽车;新建和扩建了两个5000吨级泊位码头,港口码头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通信方面,全市现有电话交换机32万门,比建市前增加了22倍,开通了10万多户移动电话和12万多门无线寻呼通信终端,1994年底,我市已进入全国邮电通信先进百强市行列。

能源建设方面,新建扩建一批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厂,全市发电装机总量1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9亿度。全市日供电量比1987年增长6.1倍。市政建设迅猛发展,从过支仅有3条马路、住宅多为无规划私建,到一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拥有汕尾大道等27条(段)高级道路。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汕尾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建市之初,市区建设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现在市区建设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11年间市区从一个沿海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一座初具中等规模的滨海城市。一批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在市区和重点镇拔地而起,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已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城镇居民住上了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与功能齐全的购物广场、娱乐设施相配套。农村里大批优雅别致的小洋楼正在悄悄地代替昔日破旧不堪的农村平房,村容、村貌也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建设长足发展

汕尾交通、通信、能源、供水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特别是建市11年,市区自来水日供能力由建市的0.6万吨增至9.5万吨,县城和主要城镇的供水能力也都大大提高;市年供电量从1988年的1.5亿度增至1998年的7.3亿度;全市现有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32万门,移动电话10万多户,无线传呼用户19万户,邮电通信进入全国通信"百强市"行列;改建和新建地方公路、上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165.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6.1公里/平方公里,市至县、县至镇、镇至管区的通车率达100%;建成一批1000---5000吨级码头。

工业经济欣欣向荣

汕尾市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加速了工业的发展。汕尾建市以后,以"三资"、"三来一补"企业、乡镇企业为突破口的工业建设全面拉开。从此,汕尾的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稳定发展的时期。目前,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项目已在汕尾扎根、开花、结果,形成了以电子、家电、服装、食品、饮料、制鞋、化工、工艺等多种行业的工业体系。1998年,全市工业产值103亿元,比1987年增长16.8倍。

海洋经济方兴未艾

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内陆江河纵横,塘库密集,各类天然水域面积1.39万公顷,其中可供淡水养殖面积1.30万顷。有碣石、红海两大海湾,海岸线长达302公里,大小岛屿92个,岛岸线长45公里,面积2.92平方公里,大陆架内海域面积2.39平方公里,是海捕渔船的主要作业场所。10米深等深线内浅海、滩涂6.96万公顷,其中可供海水养殖面积3.30万公顷,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2.11万公顷。主要的海洋经济水产品种有20种。海洋渔业是汕尾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全市拥有10个港 口,其中汕尾、甲子港是国家外贸口岸和国家一级渔港,碣石、马宫港是国家二级渔港。汕尾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开发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水产养殖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初具雏型,经济实体迅速发展,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20个海水养殖基地和18个淡水养殖基地,基地面积2.3万公顷。

海捕业发展迅速,年平均投入更新改造渔船等项目的资金近1亿元,渔船功率、吨位逐年增加,捕捞技术不断改进,捕捞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渔港后勤配套不断完善,渔港功能进一步得到改善,为渔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海洋综合管理也取得了较大突破,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农业经济硕果累累

汕尾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以农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才得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尤其是1988年以来,汕尾市按照"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村经济要发展"这个目标,紧紧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这一主题,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建成了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果、 "两鱼"(甲鱼、鲍鱼)、禽畜、蔬菜等集约化、规模化"三高"农业产品基地,形成了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摸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1998年农业总产值比1987年增长183.3%,每年平均增长9.9%。

对外经济迅速发展

汕尾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实行"让利招商、优惠招商、以商招商、服务招商",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至1998年,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2164宗,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是建市前历年总和的22倍;外.贸累计出口总值14亿美元,是建市前历年总和的18倍;全市批准成立"三资"、"三来一补"企业1490家,外贸企业38家;巩固发展了130多个出口生产基地;利用外资的产业已由加工工业拓展到"三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外贸出口市场由 港澳地区扩展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了我市对外交流和合作,提高了 汕尾 知名度,促进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

