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259 2024-02-10 19:51

一、极端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对能源尤其是对化学燃料需求猛增,不仅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而且还由于大量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卤素碳化物等温室气体排入大气,从而导致发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现象。

  据报道,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 和一氧化氮的浓度与工业革命以前相比分别增加了30%、145%和15%。其中二氧化碳浓度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增加量高达25%,并且其浓度目前还正在以每年0.5%的速度继续增加。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上升1~4.5℃。在气候变化中,平均气温哪怕是只改变0.5℃,都会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产生很大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固然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特别是对农业,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将可能造成土壤干旱、侵蚀加剧、病虫害危害程度增高、农业生物物种衰退甚至灭绝、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大等等。气候变暖可导致水资源短缺、污染物浓度增高,以及旱涝灾害增多、还会导致极地冰雪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水位升高,海岸带地区被淹没、地面下沉等。在高纬度和荒漠化地区,由于气候变暖会使土质变得松散,从而导致植被下降、沙尘天气增多。在上述几种温室气体中,卤素碳化物的增加还会消耗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使臭氧层保护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能力降低。据联合国的一项专门报告说,随着全球气候的继续变暖,干旱、洪水、饥饿和瘟疫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严重威胁,热浪和降雨发生的频率将会加快,因此,水位上涨、洪水、滑坡和雪崩将会增加。经常遭受水荒的南方地区将会遇到更多的台风、干旱和严重的沙漠化。因此,许多国家的农业产量将会大幅度下降,还可能出现饥荒和流行性疾病。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成为引起地球气候变暖的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说原始时期对于人类的刀耕火种、毁林种地,环境还可以忍耐和恢复元气那么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口爆炸性的增加,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环境便不可避免地向人类实施报复了。“温室效应”就是环境对人类“温情脉脉”的回馈。人们不要忘了,全球温度平均升高的这几个摄氏度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它孕育着人的生命,孕育着一切希望,同时也孕育着杀机。作为普通公民,均应把保护气候当作人身的一种素质和修养,因为气候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热爱环境,保护气候,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才能使其造福人类,萌及子孙,如果一味地征服自然,只能把人类带向“幸福的坟墓”。

  保护气候的具体对策是减少各种温室气候的排放量,保护森林,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等。

  保护气候的行动不应仅局限在技术和领导层面上,而是应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来共同关心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更广泛、更具普遍性的认识论层面上建立全社会的气候保护意识。

  我国的经济腾飞有目共睹,但有人说,森林被毁、酸雨、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以及20%的物种濒临灭绝等,是经济飞速发展的“苦涩一面”。面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有识之士纷纷倡议,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进行思索和研究。辨证地、科学地、历史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保护气候的认识。保护气候的根本问题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涉及国家长治久安,涉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子孙后代的重要战略问题。

二、极端天气对植物的影响?

夏季极端高温对园林植物有极大危害,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2方面:

干旱缺水和日灼。

高温可以破坏树木新陈代谢的平衡,由于高温加快了园林植物生理活动,从而加速蒸腾作用,致使根部的吸收供应不上植物株体蒸发,从而造成失水,破坏园林植物水分平衡,促使植物枯萎。同时高温可使树皮、叶片灼伤和开裂,引起病虫害的感染,并可使树木体内代谢的有害物质积累,造成树木中毒,同时影响植物园林观赏效果,特别是当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常常引起植株出现枯死斑块或枯死,叶色变褐、变黄,幼芽、幼枝乃至幼小植株枯死等。

三、我国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

嗯,关于这个我国的极端天气会带来哪些危害?

这个问题来说的话,目前因为温度的持续升高,已经,有热射病的产生,真应了当年的那句话,真的会热死人的,然后这个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水平面上升加剧,对全球都是会造成危害的,而且因为温度的上升,土地大多都已经干旱然后电力发电水资源供水,都是以经成为最热的夏天了

四、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会有哪些影响?

1、人更加焦躁。长时间高温,人更容易焦躁,尤其是在不得不在烈日下办理各种事情的人。

2、或许新一波瘟疫的到来。极地冰川的融化,一些冰封数千年的生物残骸融化现世,或许会激发出一些新的传染源。

3、热射病等病症的频发,人体的耐热温度是有限的,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中,很容易出现热射病等疾病。

4、病毒的耐热度提高,更难消灭他们,对全球的卫生防疫系统带来更大挑战。

5、空调等制冷设备将迎来一波福利。

6、水上运动将掀起一波热浪。

五、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

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极端天气不仅令农作物受损,还威胁到农民的生计和粮食供应。本文将探讨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干旱和洪水

