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海海域货船试航多久
1954年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正式成立。6月28日,两艘从苏联接收的潜艇“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由中国海军官兵驾驶,驶出旅顺口,前往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第一批潜艇学习队成员罗治淮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既紧张又兴奋。
罗治淮:苏联在非常严密的情况下,帮助中国建一支潜艇部队,大家都高兴极了,但是我们这个队伍文化程度比较偏低一点,当时决心大得很,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晚上深夜才睡。三年零两个月以后,我们的学员自己开着船(潜艇),自己把这个船(潜艇)开到我们自己的基地。
△1954年6月,苏联交付潜艇的签字仪式
1950年8月,海军在北京召开建军会议,确定了“以现有力量为基础,重点发展海军航空兵、潜艇和鱼雷快艇等新力量,逐步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建军方针,决定优先建设潜艇部队。1951年4月,在战火硝烟中组建不久的中国人民海军,选派275名官兵成立潜艇学习队,向苏联海军学习相关知识技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海军潜艇学习队部分人员与苏联教官合影
现代国防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蓝云: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话,中国海军的发展策略是“飞、潜、快”,也就是飞机、潜艇和快艇。那么这三种武器里面,潜艇是稍微复杂一点的,所以说要重点建设。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毛泽东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说,他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左二),副总设计师赵仁恺(左一)、黄纬禄(右二)、黄旭华(右一)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调查研究,开讨论会,大家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一定要搞,一定要自己搞!一万年也得搞出来!作为我们科技人员,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1969年,正在东海舰队服役的程文兆接到命令,自己将被抽调到一支特殊的部队。来到北海舰队,程文兆才知道,自己即将加入的是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他将与另外35名战士一起,担任首艘核潜艇的试航员。程文兆和战友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试航200多次,最终圆满完成任务。1970年12月26日,中国人自行研制设计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
△执勤中的潜艇兵
程文兆:船像鲸鱼一样徐徐驶出那个平台,有上万人自发地有组织地都到现场,欢声雷动。船上前面挂的毛主席像,下面就是大红花。潜艇艇员都站在船舷旁边,非常非常激动,感到非常自豪。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8年9月,中国海军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并具备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
2. 试航船舶管理规定
你好,船舶在建造阶段一般是在船坞、船台进行,当大部分船体和上层建筑部分完成后,船部已经初具雏形,这时就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下水,也就是从船台上滑到水下,或者在船坞内灌水使船漂浮起来,再用拖轮将船拖到码头进入下一阶段--码头舾装调试,这应该是船真正意义的停泊了,但是,它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在码头上将完成剩余设备的安装、系统调试、涂装等工作,再经过海上或其它水域试航和整改,船舶便具备了交付条件,此时停泊在船厂码头的船舶将是一条真正意义的船,这里就是她第一次停泊的地方--船厂码头,谢谢!
3. 船舶海试有哪些项目
一: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搜索。中国“天眼”,简称FAST。
二:天问一号的升空。2020年7月23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三:嫦娥五号探月嫦娥。2020年11月24日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于2020年12月1日在月球表面着陆,于2021年12月27成功返回月球。
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五: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
4. 船厂出海试航需要几天
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英格兰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顿出发,开往美国纽约。船长叫爱德华·史密斯,于日正午离开了南安普顿(Southampton)港,预定渡过北大西洋,直达美国纽约
排水量46000吨,1909年3月31日在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动工建造,1911年5月31日下水,1912年4月2日完工试航。
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
5. 船舶主机海试时间
2002年,徐芑南担纲蛟龙号总设计师。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
徐芑南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着眼全局,统筹谋划,严格遵循“计算分析、专家咨询、样机试验、实物考核”的研制程序,确保“下得去,能作业;上得来,保安全”的总体设计理念充分落实。
为了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他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效率和质量。徐芑南说:“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师,都是众口一词地赞扬。“互相补台,互不拆台”是徐芑南坚持的一个原则。
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蛟龙号研制的瓶颈。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青的设计师队伍讲课。
“团队中每个人的岗位都很重要。想要确保潜水器在7000米深的海底滴水不渗,每一颗小小的螺丝帽都要拧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团队精神非常关键。”徐芑南说。
除了潜水器,还是潜水器
