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事件(海航 事件)

2022-12-16 13:06 点击:201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航海事件

郑和七下西洋,揭开了世界 大航海时代 的序幕 ,现在的专家学者认为,明初 郑和 出使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是中国拥抱外部世界的象征;郑和以多元宗教文化为先导,打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将中国的航海事业铭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

2. 海航 事件

航班取消一般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通知,但是如果飞机的飞行受到天气的影响,可能会在提前3天左右的时间通知, 而如果飞机出现故障,此时有可能会提前2-3个小时左右进行通知。

飞机取消的通知时间:

1、 根据情况而定。正常航班取消需提前一周通知旅客。

2、 但特殊时要视情况而定,比如遇有突然间的飞机故障等。若提前告知旅客原定的航班被取消,航空公司将会为旅客办理免费的签改退,但需旅客尽快联系柜台,在有可利用位子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旅客的变更需求。

3、 由于机务维护、航班调配、商务、机组等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航空公司将向旅客提供航班动态信息、安排餐食或住宿等服务。

4、 由于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以及旅客等非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机场方面可向旅客提供航班动态信息,协助旅客安排餐食和住宿,费用由旅客自理。

5、 航班如果提前取消,是会通知的,提前的时间是根据什么时候做取消决定来通知。但是,如果你的航班起飞前,天气一切正常,而到了你航班就不能起飞,这种可能性也有的,这种就没法提前通知。

6、 航空公司取消航班一般会提前至少一天做出决策,但临时原因取消会少于一天,但至少会在旅客出发去机场前通知旅客,一般会控制在三、四个小时的提前量吧。

7、 根据情况不同通知,如果是航班变动,会提前通知,但是如果由于飞行标准不够,一般是到最后一刻通知。

3. 中国近代航海大事件

去搜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的《航海史纲》内容专讲中国航海史,战国到现代。孙光圻主编。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年3月版。37万字。采用通史基本体例阐述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过程。分古代编、近代编、现代编3编。古代编(新石器时期1840年)共6章。为航海事业的初创,航海事业的发展,航海事业的徘徊与起伏,航海事业的繁荣,航海事业的全盛,航海事业由顶峰转为滞期。

4. 中国航海事件有哪些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5. 海航 2016年事件

其实,从海航集团公布的数据来看,在2016年海航集团整体年收入逾6000亿人民币,其中,合并报表收入3200亿元,增长70%,创5年以来新高,因此,他们破产是谣言。

6. 中国航海事件简介

第二届中国郑和航海风云榜7月11日晚在沪揭晓。本次评选以“传承郑和精神共筑强国梦”为主题,是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性活动,共评出了2017年的十大奖项:航海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锋民营企业、最佳航运公司、最佳港埠企业、最受欢迎的海员教育培训机构、最受欢迎的船舶管理公司、最受欢迎的船员服务机构、最佳民营造船企业、最佳基层海事监管机构、航海风云事件和航海风云人物。

7. 中国航海事件时间表

关于三国,有些内容虽然没有讲故事精彩,也没有开脑洞有趣,但很有介绍的价值。

这便是汉末三国的背景知识。

单独看这些知识,也许不觉得有什么价值。但您可以将他们保存起来,在读三国故事,研究三国问题时作为参考。

本期为您勾勒——汉末三国历史年表!

184年

黄巾之乱爆发。

凉州之乱爆发。

何进出任大将军。

张角病死。

董卓参与讨伐凉州叛军。

董卓、曹操、孙坚、刘备参与镇压黄巾军。

186年

孙坚参与讨伐凉州叛军

187年

曹操拒绝出任东郡太守。

孙坚任长沙太守。

188年

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八校尉之首宦官蹇硕,位在大将军何进之上。西园八校尉中,袁绍排名第二,曹操排名第四。

黄巾余党在各地骚乱,刘焉提议恢复州牧。

朝廷任命刘焉为益州牧。

189年

汉灵帝驾崩。

何进杀宦官蹇硕。

十常侍杀何进。

袁绍、袁术杀十常侍。

董卓入京,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经徐荣推荐,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后公孙度自封为辽东侯。

