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军造船工业(英国大型造船厂有哪些)

2022-12-06 21:21 点击:270 编辑:邮轮网

1. 英国大型造船厂有哪些

第二大城市。

南安普敦市是英国南部除伦敦以外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英国最大的造船业和船舶业中心。飞机制造、化工、食品、以及海洋工业、金融、旅游业也较发达。英国最大的商船造船厂就坐落在该市。

南安普敦市(Southampton)是英国南部港口城市,面向英吉利海峡,是重要的客船和集装箱港口城市。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91.98万,下辖15个区。是英国重要的远洋海港、海军基地,英国十大港口之一,也是英国最大的客运站。

2. 德国最著名的造船厂

俾斯麦号战列舰(英文:KMS Bismarck battleship ),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于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以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名字命名的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舰长241.55米,舰宽36米,最大吃水9.99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满载排水量50,300吨,最高航速30.12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舰上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和36门机关炮,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列舰之一。

3. 英国大型造船厂有哪些企业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英文:Ark Royal carrier),是英国皇家海军于1913年将一艘运煤的货船改装建成的水上飞机母舰,是世界上第一艘服役的专门用于起降飞机的水上舰船。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可以说是一艘航空母舰,是现代航空母舰的先驱,也是英国皇家海军第一艘用皇家方舟来命名的航空母舰。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于1913年11月7日在英国布莱斯船厂作为一艘运煤船开工建造,1914年9月5日下水,之后在查塔姆船厂进行了改装,于1914年12月10日服役。

4. 美国有哪些造船厂

"兰利"号

由Mare 岛海军船厂建造,最初是运煤船—“木星”号。 1911年10月18日开工。1912年8月24日下水,1913年4月7日完工。从1920年3月24日到1922年3月20日在偌福克海军船厂改装为试验航母(AV 1)。1920年4月11日命名为“兰利”号,1922年3月20日重新服役。

排水量:15,150吨(满载)主尺度: 158.5 x 20 x 5 米最大尺度: 165 x 20 x 5 米动力:3台锅炉,双轴,7,000马力,15.5节编制:468 人武器:4 门单127mm炮飞机:最初30-35架

5. 德国最大造船厂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于汉斯·布洛姆造船厂建造,以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名字命名的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

俾斯麦号战列舰舰长241.55米,舰宽36米,最大吃水9.99米,标准排水量41637吨,满载排水量50300吨,最高航速30.12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舰上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和36门机关炮,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列舰之一。

俾斯麦号战列舰于1936年7月开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建成服役,是当时德国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1941年5月26日,俾斯麦号遭到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起飞的剑鱼攻击机的空袭,遭鱼雷击伤舵机后被英军以优势兵力击沉。

6. 英国造船工业基地

欧洲的英国主要工业城市有:

1、伯明翰(Birmingham)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国际化城市,人口与面积均仅次于伦敦,地处英格兰中心、在伦敦至利物浦的铁路干线上,交通四通发达。大伯明翰地区是拥有欧洲最年轻人口的地区,已经连续三年被全球美世生活指数排名为英国最佳生活质量城市,拥有世界级公司、研发中心、世界知名大学和创新企业家,是一个拥有超过1900个国际公司的充满活力的繁荣商业地区。

为全英主要制造业中心之一。工业部门繁多,以重工业为主。世界最大的金属加工地区,有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铜、锌、黄铜、铝、镍),机床、仪表、车厢、自行车、飞机、化学、军工等工业也很重要。汽车工业规模很大,有“英国底特律”之称。伯明翰是全世界最大最集中的工业区。 英国25%以上的出口产品是在伯明翰区域制造的,目前经济正向第三产业转移,金融业和旅游也发展相当迅速。伯明翰是现代冶金和机器制造工业的创始地,同时也是全国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和运河网的交汇点。

