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运业发展趋势(我国航运业发展趋势分析)

2022-12-16 17:06 点击:93 编辑:邮轮网

1. 我国航运业发展趋势分析

 香港自贸港大致划分为转口贸易型、加工贸易型、综合型和跨区域综合型4个发展阶段。

  转口贸易型自贸港阶段(1841-1949年)。这一时期转口贸易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后,在香港推行自贸港政策,允许外国船只自由进出港口,对进出品货物免征关税,将其作为一个自由通商的港口门户和货物集散地,吸引外来船舶向中国市场倾销物品。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香港成为发展转口贸易的理想之地。

  加工贸易型自贸港阶段(1950-1978年)。尽管香港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本地市场狭小,但其充分运用来自内地和东南亚国家的大量资金和技术,凭借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自贸港地位所提供的免税优惠条件,以及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享有“最惠国待遇”和英联邦成员获得联邦特惠优势,大力发展本地加工业。由于自贸港货物进出口自由,外汇不受管制,税率低,水陆交通便利,港口仓库设备先进,航运业货柜化,加工贸易型自贸港高速发展。

  综合型自贸港阶段(1979-1990年)。随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粤港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显著,香港及时抓住机遇,将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在工业化的带动下,香港形成了以工业、外贸、金融、旅游、运输与通讯及建筑等行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同时,自贸港所提供的自由通商、自由通航、自由通讯、自由兑换和人员进出的便利等,为工业、贸易、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等行业提供优质的贸易服务,使香港的经济地位大大提高,被誉为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之首。

  跨区域综合型自贸港阶段(1991年至今)。这一时期,香港和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区域分工合作深入发展。香港是内地最重要的转口港和内地企业最重要的离岸集资中心,二者相互成为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在金融服务方面,香港成为首个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由于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金融法律和法规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税收优惠,境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为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为减少对金融业和地产业的依赖,香港特区政府创建了6个新的“支柱产业”(环保产业、检测认证、医疗服务、教育服务、文化及创意产业、创新与技术产业)和一个科技园(香港科技园),作为经济增长的长期领域。在跨区域发展方面,香港于1995年成为WTO的创始成员之一,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参与者,是亚洲发展银行和世界海关组织的正式会员,为自贸港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 航运发展报告

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二十一[4]年稳步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以航运业务为主,以船舶管理、商品贸易等相关业务为辅的业务布局。

公司以安全管理为基石,是中国船东协会副会长单位[7] [6]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副董事长单位[8] 、福州船东协会会长单位[10] 、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CCBFI)编委会成员[5] 、远东干散货指数编制委员会委员[9] 。

国航远洋集团国内沿海散货运输以电煤为主。集团控制的散货运力近410万吨,运输能力超过5600万吨。[12] 在福建省交通厅2009年航运企业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及固定资产排名中均位列福建省第一;同时,根据国家交通部发布的《2009年中国航运发展报告》:集团运力总规模荣膺全国第五,船队规模在内贸运输排名全国第三,在外贸运输中排名全国第九。集团依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通过一系列职能管理部门专业化的管理,建立起决策科学、规范管理、运作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集团共拥有14家子公司[4] 、2家参股公司[4] 及2家分公司[4] ,设有11个职能部门。

3. 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海运和世界经济密切相关,世界新冠疫情肆虐,世界经济普遍下降,对航运业冲击很大。只有中国一枝独秀,集装箱一箱难求,当新冠疫情控制住后,世界经济恢复了,航运业一定会前程似锦的。

4. 我国航运市场的发展现状

①气候:降水影响水量,决定河道的宽度、河流水位;气温影响冰期,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②地形:落差大小,有无礁石,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

③通航里程的长短;

河流流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联系状况,运量大小

总之,江阔水深,水流平稳,通航里程长是河流航运的有利条件。

5. 航运业的发展趋势

轮船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船舶修理、船检与制造等工作,很多时候都需要在船上作业。本科阶段的轮机工程就是个高就业率的专业,高职阶段的轮机工程技术就业也非常不错,目前,全国有20多所院校开设该专业。