袁绍、袁术、曹操逃出洛阳。

190年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各路诸侯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

曹操被袁绍表奏为代理奋武将军。

董卓焚洛阳,向长安转移。

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

袁术表奏孙坚拜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依附于袁术。

191年

董卓部将徐荣击败孙坚。

孙坚重整旗鼓击败董卓军胡轸、吕布,斩杀华雄,攻入洛阳,得传国玉玺。

董卓进入长安。

袁绍夺得冀州。

曹操破黑山贼。

曹操经袁绍推荐出任东郡太守。

刘备经公孙瓒提拔为平原国相。

孙坚在攻打刘表时中箭身亡,享年36岁。

192年

袁绍在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

王允指使吕布刺杀董卓。

李傕、郭汜犯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兖州刺史刘岱战死。

经鲍信、张邈推举,曹操出任兖州牧。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壮大。

曹操助袁绍击败公孙瓒、陶谦。

193年

曹操大破袁术、南匈奴及黑山贼。陶谦进犯兖州,遭曹操报复,连下徐州十余城。

袁术退出北方,转而经营淮南。

公孙瓒杀害大司马、幽州牧刘虞。

194年

刘备援助北海相孔融。

曹操之父曹嵩被陶谦部将所杀。曹操再攻徐州。刘备援助陶谦。

张邈、陈宫迎接吕布为兖州牧,曹操回师兖州。

刘焉病亡,刘璋继任益州牧。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

曹操三败吕布,夺回兖州。

吕布投奔刘备。

袁术部将孙策攻江东,大败扬州牧刘繇。

李傕、郭汜内讧,汉天子刘协东逃。

196年

曹操迎汉帝至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

袁术攻刘备。

吕布背叛刘备占领徐州。

刘备向吕布投降。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孙策脱离袁术势力。

张绣降而复叛变,曹操遭遇“宛城惊变”, 典韦、曹昂、曹安民战死。

郭汜被部下所杀。

198年

曹操派兵剿灭李傕。

刘备遭吕布猜忌,战败后投奔曹操,被曹操表奏为左将军,领豫州牧。

曹操擒杀吕布,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

199年

公孙瓒败亡。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张绣投降曹操。

孙策、周瑜纳江东二乔。

曹操派刘备截杀袁术,袁术败亡。

刘备脱离曹操,再占徐州。

200年

董承暗杀曹操的“衣带诏”计划被破获。

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袁绍。关羽投降曹操。

孙策平定江东,曹孙两家结为姻亲。

孙策遇刺身亡,享年25岁。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大战爆发。

曹操以少胜多,袁绍实力大损。

关羽斩颜良后挂印封金,寻找刘备下落。

张鲁占领汉中。

201年

曹操在仓亭之战中大败袁绍,袁家就此一蹶不振。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

袁绍病亡。

刘表军客将刘备火烧博望坡,击败夏侯惇。

203年

孙权讨伐荆州牧刘表部下——江夏太守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

曹操北征乌桓,斩杀蹋顿单于,赎回蔡文姬。

郭嘉病亡,享年37岁。

公孙康杀袁绍二子。

刘禅出生。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

208年

曹操任丞相。孙权击杀黄祖。

曹操南征刘表。

刘表病死,刘琮继位。曹操杀孔融。

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南逃(长坂坡之战)。

赤壁之战爆发。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刘备表奏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209年