2、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首府,位于苏格兰中部低地的福斯湾的南岸。面积260平方公里。1329年建市,1437—1707年为苏格兰王国首都。造纸和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造船、化工、核能、电子、电缆、玻璃和食品等工业也重要。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又建立一系列相关工业与服务业。重要的运输枢纽,航空港。

3、格拉斯哥(Glasgow),人口60万,是苏格兰最大城市,英国第三大城市。位于中苏格兰西部的克莱德河(R. Clyde)河口。行政上,格拉斯哥属于格拉斯哥市(City of Glasgow)的管辖范围,是苏格兰32个一级行政区(称为统一管理区)底下的一个,长年以来一直是英国工党的执政领域。大格拉斯哥地区拥有人口230万,占苏格兰总人口的41%。格拉斯哥的制造业曾是该城市的中心产业,克莱德河畔的造船业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格拉斯哥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众多苏格兰企业总部设于此。

英国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出版、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英制造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萎缩,80年代和90年代初两次经济衰退加剧了这一态势。英制造业中纺织业最不景气,但电子和光学设备、人造纤维和化工产品,特别是制药行业仍保持雄厚实力。

7. 19世纪英国造船厂

清末海军第一舰—"海圻"号巡洋舰。

海圻号的来历

清朝自从被西方打开了国门后,也愈发开始重视起海军的建设来。在其后的几十年中,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不断的采买、引进外国技术逐步建立了一支号称亚洲最强的海军舰队。不过,这种虚幻的荣光很快被残酷的事实打破,1883年中法战争,福建水师全军覆没;1894年,北洋水师也在甲午战争中重蹈覆辙。遭遇沉重打击后,意识到现代海军重要性的清政府顶着割地赔款的巨大经济压力开启了第二轮购舰计划以重整海防。“海圻”号巡洋舰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向英德两国订购各型军舰43艘。其中,最大的当属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的两艘穹甲快船(即防护巡洋舰)。这两艘防护巡洋舰舰长132.3米,宽14.3米,吃水6.1米,标准排水量4300吨,安装有8座锅炉,2台往复式蒸汽主机,总功率1.7万马力,最大航速24节。武备为8英寸(203毫米)主炮2门,4.7英寸(120毫米)副炮10门,3磅炮(47毫米炮)12门,2磅炮(37毫米炮)4门,鱼雷发射架7具。全舰官兵共计445人,单艘造价220万两白银(合32.8万英镑)。这两艘分别被命名为“海圻”和“海天”的防护巡洋舰于1896年开工建造,1898年下水,1899年交付清政府。至此,诞生于清末的海军第一舰“海圻”号开始了自己传奇而又动荡的一生。

回国即参战

1899年“海圻”号巡洋舰刚回到中国就碰上了三门湾事件。

当年2月意大利王国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浙江三门湾作为军事基地的要求,遭到拒绝后,立即派出数艘军舰在三门湾附近游弋并做出进攻姿态,以此威胁清政府妥协。而这一次,清政府没有再向往常一样软弱妥协,在摸清了意大利的底牌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态度后,强硬的拒绝了意大利的所有要求。恰巧这个时候,由英国订购的“海圻”、“海天”号巡洋舰返回中国,海军实力大增的清政府直接将其派往沿海地区。包括“海圻”号在内的清军水师主力,在浙江沿海与意大利军舰展开对峙。10月底,占不到任何便宜的意大利终于放弃租借要求,军舰撤离中国。三门湾事件以罕见的清朝胜利而告终。

本来订购“海圻”号重建海军在清廷内部还颇受质疑,但甫一回国就碰上了这样的外交事件,从事实上证明了海军在国防中的重要性,“海圻”号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当时清朝政府外交中的明星。

