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船型建筑图片
上海港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上海港也是世界著名港口,2006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
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另外,上海还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二、悠久的港口历史
自古以来,上海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宝年间,唐朝政府就在这控江襟海处设立镇治,即青龙镇(今青浦县东北,苏州河南岸),发展港口,供船舶往来停靠。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公元1111年,北宋政府在此设市舶提举司,征收关税,管理航运。此后,长江每年大量泥沙迳流而下,使长三角海岸线不断向东伸延,陆域不断增加,河道变迁,约1265年港口易址于上海镇。1404年开拓形成黄浦江后,上海港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而日益壮大。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上海港于1843年11月17日被迫对外开放。之后,一批外国冒险家蜂拥而至,他们任命外籍港务长、划定 “洋船停迫界”、设立殖民武装力量、瓜分港口岸线、建筑码头仓库、走私鸦片、贩卖人口。1853年起,上海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19世纪70 年代后,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
20 世纪初,黄浦河道局对吴淞口和黄浦江的局部河段进行了整治和疏浚,万吨级船舶可以乘潮进入黄浦江,适应了当时船型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上海港已经成为远东航运中心,年货物吞吐量一度高达1400万吨;船舶进口吨位居世界第七位,上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城市。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港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经过解放初的三年恢复期,70年代大建港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建设,上海港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黄浦江内新建了张华浜、军工路、共青、朱家门、龙吴五个港区,在长江口南岸建了宝山、罗泾和外高桥港区。此外,宝钢集团、石洞口电厂、外高桥电厂等也各自建了专用码头,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断扩大,对上海市的建设和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9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决策。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洋山保税港区同时启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
三、上海港现状
截止至2006 年底,上海港海港港区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1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71个,码头线总长为91.6公里。按照码头使用性质分类:公用码头泊位 175个,码头线长度为24.6公里,其中生产泊位121个,码头线长度为22.2公里,年货物吞吐能力17051万吨;货主专用码头泊位965个,码头线长度为67公里,其中生产泊位495个,码头线长度为38.2公里。
上海港内河港区有码头泊位818个,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级。
2006 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其中,海港货物吞吐量4.7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地位;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0.67亿吨。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13亿吨,其中,外贸出口1.03亿吨,外贸进口1.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量的24%,在世界集装箱港口中继续位居第三。集装箱吞吐量中,内支线集装箱量202.6万标准箱,国际中转箱78.5万标准箱,内贸集装箱吞吐量313.7万标准箱。截止2006年底,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班达到每月2106班,其中,远洋航线498班,近洋航线535班,内支线794班,内贸航线每月279班。
自然条件
崇明岛
气象(1)风况:历年最大风速为17.0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0亳米。
(3)雾况:历年平均雾日为25.5天。
(4)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3摄氏度,最低气温—10.3摄氏度。
水文:(1)历年最高潮位+5.89米,最低潮位—0.28米,平均高潮位+3.33米,平均低潮位0.94米。
(2)流速、流向:东风沙附近最大涨潮流速为2.87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68米秒。
(3)含沙量:涨潮最大含沙量0.664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0.664公斤/立方米。
外高桥
气象:(1)风况:实测最大二分钟平均风速为25.0米/秒。
(2)降雨:历年平均日降雨量,中雨29.1天,大雨9.2天。
(3)雾况:历年平均为28天。
(4)气温: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1摄氏度,最低气温—9.4摄氏度,平均气温15.7摄氏度。
水文:(1)(以吴淞基面为准,下同)平均高潮位+3.27米,平均低潮位+0.9米
(2)流速、流向:潮流属不规则半日浅海分潮流。水域内往复流极为典型,实测最大潮2.05米/秒,涨潮流速1.89米秒。
(3)含沙量:大汛涨潮最大含沙量1.426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053公斤/立方米。