个体经济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汕尾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1988年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决定,加强了组织、引导和扶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放宽限制,并从公开办事制度、简化办证登记程序、优化经营环境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大大促进了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在 汕尾 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汕尾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汕尾市个体私营企业由初期的商饮服务业、手工业、资源型加工业逐步向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运输、建筑、房地产、“三高”农业领域拓宽,而且还延伸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告、信息等领域,并在竞争中规模日益扩大。截至1998年底,全市有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 3.05万户,注册资金3.64亿元,私营企业1580家,注册资金10.06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职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211家,1998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20.2万人,全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8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2.21%,缴纳税金占税收总额的26.1%,经济总量已成为汕尾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汕尾市一批个体私营大户立足海洋、山区资源办实业,尤其是发展了“两鱼”养殖这一特色经济,建市10多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4.5亿元,发展鲍鱼养殖水体1.7万m3,投入甲鱼养殖资金4.3亿元,养殖面积293.3公顷。在“两 鱼”生产中80%以上属个体、私营成分。还有海产品加工、山区种养等个体私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都非常可观,如目前利用海藻工业有限公司,其设备生产能力可达1亿元,是国内同行业中姣姣者。以造渔轮为主的万聪实业有限公司,首期投资2000万元,能建造500t以上渔轮,成为汕尾市最大的确良私营机械制造企业。

许多个体私营企业日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上水平、上效益、逐步由资源粗加工向科技型、外向型转变,向省外地人、国外市场进军。有相当一部分的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采用不着先进技术,使产品达到国内、国际水平。如陆丰甲子海产速冻厂原只是个粗放型的海产加工作坊。近几年来,企业加大投入,引进美国、日本先进设备,采用“高压、真空、快速、灭菌”等先进技术,聘请专家当顾问,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远销国外市场,近5年来,年均产值分别在1亿元以上,每年缴纳税金近500万元,年均创汇1257万美元。同升鞋厂的运动鞋被指定为24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专用鞋,大哥大西装被指定为26届奥运会中国记者团“唯一指定着装”。华帝山矿泉水成为首届世界女足赛唯一指定矿泉饮料,汕尾市陆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镍合金玻璃船获得国际帆联国际OP级帆船的技术认证。据1996年调查,汕尾市个体私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占其从业人员的24.7%,科技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2%。1998年月日,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中,已有6户被科技部门认定为科技企业。

汕尾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拓宽了财政收入。1998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向国家交纳税金8976.8万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6.1%,其中每年交纳税金100万元以上的有10多户。广大个体私营业主致富不忘国家和人民,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从1988—1998年,汕尾市个体私营企业捐资社会公益事业达数千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73万个别,其中1996—1998年3年就为社会待业下岗职工提供了超万个就业岗位,从而大大减少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为汕尾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汕尾市全球通大厦

[编辑本段]地理气候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在北纬20.27—23.28度和东经114.54—116.13度之间。东邻揭阳市,同惠来县交界;西连惠州市,与惠东县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县相连;南濒南海,与香港隔海相望。陆域界线南北最宽处90km,东西最宽处132km,总面积5271km2,(不含东沙群岛1.8km2)占全省总面积2.93%。大陆岸线长302km,占全省岸线索长度9%;辖内海域有93个岛屿、10个港口和3个海湖。汕尾市沿海200m等深线内属全市所辖海洋国土面积 2.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国土的14%。

汕尾地貌区域为华夏陆台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侏罗纪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地区现代地貌的轮廓。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使汕尾地区表现为断裂隆起和平共处塌陷,产生了侵蚀剥削和堆积,北部上升,南部下降。以后的新构造运动继续抬高,使花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广阔的花岗岩山地,丘陵及台地。

汕尾地质年代最早是三叠系上统,继而侏罗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列化冲积砂砾层出不穷等组成。经过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构成复杂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多种土类,40多个土属,70多个土种。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全区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莲花山脉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3m,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在,约占总面积的43.7%。