干旱和洪水是最常见的极端天气事件之一,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干旱导致土壤干燥,农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进行生长。洪水则造成土地被淹没,冲走了农作物和土壤中的养分。

经常发生的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的歉收,减少农民的收入,甚至引发粮食危机。而频繁的洪水则破坏了农作物的根系和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肥力,使农田难以耕种。

高温和寒冷

极端高温和寒冷也对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过度高温下,农作物会受到热应力,叶片会枯萎,果实会变小。高温还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使农作物更加干旱。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寒冷还可能导致冻害,损害农作物的根系。

高温和寒冷不仅直接对农作物造成了损害,还会影响到农业的供应链。例如,在高温天气下,农产品运输和储存受到限制,因为农产品容易腐烂。而在寒冷的冬季,农民们往往无法在田地里工作,导致农业生产的延迟。

暴风和冰雹

暴风和冰雹可能引发农作物的严重破坏。暴风可以折断农作物的茎和枝干,使它们无法生长。冰雹则会打击农作物的叶片和果实,破坏农作物的外观和质量。

暴风和冰雹的影响往往不局限于农作物的直接损失,还会影响到农民的经济利益。农作物的破坏会导致农民丧失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经营。这可能迫使农民转行或离开农村,进一步削弱农业生产能力。

应对策略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 改进灌溉系统:在干旱地区,改进灌溉系统是确保农作物获得足够水分的关键。定时和高效的灌溉可以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 引入抗旱品种:培育和引入抗旱品种是应对干旱的有效策略。这些品种能够适应干旱环境并保持较高的产量。
  • 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可以提前预警极端天气事件,使农民能够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
  • 推广温室种植:温室种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极端温度对农作物的影响。温室提供了稳定的气候和温度条件,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 购买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减轻极端天气事件对农民的损失。

除了以上措施,政府和农业机构也应加强对农民的支持。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此外,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以增强农作物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抵抗力。

总之,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包括改进灌溉系统、引入抗旱品种、建立气象监测系统、推广温室种植和购买农业保险等。同时,政府和农业机构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合作和创新,我们才能够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六、极端高温对城市供电的影响?

影响有以下几点:

由于在高温天气下,用电负荷增长较快,导致输电线路的负荷电流随之大幅增加。当电流增加时,输电线路的接头、线夹等连接部位可能会出现发热现象,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跳闸。

在高峰用电期间,可能会存在发电机满负荷运行、外部资源也都用尽的情况,此时用电量大于发电量。为了维持二者的平衡,只能选择采取限电措施。

七、极端气候对动植物的影响?

影响非常大,具体如下:

1、干旱

干旱是中国最为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旱灾造成的损失达62%。农业干旱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长期无雨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引起生长滞缓、萎蔫、落花、落果、干枯死亡,进而导致减产或绝收的现象。

2、暴雨与洪涝

中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又一重要气象灾害,整体上可能导致农业产量减少24%洪涝灾害多数是由持续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的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导致减产或绝收。中国洪涝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集中分布在长江和黄淮河流域。

3、强对流天气(如:雷电、冰雹、龙卷风)

中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000人,其中死亡人数达一半以上,财产损失估计在50-100亿元;每年平均雹灾面积173万公顷,重灾年达400万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0亿元。龙卷风平均每年100个左右,雷雨大风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交通、电力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都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

4、沙尘暴

沙尘暴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由于荒漠化加剧、生态恶化,中国现已有24000个村庄消失。

5、低温冷害(寒潮、霜冻、寒露风)

中国平均每年约有3-4次寒潮发生。

6、大雾和霾

大雾灾害在中国四川盆地、长江和淮河流域、华南、华北及东北等地均有发生,尤其在四川盆地和长江流域常发生浓雾天气。大雾对水、陆、空交通及输电等造成严重影响。

7、高温热浪和干热风

高温热浪使人的身体热平衡机能紊乱, 中暑发病率明显增加。

8、雪灾、冻雨

雪灾在中国东北地区及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等省(区)都有发生,严重危害着牧区生产和牧民生活。

9、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10、酸雨

大气降水的酸度用pH值来表示,,目前将pH 值5. 6以下的降水称为酸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加强,导致了酸雨地区分布向中西部转移。

八、极端天气指什么?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九、极端天气颜色等级?

天气按等级排名为:蓝(一般)、黄(较严重)、橙(严重)、红色(特别严重)。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天气等级颜色怎么分 天气颜色预警等级划分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种类常见分14种,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广东保留台风白色预警信号,关于广东省自行制定并实施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体系,请见《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引》。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而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

十、哪里有极端天气?

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可能出现极端天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 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 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广州空中步道哪个入口最合适?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