(4)波况:实测最大波高3.20米,风向 。风速25米 系台风浪。
南汇咀:气象
(1):风况:其二十年一遇最大风速为24.1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36.6毫米。
(3)雾况:历年平均为40.3天。
(4)气温:历年平均气温15.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7。8摄氏度,最低气温—15.4摄氏度。
水文:(1)历年最高高潮位+5.68米,最低低潮位—1.25米,平均高潮位+3.39米,平均低潮位0.29米。
(2)流速、流向:最大涨潮流速为2.26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57米/秒。
(3)含沙量:涨潮最大含沙量1.84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17公斤/立方米。
波况:以风浪为主,实测最大波高为3.26米。
金山咀:
气象:(1)风况:其最大风速为24,0米/秒。
(2)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105.9毫米。
(3)雾况:历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8.3摄氏度。最低气温—10摄氏度。
水文:
(1) 历年最高潮位+5.93米,最低潮位—3.78米,平均高潮位+3.68米,平均低潮位—0.19米。
(2) 流速、流向:金山嘴断面最大涨潮流速为2.58米/秒,最大落潮流速1.86米/秒。
(3) 含沙量:涨潮最大含沙量1.59公斤/立方米,落潮最大含沙量1.71公斤/立方米。
波况:以风浪为主,实测最大波高为3.60米。
2. 船型建筑平面图
船舶进坞前要调整好吃水,不必要的油、水清空,向厂方提供本船型线图、外板展开图,总布署图、坐坞图等相关图纸以及船舶吃水及吃水差符合船坞方要求,保证船舶座墩安全。
坐墩后打开海底阀放光压载水,将测深仪换能器用牛油覆盖,避免打砂时损坏换能器以及油漆时覆盖换能器。
3. 船型建筑效果图
适合大速度航行。
平甲板船型的主舱室挨着机舱布置在舰体前部或后部,而不是布置在甲板之上,在甲板水平线之上没有宽度超过舰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建筑。这种船型出现在19世纪中期,世界船舶刚刚迈入蒸汽化的时期。
因为这时期蒸汽机体积极其庞大,而舰艇排水量较小,为了降低重心,舱室就不能安排在甲板以上了。平甲板船型干舷较低,稳定性好,但内部舱室空间较为局促,特别是首部,锚泊设备的布置比较困难。
4. 上海船型建筑图片高清
诺曼底公寓或东美特公寓。1953年更名为武康大楼。
1995年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名录。
因为地处淮海中路、武康路、兴国路、天平路、余庆路的交叉口,大楼因地制宜设计成了熨斗形状,造型独特巍峨,一直被视为上海的城市文化符号之一。
它也与美国纽约熨斗大厦、加拿大多伦多熨斗楼一起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三大船型建筑。
5. 上海船型建筑图片大全
中国大型造船企业。始建于1865年。至1949年,共建造各种舰船884艘,并制造了大量机器设备,成功地试制过飞机。有职工1.5万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人。(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大、小船台6座,干船坞3座。技术力量雄厚,管理基础和综合生产能力扎实,能够建造、修理各类舰船和承造成套机械设备。50年代建成中国第一代常规潜艇和第一条5000吨货轮,60年代建成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全部国内配套的万吨轮东风号,70年代建成远望号为主的六艘大型远洋科学考察船,80年代开始迈入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领域。工厂在造船能力发展的同时,修船和非船产品生产也卓有成效,曾先后制成万吨水压机,承接中国最大的葛洲坝闸门、上海和北京大型天文台回转球顶、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关键设备等工程。
一、历史沿革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曾用名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同治四年,江海关道丁日昌奉两江总督李鸿章之命,以4万两白银买下位于上海虹口地区的美商旗记铁工厂的全部设备,又以2万两白银购买该厂的库存材料及工具。李鸿章以此为基础,将江海关道丁日昌、总兵韩殿甲分别在上海开设的2个洋炮局合并进来,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同治四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865~1905年)系制造局时期。同治六年,江南制造局从虹口迁至城南高昌庙镇(现址),先后建立机器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锅炉厂、枪厂、火药厂、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13个厂和1个工程处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中外工匠宿舍等,并建有泥船坞1座,共占地70余亩(4.3万平方米),在设备和规模上已具近代工业的雏型。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火生产,中国的第一批机床、第一炉钢,以及无烟火药、步枪、钢炮、铁甲炮艇等,均始出于此。光绪十七年由于生产的发展,工厂面积从原来占地4.3万平方米扩展至24.6万平方米;工人由建局初的200多人,增至2913人,加上管理人员,约3600余人。
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元年(1905~1912年)为江南船坞时期。清政府决定局坞分家,把船坞部分从制造局中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成为专门制造军火的兵工厂,辛亥革命后改称上海制造局。民国6年改称上海兵工厂,直至民国21年停办,大部分机器搬迁至杭州和南京金陵兵工厂,小部分并入武汉汉阳兵工厂。局坞分家后,船坞采用商务化的经营方针,生产业务渐有起色,过去船坞长期荒废的局面逐渐改观。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共造船136艘,总排水量21000多吨,其中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的“江华”号长江客货轮,船长330英尺,宽47英尺,吃水7.5英尺,排水量4130吨,被当时航运界评为“中国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轮船”。在修船方面内外招揽,业务甚广,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的5年间,共修理大小舰船524艘,年均修船量105艘。由于经营业务扩大,营业额和利润猛增。局坞分家时,借用江安粮道库银20万两的开办费,原定10年内分期归还,由于营业状况好转,提前4年全部还清。这一时期的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强,局坞分家时,固定工人约60~70人,至宣统三年已增至1000余人。
