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地质十号原为海洋四号
嫦娥四号(Change-4 probe)是中国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嫦娥四号的着陆器携带“玉兔二号”于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成功完成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2019年1月3日,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019年1月15日,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月面长出第一株嫩芽。此次在月球上进行的生物科普试验选择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六种生物作为样本,将它们的种子和虫卵带到月球上进行培育。最新传回的图片显示,棉花的嫩芽长势良好,这是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在月球上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实现了人类首次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实验。
2. 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
第一艘海洋地质勘探浮船是上海探矿机械厂等30多个单位合作建造的“勘探1号”地质勘探船。1974年海洋钻探试验成功。船长100米,宽 10米。这是一艘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海洋地质勘探船,船上的设备也都是国产的,包括海底井 口装置和一些海洋钻探辅助设备等高难技术装备,都由我国自制造的。
3. 海洋地质4号船
科学考察船
科学考察船,是指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特殊任务的船舶,如美国ATLANTIS号、英国JAMES COOK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科学考察船
基本介绍
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特殊任务的船舶。结合美国ATLANTIS号、英国JAMES COOK号、挪威G.O.SARS号和日本CHIKYU号等科学考察船综合分析国外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对我国现有的科学考察船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提出我国发展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方向。
4. 海洋地质九号介绍
第一位,尤金·梅尔。尤金1928年出生在加利福利亚洛杉矶,从小就随着父母在各地奔波。尤金的兴趣始于布法罗教育博物馆提供的科学课程,在那里,尤金对各种岩石充满了兴趣。
尤金在进入指导团队后先后参与了月球游侠的登月任务和阿波罗计划的月球首席研究员。前者后来成为了载人着陆的准备任务以及基础,后者则是阿波罗计划里的宇航员测试及相关载人活动,而且他本人也是阿波罗登月飞行的潜在候选人。
尤金在后期的任务研究中发现了包括阿波罗小行星在内的几个小行星家族,并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对地质的突然变化。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这类地质变化是死火山的残留物。1993年他还在帕洛玛天文台发现了苏梅克彗星—列维9号,此项发现给人们提供了第一次观察彗星对行星影响的机会。也正是这颗彗星,在后来给木星表面撞击出了一个巨大的伤痕。
彗星撞木星
进入晚年的尤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寻找全世界未发现或者未注意的陨石坑,这也是他去世的一个关键因素。1997年,当他前往澳大利亚爱丽丝泉西北某地寻找陨石坑时发生了意外。尤金因此死于车祸,随同他的妻子也受了重伤
尤金死后,NASA决定把尤金的部分骨灰放在月球勘探者号的探测器中,并将他葬在了月球。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以此来纪念他在宇宙科学中的奉献,而尤金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第一个葬在月球上的人。
第二位,克莱德·汤博。
汤博1906年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的斯特雷托,父母都是农民,因此他的少年生活基本都是在农场里度过的。汤博12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搬迁到了堪萨斯州的伯德特,本应在那里上学的汤博因为家里的农场遭受了一场冰雹,从而使他的求学之路变得艰难起来,他的大学计划也因此受挫。
克莱德·汤博
不过汤博并没有放弃他的想法,他仍旧想要进行天文观察,并为此做点什么。于是他自己在后来建造了几台带有透镜和反射镜的望远镜,并且只用了一把铲子和镐给望远镜做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台。
汤博在观察木星和火星后绘测出了它们的图纸,并寄给了亚利桑那州的洛厄尔天文台。这不仅为他带来了一份工作,还让他有钱去完成大学学业。在洛厄尔天文台工作期间,汤博发现了冥王星,这项发现和研究让他获得了堪萨斯大学的天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冥王星
这项研究发现给汤博带去了名气,后来他的经历也变得丰富多样,比如教授海军导航、白沙导弹靶场、教授天文学等。进入八十年代后,汤博被选入国际太空名人堂。
从他陆续发现一些小行星开始,汤博就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像冥王星这种跨海王星天体,在当时发现的小行星中有不少名字都是以他和自己的家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冥王星的发现给人们带来的更多观察记录,汤博也在后来对冥王星的陆续跟踪里不断地在修正人们对小行星的认识。
关于冥王星更多的观察
汤博在1997年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冥王星以及太阳“第三区”上的发现,他的一小部分骨灰后来被安置在了新视野号。2015年,当新视野号通过冥王星时,冥王星之心被命名为“汤博区”。
汤博也伴随着新视野号继续在宇宙中前行,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发现。
新视野号
三名英雄
接下来要介绍的就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了,而是一个小队,他们的牺牲让人类意识到了探索太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他们的牺牲与付出加强了人类对载人飞行的规定管理,这便是联盟十一号的故事。
苏联联盟11号
联盟十一号是美国和苏联当初在太空竞赛争夺中的产物,它的制造目的是苏联想要从根本上超越美国——空间站设施的运行,空间站对接。
礼炮一号空间站的出现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这标志着人类在太空建设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步,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为美国根本就没涉及到空间站的实际开展。当美国人还在玩弄火箭的时候,苏联已经把人送向空间站了。
史上最早空间站——礼炮一号
联盟十一号是该计划中的第三代飞行器,飞船上搭载的三名宇航员格奥尔基·多博罗沃利斯基、帕克托·帕托查耶夫、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是空间站对接的主要工作人员。这三名宇航员可以说是人类在太空中生存的首秀。
因为他们,人类创造了当时在太空停留的最长记录,并且他们在太空中生活的经历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数据。太空生命学、太空医学、太空食品、太空生物学等等,许多珍贵数据和详细资料都是他们的经历才为后来的载人航天计划做出了重要参考指导。
5. 海洋中心部分称作
1、简介 大海是生命之源 大海(seas and oceans; the ocean; the sea )即海洋。
其实海与洋还是有些差别的。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
海洋,海洋。
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
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
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
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
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
它的水分和盐度的变化不大。
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
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
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
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
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
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
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
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
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
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
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
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
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2、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
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
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
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
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
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
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
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
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
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
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
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
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3、海洋—21世纪的药库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据有关医学专家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制服癌症。
那么,人类靠的是何种灵丹妙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
6. 海洋地质10号
现在全世界都重视起了海洋问题,其中包含了海洋地质的问题,现在仍然属于高端科技的范畴,所以说该专业无论就业,还是福利待遇都相当不错。
7. 海洋地质十号原为海洋四号是什么
嫦娥四号(Change-4 probe)是中国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于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二型发射升空,于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的着陆器携带“玉兔二号”成功完成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嫦娥四号有可能给人类提供更多关于月球内部的信息。南极艾肯环盆地是月球远面的重要标志,这个火山坑的地壳很薄,以至于可以看穿地幔。收集这个区域岩石的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组成月球的岩层。
