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船订单量(全球新船订单量暴跌,中国船舶集团却逆势增长)

2022-12-17 07:48 点击:109 编辑:邮轮网

1. 全球新船订单量暴跌,中国船舶集团却逆势增长

2020年上海港吞吐量逆势冲上4350万标准箱新高峰。

其中,国际中转完成超5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超14%,水水中转比达到51.6%,同比增长约3%。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全球称冠,作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全年箱量增长的背后,内贸箱成为了箱量增长的全新动力。宜东分公司作为上海港专业内贸码头,12月25日首次突破全年430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通常用来表示船舶装载集装箱的能力)历史大关,创该码头开港以来历史新高。同时,上海港2020年内贸吞吐量总和突破600万TEU,同比增长约15%,也刷新了上海港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历史纪录。

究其原因,一方面,上海港受益于国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疫情初期外贸受阻,上港集团深挖内贸潜力,拓展内贸集装箱业务,使全年内贸箱量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无论以7月390.3万TEU、10月420万TEU两度刷新上海港月度集装箱吞吐量历史新高,还是全年4350万TEU攀上新峰,主要得益于,中国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中措施有力。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从今年3-4月以后,海运贸易货物数量稳步增长,上海港上半年跌幅收窄。进入三季度以后,我国货物量涨幅不断加快,海内外市场货物需求量进一步增大,进出口箱量持续保持增长势头。从第三季度开始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止跌回稳,达到约2.4%的增幅。

此外,上港集团推出多项有效举措促进箱量增长,累加效应集聚放大。

在上海港洋山港区,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区之一,15年来累计有1.97亿个集装箱在这里吞吐中转。

其中,洋山一二期码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一亿标准箱大关,2019年,1980.8万TEU在洋山港区完成装卸,首超外高桥港区。从开港之初323.6万标准箱,到2019年1980.8万TEU,吞吐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被誉为浦东“四大速度”之一的“洋山新速度”。

即便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当下,“洋山新速度”依旧强劲。

在2020年12月10日开港15周年之际,洋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TEU。作为港区最年轻的码头——洋山四期在今年也迎来了3周岁。

“洋山新速度”带来的创新和闯劲,更是在这个“神奇”码头得到了充分诠释:2020年洋山四期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400万TEU,已基本实现了该码头建设时的初期目标。

开港3年来,洋山四期码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吞吐箱能力由200万标准箱跃升至500万标准箱,生产箱区从24个扩容至54个,冷藏箱堆存能力由2808标准箱提升至4260标准箱。

2. 2019年新船订单量

日本曾有过在全世界船舶市场中的占比将近50%周期,日本的造船企业可以建造从散货船到集装箱船,从海洋工程船到豪华邮轮等所有民用船舶门类。比如日本著名的三菱重工船厂就几乎涵盖了民用船舶的所有门类。除三菱重工是日本造船业的典型代表之外,日本还拥有川崎造船,IHI,万国,三井,常石,今治等著名的中大型造船厂。值得一提的是,从1956年起,日本造船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且保持这个冠军地位达半个世纪。日本造船业的峰值出现在1973年,年交付总量达到3千万吨。日本造船业的峰值出现在1973年,年交付总量曾经达到3千万吨。

但随着中韩两国企业的快速崛起,日本造船业在2000年后逐渐落后。日本是典型的岛国,历来十分注重造船业。且日本曾在二战期间是一个航母大国,航母建造能力当时并不比英美等国弱,也就是说,日本建造大中型航母完全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早在1955年日本就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造船国,迄今为止一直保持着全球最高的造船业技术水平及实力。21世纪初期,由于韩国快速追赶上来,叠加长兴岛造船基地建成跃升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基地后,日本的造船业排名才逐步下滑至全球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日本开始决定自供千亿大订单,试图重回全球造船业巅峰之位。比如日本邮船拿出了1000亿日元,向日本境内的两家造船企业,购买12艘7000车位的LNG动力船,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的一笔订单,引来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日本的动力运输船具有什么优势呢?为什么日本邮船要订购十多艘呢?实际上,运输船与传统船舶相比,在行驶的过程中可以减少25%的二氧化碳,非常有利于保护全球环境。