民国元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为江南造船所时期。辛亥革命后,江南造船所仍采取商务化经营方针,造船业务逐渐赶上和超过当时造船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英商耶松船厂。耶松船厂在宣统二年至民国6年间共造船82艘,总吨位42700吨;江南造船所在同一时期间共造船208艘,总吨位38846吨,已接近耶松船厂。民国7年江南造船所的造船总吨位增到60373吨,大大超过耶松船厂,居上海造船工业的首位。民国7~10年是江南造船所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为美国建造成4艘排水量万吨级的运输舰,被当时传媒评为“中国工业史,乃开一新纪元”。
民国16年后,国民政府海军部管理江南造船所,一度进行局部带军事性扩建。民国19年冬,将海军轮电工作所并入江南造船所;次年1月,又将福州马尾船政局(今马尾造船厂)的制造飞机处并入江南造船所,后建成“江鹤”、“江凤”等水上教练机和侦察机5架。这个时期的海军舰艇修理业务相当频繁,民国17~22年的6年间,共修理海军舰艇271艘次,平均每年45艘次,而民国10~15年的6年间只修理海军舰艇74艘,平均每年12艘次。当时的所长马德骥引进西方的一套管理方法,改变了过去由英人毛根独揽大权的局面。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上海沦陷,江南造船所为日本陆军侵占,日军把上海兵工厂(原制造局的另一部分)场地划入江南造船所,并强行圈占附近民地,使全所面积增达34.3万平方米,还把南京的3家民营小船厂的机器设备,全部拆并入所内,使江南造船所的场地和设备都有较大扩展。民国27年1月,移交日本海军管理,改名“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场”,同年3月,又由日本海军委托日商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接办,改名“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又将新侵占的英联船厂所属的和丰船厂与瑞镕船厂划归江南造船所。改名“淑浦船坞”和“杨树浦工场”。日军占领时期,江南造船所共建造各类船舶100多艘,还造了300多艘攻击型的“自杀艇”,并进行了大量的船艇修理。
抗日战争胜利后,江南造船所由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接管。民国35年至1949年5月间,共建造各种船舶34艘,总排水量9557吨,平均每年造船10艘,排水量2734吨。其间,电焊技术开始推广,民国35年成功地建成中国第一艘全电焊结构的排水量634吨的长江上游客轮“民铎”号。江南造船所所属工厂进行了局部扩建,至民国36年底,共新开设了电焊厂、内燃机厂、外钳厂、第二发电厂及汽车修理厂等5个厂,并修理了厂房和增添了一批设备。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对江南造船所大肆破坏,所内的3座船坞闸门上半部及抽水间、内燃机厂、第二发电厂等被炸毁;1~8号仓库全部焚毁;机器厂、外钳厂、车床厂、电气厂等大部分被破坏。全所职工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发动下,开展了“反疏散、反搬运、反破坏”的护厂斗争,减轻了国民党政权破坏工厂所造成的损失,取得斗争胜利,保住了工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接管江南造船所。1953年,江南造船所易名江南造船厂,进入生产建设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企业概况
清同治五年(1866年),江南制造局迁址高昌庙镇时,购置民地70余亩,建成厂房并建筑泥船坞一座和沿江码头。至光绪十六年(1891年)时,工厂面积扩展至24.6万平方米,已发展成拥有13个工厂和1个工程处的近代工业企业。全局拥有大小机床662台,蒸汽动力机361台,总马力4521匹;汽炉31台,总马力6316匹。
光绪三十一年局坞分家,江南船坞的主要固定资产有:全坞地基约60亩;泥船坞1座,长325英尺;机厂1所,共有大小厂屋98间;锅炉厂1所,有大小房屋48间,内有60匹马力总汽炉2座,40匹、30匹马力汽机各1台,另有剪、钻、刨等机床18台;炮弹厂1所(后改为机器厂),连同打铜厂、翻砂厂等新旧厂屋共100余间,厂内附属机器有30匹马力汽机各1台,大小车床64台;水雷厂1所,有屋19间,因废置已久,后改为储料栈房;中西式住房14所;另有挖泥船2艘,运泥驳船3艘,小型轮船1艘。按当时价格估计,上述资产共值规银77.3万两。
局坞分家后,原有泥船坞改建为木质干船坞,并拓长加宽,加深坞底木桩,添置水泵等设备。改建后的干船坞,坞身长375英尺,面宽75英尺,底宽60英尺,能适应4000~5000吨船舶进坞修理的需要。民国5年(1916年),江南造船所继续将坞身拓长,使其总长为556英尺,深20英尺,能容纳万吨以上的船舶进坞修理,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坞之一。
民国7~10年,江南造船所承造4艘万吨级美国运输舰期间,新建大船台4座,每座打桩基地长396英尺,宽36英尺,桩深20英尺,可置500英尺长的万吨船舶;船台两旁新树起重架10座,每座吊重4吨;并陆续购买民地近4万平方米,所址比局坞分家时扩大1倍以上。民国13年,江南造船所开工新建第二座船坞,次年完工。新坞长502英尺,宽61英尺,深23英尺,装备最新式的电动抽水机5台。新坞建成后,即有1艘7700吨美国商船进坞修理,因使用电动机抽水,仅耗时45分钟,为原来抽水时间的1/10左右。不久,老坞也改装为电动机抽水。民国19年后,江南造船所决定开辟第三座船坞,次年动工,分两期工程,第一期先辟长375英尺,宽89.5英尺,深26英尺,于民国23年完工;第二期又将该坞加长、拓宽,至民国25年全部落成。新坞长647英尺,宽100英尺,深26英尺,能容纳2万吨级的船舶进坞修理,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船坞。此外,还扩建了打铜厂,添建了一座海军码头。
民国27年初,日本侵略军侵占江南造船所,将原炼钢厂和上海兵工厂(原江南制造局的另一部分)旧址,以及从老江边路到新江边路的工人居住区一并强行占为新址,使全所面积扩大到34.3万平方米。还把位于南市的三北、鸿昌、合兴等3家民资船厂的机器设备,全部拆搬到江南造船所。在日本侵占时期,所内生产设施略有扩建。计有;船体加工车间增添300吨水压机、移动式水压肋骨弯曲器;轮机部门添置长轴车床、搪床、滚齿机以及白合金轴瓦浇铸设施,动力设备部门增添200匹空气压缩机2台,新建氧气站1所。