孙权久攻合肥不下,撤军。

刘备占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庞统出仕于刘备,经鲁肃、诸葛亮推荐,获刘备重用。

刘备与孙权之妹结亲。

刘表长子刘琦病亡。刘备任荆州牧。

周瑜在关羽隔绝北道,张飞冲锋陷阵的配合下击退曹仁,夺得南郡大部(不含襄阳)。

公孙康自卫反击高句丽王国,攻破其都城,威震东北亚。

高句丽王国迁都丸都山城(今吉林省集安市)。

210年

曹操发布招贤纳士宣言。铜雀台落成于邺。

刘备前往京口会见孙权,求借荆州。

周瑜提议扣押刘备,遭到孙权拒绝。。

周瑜去世,享年35岁。鲁肃继任后,劝孙权将南郡江陵城借与刘备作为刘备北伐的出口。双方第一次瓜分荆州。

公孙康设置带方郡(今属朝鲜黄海北道)。

孙权谋取交州。

211年

交州无冕之王,交趾太守士燮归附孙权。

曹操在潼关之战中击败马超、韩遂。

刘备入川。刘璋表奏刘备为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

212年

汉帝赐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荀彧死亡,享年49岁。

孙权迁都于秣陵并改名为建业(今南京)。

曹操在濡须口与孙权会战。

刘备对刘璋采取军事行动。

213年

曹操进爵为魏公,加九锡。

马超攻占凉州治所冀城,后被王异等人驱逐。

214年

孙权攻破皖城。

庞统战死,享年35岁。

马超先投张鲁后投刘备,刘璋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曹操杀伏皇后及其所生皇子。

215年

曹操次女曹节被立为大汉皇后。

孙权讨要荆州,孙刘两军对峙。

曹操西征张鲁。

刘备迫于曹操威势,与孙权谈判,双方沿湘水划界——江夏郡、桂阳郡、长沙郡归孙权,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归刘备。

孙权二攻合肥,被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张辽、乐进、李典击败。

张鲁投降。

张飞在巴郡击破曹军。

216年

汉帝封曹操为魏王。

曹操扣留南匈奴单于,将匈奴分为五部。

217年

曹操南征孙权。

孙刘联盟的维系者——鲁肃病逝,享年45岁。

经吕蒙建议,孙权向曹操请降,孙曹两家再次结为姻亲。

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

司马朗病亡,享年46岁。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鲜卑轲比能投降。

219年

曹仁平定侯音之乱。

刘备军在定军山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又击退曹操亲自率领的援军。

刘封、孟达攻占上庸。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关羽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魏讽谋袭邺城失败。

孙权背叛孙刘联盟,吕蒙白衣渡江。

220年

关羽走麦城。刘备失去荆州所有领土,《隆中对》战略破产。

吕蒙死亡,享年41岁。

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为魏王和大汉丞相。夏侯惇病亡。

曹丕派夏侯尚、徐晃攻上庸,孟达投降,刘封退走。

曹丕篡汉称帝,封刘协为山阳公。

法正病逝,享年44岁。

黄忠病逝。

221年

刘备称帝。孙权迁都于武昌(古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张飞为部下所杀。

刘备誓师伐吴。

孙权向曹丕称臣,受封为吴王、加九锡、大将军、领荆州牧。

曹丕封孔子嫡系子孙为宗圣侯。

甄夫人被曹丕赐死。

曹真大破诸胡联军。

222年

张辽病故,享年53岁。

西域诸国向曹魏朝贡。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元气大伤。

孙权拒绝派长子孙登为质,曹丕发兵攻吴。

蜀吴恢复外交关系。

马超病故,享年46岁。(一说223年1月)

223年

曹仁病逝,享年55岁。

曹彰暴亡。

贾诩病逝,享年76岁。

吴军击退来犯魏军。

刘备驾崩于白帝城,刘禅继位。

蜀吴重新结盟。

雍闿、孟获反叛蜀汉。

224年

曹丕亲征孙权,进军广陵遭挫。

鲜卑轲比能入侵河北。

225年

魏军击败轲比能。

诸葛亮南征。雍闿死,孟获投降。

曹丕再次御驾亲征,进兵广陵,受挫。

226年

曹丕驾崩,曹睿继位。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辅政。

孙权向江夏、襄阳出兵失败。

士燮病逝,享年89岁,孙吴开始直接统治交州。

227年

诸葛亮上《出师表》。

孟达叛魏。

228年

司马懿斩孟达。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在石亭之战中大破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受挫于与陈仓守将郝昭之手。

