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要协调发展?如何协调发展?
大家好,我是河北的我养猪猪养我,做农业的种植有机蔬菜和养殖好多年了,这个问题,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在“优、减、美”等关键处下工夫。突出生产空间布局,让农业功能区“优”起来。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优化水产养殖业发展布局;突出有机肥、生物农药替代,让农业投入品“减”下来。实施化肥减量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家庭农场集群发展、农民合作社提升发展和小农户融合发展,不断培育壮大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主体。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 协调发展是什么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较为薄弱,老少边穷等地区脱贫压力较大,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健全地区间帮扶机制,加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3. 如何推动协调发展
答四大举措:(一)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
未来要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经济体系。一是需要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保证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与创造活力。二是要打破行政垄断壁垒,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企业进出自由,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三是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消除各种隐形壁垒,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法治保障,推进民营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强化创新引领,加速转换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一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夯实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市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名校、名企、名院合作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为创新驱动导入高端人才要素资源。
(三)布局先导产业,培育世界级的先进产业集群
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天产业等未来先导产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从规模优势转向创新优势。一是聚焦5G网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挥各地区要素禀赋优势,加快优化新生产力布局。二是培育先进产业集群,探索产业体系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深层次嵌入全球产业大循环,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三是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高地,推进产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集聚,形成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技术转化中心。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
聚焦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城市群的全球竞争实力。一是加快导入人才、创新、产业、金融等资源要素,重点打造具有全球创新要素配置能力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二是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放宽城市落户等限制性条件,相对消除城市之间发展壁垒,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三是推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重点关注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等,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 怎样理解协调发展
因为从历史上看,协调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成功之举。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完善,协调发展的理念都显示出了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从实践出发,协调发展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往往因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全面而逐渐显现和加深。协调发展能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路架桥。
站在理论的角度,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的提出,不仅是基于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现实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生命力。
5. 搞好协调发展需要把握什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6. 怎样实现协调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相互协调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最重要的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树立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供给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占领产业链的上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7. 怎么实现协调发展
立足区域实际,构建多尺度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区域协同发展采用什么样的模式,与当前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现状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可从城市、城乡、城市群、省际边界区、流域经济带、三大经济区等空间尺度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8. 如何实现协调发展
运用辩证法,本质上就是要既看到事物先进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落后的一面。事物的先进和落后是不断变化的。实现协调发展,本质上也是改造落后的方面,使之变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一部分,优劣势可以相关转化,共同发展,所以实现协调发展,就要学会辩证法
9. 什么样的发展才算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1、所谓的“完整发展”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我的理解就是“做人”和“做事”这两个方面的完整发展。
好比有的人人缘很好,顺风顺水,几乎每个人对其都啧啧称赞,有些人做事可以稳扎稳打、井井有条,我把它理解为“做人”和“做事”的完整发展;而有的人人缘却很差,寸步难行,几乎每个人对其都嗤之以鼻,有些人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乱七八糟,那就只是片面发展而已。
2、所谓的“和谐发展”是指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我所理解的“和谐发展”的重点在于它的协调性。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我们在学习上,一般会有擅长的科目,自然而然也会有蹩脚的科目,如果两者相互协调,那么就可以做到和谐发展,事半功倍,如果失去了协调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偏科,那就可能会导致畸形发展,事倍功半。
3、所谓的“多方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
我的理解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尽量避免人的发展的单一和贫乏,追求个人素质的丰富多彩的发展。
4、所谓的“自由发展”就是指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正如人的发展不可能都是千篇一律的一样。追求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会让人更加有信心。。
10. 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协调发展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