民国35~36年,江南造船所新建成电焊厂、内燃机厂、外钳厂和第二发电厂等,还修理了原有厂房69座。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撤退时,对江南造船所进行大肆破坏,所内主要生产厂房和3座船坞闸门被炸坏。1949年8月,又遭国民党飞机空袭,所内生产设施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上海解放后,江南造船所职工在国民党飞机频繁轰炸的艰苦环境下,进行边抢修、边生产,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修复3座船坞的闸门。自1953年起,江南造船厂结合老厂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了造机、修船、造船、电气和锻工等车间。扩建后的船体加工车间,面积由1890平方米扩大到5637平方米,1956年3月完成。5、6号船台的加固接长工程于1955年6月完工,紧接着进行3号船台的改建,该工程于1956年4月完成。新建的修船车间占地面积10230平方米,高16米,跨度24米,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车间内设有装配、锅炉、修船、钳工等工区以及钢材库、工具库、辅助材料库、变压器间、透视设备存放室等,并装置4台行车,最大起吊能力30吨;还配有加工能力较大的三星轧车和500吨水压机等生产设施。
1959年9月,遵照一机部九局的指示,新建船体联合车间,新建露天总段建造区和总段运输设施,改建3、4、5号船台。
新建船体联合车间是1956年编制的总体初步设计中的一个主要工程项目,于1960年7月开始施工,1966年建成,车间建筑面积22176平方米,厂房由1个横跨和3个纵跨构成。为适应建造万吨级船舶的需要,江南厂于1959年对2号船台进行扩建。2号船台原长174米,宽22米,扩建时在船台顶端接长53.3米成水平段。1960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这里下水。为了试制需要,经六机部同意,于同年7月再次改造,滑道接长17米,下水设计负荷提高到2000吨。1976年,又将2号船台接长的水平段加建成斜坡段,为“远望”号主测量船建造创造了条件。
1977年,3号船坞的改扩建开始施工,经过5年的紧张施工和设备安装,于1982年底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扩建后的3号船坞长232.2米,宽40米,深11.6米,可容纳6万吨级船舶在坞内修理和建造,并配备1台150吨门式高架吊车。3号船坞的改扩建完成,标志着江南造船厂已拥有建造巴拿马型船舶的重要设施。1982年起,江南造船厂再次改扩建2号船台,经六机部同意,拆除3号船台,使2号船台的拓宽有了充分的场地。此外,还建立了长6~12米,宽1~3米,厚6~34毫米,重10吨以下的钢板流水线。这条钢板流水线连续上料、矫平、除锈、喷漆、烘干,直至出料。还陆续引进数控切割、光电跟踪切割、二氧化碳气体保护高效焊接等机械,成为具有先进装备的现代化企业。
经过老厂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的新建和改建,江南造船厂的规模逐渐扩大,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船体平面分段流水线。具有设计、建造、修理、改装8万吨以下的各种船舶和舰艇、以及制造压力容器、港口机械、大型钢结构等工业性产品的能力。
上海解放以后,工厂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断作出贡献。1953年建成大型内河客货轮“民众”号,1956年建成中国第一艘潜艇,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艘5000吨沿海货船“和平28”号,1965年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在70年代,成功地建造以“远望”号为主的三型6艘航天综合测量船、海洋调查船、远洋打捞救生船等特种工程船队,并成功地配合执行通讯卫星、远程导弹发射试验和南极考察等任务。改革开放后,工厂率先以批量承建出口船舶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先后为罗马尼亚、挪威、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和香港等地区,建造了30多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130多万吨,并以优良的建造质量和船舶性能,受到国际航运界和造船界的好评。批量建造的6.5万吨散装货船,以“中国江南型”成为中国唯一列入伦敦租船市场标价系列的国际船型。为美国拉斯科轮船公司建造的2艘该型船舶,因质量优异,船东改名为“中国光荣”号和“中国自豪”号。1994年12月交付使用的、集中国造船工业和电子工业最高水平于一身的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3”号,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995年还成功建造了大型、先进的水面舰船、集装箱船、LPG液化石油气船、三用工作船、豪华型游艇、多用途船等多类船舶。
据统计:自同治四年至1949年上海解放的84年中,江南造船所(厂)共建造各种舰船837艘,计30万吨。1949年上海解放至1995年底的46年中,共造船1100艘,计340万吨,是解放前84年造船总吨位的11倍。其中,1980~1995年的16年中,造船137艘,254.3万吨,是1949~1979年造船吨位的3.1倍。解放以来,江南造船厂在修造船的同时,还为国家建造了1.2万吨水压机、宝钢2030轧机中难度大的设备、葛洲坝2号大型钢质船闸、秦皇岛码头第三期工程、上海2条越江隧道的掘进机、上海和北京天文台中国最大的回转球顶、上海市政建设投钢量近1万吨的内环线高架公路、当时世界最大的、最先进的上海市政建设“三联供”U—GAS煤气气化炉,以及承建的1.65万立方米压力容器、上海体育场和上海大剧院的钢结构等重大工程项目,表明了企业在船舶制造和大型钢结构、压力容器等工业性产品上都跨上了国际水平台阶。
1980年以来,共有多种产品先后50次获国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奖,其中“向阳红10”号、“远望”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7万吨货船“世沪”号、1.28万吨集装箱“海皇·绿玉”号、2.4万吨汽车滚装船“沃乐斯夫堡”号、6.4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等获国家金质奖。企业也获得了“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全国技术进步优秀奖”、“国家质量管理奖”、“全国企业优秀管理奖(金马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上海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以及连续13年获得“全国思想工作优秀企业”光荣称号。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江南造船厂被列为国家100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1996年改制成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陈金海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谢中全任党委书记。