避战八国联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军舰云集大沽口。这时的清政府已出现政权不稳的迹象,重建后的北洋水师不愿再次重蹈覆辙,主力开往山东沿海避战,“海圻”号也在其中。在山东沿海待命时,“海圻”号还救助了一艘在附近触礁搁浅的美国战舰,为此海圻舰管带萨镇冰受到了美国国会的感谢。不久,包括“海圻”在内的北洋水师全部开往东南沿海参与“东南互保”运动。八国联军撤走后,清政府对北洋水师的避战行为大为不满。1909年,清朝重整海军,将合并所有水师,并重新分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海圻”号成为巡洋舰队的主力舰之一。

孤舰“海圻”

1904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旅顺地区爆发战争。宣布中立的清政府为以防万一,急命“海天”号巡洋舰由烟台赶往江阴装运军火。结果“海天”号在长江口外因船速过快直接撞上了礁石,大量海水从被撞出的舰体破口处涌入舰内,数个小时后舰尾部分就沉入了水中。由于撞击猛烈,“海天”号的沉没速度超出了众人预料,当打捞船到达出事现场时,整舰已基本沉入水中,失去了打捞价值,只得拆除舰上还可使用的机器设备和枪炮弹药等剩余物品。昔日曾经的主力舰,就此完全报废。

根据《中国海军海上失事全纪录》记载:“‘海天’舰(北洋海军巡洋舰,当时中国最大之军舰)在江苏鼎星岛遇雾触礁失事,舰体整个坐礁,舰首上扬,舰尾没入水中而报废,当时管带为刘冠雄。”

“海天”号沉没后,“海圻”号成为旧中国唯一的一艘大型巡洋舰。

出访南洋

20世纪初的南洋已经有大量的华人华侨在此定居、经商,因为勤劳肯干、富有头脑,南阳的华人华侨大多居于上层地位。将此作为殖民地的西方国家为了利益,故意扶持当地人打压华人,因此南洋地区的华人华侨的生存地位一度受到很大的挑战。

1907年,为加强同南洋的联系,清政府特组织“海圻”号搭载着农工商侍郎杨士琦前往菲律宾考察。听闻这一消息后,当地华人受到极大鼓舞,自发组织准备迎接“海圻”号的到来。当海圻舰进入靠岸后,各地区的华人倾巢而出,欢迎和参观号称海军第一舰的“海圻”号巡洋舰。马尼拉的华人商会更是兴奋不已,设宴款待全舰官兵。

海圻舰的到访也引起了当地总督重视,杨士琦甚至受到总督的亲自接见,用意不言自明,不过清政府出访南洋目的已然达到。“海圻”号的这次南洋之行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影响,让在外漂泊的华人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关怀,也让当地人意识到了滋生事端的后果。后来,清政府又多次组织海圻号赴南洋访问,在香港、新加坡、雅加达、西贡等多地停靠,从侧面加深了南洋华人华侨与祖国的联系。

抛弃陋习

清朝末年,中国与西方社会的交流日益加深,西方先进思想的引进在中国社会开始引起讨论,尤以是否剪去辫子只留短发最为激烈。在这之前,清朝内部已经有了要剪去辫子的意见,无奈反对意见太大才一直搁置迟迟没有行动。

1911年,清政府受英国邀请派出“海圻”号参加国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在前往英国的航行途中,没有上峰的管制而又深受西方思想感染的舰队统领程璧光发布命令,将舰上所有官兵头上的长辫剪去,只留短发。这一大胆而又叛逆的举动当即得到全舰官兵的响应,束缚在中国人头上的陋习第一次以这种公开方式被摒弃并公之于众。“海圻”号的举动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但这种顺应潮流的做法却很快引起效仿,不少开明人士也纷纷效仿,始于清朝初期这一习俗终于走到了尽头。

剪掉辫子的舰员

环球航行+炮舰外交

1911年6月24日,“海圻”号作为受邀方之一,参加了英国的海上阅舰式,并受到英国国王和王后的接见。阅舰式结束后,“海圻”号又前往美国进行访问,这是中国军舰首次横跨大西洋的航行。经过千里跋涉,“海圻”号在纽约受到美国方面的隆重接见,在美访问期间的“海圻”号也同样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要知道这也是中国军舰第一次到达美洲大陆,等下车中国军舰停靠美国码头时,已经是86年后的1997年了。

