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自动化展望(船舶自主化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2022-11-21 21:39 点击:245 编辑:邮轮网

1. 船舶自主化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图纸一般都是船厂从设计所买来的 设计一条船需要很长时间 而且一般中国的图纸都是从国外买的 自主研发的不多 造船得看是在什么造船厂 基本就是从开始到下水11个月左右

看你多大的船了 15万吨的15个月左右 8万2的和5万8的基本就是11个月多

2. 现代船舶发展的特点

集装箱船采用国际统一规格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大大减轻装卸工人劳动强度,加快了装卸速度,中途经公路、铁路、水上运输,均不开箱,可把货物直接运到用户手中。船舶速度快且有固定的班期及码头。

3. 船舶自主化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是什么

优点:船舶智能化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对感知和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船舶航路和航速进行设计和优化;可行时,借助岸基支持中心,船舶能在开阔水域、狭窄水道、复杂环境条件下自动避碰,实现自主航行。

缺点:系统价格高。其次,会使船员过分依赖电脑航行。

4. 我国船舶自动化发展的思考

航海中航法计算、船位确定和船舶避碰操作的自动化,以及航向、航速的自动控制。实现船舶驾驶自动化能提高航行安全程度和经济效益,并可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

根据设定的航行起始点、终止点、各转向点的经、纬度及转向点之间所采用的航法(如恒向线航法、大圆航法或混合航法),通过航法计算子系统,即进行航海计算的程序装置,计算出各段航线的航向和航程,各转向点经、纬度与航向数据,并提供给航向保持子系统,作为自动操船的依据。当船舶驶近转向点进入设定距离范围时,航向保持子系统发出警告,在驾驶员的认可下,船舶驶抵转向点时自动完成转向。航行过程中驾驶员根据需要可修改转向点。

5. 船舶大型化发展的观点

运输船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舟筏、木帆船(见帆船)和蒸汽机船三个阶段,现在处于以柴油机为基本动力的钢船时代(见运输船舶发展史)。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已经利用舟筏作为水路运输工具。从古埃及时代到19世纪初叶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木帆船一直是主要的水路运输工具。蒸汽机发明后,运输船舶于19世纪初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时期,造船材料也逐渐以铁代木。早期的蒸汽机船,是靠安装在两舷的巨大明轮推进的,因此机动船在中国通常称为轮船。19世纪中叶以后,螺旋桨逐渐代替了明轮,造船材料也从用铁发展到用钢,船舶的吨位不断增大。19世纪末,汽轮机和柴油机相继问世,又为船舶提供了新的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柴油机动力渐居主导地位。现在,几乎所有的运输船舶都以柴油机为动力。

19世纪70年代,英国在大西洋上开辟专门从事客运的定期航线。在此以前,运输船舶是客货混装的。从那以后,航运发达国家竞相建造设备齐全、豪华舒适的大型客船。20世纪60年代起,海上长途客船逐渐为远程喷气客机取代,但吨位较小、以旅游为目的的旅游船以及能同时载运私人汽车的汽车客船等则发展起来。早期的蒸汽机货船都是杂货船。20世纪初开始出现油船。40年代,散货船又从杂货船中分离出来。油船和散货船按吨位计算在世界商船队中占有很大比重;传统的杂货船在艘数上仍居首位。从60年代起,运输船舶进一步专业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船种,如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滚装船、载驳船等。集装箱船发展最为迅速,发达国家的件杂货运输已基本上实现了集装箱化。

6. 船舶电动化现状分析

不够安全

三元锂相当磷酸铁锂电池是不够安全的,存在自燃爆炸的风险比较大。目前发生起火事故的主要是三元锂电池,但起火事故的发生不都是电池的原因,新能源起火五大原因主要是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

7. 船舶自动化发展趋势

规范要求45秒之内:应急发电机启动、转速和电压正常、应急发电机主开关合闸供电

8. 船舶建造的发展趋势简述

一 铝合金是高速船的主要结构材料,铝合金可以设计出更合理的结构形式,减轻重量,提高结构强度。

二 振动噪声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领域涉及到振动学、声学、机电工程、结构工程、流体力学、功能材料应用、安装调试工程等学科和工程,是民用高技术船舶建造的核心技术之一。