江南造船厂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中共江南造船所临时组织
孟亚人
临时工作委员会召集人
1949.7~1949.10
江南海
总支委员会书记
1949.10~1949.11
孟亚人
临时党委书记
1949.11~1950.4
党委书记
1950.4~1951.6
黄涛
党委书记
1951.6~1956.4
中共江南造船厂委员会
郝少如
代理党委书记
1956.4~1956.12
黄涛
党委书记
1956.12~1957.1
党委第一书记
1957.1~1960.2
陶力
代理党委书记
1960.5~1960.8
张浪
党委书记
1961.2~1962.1
陈华锋
党委书记
1962.5~1966.6
张震春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0.6~1970.9
党委书记
1970.9~1975.4
黄星
党委书记
1975.4~1976.10
胡沛然
党的核心小组主持人
1977.2~1977.3
党委书记
1977.3~1978.8
田钟鸣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77.11~1978.8
张绍仪
党委书记
1978.8~1983.1
田钟鸣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2.8~1983.7
刘哲
党委代书记(未到任)
1982.8~1983.6
王存琳
党委副书记
1983.6~1984.5
党委书记
1984.5~1987.5
王德宝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85.5~1986.12
滕一龙
党委书记
1988.2~1992.2
谢中全
党委书记
1992.2~
江南造船所
林惠平
副所长主持工作
1949.6~1950.3
代所长
1950.3~1951.4
曾国晟
所长
1951.4~1952.10
黄涛
军代表兼所长
1952.10~1953.12
江南造船厂
郑重
厂长
1953.12~1958.8
陶力
厂长
1958.8~1960.8
张心宜
代厂长
1960.6~1961.2
厂长
1961.2~1968.3
陈华锋
厂革命委员会召集人
1968.5~1970.8
江南造船厂
张震春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0.8~1975.4
黄星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5.4~1976.10
胡沛然
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7.5~1978.8
张绍仪
厂长
1978.8~1980.10
胡传治
厂长
1980.10~1983.4
赵福生
代厂长
1983.7~1983.9
厂长
1983.9~1987.1
孟辉
厂长
1987.1~1993.1
陈金海
厂长
1993.1~
6. 上海帆船形状建筑
上海没有一个湖,叫上海湖的。上海最大自然湖是淀山湖。
淀山湖,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交界,总面积62-63平方公里,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上游承接太湖吴江地区来水,经急水港、大朱厍、白石矾等24条河港汊入湖;经拦路港东西泖河、斜塘,下泄入黄浦江。
淀山湖是弱干潮湖泊,不仅有调节径流的作用,还具有灌溉、养殖、航运、水产、供水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湖区盛产鱼、虾、蟹等,是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苏申航线经过湖区,是沟通苏南与上海市区的重要水上通道。是上海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淀山湖,风景优美,有"东方日内瓦湖"之称,环湖散落着享誉盛名的朱家角、周庄、锦溪等古镇、上海大观园、东方绿舟、上海太阳岛、陈云纪念馆等5个国家AAAA级景区。是上海赛艇、龙舟、帆船等水上运动的训练中心。2006年,淀山湖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1990年代起,由于环湖农药化肥及乡镇工业废水等排入,湖水局部呈现富营养化现象。 2017年急水港桥的数据数据表明,淀山湖水质处于劣V类水平,主要污染物是总氮。
淀山湖所处的苏沪交界地带,由于水系畅通,历史上就是苏南地区的航运要津、鱼米之乡及商业发达地区。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该地区更成为投资、旅游的热点地区。
7. 上海的船型大楼
巴拿马型船(Panamax)是指能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最大尺度的船型。巴拿马运河船闸尺度为:宽33.53米,长320.0 米,深25.9米。可以通过巴拿马运河的巴拿马型船的最大尺寸为:长: 294.1米 宽:32.3米 吃水: 12.0米(这个数据是在热带淡水中的情况,盐分和温度会导致水的密度变化,从而影响船只吃水深度) 高: 57.91米 (指从水面到船只最高点的高度) 一艘巴拿马型货轮,一般载重在65000吨左右。那些比巴拿马船型更大,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只,称为超巴拿马船型。好望角型船(CAPESIZE SHIP),是干散货船的一种,也叫海岬型船。好望角型船是指在远洋航行中最恶劣天气下可以通过非洲好望角或者南美洲合恩角的船型,此类船载重在18万吨左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好望角型船约载重30万吨,我国上海的外高桥船厂可以建造30万吨级的好望角型船。
该船型以运输铁矿石为主,由于尺度限制不可能通过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需绕行好望角和合恩角,故称好望角型船。台湾省称之为“海岬”型。
8. 船型建筑图片大全大图
一、单体建筑:亭台楼阁、桥廊榭舫、馆轩辕斋、殿室堂厅、房舍窝棚、塔阙牌坊。
1.亭台楼阁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的房屋。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的楼,如:滕王阁。
2.桥廊榭舫
桥:架在水上或空
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的树,因为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
廊:有顶作为覆盖的通道称廊。有顶的桥称为桥廊,也可以叫廊桥(遗梦)。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3.馆轩辕斋