汕尾境内主要河流有螺河、黄江河、乌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总长252公里,流域面积3613.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9.2%。汕尾境内河水流量大,汛期长,平均径流深1495毫米左右,全市年均产水量达78亿立方米。汕尾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海洋性明显。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年均温21.8度。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多种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语言文化

除陆河外,通用海陆丰福佬话(又称海陆丰话),属闽方言闽南次方言。其中海丰和城区口音基本一致,但与陆丰口音有所区别。陆河大部分地区,陆河以外部分地区使用客家话,属客家方言粤台片新惠小片。由于汕尾毗邻珠江三角洲,又毗邻香港,加之香港电视节目的影响和省内人口流动,当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一辈,大多具备粤语交际能力。文化方面既受港澳大都市文化影响又保持着海陆丰传统习俗。

戏剧: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

民间文化:滚地金龙、陆丰皮影戏;

* 5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舞:汕尾渔歌、海丰麒麟舞、钱鼓舞、陆丰皮影戏、河田高景

* 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炉 汕尾9项目全入选

物产资源

水产、矿产、水力和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

汕尾水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广东省著名的渔场之一。龙虾、膏蟹、鲍鱼、鱿鱼等名贵水产种类繁多,渔业产值居全省之首。境内鱼、虾、蟹、贝、藻类齐全,渔业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 一般具有捕捞价值的鱼类达200多种。大量生产的有蓝园参(池鱼)、海鲶(赤鱼)、竹夹鱼、鲇鱼、大眼鲷 (目鲢)、大甲参、石斑等。甲壳类有墨吉对虾、近缘新对虾等。贝壳有近江牡蛎(蚝)、翡翠贻贝、蓝蚣等。藻类有广东紫菜、鹅掌茶等。

主要有花岗岩石料、石英玻璃砂、高岭土以及硫铁矿、铁、钨、锡、铋、铜、铝、锌、硅石、水晶石等。高岭土储量达8000万吨,其三氧化二铝含量大于 40%的约4000万吨以上。优质石英砂资源更为丰富,储量达 2000万吨以上,含硅量达98%,均具有开发利用的良好条件。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莲藕、茨菇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桔等29科 42种。香炉桔是汕尾市特有的优良无病苗木材料。

造船、轻工业和手工业发达,鱼钩畅销国外。市区三面临海,依港而立,海运四通八达,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口岸之一。具有亚热带海滨独特风光,有“广东沿海旅游黄金海岸”之誉。

土特产品 [汕尾市区] 海鱼、海盐、龙虾、膏蟹、鲍鱼、鱼钩 [陆丰市] 海鱼 [海丰县] 海鱼、海盐 [陆河县] 柿饼、青梅、黄榄

饮食文化

海陆丰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近年来新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交通环境

交通以海上航运和公路为主。汕尾港为粤东南主要进出口港口之一,航线达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深汕高速公路及广汕公路(324国道)横贯市境。规划中的厦深铁路亦在汕尾设站。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0个街道、42个镇。

汕尾市 面积4838平方千米,人口307万(2003年)。

城 区 面积 421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516601。区人民政府驻香城路。

陆丰市 面积1681平方千米,人口157万。邮政编码516500。市人民政府驻东海街道。

海丰县 面积1750平方千米,人口 76万。邮政编码516400。县人民政府驻海城镇。

陆河县 面积 986平方千米,人口 28万。邮政编码516700。县人民政府驻河田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编辑本段]

北纬50°14',东经127°29'是什么地方?

大约是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布拉戈维申斯克

中国传统名称为“海兰泡”。俄罗斯远东区南部城市,阿穆尔州首府。位于风景秀丽的阿穆尔河(黑龙江)和结雅河(又称精奇里江)汇流处岸边、结雅-布列亚平原西南端。原属中国,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被帝俄割占,改今名。人口19.5万(1985)。布拉戈维申斯克在上个世纪的中叶还是乌斯季--杰伊斯卡娅镇,而到了1858年它已被批准成为城市。在19世纪末期,该市已经有四万多居民,房屋4000座,而且都是红色的,大部分是木制的,宽敞结实。20世纪初,该市成为远东大城市中之一,它的造船业和船队得到蓬勃发展。