三 电子化、信息化是舰船和装备现代化的标志和发展趋势,但数千套电气、电子设备在船舶狭小空间内工作时均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波通过导线和空间传导,对舰船电气、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的正常使用产生干扰,轻则影响设备功能的正常发挥,重则造成设备损坏,强电磁场的辐射还将危及舰员及装备的安全。因此电磁兼容控制是舰船设计建造过程中的重要工程,需在系统研制设计、生产、使用与维护的各阶段给予充分的考虑,确保舰船上各电子信息设备相互兼容,功能指标正常发挥,且不会危害人员和装备的安全。

9. 船舶自主化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是指

船舶配备了AIS 设备以后,设备一方面需要向外发送本船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要接收在VHF

有效作用距离之内其他船舶的信息。接收到的信息一方面用文字的方式表示出来,另一方面可以

形象地用雷达图表示,AIS 船舶全部用三角符号“△”表示,直观地显示船舶的相对位置,和运

动方向,在电子海图上,可以用矢量线表示船舶的速度,必要时利用尾迹线表示船舶航行的痕迹,

船位数据取自GPS 乃至差分GPS,其精度很高。要是在AIS 设备上选择一个目标或者在电子海

图中从船舶标志处用鼠标点击一下,便可瞬时显示对应的船名、呼号、MMSI 注册号以及航向、

航速、CPA、TCPA 等重要的航行信息,驾驶员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判断周围

其它船舶的运动情况,确保航行安全,同时在进行相互通信可以直呼其船名,信息交流非常方便。

AIS 工作在VHF 航海频段,国际电信联盟1997 年无线电大会指定了161.975MHz(87B 频道)

和162.025MHz(88B)频道二个VHF 频率作为AIS 工作频道。就完成通信而言,一个无线电频道

已经足够了,但是为了防止干扰和转换频道时造成通信损失,每个AIS 站均使用二个频道进行

收发。

除人工干预外,AIS 应答器都工作在自主连续模式,发射方式是9.6Kb GMSK FM 带宽25KHz

或者12.5KHz 数据采用HDL 包协议。

根据船— 船通信这样的实际条件,AIS 使用了自组织时分多址技术(SOTDMA)这一核

心技术。根据IMO 的AIS 性能标准对要求船舶报告的容量的要求,系统每分钟应有2000 个时

隙,但实际上,系统的设计是每分钟4500 时隙,每一帧60 秒,即每60 秒钟建立2250 个时隙,

每个时隙约26.67ms, 可传输256bits 的信息,每个AIS 站的船舶报告根据信息的容量自动选择一

到三个时隙,分一帧和数帧发射或接收AIS 信息。系统实时动态地调整信道分配

具体工作中,在一个AIS 站开始发送之前先要对当时信道的使用状态观察一段时间,搞清

时隙使用情况,然后可以选择未占用的时隙,标明需占用的帧数,再发送数据,各AIS 站持续

地保持同步,可避免发送时间重叠,新加入AIS 站也不会发生冲突。在数据链负荷超过理论值

的90%时,新加入的站可以占用距离最远的台所遥的时隙,从而保证系统有很的过载能力。

自组织分时多址技术可以自动解决本台与其他台的竞争问题,即使系统过载、通信仍能保持

完好;系统每分钟可以处理2000 个以上报告,本船接收到的数据间隔2 秒可以更新一次。

AIS 对DSC 向下兼容,因此岸基的GMDSS 系统可以对装备AIS 的船舶进行识别、跟踪和

控制。

AIS 采用VHF 频段,它的覆盖距离与其他VHF 设备一样,电波直线传播。距离取决于天线的高

度,在海上通常为20 海里左右。由于其波长较雷达长,波的绕射以及衍射作用较强,所以“可

视距离”较雷达要好,在地面上的障碍物不太高的情况下,能“看到”障碍物或岛屿背面的AIS

站。借助于中继站,可以显著扩大船台和VTS 站的覆盖范围。

10. 船舶自主化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船舶失控是指船舶出现故障,包括船舶主推进器故障、舵机故障等,这种情况下,船舶不能自主航行,也不能避让其他船舶,。  船舶显示失控状态,一般有两种情况:  

1、船舶处于漂航状态;  

2、船舶故障(如:在航中主机故障、舵机故障、电力丧失等等)。  当船舶处于失控状态时,船舶的船员在船东的指导下,尽快修理,恢复船舶的航行能力,否则当船舶遭遇风浪等恶劣天气时,船舶有可能倾覆等,这是船舶非常危险的状况,尤其是大风浪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船舶物料供应软件(船舶物料供应软件有哪些)
上一篇:国际船舶订单(中国船舶接下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