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远输的特点有哪些?

2023-03-09 16:34 点击:136 编辑:邮轮网

1、海洋货运运输量大。国际货物运输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决定了海洋货物运输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手段。国际贸易总运量的75%以上是利用海洋运输来完成的,有的国家的对外贸易运输海运占运量的90%以上。主要原因是船舶向大型化发展,如50万~70万吨的巨型油船,16万~17万吨的散装船,以及集装箱船的大型化,船舶的载运能力远远大于火车、汽车和飞机,是运输能力最大的运输工具。 2、海洋货运通过能力大。海洋运输利用天然航道四通八达,不像火车、汽车要受轨道和道路的限制,因而其通过能力要超过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如果因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的变化,还可随时改变航线驶往有利于装卸的目的港。 3、海洋货运运费低廉。船舶的航道天然构成,船舶运量大,港口设备一般均为政府修建,船舶经久耐用且节省燃料,所以货物的单位运输成本相对低廉。据统计,海运运费一般约为铁路运费的1/5,公路汽车运费的1/10,航空运费的1/30,这就为低值大宗货物的运输提供了有利的竞争条件。 4、海洋货运对货物的适应性强。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货物运输基本上适应各种货物的运输。如石油井台、火车、机车车辆等超重大货物,其他运输方式是无法装运的,船舶一般都可以装运。 5、海洋货运运输的速度慢。由于商船的体积大,水流的阻力大,加之装卸时间长等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货物的运输速度比其他运输方式慢。较快的班轮航行速度也仅30 n mile/h左右。 6、海洋货运风险较大。由于船舶海上航行受自然气候和季节性影响较大,海洋环境复杂,气象多变,随时都有遇上狂风、巨浪、暴风、雷电、海啸等人力难以抗衡的海洋自然灾害袭击的可能,遇险的可能性比陆地、沿海要大。同时,海洋运输还存在着社会风险,如战争、罢工、贸易禁运等因素的影响。为转嫁损失,海洋运输的货物、船舶保险尤其应引起重视。

请问集装箱文化起源于哪里,为何会出现,发展以及前景又是如何的?

集装箱是为便于物品运送而专门设计的,在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中无需中途换装的集合装载装置。集装箱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具有耐久性而能反复使用;设有便于搬运和装卸的装置,很容易从一种运输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运输方式;便于货物装满和卸空,具有一立方米以上的容积。

集装箱是集装装备最主要的形式,它在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广泛应用。集装箱能一次装入若干包装件或散装货物,运输途中更换车、船时,无须将货物从箱内取出换装,可以有效减少装卸搬运次数。

集装箱外形的构思最早起源于卡车的车斗。很早以前,在运输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卡车运输的货物,需通过渡轮或一段火车运输的过渡。为减少货物装上卸下的工作量,偶尔会有人将整个卡车车厢吊上渡船或火车,到达目的地后再将整个卡车车厢吊到卡车底盘上。这就给了人们一种“集装箱运输方式”的启示。

(一) 早期的集装箱运输设想与实践

早在19世纪初(1801年),英国的安德森(James Anderson)博士就提出了集装箱运输的设想。1830年,在英国铁路上首先出现了一种装煤的容器,接着出现了在铁路上使用容器来 装运百杂货。1853年美国铁路也采用了“容器装运法”。1845年,英国铁路上开始出现载货车厢,这种车厢酷似现在的集装箱。发展到19世纪的下半世纪,英国兰开夏使用了一种运输棉纱和棉布的带有活动框架的托盘,俗称“兰开夏托盘”(Lancashire Flat)。它可以看作最早使用皱形集装箱。

1880年,美国试制了第一艘内河用集装箱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进行试验,但当时这种新的运输方式没有产生大的影响,未被广泛接受。

直到20世纪初期,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某些西方国家陆上运输量迅速增长,铁路运输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时,英国铁路才正式使用简陋的集装箱运输。这种新的运输方式在英国采用以后,很快在欧洲推广。1926年这种方式传到德国,1928年传到法国。