徐芑南的夫人方之芬说,不管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徐芑南的精神头儿就会立刻旺盛起来。徐芑南的生活很单一,他的兴趣爱好就是潜水器。“除了潜水器,还是潜水器。”
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
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试验现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检查设备、交流技术问题、推敲下潜步骤等,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隐患。每次潜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里,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
后续的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由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
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现在,徐芑南依然活跃在深潜科研最前线,向着更新的目标进发。
6. 首艘自主航行货船海试
蛟龙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作为潜水器家族“三龙”之一,和无人无缆的潜龙号、无人有缆的海龙号不同,蛟龙号的优势在于定点悬停作业。科学家通过搭乘蛟龙号可以对海底进行直接观测和取样,对海底某个点进行“解剖麻雀”式精细化研究。
7. 新船试航一般要几天几个船员
不是。
海之行不是劳务派遣公司,是船务公司。海之行是经相关部门批准,为海洋运输行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专业机构,并参与技能培训标准制定,其中包括船舶配员服务及船员事务管理,船员培训,考证及证件办理服务,货运代理,船舶航运技术服务,船舶试航服务,船舶代理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船舶管理等业务。
8. 东海海域货船试航多久结束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航海史的航海大国。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有着世界上最高、最发达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先掌握航海技术的民族之一。中国文化经海洋传播到海外,对东亚、东南亚和沿印度洋的古代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两千多两年,中国人就开通了由印度洋通往非洲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使用指南针的国家,中国的指南针和造船术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传到欧洲,为世界的航海技术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历史上中国也涌献出了鉴真、郑和、冼夫人等一大批航海家,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都是处在世界航海文明的顶层,只是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后,中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出现了一点阻碍,被欧美一些工业强国赶了上来而已。
最早的航海者
中国的航海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易经》上就记载过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故事,而在河姆渡史前文明遗址中出现的七千年前的木桨,则是中国人最早航海的铁证。中国古代书籍文献中关于航海的记载数不胜数,《竹书纪年》也记载过夏朝帝芒"东狩于海,获大鱼"的事迹。商朝人与海外的联系更加频繁,《诗经》上就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之类关于商人航海活动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齐国、燕国、鲁国、越国等邻近大海的国家的航海技术也非常发达。吴国和齐国都能制造出长十丈、宽一丈五的大船,名叫"翼船",这是一种有两层甲板的战船,完全可以胜任海上航行。齐国的齐景公曾经乘坐这样的翼船在海上游玩,半年都不用上岸,孔夫子十分羡慕,做梦都想乘坐这样的大船"乘桴桴于海上"。
吴国的战船可以从东海出发,跨越东海、黄海,来到位于渤海湾的齐国胶州地区。当年吴王夫差攻齐,正是沿着这条海上航线到达齐国的。而燕国则利用先进的航海技术,利用海军征服了朝鲜半岛,并派人到达了日本,开辟了辽东到日本的新航线,开启了中日之间的海上航路。
最早的大型船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航海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方士徐福为秦始皇去海外寻找不死仙丹,所乘的大船搭载了数百名工匠和三千童男童女,船的大小可想而知。徐福曾远航到"平原广泽",据后世学者考证,他的船队至少到过日本和菲律宾地区,甚至到达过琉球群岛。
汉代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船队。汉武帝建立了"楼船军",这是世界上第一支专业海军。这支部队乘坐的是船高首宽,外观似楼的"楼船",可远攻也可近战,是古代史上战斗力最强的海军。楼船可容兵员数百名,配有世界上最早的橹和舵,每层的四周都建有"女墙",甲板上还有硬木做成的"战格",四壁都蒙上皮革加强防护。船的最顶层有指挥作战的军旗手,在战斗中可以指挥士兵作战。更为难得的是,楼船四周还有由艨艟、斗舰、斥候、先登、赤马舟等组成的护卫船只,与今天海军中的航母编队非常类似。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10万楼船军远征南越,汉代水军战斗力之强大可见一斑。
汉朝远洋航行的距离也非常长。汉武帝时,汉朝的远洋航行路线已可以从广东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斯里兰卡,然后经红海到达埃及的开罗,再由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之后由希腊、罗马经地中海到达罗马帝国。这条航线长达八千海里以上,是世界海上交通史的一大创举。
宋、元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将其运用在航海上,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突破。宋代《萍洲可谈》中记载了当时航海远洋者利用指南针辨别航向的情景:"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晦阴观针"。指南针在航海史上的运用,较海文航海和天文航海是一个科技上的大跃进,在世界航海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宋代和元代的造船技术也非常高超,能造出长三十多丈、宽四丈以上、可载千余人,拥有二十四个桨轮的尖底快速海船。元朝就是利用这种船,开辟了海上漕运路线,这条路线从平江起航,从山东胶州绕过山东半岛,抵达海河的河口,再沿海而上到河北武清,将糟运运到北京。自从开辟海上糟运航线后,糟运能力猛涨了六七倍,解决了首都北京地区的钱粮,使得北京能在接下来的明清两朝坐稳首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