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电磁环境非常不同,月球背面电磁环境非常干净,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开展低频射电研究的场所,如果能在月球背面放一个低频射电的频谱仪,将填补国际空白。
8. 海洋一号04星
2020年
中国航天再一次开启“超级模式”
完成39次航天发射(35次成功、4次失利)
▲中国航天2020,向上的力量( 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集锦)
成功实施了以嫦娥五号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为代表的航天任务,一系列航天重大事件有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引发全球关注。
▲我们的太空 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喜报合集
中国航天
2020年发射清单
发射时间:2020年1月7日23时2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
发射时间:2020年1月15日10时5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宽幅01星、NUSat-07/08、天启星座05星
发射时间:2020年1月16日11时02分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 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银河航天5G试验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2月20日5时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新技术试验卫星C/D/E/F
发射时间: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3月16日
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技术试验六号
状态: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3月24日11时4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4月9日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PALAPA-N1卫星
状态: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
发射时间:2020年5月12日9时16分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行云二号01、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5月30日4时1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H星
发射时间:2020年5月31日16时5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2星、和德四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11日2时3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海洋一号D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17日15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3星、和德五号卫星、皮星三号A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3日11时10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多模卫星、西柏坡号科普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5日7时44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试验六号02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9日20时1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亚太6D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10日
运载火箭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2E星、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2星
状态: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中国航天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5日11时1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资源三号03星、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天启星座一零星
发射时间:2020年8月6日12时0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4星、清华科学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8月23日10时2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5星、多功能试验卫星、天拓五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4日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发射时间:2020年9月7日13时57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一号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12日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2C星
状态: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区域:黄海海域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3C-1组3颗视频成像模式卫星、6颗推扫成像模式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海洋二号C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27日11时2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环境减灾二号A、B星
发射时间:2020年10月12日0时5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三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10月26日23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遥感30号07组A、B、C星和天启星座06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6日11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NewSat9-18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卫星、北航空事卫星一号、八一03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7日15时12分
运载火箭 :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天启星座十一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12日23时5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天通一号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嫦娥五号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6日11时58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四号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10日4时14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双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
运载火箭 :长征八号 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技术试验七号卫星、海丝一号卫星、元光号卫星、天启星座08号星、智慧一号A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27日23时44分
9. 海洋地质9号吨位
深海潜水器是一种能在深海进行水下作业的潜水设备,分民用和军用两类,吨位在20~80吨左右,个别达300~400吨,潜水深度一般为2000~5000米,个别达11000米。通常,深海潜水器可分为载人潜水器(HOV)、无缆自治潜水器(AUV)、有缆遥控潜水器(ROV)以及其他深海勘查设备等。
2010年8月26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取得3000米级海试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蛟龙号”潜水器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在空气中重量不超过22吨。它的外形像一条鲨鱼,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在X的四个方向各有1个导管推力器。
“蛟龙号”拥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它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象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并配备了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压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潜水器的动力装置一般用蓄电池为能源,系缆潜水器则通过电缆由母船提供电能。潜水器一般装有多个推进器,可朝不同方向运动。利用主压载舱、重量调整装置或纵倾调整装置来控制潜水器的稳定。还有氧气供给与二氧化碳吸收的环境控制装置。
潜水器还根据需要装有罗经、深度计、障碍物探测声呐、高度深度声呐、方位探测听音机和各种水声通讯设备,以及供水下作业用的机械手、水下电视和照明设备。
潜水器具有海底采样、水中观察测定以及拍摄录象、照相、打捞等功用,广泛应用于海洋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海洋资源的调查、开发,对这些领域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载人潜水器有坚固的耐压壳,耐压壳外装有可减少航行阻力的外壳。艇上的蓄电池、高压气瓶等设备装在非耐压结构的外壳中,以提供一部分浮力。
21世纪是深海勘探和开发的年代,占地球表面积49%,最深可达11000米左右的国际深海和洋底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这些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利用的最大潜在宝库,也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大深度潜水器是运载各种电子装置、机械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快速、精确地到达各种深海复杂环境,进行高效的勘探、科学考察和开发作业的装备它是人类能实现开发深海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10. 地质10号
中国地质大学是国家211大学,现在的说法是双一流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