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推翻叔父公孙恭上位。

229年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下武都、阴平二郡。

孙权称帝,迁都建业。拜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

大月氏王波调被封为亲魏月氏王。

230年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曹真伐蜀,失败。

曹魏修筑合肥新城。

231年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对战司马懿,粮饷耗尽而退。

232年

孙权与公孙渊互派使者。

曹植病逝,享年40岁。

233年

孙权遣使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斩杀吴国使者,魏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孙权三征合肥,失败。

234年

汉献帝刘协去世,享年53岁。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不下。

孙权率大军四攻合肥,失败。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3岁。

魏延、杨仪决裂,魏延被杀。

蒋琬任尚书令,杨仪赋闲。

235年

杨仪被费祎告发后死于狱中。蒋琬任大将军,费祎为尚书令。

魏国派刺客暗杀鲜卑轲比能。

236年

张昭病逝,享年80。

高句丽王斩杀吴国使者,送首级于魏。

237年

魏国派毌丘俭讨伐叛魏独立的公孙渊失败,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魏明帝下令打造海船。

238年

魏明帝派刘昕、鲜于嗣从海路,司马懿从陆路讨伐公孙渊。高句丽派兵增援魏国。

司马懿平定辽东,杀公孙渊。

高句丽王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辽东西部。

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倭王”。

蒋琬升任大司马,开府治事。

姜维第一次北伐(配合蒋琬),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239年

曹睿驾崩,曹芳继位。曹爽、司马懿辅政。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魏国带方太守遣使赴倭。

241年

孙权兵分四路伐魏失败。

孙权第一任太子孙登病故,享年32岁。

诸葛瑾病故,享年67岁。

242年

孙权出兵海南岛。

孙权立孙和为太子,立孙霸为鲁王,引发“二宫之争”。

243年

费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吴国丞相顾雍病逝,享年75岁。

244年

陆逊出任吴国丞相。

魏国大将军曹爽伐蜀,姜维第二次北伐(配合费祎)。魏军伤亡惨重。

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等将领向高句丽发动反击。魏军以少胜多,摧毁高句丽首都——丸都山城。高句丽东川王千里逃亡。

245年

陆逊因陷入“二宫之争”,屡遭斥责,忧愤而死。享年62岁。

魏军再征高句丽,悉数告捷,毌丘俭刻石纪功并凯旋。(该石碑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246年

蒋琬去世,姜维升任卫将军,录尚书事。

247年

姜维第三次北伐,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新任带方太守遣使赴倭。

倭国内乱,卑弥呼向带方郡求助。

248年

高句丽东川王死。

249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

夏侯霸降蜀。姜维第四次北伐,双方互有胜败。

倭国新任女王遣使向魏国入贡。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死鲁王孙霸,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第五次北伐,与郭淮战平。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密谋另立中央(淮南一叛),被司马懿平定。

司马懿病亡,享年72岁。司马师继承司马懿权力。

252年

孙权驾崩,太子孙亮继位。

吴国太傅诸葛恪修筑东兴堤.

吴将丁奉雪中奋短兵,诸葛恪在东兴之战中击败来犯魏军。

253年

费祎遇刺身亡。

诸葛恪兴兵二十万伐魏,受挫于合肥新城。

姜维第六次北伐,包围南安,粮尽退兵。

孙峻杀诸葛恪,权倾朝野。

254年

司马师破获中书令李丰、国丈张缉、太常夏侯玄的政变计划,废曹芳,立曹髦为帝。

姜维第七次北伐,斩魏将徐质。

吴国宗室孙英(故太子孙登次子)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毌丘俭、文钦讨伐司马师(淮南二叛)。