据日经中文网之前报道,日本第一大造船巨头今治造船曾经宣布,将与欧美海事机构合作,制定在造船业中安全使用氨气的规则标准。同时今治造船还将研发氨燃料船,力争掌握领先全球的优势技术,以重回全球造船霸主地位。早在1984年,日本已牢牢把控了全球53%的造船订单,但近些年来,却被发展势头迅猛的中韩两国造船企业反超,使得新船订单已经不足7%。因此,日本希望与欧美相关机构展开合作,率先制定氨燃料船舶的新规则,目的是在新一代燃料船领域掌握商业化的主导权。

国际海事组织(IMO)曾经制定目标,到2050年全球航运碳排放量要比2008年减少50%,而氨燃料船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法宝。国际能源署(IEA)预测称,到2050年,船舶燃料用量当中氨气的占比将达到46%。由此,氨燃料动力船技术已经成为各国船企竞争的焦点。今治造船认为,若该日企能够力争在2026年造出载重超过2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就有望拿到更多造船业的订单,继而有了与中韩两国竞争全球造船霸主地位。

日本最大的两家造船企业——今治造船和日本造船联合。另外日本拥有川崎汽船株式会社,是日本三大航运公司之一,是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成立于1919年,拥有近400艘世界最先进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船舶,航线遍及全球,在国际航运界拥有十分重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全日本造船合并计划”由日本国土交通省牵头,计划整合日本国内15家大型造船企业。日本的是目的依然是重回打造造船业的辉煌。

3. 拿下全球46%的市场,中国船企前11个月新接订单世界第一

中国船舶集团LNG船的在手订单位居全球各大船企之首。

这里是上海造船基地,大家看到的这艘船是中国船舶沪东中华船厂刚刚交付的一艘17.4万方的LNG船,这艘船是中远海运、中石油国事LNG运输项目6艘系列船中的首制船。

LNG船,作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这种船型的建造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程,高度考验着建造厂商的综合实力。

4. 中国船舶暴涨

船舶进出港为什么是涨潮,在我看来主要是2点,1是船有点大吃水深2是,港口航道太浅不能正常通航船舶。

一般较大的船满载时吃水是很大的,大的有十几米,象一般的港口航道都不能正常通只能等潮水上涨水够深了能通行,但等卸完货吃水就小了是可以出港的,如果出港等涨潮这说明象第2条港口航道水太浅,宁波港(过去7o,8o年代到宁波市内港)就是例子,过去上海到宁波的客轮进出宁波港都是涨潮进出说明过去宁波市港航道水浅原因

5. 中国船舶一季报

2021年雷达概念股有:

  埃斯顿:

  从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为12.51%,最高为2020年的1.281亿元。

  景嘉微:

  从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为20.78%,最高为2020年的2.076亿元。

  公司主要从事高可靠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涉及图形显控、小型专用化雷达和其他三大领域。图形显控是公司现有核心业务,也是传统优势业务,小型专用化雷达和芯片是公司未来大力发展的业务方向。

  越博动力:

  从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为-38.51%,最高为2018年的2121万元。

  公司在研技术有:ADAS系统(车辆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行人碰撞预警、交通标志识别、ACC自适应巡航等),毫米波雷达(盲区检测),360环视系统、AEBS紧急制动系统。公司正在储备的技术有:车道内自动驾驶、自动泊车、换道辅助等部分自动驾驶技术并进行相关技术研发。

  万集科技:

  从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为857.51%,最高为2019年的8.715亿元。

  公司自主研发出单线、8线以及32线激光雷达产品,且在生产和应用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并在全国上千条车道安装了激光雷达设备。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激光传感器并应用在交调领域的厂商,也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激光交调自主品牌。

  航天电子:

  从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为2.36%,最高为2020年的4.785亿元。

  公司2018年年报披露,首台民用车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系统顺利交付用户使用,对后续用户开发起到了关键示范作用。

  久之洋:

  从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来看,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为4.26%,最高为2020年的6814万元。

  本文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6. 中国船舶季报

国内天然气加气站设备供应商,具备加氢站建设资质。主营业务涉及天然气加气站设备及液化天然气加气站成套设备,主导产品涵盖氢能、船用、车用和能源数据中心,产品已覆盖形成海内外双重布局,旗下多项氢能加注设备关键。

厚普股份公司主营业务为加注设备及零部件、天然气能源贸易、航空零部件,2021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5亿元,同比增397.48%;净利润388.28万元,同比降111.70%;每股收益0.01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阿芙拉型油轮订单(阿芙拉型油船)
上一篇:扬州广船订单(扬州大洋船厂最新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