城市发展的同时,它也成为政治、文化和生活的中心。革命的思想在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当中广泛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布拉戈维申斯克成为政治思想的发祥地。到1918年前夕,阿穆尔的布尔什维克进行了持续的斗争--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不断地用武力来破坏社会主义的和平建设。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阿穆尔游击队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和侵略者进行战斗,在1920年解放了该市。

今天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是远东大型工业、行政和文化的中心。有列宁船舶修造厂、十月革命命名的船舶制造厂、电子仪器仪表厂、木材加工厂和纺织厂。

这里还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阿穆尔综合科学研究院,设有俄罗斯科学院主要天文学观测站的宽敞的实验室以及金矿勘测实验室。

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还有大学、中专、技术学院等学校和跑马场、博物馆、俱乐部、电影院、州音乐厅、剧院等。

解放战争时海军起义的舰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从投降日军手中接收了大量“降舰”,并以“战胜国”的名义获取了大量日本的战争赔偿,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海军舰艇。此外,加上国民党还从英、美、法等西方国家获得了不少先进舰船和自建的部分军舰,据1948年刊出的英国《世界舰船年鉴》统计计算,当时国民党海军拥有各型战斗舰艇112艘、辅助后勤船80余艘,成为当时整个亚洲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力量在内战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看客”。

“丹阳”号驱逐舰。从舰艏方向看硕大的日式双联装5英吋主炮清晰可见。本舰为原日本甲型‘阳炎级’驱逐舰雪风号。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国民党海军。接收字号为‘接1’,是第一艘日本赔偿舰。

“丹阳”舰侧面留影

1948年,蒋介石在渤海湾校阅“丹阳”舰。可见舰尾的日制炮塔。

“丹阳”舰于1951年时的照片。请注意其舰艏主炮仍是日本式的双联装5英吋炮;舰身则是美军二次大战驱逐舰的标准涂装。

1964年12月14日,“丹阳”舰参加台湾“武昌演习”的照片。主炮已换成美式单装5英吋炮。三门舰身涂装方式亦改为与现在的驱逐舰类似。

“华阳”号驱逐舰(原日本改丁型‘改松’级或称‘称橘’级驱逐舰‘茑’号)。图为1947年投降日军驶该舰前往上海移交国民党海军的照片。

“信阳”号驱逐舰(原日本改丁型‘改松’级或称‘称橘’级驱逐舰‘初梅’号。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国民党海军)。图为泊于台湾基隆港1号码头的“信阳”舰

“信阳”舰另一景

难得一见“信阳”舰的舰艏近景,日式驱逐舰风格一览无疑。当时正泊于台湾基隆港。右舷靠泊两艘江字号“昌江”与“珠江”号炮艇

“沈阳”号驱逐舰(原日本一等峰风级驱逐舰‘波风’号。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

接收时武装已全部撤除的“沈阳”舰

日本投降时停泊在渤海湾的“宵月”号驱逐舰。武装仍齐全(世界舰船杂志)

“宵月”舰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以第三批赔偿舰身份移交给中国海军。中国接收后更名为“汾阳”号

“汾阳”舰上中日代表办理移交手续。中国海军李秉惕少校正在检视文件

“惠阳”号驱逐舰(原日本丁型‘松级’驱逐舰‘枫’号。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国民党海军)。图为在台湾淡水沙滩上搁浅的“惠阳”舰

“惠安”号海防舰(原日本二战海防舰‘御藏’甲型‘四阪’号。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国民党海军)

国民党海军接收时武装全撤之“惠安”舰

1947年7月,图中左前方的驱逐舰“雪风”与右后方的海防舰“惠安”武器皆拆卸一空,并泊在港内等待移交给中国(世界舰船杂志)

“正安”号海防舰(原日本海防舰‘御藏’甲型‘屋代’舰。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国民党海军)

“营口”号护卫舰在上海时的留影(原日本海防舰第一号丙型‘海防第67号’舰。于1947年7月6日在上海接收)

