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百科
2019年10月25日,经报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实施联合重组,新设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11月26日,重组后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并举行揭牌仪式。
2020年4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北京时间7月22日,《财富》中英文网同时发布2019《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46114.4百万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243位,较上年提升了两位,连续9年跻身世界500强行列,蝉联全球造船企业首位。全球范围内,仅有中船重工和三菱重工业两家造船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是指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99年7月1日成立,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中央直属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法定代表人雷凡培。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披露,其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正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筹划战略性重组,有关方案尚未确定,方案亦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
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渤船重工)始建于1954年,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骨干企业之一,前身为辽宁渤海造船厂,经债转股后于2001年7月18日挂牌成立。公司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公司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世界一流的重大钢结构成型、焊接、加工、制造生产线,能够按照中、挪、法、美、日等国船级社和各种国际公约建造174000吨级以下各类船舶。通过了国际标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完善的计算机内部局域网络。年造船能力达到60万吨,年创汇能力近两亿美元。公司已设计建造各类船舶170多艘,开发研制了50多种新船型,在转炉和水轮机转轮制造市场享有极高声誉。主要产品多次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新产品奖。公司连续多年荣获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和辽宁省文明单位称号。
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实现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国内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船舶报和省、市媒体先后报道了公司两个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
5. 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总部
沪东造船厂的前身为英商爱立克·马勒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创建的“赉赐洋行”,主要业务是经营进出口贸易、船舶代理等。民国17年(1928年)为扩大经营范围,开设了马勒机器造船厂。
建厂初,无固定厂房,仅在船上用1台焊机、几个焊工进行流动性修补业务。民国22年开始在上海复兴岛江边三角地建造厂房,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职工60余人,主要承担船舶航次修理,其间也造过1艘小船。民国26年,购买上海浦东庆宁寺码头东侧沿江土地14.2万平方米,于次年兴建新厂,并将复兴岛旧厂并入,至民国29年已有工人1000余人,次年6月,职工数增至2000余人。
民国26~30年为发展高峰期。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位于浦东和杨树浦的一批机器造船厂均被日本占领,当时英国尚未向德、日宣战,悬挂着英国旗号的商船在黄浦江内通行无阻,英商爱立克·马勒趁隙大力发展航运和修造船业务。民国26年11月上海沦陷,马勒厂因远离战争而着力发展生产,大发战争财。
民国27~30年共修理大小船舶40余艘,建造55千瓦、74千瓦柴油机拖轮3艘,总产值猛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勒厂进入衰退期。民国30年12月,日军对英商马勒机器造船厂实行军管,没收其财产。不久,日军利用马勒厂的机器设备生产军火,更名为“三井造船所”,成为日军在华重要兵工厂之一。
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马勒机器造船厂仍归英商马勒所有。当时,英商马勒无意重振旧业,马勒公司总部已迁至香港,上海只留几个代理人,除雇用少数员工看管厂房外,迟迟不愿复工。经过工人斗争后,勉强恢复生产,但业务萧条。
上海解放后,马勒厂厂方对中国政府的政策抱消极抵制态度,不断向中国政府和职工提出关厂或停薪、解雇的要挟,一面抽走资金,一面借口战争的破坏损失向中国政府提出贷款要求。由于厂方不积极承接业务,造成生产停滞,经济拮据,一度靠出售厂内器材维护局面,濒于破产。
1952年2月,华东工业部通过海森实业有限公司承租了马勒机器造船厂,再由海森实业有限公司转租给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接租后经改组,改名国营沪东造船厂。1952年7月,英国当局非法掠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的中国航空公司留港资产和《大公报》全部财产,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受权采取相应行动,命令征用英商在沪船厂,马勒机器造船厂也在征用之列。从此,沪东造船厂完全归属国有,成为上海市第一家直属船舶工业局领导的造船企业。
民国21年在复兴岛江边建厂时有职工30~40人,厂内设有车床间、木工间、翻砂间和仓库等。民国27年在庆宁寺建成新厂,有码头、船排、办公大楼、机械工场、木工间、木模间、电气修理间、发电间、试车间、起重部和仓库等部门。
马勒厂的纵向船排滑道有2座:1号船排的最大负荷能力为1000吨,总长135米,轨距4.27米,椿脚轨枕均为混凝土结构,上铺钢轨4道,并有400匹卷扬机各1台;2号船排的负荷能力为400吨,总长116米,轨距3.05米,木质椿脚枕木,上铺钢轨3道,并有64匹和40匹卷扬机各1台。这2座船排能修理中、小型船舶,利用率较高。
马勒厂的厂房条件较好,起重能力强。冷作工场和机械工场的主跨面积为2859平方米,并各设有30吨电动桥式起重机2台,有8吨、5吨和3吨冲天炉各1座,1.5吨3节炉1座和烘模设备等。砂型面积大,翻砂能力强,能承担大型铸件任务。此外,船排和码头之间设有铁路,便于厂内运输和起重,轨道总长2040米,轨距1.56米,并设有5吨和3吨蒸汽起重机和平板车等。
1952年,船舶工业局承租马勒厂后,经上级批准,合并和购置了附近的华兴铁工厂、华一船厂、建中船厂、德和船厂、恒源福轧花厂等小厂及其所有的房地产,扩大了厂区面积。截至1952年底,职工数由原来接管时293人增至1613人。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前后经过4次大的扩建和重点技术改造。
