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动力装备(海洋动力装备及产业链)

2022-12-16 07:09 点击:139 编辑:邮轮网

1. 海洋动力装备及产业链

中海油三大工程分别是将实施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科技创新强基工程和绿色发展跨越工程。

扩展资料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集团公司“1534”总体发展思路,以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政治责任,实施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着力推动油气保供能力“再增强”。

要全力打好勘探进攻战,夯实储量资源基础。

坚持油气并举、海陆并进,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目标,以提高勘探成功率为重点,力争早日实现新区新领域重大突破。

要全力打好上产主动战,做大油气产量规模。

紧盯年度国内原油、天然气新目标,为“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内油气上产总目标赢得主动。

要全力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稳定保供能力。加快推进油气产能建设,紧盯新项目年度建设产能和设计产能目标,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如期投产。

二是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科技创新强基工程,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加劲”。

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承担我国海洋油气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任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广,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聚焦践行“双碳”目标要求,实施绿色发展跨越工程,着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再提速”。

要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完善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双碳”行动方案实施,深化内部挖潜,扎实抓好节能降耗减碳,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新能源新产业培育,推动公司产业结构从单一传统油气向绿色低碳能源体系转变。

2. 海洋动力装备及产业链概念

南船是指中船集团,北船指中船重工。

市场上近年来反复提到的“南北船合并”,指中船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合并。其中,“南船”指中船集团,“北船”指中船重工。

中船集团官网显示,公司正式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中央直属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在世界500强中名列第364位。截至2017年底,中船集团拥有40余家二级单位。

中船集团旗下聚集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造修船企业和船舶配套企业,包括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上海江南长兴造船等。同时,公司还拥有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广州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3家船舶研究设计机构,以及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等知名工程咨询、设计、总包单位。

中船重工同样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重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海洋装备产业、动力与机电装备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研发生产。2018年,公司连续7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245位,位居全球船舶企业首位。

中船重工拥有上市平台公司5家,二级成员单位95家,科研院所29家,员工17万人。

3. 海洋产业集团

我国海洋三大传统产业是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1978年以前,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不可能发展高科技产业,只能发展传统的产业。在海洋中进行鱼虾贝藻的捕捞和养殖,利用海水晒盐(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台湾布袋盐场等),利用海洋发展海洋运输。尤其是国家之间大宗货物的运输。

4. 海洋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

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开展钢铁、煤炭去产能“回头看”,巩固去产能成果。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

 ②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加强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

 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5.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就目前全国而言,四大海洋产业(按海洋GDP排):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业

海洋经济,一般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由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

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2003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给出定义: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2020年5月,《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

6. 海洋能源装备

  海洋温差能源,又叫海洋热能,是一种由于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形成海洋表面到底部的垂直温度差而产生的新型能源。主要是利用海洋热能转化技术把深海水抽到海面,使冷水遇到海面高温水发生汽化,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由于海水是一种热容量很大的物质,海洋的体积又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纳的热量是巨大的。这些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另外还有地球内部向海水放出的热量,海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放热,海流摩擦产生的热,以及其他天体的辐射能,但99.99%来自太阳辐射。因此,海水热能随着海域位置的不同而差别较大。

7.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

       经海渔业不是上市公司。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简称“经海渔业”)是由中集集团、国丰投资控股集团、烟台业达经济发展集团、长岛旅游集团四方共同出资于2020年4月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注册资本8亿元。公司致力于打造亚洲最大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基地。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海洋养殖、加工;海洋牧场、人工渔场开发与运营;渔业产业园区、渔港建设与管理;鱼苗培育与销售、饲料加工与销售;预包装食品(含冷藏冷冻食品)、初级农产品、水产品的加工与实体及电子平台销售;渔业休闲项目开发;冷链仓储与运输、货物及技术等进出口业务。 公司顺应时代发展主流趋势,响应国家“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是发展趋势,可以在山东搞试点”的号召,致力于为传统渔业提供现代渔业养殖方案,引进、借鉴、优化西方的渔业养殖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综合利用中集集团在渔业装备方面的研发制造优势,解决传统渔业的行业痛点,提升国内渔业的现代化水平,高效、生态、可持续的为全社会提供健康、优质、高端的海洋食品。

8. 海洋装备产业是什么

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不是国企,因为公司100%控股股东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02-04,法定代表人为余康,注册资本为7000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10115MA1H8LMN3K。

企业所属行业为零售业

经营范围包含:海洋装备、自动化设备、船舶设备、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及配件、机电设备及配件的销售、生产制造、维修,从事海洋装备、自动化设备、船舶设备、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智能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自有设备租赁,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目前的经营状态为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9.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深海海底,“科学”号首次实现我国深远海探测的“多兵种作战”,“探索一号”使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为我国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到达深海才能真正了解海洋

海洋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对海洋却知之甚少。

“现在大概只了解了5%的海洋。”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3800米,如果不能到达深海,是没法真正了解海洋的。”

因此,一个能够探测深海的移动平台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应运而生。

作为国家开展深远海综合科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不是一条普通的船,而是一座“海上移动实验室”。孙松表示,不同于一般的设备研发,“科学”号实现了科考船与考察设备之间的高度契合、船舶操控和海洋探测一体化、船载设备的性能与科学探测目标一致,做到能用、好用、系列配套、综合配套,不单纯强求单项指标的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英国《自然》杂志曾两次跟踪报道“科学”号,称“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科学’号对西太平洋的大规模综合考察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又一个创举”。

“下一步,我们要自主研发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更多的还要科学思维的转变,发挥中科院得天独厚的综合性优势,与相关研究所进行海洋领域更加密切的合作,共同发展。”孙松说。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日前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启动会上所说:“深海本没有路,我们无须跟踪,我们就是道路。”

从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

2012年,承载着中国人深蓝梦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7000米,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的名字。

中国用1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50年走过的路。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而且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分别研制的控制系统与声学系统,是支撑“蛟龙”号实现深海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精细地形测绘、安全系统控制等功能的关键系统,实现了“蛟龙”号三大国际领先技术优势中的两项。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控制系统在“蛟龙”号2018年的技术升级改造工作中运行状态良好,将在明年1月具备海试条件。

有了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作为“蛟龙”号的兄弟,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最大的不同是实现95%以上国产化。

“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在‘深海勇士’号中同样发挥了‘最强大脑’的作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海斌说。

从7000米到4500米,这不是走回头路,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刘心成告诉《中国科学报》,“深海勇士”号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降低了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向世界海洋最深处进军

4500米并不是我国自主研制潜器的最终目标。我国已经部署了11000米大深度项目,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由于有了‘深海勇士’号的技术积累,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十大核心技术全部攻克,正在进行分机制造、联调试验,预计明年上半年陆续完成各个部件的制造、联调和分项试验,随后将进入总装阶段。”刘心成相信,中国人有望在“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到达世界海洋最深处。

事实上,早在3年前,我国深海科考已经进入了万米时代。

2016年,中科院深海所组织中科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多型设备突破万米深度,获取大量万米深渊生物和环境样品,标志着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当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达到了108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此外,由该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7000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刘心成表示,在2016—2018年的3次深渊科考中,我国国产装备46次下到万米深度,获得深海生物、微生物、沉积物、水体等的样品、数据和视频,丰硕的科考成果为深渊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证明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

可以预见,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再次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润邦海洋风电安装平台(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上一篇:海洋石油941(海洋石油941平台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