准备移交的“营口”舰。其舰身仍涂有日本太阳旗标识

接收时被日军撤除武装的“营口”舰

“潮安”号护卫舰(原日军‘海防第107号’舰。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接收)

“黄安”号护卫舰(与‘潮安’号护卫舰同级)起义投诚我军抵达连云港后全舰官兵在舰上留影

“黄安”舰起义领导者(自左起)王子良、鞠庆珍、刘增厚三人起义后留影

“接12”号护卫舰(原日军的‘海防118号’舰。1947年7月31日在在上海接收)

“接14”号护卫舰(即原日军的‘海防198号’舰)。图为“接14”号舰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移交前。

“接14”舰(海防198)于1949年5月在国民党上海撤走时未及拖走被我军缴获。后成为我军的“西安”舰。

“固安”号护卫舰接收时被撤除武装的照片(原日军海防舰择捉甲型‘隐岐’舰)。

1949年9月16日,“固安”舰停泊青岛修理时被我军缴获。后成为我海军编号“218”的护卫舰“长白”号

“泰安”号护卫舰(原日本海防舰第二号丁型‘海防第104号’舰。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接收)。

舰艏编号“70”的“永靖”号护卫舰于1962年的照片(原日本舰队布雷舰‘济州’号。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中国。本舰虽原为布雷舰。但于1953年改为护卫舰)。

舰艏编号已为“75”的“永靖”舰

“同安”号护卫舰(原日本海防舰第二号丁型‘海防第198号’舰。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接收)。

“同安”号护卫舰接收时被日军撤除武装时一景。

“新安”号护卫舰(原日军‘海防第205号’舰。于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接收)。

国民党来台后编号“77”的“临安”号护卫舰(原日军海防舰择捉甲型‘对马’舰。于1947年7月30日在上海移交)。

50年代初期台湾基隆军港一景。“临安”舰行经“永泰”舰艏旁

国民党来台成军后编号“72”的“成安”号护卫舰(原日本海防舰第二号丁型‘海防第40号’舰。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接收)。

准备移交的“吉安”号护卫舰(原日军‘海防85号’舰。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接收)。

接29”号辅助布雷舰(原日本‘测天’级辅助布雷艇‘黑岛’号 。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

1949年2月22日,“接29”号在青岛大修时起义失败后被国民党枪决的“接29”号舰长刘建胜

“扫201号”辅助扫雷艇(原日本由拖网渔船改装之辅助扫雷艇‘扫海第14号’。于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

1949年2月11日,“扫201号”辅助扫雷艇在长山岛起义投诚我军。图为我军上舰检视舰艏装备的一门.40机关炮。“扫201号”后改名“秋风”号在我海军服役到1976年

“扫202号”辅助扫雷艇接收当时情景(原日本由拖网渔船改装之辅助扫雷艇‘扫海第22号’。于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

“扫203号”辅助扫雷艇接收当时情景(原日本由拖网渔船改装之辅助扫雷艇‘扫海第19号’。于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

靠泊基隆港待修状态的“辽海”号训练舰(原日军‘海防第215号’舰。于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接收)。

“雅龙”号猎潜舰(原日本驱潜艇‘9号’。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中国)。

1954年5月17日,参加鲠门岛海战后回航入港的台军“雅龙”舰。已换装美制3英吋主炮

全身迷彩涂装的“富陵”号猎潜舰(原日本驱潜艇‘49号’。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我国)。

“富陵”舰于青岛移交后的留影

“庐山”号登陆舰(原日军二等103型‘第172号’登陆舰。战后曾担负撤日侨回国的任务。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中国)。

在青岛接收时的“庐山”舰

原日本“第16号”输送舰战后解除武装担任输送任务景,次年该舰赔偿中国即为“武彝”号武装运输舰

“武彝”舰接收时景。武装已撤除

1955年时的“武陵”号运输舰(原日本粮食运送舰‘白崎’号。1947年10月4日在青岛移交给中国)。

“长治”号浅水炮舰正面景(原日本内河炮舰‘宇治’号。1945年9月13日本舰由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将军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亲自接收成军)。可见舰艏主炮尚是原来的日制双联装4.7英吋主炮