馆: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
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也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
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4.殿室厅堂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厅:古代建筑中为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所以很多有观景平台。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
5.房舍窝棚
房:多为单一功能的房屋,一般作为静修、读书之用。
舍:居住、休息的房子,。《说文》按,客店也。
窝:
1.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喻坏人聚居的地方:~巢。鸟~。贼~。
2.临时搭成的简陋的小屋:~棚。~铺。
棚: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风雨日光的东西或简陋的小屋:《说文》编木横竖为之皆曰栈曰棚,今谓于上以蔽下者曰棚。段玉裁注:“《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析言之也。许云:'棚,栈也。’浑言之也。”
6.塔阙牌坊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节牌坊。
二、群体建筑:陵城池堡、宫庄宅驿、府邸庭院、厢宇耳配。
1.陵城池堡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池:护城河:城堡或其他筑垒地方围墙外面深而宽的壕沟,通常注满水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无水曰隍,有水曰池。——《易·泰虞》注,又如:池隍(古代掘土筑城,城下之地,有水称池,无水称隍。因以“池隍”借指城市。);池堑(护城河).某些四周围起象水池形状的处所,节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傅玄《砚赋》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2.宫庄宅驿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庄:村落,田舍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站。~馆。
3.府邸庭院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庭:堂阶前的院子:~院。~园。~除(“除”,台阶),厅堂:~宇。~闱(父
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4.厢宇耳配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耳:正房或厢房两侧连着的小房间。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在过去,中间的正房是给长辈住的,耳房是小辈人住的,有地位的差别。
配:宫殿或寺庙正殿两旁的偏殿。起衬托,陪衬作用。
三、室外景观:园庭场苑
园:原指别墅游息之所,现指供人游玩、娱乐的公共场所:旧指历代帝王以及亲王、妃嫔、公主之墓:~庙(帝王墓地所建之宗庙)。~陵(帝王的墓地)。
庭
场:平坦的空地,祭坛旁的平地。牺牲壇场。——《汉书·郊祀志》。注:“平地为场。”灵场之威。——《法言·问明》。注:“鬼神之壇也。”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鹿~。御~。~囿。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
四、景观建筑小品:杆、栏、槛、池、涧、隈、坛、坞、岗
杆:杆子,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兵器,盾牌。杆,古作干,俗加木。—《正字通》
栏:由扶手和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栏,木栏也,谓阶际木句栏。——《玉篇》
槛:关牲畜野兽的栅栏;一曰圈也。谓所以閑兽。——《说文》;又如:槛羊(栅栏中的羊);槛緤(拴兽的绳索);槛兽(笼中之兽。喻失去自由者);栏杆的纵木。云攀殿槛。——《汉书·朱云传》;栏杆的横木。坐堂伏槛,临曲池些。——《楚辞·招魂》;泛指栏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槛车;囚车
池:旧时指剧场中正厅前部:池座。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隈:本义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山~。水~。城~。建筑指角落:隅~。指角或角落考之四隈。—左思《魏都赋》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坞:小障蔽物,防卫用的小堡。亦称“庳城”。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山~。花~。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船~。
岗:高起的土坡:山~。景阳~。平面上凸起的一长道。守卫的位置:~哨。门~。站~。
五、佛教建筑: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9. 上海船形状建筑
1.外滩共有33座建筑, 一部分仍为一些单位机构征用,比如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成的外滩13号海关大楼,仍然是上海海关的驻地;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是外滩最年轻的一座建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由上海总工会使用。
2.另外一些则为各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高级宾馆,比如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建于1913年;日清大楼,又名海运大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成,原是日清洋行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又名市府大楼,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造;