访问美国结束后,“海圻”号又受命前往古巴和墨西哥。古巴华人的处境十分艰难,虽在古巴独立战争中出力不小,但得不到应用的重视和尊重。“海圻”号到达哈瓦那后统领程璧光与总统会面,要求古巴公平对待当地华人,改善华人的境遇,古巴总统一一应允。海圻舰的这次强硬展示为古巴当地华人华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发生反华排华暴乱的墨西哥,在听闻“海圻”号已到达古巴哈瓦那后墨西哥政府便立刻向清政府赔款道歉,同时立即逮捕了反华暴乱的凶手并绳之以法,鉴于墨西哥政府态度转变,“海圻”号最终没有驶向墨西哥。这次清政府展开的“炮舰外交”相当成功,既为当地的华人华侨提供了安全保障,又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承诺和赔款,算是一次成功的外交行动。

访问美国时的海圻舰官兵

回国途中举旗易帜

1911年10月,“海圻”号巡洋舰在回国途中在英国听闻辛亥革命,统领程璧光即在全舰官兵的响应下宣布正式改旗易帜,降下了清政府的青龙旗改为了代表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此时的“海圻”号尚在国外,由于不清楚国内状况,一直没有动身回国。直到1912年3月末,滞留在国外的“海圻”号响应民国政府号召,终于在1912年夏回国,漂流在外400余天的“海圻”号终于回到祖国。

“海圻”号的这次出行,算是旧中国时期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但在这次航行中的传奇经历却是任何其他军舰所无法比拟的。青龙旗和五色旗

频繁易主

进入民国后,“海圻”号虽归属民国海军,但各派系的轮流登场却让这艘巨舰不断地转换角色。最早隶属于袁世凯旗下海军,袁世凯病死后归皖系军阀段祺瑞所有,护法战争失败后海圻舰又倒向桂系军阀,接着又被粤系军阀陈炯明所得。

1922年4月,返回广州的孙中山授命温树德等将领以突袭的方式夺取“海圻”号等多艘军舰,制造了“夺船事件”,但不久温树德背叛孙中山,率领以“海圻”号为首的舰队转投直系军阀吴佩孚。直奉战争失败后,“海圻”号又归奉系军阀所有。接着趁1932年奉系内部“崂山事变”海军大乱,“海圻”“海琛”“肇和”三舰又逃回广东,投奔陈济棠而去。在陈济棠处又待了没有多久,“海圻”号上官兵又打算去往他处,遭遇到陈济棠拦截后,最终海圻舰冲破阻挡来到香港。1935年,在蒋介石政府的接应下,“海圻”号巡洋舰驶往南京,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头号主力舰。二十年来六易其主,“海圻”号的遭遇也将那个时代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的光景展现的淋漓尽致。

程璧光时民国首任海军总司令,1918年死于暗杀,这是他率海圻舰出访美国时的合影

自沉江阴

1937年9月25日,已经年老失修无法对抗日本海军的“海圻”号巡洋舰为阻止日军溯江而上,奉命自沉于江阴。与海圻舰同沉的还有清政府时期购买的“海琛”“海容”“海筹”三艘老式巡洋舰。至此,风雨飘摇了三十多年的“海圻”号巡洋舰终于走往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8. 英国大型造船厂有哪些品牌

英国工业建筑种类繁多,例如可分为钢铁厂建筑、机械制造厂建筑、精密仪表厂建筑、航空工厂建筑、造船厂建筑、水泥厂建筑、化工厂建筑、纺织厂建筑、火力发电厂建筑、水电站建筑和核电站建筑等。