扩展资料

  轮船工程专业简介

  轮船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海洋船舶轮机工程、船舶运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海洋运输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轮机操作、维护管理、修造等工作,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能适任现代航运业发展、在中外船舶运输公司从事远洋运输工作,在中国港口及有关公司从事轮机操作、检验、维修、测试等工作的高级轮机工程技术人才。

6. 我国航运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上海以金融业、航运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为主。 发展趋势除了以上行业,还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7. 航运发展现状分析

内陆航运很有前途的。

铁路运输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内河航运虽然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从长远看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河流遍及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航运需求巨大。同时内河航运是运力最大、耗能最少、污染最小的内陆运输方式。有专家表示,目前整条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河段,至少抵得上七八条等距离的高速公路运力。国内目前的内河航道里程约10万多公里,其中7万多公里可通航机动船只,另有可通航的大小湖泊 900多个(不包括台湾省)。

仅长江流域的内河航运就价值巨大。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长江干线年货运量增长60多倍,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内河第一。沿江8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中上游地区达90%)主要依靠长江航运来实现;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万人。

实际上国家近几年越来越重视内河航运体系的发展。2019年7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保长江航运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年8月,全国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召开,提出推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争取到2035年,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内河航运体系。除了长江沿线,其他具备潜力的省份(如山东、河南)也积极提倡发展内河航运。

8. 中国航运业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史是怎么样的?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较早,主要起源于鸦片战争时期,前期发展较缓慢,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保险行业成为我国市场上发展最快的行业,如今在我国的社会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

  夹缝中生存发展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三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斗争的兴起,赢得了整个民族对民族工商业的支持和对洋商的抵制。从1912年到1925年,国内陆续创办了华安合群等30余家民族保险公司,华资寿险市场一度兴起,但由于经营不善,其中停业者居多。

  新中国后保险行业的发展

  建国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可谓跌宕起伏。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起步,到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最后到现在的快速发展的过程。3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保险市场由一家公司经营,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

  现在现状

  保险业快速发展,业务领域逐步拓展。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我国只有企财险、货运险、家财险、汽车险等几个保险业务种类。此后随着国内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业务领域逐步从财产损失保险扩展到人寿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涵盖所有可保风险领域的业务和产品体系。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年实现原保费收入9789亿元,世界排名第6位,中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针对居民日趋多元化的金融保险需求,突破保险产品传统保障功能的限制,开发了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产品。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发了保费低廉、手续简便、保障适度的小额保险产品。适应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产品等。在产品贴近市场的情况下,营销创新与时俱进。从个人营销代理到现在的通过银行、邮局、车行等机构代理,甚至通过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销售保险产品,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便利、质优价廉的保险服务。在做到服务创新的同时,理论创新为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慧择提示: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史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替而不断的在发展,中国保险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保险业务出现大发展,行业实力显著增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保险行业继续探索,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国际化。

9. 我国航运业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丹麦位于北欧,由几千个岛屿组成,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万,是一个典型的小国。但是丹麦却非常的发达,不光拥有世界级著名的品牌和公司,如B&O、乐高,马士基公司等。而且国内生产总值欧洲前列,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以上,现在几乎接近7万美元,这个水平几乎比英法德都要高。

而且丹麦工业发达,农业发达,渔业也十分发达,整个国内智能化,数字化程度很高。为此生产效率非常高,其不光拥有先进的制造业,而且服务业,金融业,投资行业等也都非常发达。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丹麦成为西方高度发达国家。

而让人不明白的是,弹丸小国的丹麦,为何如此发达呢?根本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对科技的重视”。根据欧盟的统计数据,丹麦堪称最重视科技的国家,其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占到GDP的3.1%,这个比例那是全球第一,比美国还要高。

为此,丹麦成为世界上人均发表科学论文最多的国家。而且整个科研从业人员,占比国家整个职员的40%,也就是说一半的人都在从事科研,丹麦政府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根本。从教育开始深刻引导科研的发展,在丹麦,每1000人中,就有20人以上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生。

所以丹麦的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都是领先的。最典型丹麦的量子力学,丹麦的电磁学,风力发电,丹麦的磁性录影机等等。在丹麦,甚至人均诺贝尔奖得主,也是目的最高的。所以我们看到,丹麦这个国家,那是一个科研国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航运龙头国资一带一路(中国航运龙头)
上一篇:日本航运业(日本海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