3.英国总会,一层楼酒吧间的110.7英尺的酒吧柜号称东方最长,如今则是东风饭店;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今天为和平饭店;外滩22号沙逊大厦,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成,是外滩上最高的建筑,今天也属于和平饭店。3号、6号、18号被整修开发为高档消闲购物娱乐场所,为上海奢侈消费的坐标。
4.1号: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原名亚细亚大楼,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史称“外滩第一高楼”,底段与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
5.2号:现为东风饭店,曾是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有“东洋伦敦”之称,设计上仿效英国古典主义,也参照日本帝国大厦。三角形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有一条110多英尺的吧台。
6.3号:现名有利大楼,原名联合大楼,属于美国有利银行所有,现为新加坡佳通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钢材来自德国。该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均衡对称的建筑风格,但装饰上又多采用巴洛克风格的漩涡型图案。
7.5号:现属华夏银行,原为日本日清公司大楼,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外立面采用花岗石,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
8.6号:现属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原为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竣工,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该楼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拥有一排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尖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
9.7号:现为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
10.9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
11.10—12号:现为浦东发展银行所在地,原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底层中部突出一个八角形门厅,由此进入宽敞的营业大厅。
12.门厅的顶部有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画旁有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解放后上海市政府曾在此办公。此楼耗资800万两白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
13.13号:现为海关大厦,是汇丰银行大楼的姊妹楼,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仿造英国议会大厦的大钟(大本钟)制造,由英国乔伊斯公司造好后到上海组装,
14.此楼楼外立面的大钟为亚洲第一大钟,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全球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另两座是英国议会大本钟和俄罗斯红场斯巴斯克大钟),原来每逢整点奏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于文革时改为东方红。
15.14号:现为上海市总工会,由鸿达洋行设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陶馥记营造厂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楼。
16.15号: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大楼,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竣工。
17.16号:现属招商银行,原为台湾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原为日商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清宣统三年(1911年)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
18.17号:现为友邦保险大楼,原为《字林西报》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字林西报》创刊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英国人办的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
《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的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楼室内有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和金色马赛克穹庐顶。
19.18号: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是一栋有着84年历史的市级经典保护建筑,位于外滩南京东路口,原名麦加利银行的外滩十八号楼,曾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自1955年渣打银行迁址以来,历经多家单位使用。
2004年11月20日修复后的外滩十八号楼进门四根古希腊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装,来自200年前意大利的Tuscani教堂。两盏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红色玻璃吊灯,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组装而成,每盏灯由一百八十五个零件拼装起来。
大堂的二24K金砖马塞克壁画是全手工制作,其被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时装、珠宝、名表、美食、娱乐、艺术中心。
