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展中国家与信息型工业化国家航运政策研究
英国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先后打败了在航运、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夺取了广大的殖民地,扩大了势力范围,从殖民地掠夺了巨额财富,并为本国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资产阶级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在19世纪实现了三次议会改革,废除了谷物法和航海法,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它还改革了教育制度和文官制度。这些改革消除了上层建筑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腐朽部分,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
2. 我国航运业
中国正式的航运业应该开始于1872年。下面是资料。
当时,由西方各国经营的航运业从中国攫取了惊人的利润。由此正在寻找“求富”之道的洋务派认定航运业大有可为。1872年9月,李鸿章派朱其昂、朱其绍在天津、上海联络华商,招集资本,选购船只,招聘和雇用管理航业和轮船驾驶人员。因系招商兴办,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局”。李鸿章也投入5万两商股,中国官僚资本的第一家航运企业即从此开始。1872年12月16日正式开办,设总局于上海,一切行政事务,均秉承李鸿章的意旨办理
3. 发展中国家与信息型工业化国家航运政策研究报告
(一)负责辖区水上安全监督管理,防止船舶污染,航海保障工作;按照统一要求,负责辖区内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
(二)协调、划定、审核或审批辖区内水域港内非涉外锚地、临时锚地、安全作业区、船舶调头区、水产养殖区、挖沙区、禁航区、引航员登(离)船点,以及水上游览、水上体育竞技活动区域。
(三)审核辖区内与通航安全有关的港区岸线使用和辖区内水上水下施工项目通航安全事宜;审批有关施工船舶。
(四)负责辖区内水上巡航工作;管理辖区内交通管理系统;对辖区内引航工作监督管理。
(五)审批辖区内大型设施和移动式平台海上拖带、沉船沉物打捞和碍航物清除,以及航行通告和航行警告的发布工作。
(六)负责权限范围内海船船员丙、丁类适任证书的考试、发证和跟踪管理工作;船员的专业和特殊培训的考试;负责三级引航员的考试、发证。
(七)负责辖区内航运公司的船员注册和船员服务簿的签发、审核和签注工作。
(八)负责辖区内航运公司所属或所经营的非国际航行船舶登记工作,以及所登记的非国际航行船舶的管理和危管防污方面的法定证书、操作性手册和文书的签发和审批;受理辖区内航运公司所属或所经营国际航行船舶的登记申请。
(九)审批国际航行船舶进出辖区港口、港外装卸作业点。
(十)实施辖区外国籍船舶港口国监督检查和中国籍船舶安全检查,以及船舶防污染设备和证书、文书的检查。
(十一)调查处理辖区内非涉外、一次死亡 3 人及以上水上交通事故,以及辖区内一次死亡 3 人以下(不含 3 人)水上交通事故的结案审批。
(十二)办理辖区内外国籍船舶的海事签证。
(十三)组织和协调辖区内溢油(污染危害性物质) 1 吨及以上、 10 吨以下的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和调查处理。
(十四)负责辖区内港区水域污染监视及船舶拆解的防污染监督工作。
(十五)审核辖区内液货舱清洗队伍、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单位的资质,审批和监督液货船单航次过驳作业,审核和现场监督液货船多航次过驳作业。
(十六)参与辖区内航道助航标志配布的审核。
(十七)受理辖区航运公司安全营运与防污染能力符合证明及所属船舶安全管理证书的审核申请。
(十八)作为市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协助省海上搜救中心组织、协调责任区内的搜救行动,处理市海上搜救中心的日常业务。
4. 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
1.长江上游的水能质源可以为武汉提供能源,缓解武汉的能源短缺。
2.大量的有色金属冶炼也为武汉提供原材料。
3.武汉对中国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长江沿岸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为长江带提供了支撑。
技术、高质量的人才,丰富的资本,广阔的市场,交通便利,促进长江长江沿岸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武汉长江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上分要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
1、武汉自古被称为五省通衢,其交通地位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灌溉水源充足,农业发展良好,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4、交通的发展,南北铁路和东西铁路的连接,直达大海,促进了武汉的进一步发展。
5、在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武汉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
6、东部的工业正在像中西部一样转移。武汉具有良好的工业区位条件。
7、长江和汉江在中国武汉汇合。
8、武汉,简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是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
9、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13个市辖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07.700人,城镇化率为79.3%。
10、武汉被誉为“九省通衢”,是中国最大的内河、陆空交通枢纽,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
11、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将武汉分割成三部分,形成隔江相望的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城市河流纵横,湖泊纵横,港口交织,水域面积约占城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滨江和湖滨水的生态环境。因此,武汉自古被称为“江城”。
5. 简述当前中国航运政策
元代空前的海运,一改中国历史上以漕运沟通南北的交通情况,是南北交通的一大转折。海运的开发,缩短了南北沟通距离,增加了南北货运量,发展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大一统的经济格局。
1.将海运的起点设置在漫长的南方海岸线,开发了沿海的经济,使之成为交通的枢纽,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形成了一批港口城市。
2.方便了中外的海上沟通,为外国海船去北方贸易提供了方便,方便着中外文化兼容并蓄,使元朝成为一个开放的朝代。
3.海运的兴起使中国的工匠在行船实践中掌握了更多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了中国的科技水平,为日后的大规模海上活动做好准备。
4.但到元朝末期,爆发了以“开河”为导火索的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中,起兵最早的是方国珍,一贩盐航海为业,元兵追捕之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与哥哥国璋、弟弟国瑛、过珉等人逃到海里,聚起了几千人,劫夺海运,阻碍元代海运,以后,元代海运逐渐衰落。
5.海上航运,到了明清两代,由于闭关政策的束缚,日渐衰落,但仍有使用,这也是元代海运给历史留下的重要贡献。
6. 提出我国民航行业发展战略与中长期规划的组织
中国交通发展史:
1、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
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
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民用汽车5.1万辆。
内河航道处于自然状态。
民航航线只有12条。
邮政服务网点较少。
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畜力车和木帆船等。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恢复交通运输。