“长治”舰正泊于九江。前方大批的炮艇日本投降后亦由中国接收

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长治”舰

起义投诚我军后的“长治”舰。已改名“南昌”号

被国民党空军炸沉的“长治”舰。于打捞起来后覆盖上伪装网以防被再度空袭

抗战时的日军“安宅”号浅水炮舰。主桅已经改造成三角桅了(1945年9月17日交由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上将接收成军。命名为‘安东’号)

1932年时的“安宅”(‘安东’号)号炮舰。与后来的外观不大相同

“安宅”号(‘安东’号)是由美军先接收再转交中国海军的。图为美国水兵正在降下太阳旗升上星条旗

挂着青天白日旗的“安东”号浅水炮舰

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第二舰队起义。“安东”舰由舰长韩廷枫带领起义投诚我军

1948年“咸宁”号浅水炮舰正泊于定海(本舰原为意大利海军驻华之布雷舰‘Lepanto’号。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3月8日于舟山岛由中国海军接收)。

改装美制火炮的“咸宁”舰,此时已有舰艏编号“79”

“德安”号巡防炮舰(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

“率真”号巡防炮舰(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

“永济”号浅水炮舰的前身——日本浅水炮艇“鸟羽”号

1947年时的“永济”舰

1949年11月29日,“永济”舰在四川防御我军朔江攻川时在舰长李世鲁中校带领下起义投诚后成为我海军的“湘江”号江防炮舰

“江犀”号炮艇于1947年的官方照片(此艇原为日本海军在中国扬子江内使用的内河炮艇‘伏见’号)

“江犀”艇于1949年4月23日在南京随第二舰队其它舰艇一同起义投诚我军。后更名为“涪江”号。

“法库”号浅水炮艇(原为法国在华浅水炮艇‘Balny’号。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政府于1944年9月28日同意将该舰赠予我国)

1931年完工时的“英德”号浅水炮艇(原为英国海军驻华之浅水炮舰‘Falcon’号。1942年3月由英国政府宣布将该舰赠予我国)

1932年时的“英山”号浅水炮艇(原为英国海军驻华之浅水炮舰‘Gannet’号)

1933年完工时的“英豪”号浅水炮艇(原为英国海军驻华之浅水炮舰‘Sandpiper’号。1942年3月由英国政府宣布将该舰赠予我国)

“伏波”号巡防舰(原英国海军‘Flower’级巡逻舰‘Petunia’号。国民政府1946年1月12日在英国朴次茅斯军港接收回国)

“重庆”号轻巡洋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时景(本舰原为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的轻巡洋舰‘Aurora’号。国民政府1948年5月29日于英国朴次茅斯军港接收回国)

“重庆”号接收典礼降英国海军旗,后方并泊者即“灵甫”舰

驶返中国途中的“重庆”号进入英国地中海基地的马尔它军港

“重庆”舰泊于南京时舰艉景

“重庆”舰另一景

1949年2月24日夜,停泊在上海吴淞口的“重庆”舰突驶往山东烟台起义投诚我军。然后转往葫芦岛伪装隐藏以避免国民党空军的追击。图为起义后“重庆”舰官兵拉起自制的白地红星旗

起义后,我军代表苏权与舰长邓兆祥少将检阅“重庆”舰仪仗队。注意仪仗队的英式海军陆战队式制服

1949年3月18日,“重庆”舰被国民党空军B-25轰炸机轰炸瞬间照

“重庆”舰在B-25轰炸机一番狂轰滥炸后倾覆在葫芦岛港

“重庆”舰被我军打捞出水时的情形

“灵甫”号护航驱逐舰(国民党为纪念1947年阵亡于孟良崮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而命名。原为英国海军‘Hunt’级护航驱逐舰‘Mendip’号。1948年5月29日在英国朴次茅斯军港接收返国)

