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船舶行业新闻
在6月2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局长曹德胜表示,我国船员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职船员共有171.6万人,同比增长3.5%。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注册海船船员80.8万人,同比增长3%;注册内河船员90.8万人,同比增长3.9%;2020年,中国船员外派其他国家就业近12.2万多人次,创造了历史新突破。
“交通运输部积极将船员队伍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保障退役军人就业相结合。到目前为止,我们支持建设的延安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已经解决了超过上千人就业问题。”曹德胜介绍,作为脱贫攻坚的具体措施,西部海员培养共培训贫困地区船员180多批次,培养船员超过2万多人。同时,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启动了支持退役军人从事船员职业的浪花计划,为退役军人后续就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 近期船舶行业的新闻
中致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很好,地址为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秣周东路11号9号楼806室,经营范围包括:海员外派业务;国内船舶管理业务;国际班轮运输;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船员、引航员培训;国际船舶管理业务;国际船舶代理;国内船舶代理;船舶租赁;船舶港口服务;内河船员事务代理代办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发布。
3. 船舶制造新闻
旅顺今嘉船厂效益很好。是 大连丁家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3日。地址在辽宁省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船舶分段制造,各种钢结构制造与安装,船舶机电设备安装,船波设计与修理等。
4. 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新闻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有成员单位120余户。
中国船舶本部有20多个部门;二级成员单位120多户;三级成员单位三百多户。
在二级单位中,造船企业20多户,科研院所30多户,配套企业40多户,其他类型单位30多户。
上市公司包括: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船防务、中船动力、中船科技、中船海防、中船汉光、中船应急等。
5. 船舶行业新闻雾霾下的机器人
创新方向和发展对策如下
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四是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利用各方面优良资源,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发展方针,提出战略对策并配套一系列行动计划,具体可分为八项战略对策:
一是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并分两个阶段推进:2020年前,广泛推行数字化制造,在优势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主体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广智能制造。高度重视发展数控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测量仪表等关键部件,以及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制造装备等关键装备;突破一批“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的试点和应用。
二是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出口自创产品和品牌转变;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
三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四是强化制造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需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工业基础。
五是提升产品质量。严格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重大装备质量一致性、稳定性;推进品牌创建。
六是推行绿色制造。促进流程制造业绿色发展,建立循环经济链;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材和环保的产品、装备、工艺;发展再制造工程。
七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
八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
2. 重点领域
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3. 强化保障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移动宽带在制造业的应用,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管控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强化质量保障。应结合应用要求开展全面专业的系统测试评估,结合国外先进的智能产品指标,开展国内外产品对标测评,以提升应用质量。例如,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已经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对比测评、工业智能电子系统的对比测评,对于保障系统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