20.19、20号:现为和平饭店,分为南楼和北楼,南楼原为汇中饭店大楼,北楼原为华懋饭店大楼。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古老饭店之一,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翻新,翻新时,旧中国第一次在建筑物内安装电梯,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华懋饭店由地产大亨沙逊投资,又名沙逊大厦,被誉为“远东第一楼”,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北楼。
21.23号:现属中国银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
22.24号:现属中国工商银行,为老沙逊洋行行址。
23.26号: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为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24.27号:现为外贸总公司大楼,原属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创办于广州,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
25.29号:现属光大银行,原为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10. 上海船一样的建筑
现代桥梁建筑史上,单座桥梁建造中施工工艺最复杂、用钢量最多的大桥非卢浦大桥莫属。
卢浦大桥位于黄浦江上,连接着北岸的卢湾区和南岸的浦东新区。两区的简称就是卢浦大桥名字的由来。卢浦大桥是当今世界跨度第二长的钢结构拱桥。其优美的弧线桥身设计上,融入了斜拉桥、拱桥和悬索桥三种不同类型的桥梁设计工艺。这在目前单座桥梁建造史上,是施工工艺最为复杂的一座桥,也是用钢量最多的一座大桥,其用钢量高达3.5万多吨。
卢浦大桥的桥身为全钢结构,大桥直线全长3900米,其中主桥长750米,宽28.75米,采用一字跨江法,这也造成其主跨跨径达550米,居世界同类桥梁(钢管拱桥)前三名。主桥功能设计为6车道,引桥也是六车道和四车道的分流设计,设计航道距离江面高为46米,通航净宽为340米。主拱截面世界最大,为9米高,5米宽,桥下可通过7万吨级的轮船。
它也是世界上首座完全采用焊接工艺连接的大型拱桥(除合拢接口采用栓接外),现场焊接缝隙总长度达到4万多米,这长度只比上海市内环高架路的总长度少一点而已。
2007年为了让它成为上海市的地标建筑并产生收益,在其大桥上安装了景观灯,并在它周围建设大桥博物馆和拱顶观光平台。游客们可以沿着300多级台阶步行观光,然后乘坐高速观光电梯直达50米高的卢浦大桥桥面,再从人行道上攀登380米的台阶上到拱肋顶端,站在巨大的观光平台上眺望。不仅可以观赏到浦江美景,更可以鸟瞰到整个世博会的景色。
现代技术的运用
软件
卢浦大桥在建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桥体结构的转换,而且大桥的跨径非常长,其结构的受力面也是十分巨大,需要在建造过程中,一边建造一边修改建设图纸。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依靠计算机的软件来计算,但是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台计算机的软件能够实现。
没有现成的软件,那么桥梁专家只得自己设计。依托桥梁设计师的理论,在加上市政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地基教研室的共同开发。创造了世界上首套针对如此大型全焊接式钢拱拱桥设计的计算机软件,通过它可以验证大桥的结构设计、整体是否稳定,亦可计算各种类型桥梁内力。
全焊接
卢浦大桥以全焊接模式代替了传统的螺栓连接模式,其难度在现代造桥史上是空前的。卢浦大桥采用的S355N钢是一种即昂贵,又坚固易焊的钢材。它可以最大程度上使两个硕大钢拱肋之间的对接焊缝错边偏差都小于1毫米,这样子连一只蚂蚁都爬不进去。
装安全带
桥梁专家特别为卢浦大桥装上了“安全带”,使得大桥在950年一遇的特大地震的震动下,保持钢板不开裂,钢筋不会出现被拉断的情况。即使在遇上3280年一遇的超强地震,它也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支撑着,能够在强烈的震动下左摇右摆上抖下晃,但绝对不会倒塌。并且还在大桥的两根中间横梁上,各放置了两个3米长的粘滞阻尼器。一旦大桥发生剧烈的震动,这个装置可以产生很大的阻尼力,起到缓冲作用,一下子“拉”住大桥,防止两边桥面与中间桥身产生剧烈的碰撞和震动。在如此巨型钢结构的拱桥上运用阻尼器,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导风器
为了减小江面风浪通过桥拱后产生的涡激共振,他们为大桥“涂”上了一层“润滑油”——导风器,通过在大桥拱顶设置多个建筑膜结构以“导通大风”。 卢浦大桥就能够抗衡12级强风的正面袭击。由于国外在大型拱桥上多是以 “空腹式”来疏通大风,不存在涡激共振的问题,因此这一方法也是世界首创。
10个“世界之最”
卢浦大桥的建成涉及到各方面的桥梁建筑问题,并在一些设计与建造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下面就是这座大桥创造的10个“世界之最”。
1、世界上桥身跨径最大的钢箱拱桥,其跨度达550米,比原先世界最大的美国西弗吉尼亚大桥还要长32米;
2、世界上首座采用箱型拱结构的特大型拱桥,主拱截面高达9米,宽5米,为世界最大的主拱截面;
3、世界上首座除合龙接口一端采用栓接外,其余部分均采用焊接工艺连接的大型钢结构拱桥,现场焊接焊缝总长度高达4万多米,焊接长度接近上海市内环高架路的总长度;
4、在拱桥建造过程中,单件构件吊装重量达到世界之最,达到了单件吊装860吨,河中跨拱肋吊装最大重量为480吨,也居世界之最;
5、其建造中融合了斜拉桥、拱桥、悬索桥等三种不同桥梁设计、施工工艺于一身的大桥,是目前世界上在建单座桥梁建造中采用的施工工艺最多,也最复杂的一座桥;
6、整座主桥结构用钢量达3.5万多吨,相当于建造了3艘7.4万吨轮船的用钢量,是目前世界上单座拱桥用钢量最大的;
7、整座主桥在施工建造中的用钢量达到了1.1万多吨,是目前世界上单座拱桥建造中施工用钢量最大的一座;
8、大桥建设中所使用的16根水平系杆索,是目前世界上拱桥中长度最大(760米)、直径最粗(18厘米)、单根重量最重(110吨)以及单根拉力吨位最大(1700多吨)的水平索;
9、现场钢板焊接厚度达100毫米,是世界钢结构桥梁建造中现场钢板焊接厚度最大的一座;
10、在建桥过程中使用了众多大型机械设备和大型临时施工设备,是目前世界上单座桥梁建造中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和设施最多的一座。
上海卢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的第一座全钢结构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跨度第二大的钢结构拱桥,设计科技含量之高,建造精度要求之严,施工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闻的。它标志着我国现代桥梁建筑技术的重大突破,也让我国的造桥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