文钦之子文鸯夜袭,司马师受惊,眼伤加重。

毌丘俭死,文钦父子奔吴。

司马师疼痛致死,享年47岁。司马昭继承司马师权力。

孙峻攻寿春,被魏将诸葛诞击退。

姜维第八次北伐,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

256年

姜维第九次北伐,被邓艾击退。

吴国孙峻死亡,享年37岁。孙峻从弟孙綝专权。

257年

诸葛诞起兵,联合吴国讨伐司马昭。(淮南三叛)

姜维第十次北伐,魏军坚守不战。

258年

寿春城中发生内讧,诸葛诞杀文钦。

文鸯及其弟文虎投降司马昭。

司马昭攻破寿春,诸葛诞死。

姜维退兵。

孙綝废吴帝孙亮,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孙綝被杀,享年27岁。

260年

魏帝曹髦亲率老弱仆人和少量禁军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心腹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当众弑君。

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261年

朝鲜半岛南部诸国向魏进贡。

拓跋鲜卑向魏进贡。

262年

姜维第十一次北伐攻魏,被邓艾击败,损失惨重。

姜维退往沓中避祸。

由于钟会的谗言,39岁的嵇康被司马昭处死。(嵇康之死一说为263年)

263年

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

诸葛瞻于绵竹迎战邓艾,兵败身死,享年36岁。

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蜀国巴东守将罗宪愤慨吴国背信弃义,落井下石,向魏国投降。

264年

邓艾因遭钟会和监军卫瓘诬陷而被捕。

钟会、姜维密谋失败,钟会、姜维、蜀国末代太子刘璿等人都死于乱军之中。

监军卫瓘派人追杀邓艾灭口。

司马昭受封为晋王。刘禅受封为安乐公。

蜀中大乱,百余座城池没有归属,吴国两次进犯均被罗宪阻挡。

孙休驾崩,享年29岁。孙皓继位。

魏国染指交州。

265年

司马昭猝死,享年54岁。司马昭长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266年

司马炎篡位,曹魏灭亡。孙皓迁都武昌。

倭国使者向晋入贡。

孙皓复迁都建业。

267年

司马炎封孔子嫡系子孙为奉圣亭侯。

268年

吴军攻晋江夏、襄阳、芍坡,全数失败。

林邑国、扶南国向晋朝贡。

269年

吴国出兵被晋占领的交州领土。

270年

西域诸国向晋朝贡。

吴国宗室孙秀叛逃归晋。

271年

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吴国收复交州。

丁奉去世。

刘禅去世,享年64岁。

272年

司马炎任命王濬为益州刺史,大量打造战船。

陆逊之子陆抗击退晋国援军,诛杀叛将步阐。

273年

孙皓杀史学家韦昭。

274年

吴国大司马陆抗病亡,享年48岁。

275年

拓跋鲜卑向晋入贡。

276年

羊祜进谏讨吴。

277年

晋将文鸯大破秃发鲜卑,二十万胡人归降。

278年

羊祜死、享年67岁。杜预接替羊祜驻扎襄阳。

279年

南匈奴左部帅刘豹去世,其子刘渊(西晋王朝的掘墓人)继位。

晋兵分六路,发动灭吴之战。

280年

孙皓投降,受封为归命侯,吴亡。三国时代结束。

尾声:

遥想毌丘俭当年,既打不过公孙渊,也斗不过司马师,唯独能将高句丽人打得狼奔豕突、几近灭国、望断天涯路……

待到两晋南北朝,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半岛和大半个朝鲜半岛,并且和当年差点毁灭他们的敌人一样立下了记述功劳的石碑(今天还立在吉林省集安市,由专人负责禁止拍照的高句丽好太王碑)……

及至隋唐,这个小小的政权竟然扛住了隋文帝、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七次大规模征讨,直到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临朝时才在唐与新罗国的夹击下以705岁高龄轰然倒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句丽王国似乎是汉唐气象的唯一见证者。但笔者更想说的是,高句丽是一个绝佳的参照,他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如、此、热、爱、三、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航运市码头(港口货运码头)
上一篇:航运在线手机版(航运在线手机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