1953~1957年第一次扩建和技术改造。1953年,先从生活设施考虑,兴建家属宿舍,1954年起,陆续为护卫艇建造兴建工程项目,共建成工程项目67个,其中生产性建设项目22个,厂区面积发展到45万平方米,岸线长达1200米,其中码头长330米,新增各种设备2100多台。其中造船部分完成船体联合车间、船台、横向下水滑道、舾装码头以及管子铜工、电镀、电工、油漆、舾装车间等11个项目,初步建立起一个能建造新型舰船的工厂。1958~1963年进行第二次扩建和技术改造。经扩建和技术改造,已具备制造3000吨级船舶和生产低速大马力柴油机的生产规模。1969~1978年进行第三次扩建和技术改造。根据周恩来关于要立足于建造万吨级货船的指示,六机部决定在沪东厂新建万吨级船台2座。
1969年5月开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l号船台于同年8月开工,1970年底竣工验收,船台总长250米,宽25米。2号船台也于1970年底竣工验收,船台总长254.5米,宽28米。同时还建成一些主要配套工程,如1号、2号装焊平台接长等,共完成基建投资2900多万元。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建造出口船舶的需要,沪东厂进行第四次扩建和技术改造。1980年对2号船台进行改建,以适应建造3.5万吨级货船的需要;1981年,又将2号船台及其闸门口拓宽为30米。
6.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哪里
简介: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898年,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国重工股份公司控股,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建造船舶产品最齐全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并形成了造船、军工、海洋工程、重工、修拆船五大产业。建国以来,共建造各种船舶3000余艘,并创造中国造船70个“第一”。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中国第一艘两万四千吨油船、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中国第一艘出口船、中国第一艘VLCC、中国第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航空母舰等都由大船集团建造。 大船集团占地面积512万平方米,建有船坞10座、船台9座; 岸线14公里,码头10公里;45吨以上吊车110台,最大起重能力900吨;叁个造船主场区分别建有钢材加工处理线、平面分段流水线及装焊间、涂装间;10条生产线可满足从1万吨到50万吨各种船舶建造;环场区周边的钢材加工配送、分段制作、舾装和模块单元制作、管件加工、舱口盖制作、上层建筑制作、轴舵制作安装、船用吊机、物流配送九大专业化配套基地,支撑高效现代化总装造船。 列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研发设计团队,可按各国船级社规范、国际公约标准设计船舶、海洋工程和钢结构物,为五大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引进并二次开发的TRIBON M3、CADDS5等设计软件,可供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使用。致力于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已成功研发一万叁千箱集装箱船、LNG船、叁十万吨级深水FPSO,5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新产品。
7.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属企业
近些年来我国海军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主力战舰接二连三的下水,国产航母,055大驱,075两栖登陆舰,一系列战舰像下饺子一般的下水服役,让世界为之震惊。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最大的功臣无疑就是我们中船重工的左膀右臂,大连造船厂和江南西造船厂了。这两个造船厂都为我国的海军事业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那么有没有网友想过,这两个造船厂,谁的造船实力要更雄厚一些呢?
这两家造船厂都隶属于我国的中船重工集团,而中船重工不仅仅是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在世界造船企业排名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庞大的造船集团又被分为了南船和北船这两个子公司,大连造船厂就是北船的总部,下面有两个造船基地,分别位于葫芦岛和长兴岛。作为中国造船领域的排头兵,和最强大的船舶制造厂,大连造船厂可以说是参加了我国许多重要海上项目的建设,我国的第一艘万吨巨轮,和我国最大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都是大连制造,不仅仅是这些民用船只,我国海军的两艘航母,也是从这里完成建造扬帆起航。
可以说,大连造船厂的建造能力十分的出色,而未来大连造船厂还将作为我国的主力造船厂继续存在下去,承担更重的历史重任,大连造船厂从诞生之日起就为祖国的万里海疆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已经为祖国海军建造了各型战舰800余艘。目前国内能与之进行竞争的也只有上海江南造船厂了。
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洋务运动时期设立在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可以说是一个老牌的造船厂了,它也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造船技术人才,是共和国第一代造船工人的摇篮。我国的首艘航天测量船,大型远洋调查船,极地科考船等大型船只都出自江南造船厂之手,当下江南造船厂还在为我国的海洋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上海江南制造厂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就曾经拥有过一大批的造船领域技术能手和人才。
在新中国诞生之后,江南造船厂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为了顺应国家的需要,向全国的主要港口城市派出了不少的相关技术人才,用以扶持当地的造船工业,我国的造船工业水平才由此得到了飞速的提升,这也就顺应了毛主席的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派出去的骨干如同种子一般,为我国的各大造船厂培养了许多相关的技术人才。并不需要问这两家造船厂孰好孰坏,其实都是为了我国的造船事业在努力奋斗,默默付出。
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
中国船舶集团有中船重工和中船工业合并而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中央企业,前身是1963年9月从第三机械工业部分出来成立的第六机械工业部。2019年,中船重工和中船工业集团实施联合重组,两大企业被整体划入中国船舶集团。
9.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哪里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
船重工集团”)是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工)的控股股东。
10.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34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以顾客关注为中心,走有限相关多元化发展道路,已形成武汉总部、武汉新洲双柳、青岛海西湾三大经济基地,军工、民船、桥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成套设备、能源装备六大产品板块的经营格局。连续数年入选中国制造企业500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