“灵甫”舰回国途中进入英军地中海舰队基地马尔它港

“灵甫”舰接收后舰尾飘扬着青天白日旗的全景

1971年时的“灵甫”舰。此时早已是物是人非了,往昔的“灵甫”现今已是以色列海军的“Haifa”号了

英国原计划援助我国的“T”级潜艇

根据美国会512号公法,初接收自美国的“太康”号护航驱逐舰,注意其舰身并无编号而是将反白字的舰名漆在舰尾,这是当时的标准涂装。

1949年时的“太湖”号护航驱逐舰

1950年“太湖”与“太昭”两舰巡弋台湾海峡

1949年时的“太平”号护航驱逐舰,舰身涂装是美军二次大战的式样,即水线的暗色部份较高并往舰尾升高,编号数字较小跨居两色的中央。

1955年,“太平”舰被我军击沉前的遗影

蒋介石在海军司令桂永清上将的陪同下检阅“太”字号护航驱逐舰

1945年国民政府根据美国会512号公法接收的六艘“永”字号扫雷舰

“永兴”号扫雷舰

1949年5月1日,“永兴”号扫雷舰于驻地白茆沙口起义投诚我军未遂。起义人员随即被国民党枪决。图为被起义人员击毙的“永兴”舰舰长陆维源中校

起义中,被打得像蜂窝的“永兴”舰舱壁

1947年时编号“35”的“永泰”号扫雷舰,舰尾尚写着舰名,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涂装方式

1947时编号“28”的“永顺”号扫雷舰。将青天白日旗升于主桅上

1949年8月,“永明”号扫雷舰奉命由台湾左营前往厦门,途中因主机失灵而在海上漂流近15天。后被一艘香港拖船拖往香港修理。其间,“永明”舰上31名官兵于10月29日离舰经深圳投诚我军。图为“永明”舰返台官兵在舰艏甲板合影。

我军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时,因率舰突围有功而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永嘉”号扫雷舰舰长陈庆堃中校

1947年接收自美军的“中建”号坦克登陆舰。当时是将舰名漆于舰艏

1946年,“中鼎”号坦克登陆舰运输国民党精锐的陆军第5军前往上海

1947年,在青岛海训团码头用做训练舰的“中训”号坦克登陆舰

1949年在南京下关被我军俘获的一艘隶属国民党轮船招商局,舷号为“538”的“中”字号坦克登陆舰

“合群”号通用登陆艇(原美军二次大战建造的‘501’型艇通用登陆艇,1946年在青岛海训团接收了8艘此级艇,分别命名为‘合群’、‘合众’、‘合忠’、‘合彰’、‘合贞’、‘合永’、‘合坚’、‘合城’)

“宝应”号巡防炮舰官方照(国民政府根据美国会512号公法接收自美军)

“鄱阳”号巡防炮舰(国民政府根据美国会512号公法接收自美军)此图为该舰尚未由美军移交国民党海军时

根据美国会512号公法由美国援赠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舰艇——“美原”号浅水炮舰

1942年在重庆江面移交的“美原”舰

接收自美军的“美益”号中型登陆舰(同级舰包括:‘美珍’、‘美乐’、‘美朋’、‘美亨’、‘美盛’、‘美宏’、‘美颂’)

起义失败被国民党枪杀的“美颂”舰舰长毛却非上校

接收时的“峨嵋”号勤务舰,黑字舰名漆于舰艏(原美国在一次大战时建造的供应修理舰)。

1948年,“峨嵋”舰在海上与一艘“太”字号护航驱逐舰演练高线传递, 这对当时的中国海军来说,这还是很新的技术。

1947年时的“联光”号步兵登陆艇(国民政府根据美国会512号公法接收自美军)

1947年时的“联华”号步兵登陆艇(国民政府根据美国会512号公法接收自美军)

我海军U-891“大沽山”舰(原国民党“兴安”号修理舰)1985年时在上海(原美军二战以登陆舰‘LST-455’号改造之修理舰,1949年4月23日南京国民党第二舰队起义,突围中本舰被我军炮火击沉焚毁。后经我打捞整修改名‘大沽山’号服役至80年代)

关于《台湾惠阳船舶公司有多少条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返回栏目
上一篇:韩国造的船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