1933年在法巴黎成立了“国际集装箱运输局”(ICB),这是一个民间的集装箱运输组织,它以协调有关集装箱各方的合作关系为目的,并进行“集装箱所有人”登记业务。1931—1939年期间,由于公路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的地位相对下降。公路与铁路之间为争夺货源,展开了剧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这两种运输方式不能紧密配合和相互协调,致使集装箱运输的经济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个时期集装箱运输发展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一个在于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割裂,另一个在于社会生产力还较落后,没有达到开展集装箱运输所需的水平,没有充足面稳定的适箱货源,集装箱运输所需的技术基础与配套的设施落后,集装箱运输有组织管理水平也较差,使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发挥,影响集装箱运输的开展。

(二) 现代集装箱运输的开始

早期集装箱运输实践的时期很长,但发展缓慢,其主要特征是仅限于陆上运输。到20世纪50年代中叶,美国有人提出集装箱运输应该实行“海陆联运”,才真正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运输的优势也开始展现。

对于运输业来说也不例外。运输企业要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运输成本,也必须遵循生产合理化的原理,采用大批量运输的生产方式,并促使装卸工具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海上运输业的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趋势,开始于“液体运输”和“散货运输”,并很快取得成果。战后出现了56万吨级的超级油船,30多万吨级的大型散货船以及各种各样的专用船。这些大型船舶的出现,有赖于装卸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如石油运输采用了高效率的自动泵,散货运输条用了自卸设备等。石油和散货船舶实现了大型化、装卸工作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以后,使散货和液体货海上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大提高。这使得件杂货运输技术落后显得更为突出。这个期间,主要件杂货的运输,装卸工作的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人工作业装卸的“瓶颈”多年来没有被突破,这使得船舶大量时间停泊在港内装卸,每年航次天数不超过200天。

由于件杂货本身的特点(如外形不一、体积不一、比重不一等),要提高装卸效率,首先要摆脱沉重与低效的人力装卸状况。而要摆脱依赖人力的装卸,人们首先着眼于“货件”的标准化与扩大“装卸单元”,也就是使得外形、大小不一的件杂货,通过某种组合方式,变成外形、大小不一致的“货件”。于是出现了“成组运输”这一改进。

所谓“成组运输”,就是把单件杂货,利用各种不同的“成组要具”,组成一个个同一尺寸的标准“货件”,并使其在铁路、公路、水路等不同的运输方式间,可以不拆组快速转移。采用这种运输工艺,不仅提高了每个“货件”的重量,而且使每个“货件”定型化、标准化。从而促进了件杂货运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成组运输的进一步改进,就是集装箱化。托盘货件被装进集装箱,克服了托盘运输的上述缺点。于是,集装箱化就代替了托盘化。

成组工具的不断改进,提高了成组运输的效率,使成组运输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彻底改变了件杂货运输中的落后面貌,从而引发了世界运输史上的一次变革

将集装箱运输海陆沟通起来的最早实践者是美国人马克林。1956年,由马克林收购的泛大西洋轮船公司(Pan-Atlanfic Steamship Corp.)在一艘未经改装载了58个大型集装箱。从纽约驶往休斯敦,首开“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先河。首次运输便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功,每吨货物的装卸成本从5。83美元降低到0。15美元。首航成功以后,在1957年10月,第一艘经改装的全集装箱船“盖脱威城”(Gateway City)号在马克林的泛大西洋轮船公司投入动营,由此开创了集装箱运输的新纪元。1960年,该公司更名为“海陆联运公司”(Sea-land Service Inc.)。1965年,海陆联运公司制定了大型集装箱船环航世界的计划。从此,海上集装箱运输成了国际贸易中通用的运输方式,许多大的航动公司纷纷仿效海陆联运公司的做法。

现代物流活动基本上离不开集装箱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烟大轮机工程毕业生要在烟台的港口上船吗?是不是乙类的近洋航线??
上一篇:标准集装箱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