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修复了被破坏的交通运输设施设备,恢复了水陆空运输。
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在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53-1965年),国家投资向交通运输倾斜,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提高了西部和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程度,疏浚了主要航道,新开辟了国际、国内水路和空中航线,扩大了邮政网络,增加了运输装备数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交通运输发展一度受到严重干扰,但设施和装备规模、运输线路仍在增加,特别是针对沿海主要港口压船、压港、压货日趋严重的局面,加快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在此期间,管道运输也得到了发展。
3、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铁路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出台了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以及“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扶持公路发展的三项政策;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项目开始实行招投标制度;港口率先对外开放,海运业最早实现“走出去”;民航走上了企业化发展道路,航空运输市场开始形成;实施邮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中国速递服务公司,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加大交通运输建设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4、1992年,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交通运输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展铁路建设大会战,1997年起铁路进行了连续六次大提速。
公路和水运实施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的“三主一支持”规划,制定了加快建设步伐的目标任务。
民航机场建设费和基础设施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内河航运建设基金先后设立。
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公路建设投资进入“快车道”,高速公路建设大规模兴起。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加强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
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发展目标,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
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港口建设。
实行邮电分营和邮政政企分开,邮政向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方向发展。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陆续出台。
大力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救助等领域建设。
2008年组建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同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开启了“高铁时代”。
5、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进入了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2013年,铁路实现政企分开,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基本落实到位。
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部门,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制定发展规划。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成网,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
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保障水平。
加强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管理,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
推进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西部地区高铁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建成通车,中国真正实现县县通公路。
6、60多年来,中国交通运输总体上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奋斗历程,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缩小,部分领域已经实现超越,一个走向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7. 民航运输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其一,民航是经济全球化的主流形态和主导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且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最佳通道。航空运输还改善了投资环境,优化了地区经济结构,带动了产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营造了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无障碍运输环境,增加了地区就业机会,因而是区域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表明,民航投入与国民经济回报大约是 1∶8的关系。尤其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已突破了单一运输功能,通过与多种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的“临空经济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其二,民航是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粘合剂。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而发展民航便成为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发展西部民航事业,不仅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缩小我国地区差别有着极为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在缓和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民航作为重要桥梁和渠道,也发挥着独特作用。