  工业建筑的特点:1、厂房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2、厂房内部有较大的面积和空间。3、厂房的结构、构造复杂,技术要求高。4、必须紧密结合生产。5、生产工艺不同的厂房具有不同的特征。 6、采光、通风、屋面排水及构造处理较复杂。

9. 英国大型造船厂有哪些公司

沪东造船厂的前身为英商爱立克·马勒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创建的“赉赐洋行”,主要业务是经营进出口贸易、船舶代理等。民国17年(1928年)为扩大经营范围,开设了马勒机器造船厂。

建厂初,无固定厂房,仅在船上用1台焊机、几个焊工进行流动性修补业务。民国22年开始在上海复兴岛江边三角地建造厂房,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职工60余人,主要承担船舶航次修理,其间也造过1艘小船。民国26年,购买上海浦东庆宁寺码头东侧沿江土地14.2万平方米,于次年兴建新厂,并将复兴岛旧厂并入,至民国29年已有工人1000余人,次年6月,职工数增至2000余人。

民国26~30年为发展高峰期。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位于浦东和杨树浦的一批机器造船厂均被日本占领,当时英国尚未向德、日宣战,悬挂着英国旗号的商船在黄浦江内通行无阻,英商爱立克·马勒趁隙大力发展航运和修造船业务。民国26年11月上海沦陷,马勒厂因远离战争而着力发展生产,大发战争财。

民国27~30年共修理大小船舶40余艘,建造55千瓦、74千瓦柴油机拖轮3艘,总产值猛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勒厂进入衰退期。民国30年12月,日军对英商马勒机器造船厂实行军管,没收其财产。不久,日军利用马勒厂的机器设备生产军火,更名为“三井造船所”,成为日军在华重要兵工厂之一。

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马勒机器造船厂仍归英商马勒所有。当时,英商马勒无意重振旧业,马勒公司总部已迁至香港,上海只留几个代理人,除雇用少数员工看管厂房外,迟迟不愿复工。经过工人斗争后,勉强恢复生产,但业务萧条。

上海解放后,马勒厂厂方对中国政府的政策抱消极抵制态度,不断向中国政府和职工提出关厂或停薪、解雇的要挟,一面抽走资金,一面借口战争的破坏损失向中国政府提出贷款要求。由于厂方不积极承接业务,造成生产停滞,经济拮据,一度靠出售厂内器材维护局面,濒于破产。

1952年2月,华东工业部通过海森实业有限公司承租了马勒机器造船厂,再由海森实业有限公司转租给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接租后经改组,改名国营沪东造船厂。1952年7月,英国当局非法掠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的中国航空公司留港资产和《大公报》全部财产,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受权采取相应行动,命令征用英商在沪船厂,马勒机器造船厂也在征用之列。从此,沪东造船厂完全归属国有,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直属船舶工业局领导的造船企业。

民国21年在复兴岛江边建厂时有职工30~40人,厂内设有车床间、木工间、翻砂间和仓库等。民国27年在庆宁寺建成新厂,有码头、船排、办公大楼、机械工场、木工间、木模间、电气修理间、发电间、试车间、起重部和仓库等部门。

马勒厂的纵向船排滑道有2座:1号船排的最大负荷能力为1000吨,总长135米,轨距4.27米,椿脚轨枕均为混凝土结构,上铺钢轨4道,并有400匹卷扬机各1台;2号船排的负荷能力为400吨,总长116米,轨距3.05米,木质椿脚枕木,上铺钢轨3道,并有64匹和40匹卷扬机各1台。这2座船排能修理中、小型船舶,利用率较高。

马勒厂的厂房条件较好,起重能力强。冷作工场和机械工场的主跨面积为2859平方米,并各设有30吨电动桥式起重机2台,有8吨、5吨和3吨冲天炉各1座,1.5吨3节炉1座和烘模设备等。砂型面积大,翻砂能力强,能承担大型铸件任务。此外,船排和码头之间设有铁路,便于厂内运输和起重,轨道总长2040米,轨距1.56米,并设有5吨和3吨蒸汽起重机和平板车等。