其三,民航是国家国防和经济等安全的可靠保障,是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生力军。民航业具有准军事性质,是国家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或战争,航空运输是军事后勤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航空运输具有快速机动的特点,是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空中桥梁。例如民航在抵御2008年年初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中,都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四,民航是世界不同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实施全球政治外交战略的宝贵资源。在实施全球政治外交战略过程中,民航不仅仅是一种产业,已成为外交谈判的筹码、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的纽带。各国政府有时利用采购飞机、开辟航线、开放机场等,加强彼此间的政治互信和经贸联系。各主要国家与我国发展双边关系过程中,民航事务始终是一些国家非常关注并不断提及的议题。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航空运输也是其中重要的合作内容。
其五,民航是催生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是国家航空产业化战略的积极参与者。民航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民航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特别是上游的航空制造业,因其产业链长,技术、资金、知识密集,可拉动材料、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特种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以及先导性高技术产业,也是一国现代化、工业化、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 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就业前景不错,月薪高,本专业毕业生属于航空公司市场营销部门的紧缺人才,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9%以上,所以民航运输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航空公司、民用机场、民航科研院所等民航企事业单位、民航管理部门以及其他交通部门从事运输规划、运行管理、运输市场研究及其电子商务设计与信息管理等技术工作。
9. 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
一、1929-194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30年8月1日,中美合资经营的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成立
1931年2月,德国成立以中德合资经营的欧亚航空公司(简称欧亚)(1943年3月欧亚航空公司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
二、新中国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78)
1949年11月2日,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 12架飞机飞回祖国大陆,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成为新中国 民航事业建设中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
1958年2月2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划交通部领导。
1962年,民航局由交通部署改为国务院直属局。
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度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2.稳步时期(1949-1978)
1980年军民分开。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
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载客量仅20多人或40人,载客量100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17架,机场只有79个。
3.重组扩张时期(1987-2002)
1987年,政企分开。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并在原有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
1909年9月21日,旅美华侨冯如驾驶着自制的飞机一一冯如一号,在奥克兰市上空翱翔了八百多公尺,安全着陆,揭开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中国航空之父一一冯如。
中国航空之父一一冯如
一、1929-194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30年8月1日,中美合资经营的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成立
1931年2月,德国成立以中德合资经营的欧亚航空公司(简称欧亚)(1943年3月欧亚航空公司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
二、新中国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78)
1949年11月2日,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 12架飞机飞回祖国大陆,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成为新中国 民航事业建设中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
1958年2月2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划交通部领导。
1962年,民航局由交通部署改为国务院直属局。
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度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伊尔18型飞机
2.稳步时期(1949-1978)
1980年军民分开。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
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载客量仅20多人或40人,载客量100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17架,机场只有79个。
3.重组扩张时期(1987-2002)
1987年,政企分开。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并在原有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
1993年,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属国务院直属机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
2002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容量8594万人、货邮运输量202万吨。
3.迅猛发展时期
2002年,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组建六大集团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并民航监管机构实现改革,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新疆);机场实行属地管理制(首都机场、西藏自治区内的民用机场继续由民航总局管理)。
10. 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思路
内河处于一个国家之中的河流,叫作该国家的"内河"。10月末,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加快“十二五”期间水运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按照“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加快构建畅通高效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大力提升港口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航运综合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很显然,内河可以开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