1952年,船舶工业局承租马勒厂后,经上级批准,合并和购置了附近的华兴铁工厂、华一船厂、建中船厂、德和船厂、恒源福轧花厂等小厂及其所有的房地产,扩大了厂区面积。截至1952年底,职工数由原来接管时293人增至1613人。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前后经过4次大的扩建和重点技术改造。

1953~1957年第一次扩建和技术改造。1953年,先从生活设施考虑,兴建家属宿舍,1954年起,陆续为护卫艇建造兴建工程项目,共建成工程项目67个,其中生产性建设项目22个,厂区面积发展到45万平方米,岸线长达1200米,其中码头长330米,新增各种设备2100多台。其中造船部分完成船体联合车间、船台、横向下水滑道、舾装码头以及管子铜工、电镀、电工、油漆、舾装车间等11个项目,初步建立起一个能建造新型舰船的工厂。1958~1963年进行第二次扩建和技术改造。经扩建和技术改造,已具备制造3000吨级船舶和生产低速大马力柴油机的生产规模。1969~1978年进行第三次扩建和技术改造。根据周恩来关于要立足于建造万吨级货船的指示,六机部决定在沪东厂新建万吨级船台2座。

1969年5月开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l号船台于同年8月开工,1970年底竣工验收,船台总长250米,宽25米。2号船台也于1970年底竣工验收,船台总长254.5米,宽28米。同时还建成一些主要配套工程,如1号、2号装焊平台接长等,共完成基建投资2900多万元。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建造出口船舶的需要,沪东厂进行第四次扩建和技术改造。1980年对2号船台进行改建,以适应建造3.5万吨级货船的需要;1981年,又将2号船台及其闸门口拓宽为30米。

10. 英国造船工业

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瑞典、瑞士等都堪称欧洲工业发达国家。

1.英国

英国过去工业发达,航空发动机、舰船发动机都很强,是全球仅有的四个航空、舰船发动机制造强国。英国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饮料、烟草、轻纺、造纸、印刷、出版、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

2.法国

法国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在核电、航空、航天和铁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钢铁、汽车、建筑为其工业的三大支柱。法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法国工业三大支柱。

3.德国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工业发达,在汽车、机械、重化工等领域都很强。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集群。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4.俄罗斯

俄罗斯,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占世界重要地位。工业基础雄厚,部门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业也较发达。俄罗斯IT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涌现出了Yandex,卡巴斯基等世界著名的软件制造商。

5.意大利

意大利的工业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崛起的,当时的意大利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也飞速上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意大利的经济总量一度超过了英国,可以说达到了历史巅峰。目前的意大利,实体经济非常发达,在欧洲仅次于德国。意大利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仪器、冶金、机械设备等产业技术都是全球一流,在全球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说,意大利的工业发展历史和韩国不相上下。时间虽然短,但成绩还是很好的。

6.瑞典

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业,以及全球领先的电讯业和医药研究能力。在软件开发、微电子、远程通讯和光子领域,瑞典也居世界领先地位。瑞典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机械制造业、森林及造纸工业、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电信、食品加工等。大名鼎鼎的萨博、沃尔沃等公司都来自这个国家。

7.瑞士

工业是瑞士国民经济的主体,钟表业是瑞士第三大出口行业。作为世界最大的钟表生产国之一,瑞士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钟表品牌,产品以腕表为主,另有座钟和摆钟等。瑞士每年生产的手表中有95%以上用于出口。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纺织机械和发电设备。机床、精密仪器、仪表、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化工机械、食品机械、印刷机械也很重要,近些年来,打字机、计算机、照相机和电影摄像机生产的发展十分迅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中国造船期刊怎么样(船舶工程杂志好投吗)
上一篇:有关扬帆造船的视频(造小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