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船重工科研项目 张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船重工722研究所待遇如何?
- 2、中国船舶重工各研究所排名
- 3、为何708所在中船集团,而大多数船舶研究所都在中船重工?
- 4、中船重工有哪些企业?有哪些科研所?越详细越好,谢谢
- 5、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科研成果
中船重工722研究所待遇如何?
中船重工722研究所待遇很不错,试用期基本工资应届毕业生4000-6500元/月,签约后年薪在6—9万(税后),根据能力逐渐增加,每季度对员工考核一次,每年的基本工资增加8%-10%。社会精英(相关工作经验两年以上或者有初级职称者)试用期间待遇,16000-20000元/月。
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二二研究所是专门从事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研究、制造及通信电子工程开发和设计,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军民结合的高科技工程技术研究所,尤其在船舶通信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优势,是国内唯一从事舰船综合通信系统和配套设备研制的研究所。
主要产品与技术有:综合数据通信系统、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系统、高频自适应瞬间通信系统、高速光纤综合业务传输网、特殊天线、信息安全设备、通信控制与分配、舰船内部通信系统等。
中国船舶重工各研究所排名
中国船舶重工各研究所排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由中央管理,是中国十大军工集团之一。中船重工是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之一,拥有46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
研究院所:
1、中国舰船研究院。
2、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3、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4、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
5、西安精密机械研究所。
6、天津航海仪器研究所。
7、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等。
发展前景
1、 一方面,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兼并重组所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如何啃掉低端产能过剩这根“硬骨头”,实现“重组瘦身”成为船舶行业监管层所面临的挑战。
2、应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不断实现自身的优化升级。
713所
1、从1963年开始,本所作为国家指定单位进行铅酸蓄电池的研制。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研制出全密封阀控铅酸蓄电池并形成批量生产,本所化学电源研究中心及电池厂依托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精良的研究队伍。
2、致力于阀控铅酸蓄电池在内的化学电源及特种电源研究,其研制和生产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992年全密封阀控铅酸蓄电池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际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在科技大会上获奖。
3、1997年、1998年分别通过国标gb/t9001-1994(iso9001:94)和国军标gjb/z9001-96双重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其产品包括2v、6v、12v三大系列39个品种,本研究中心研制的全密封阀控铅酸蓄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力、通信、铁路、银行、国防等系统并出口海外,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目前,阀控全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年生产能力1万kvah。
4、长期的品质追求也得到了用户的肯定,先后获得了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国防通信网设备器材进网许可证、铁道部机车电池定点生产厂家之一、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证书”、通过电力部质量检测、通过中国联通配套设备入围评审。713所。
为何708所在中船集团,而大多数船舶研究所都在中船重工?
当年中船总分南北二大公司,由于总公司的主要领导都是来自北方几家船厂,分家的时候主要按领导的意志和利益,并没有完全按地域划分,所以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怪,这么多的研究所都在中船重工,同在上海的704和711都是中船重工的,而708就是中船工业集团的,其他内地的船舶子公司都在船舶重工集团,中船工业集团几乎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年分家的时候是怎么一个想法
当年中船总分南北二大公司,由于总公司的主要领导都是来自北方几家船厂,分家的时候主要按领导的意志和利益,并没有完全按地域划分,所以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国家重点科研单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始建于1965年,是集科研、生产和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办公地点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在北京、上海、青岛、南京、武汉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4个行业测试中心、多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七一六所聚焦军用电子信息系统、民用电子信息产业和智能装备产业三大业务方向,服务于船舶、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医药、环保等行业和领域。
扩展资料
中船重工作为我国海军装备科研生产的主体力量,承担着航母、核潜艇、常规潜艇、水面舰艇、水中兵器等海军武器装备科研、设计、生产、试验、保障任务;
拥有我国最具竞争优势的造修船基地,能够按照世界知名船级社的规范和各种国际公约,设计、建造和坞修各种油船、化学品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LPG船、LNG船、工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
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形成了国际化、大型化、批量化、系列化、专业化,主流船型建造周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国内最齐全的船舶配套能力.
中船重工有哪些企业?有哪些科研所?越详细越好,谢谢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CSIC)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由中央管理。
中船重工是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之一,拥有46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员工14万人,总资产1,900亿元。其中包括国内外著名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武昌造船厂、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集中集团公司旗下优质船舶配套资产,发起设立了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并陆续组建了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公司。
中船重工拥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造修船基地,集中了我国舰船研究、设计的主要力量,有3万多名科研设计人员, 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多个大型实验室,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能够按照世界知名船级社的规范和各种国际公约,设计、建造和坞修各种油船、化学品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LPG船、LNG船及工程船舶等,并出口到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年造船能力500万吨。
中船重工拥有国内最齐全的船舶配套能力,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各种系列的舰船主机、辅机和仪表、武备等设备的综合配套能力。
中船重工拥有较强的大型成套设备开发制造能力,自主开发生产的上百种非船舶产品,服务于航天、水电、冶金、石化、烟草、铁路、汽车以及市政建设等20多个行业和领域,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经营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的全部国有资产;开展境内外投融资业务;承担以舰船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承担国内外民用船舶、设备和非船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修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境外带料加工、工程建设、建筑安装,以及国家授权、委托和法律允许的其它业务。
中船重工的战略目标是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集团,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和中国海军装备最强最大的供应商。
到2008年底,中船重工总资产达到2221亿元,为成立时的7.3倍;所有者权益达到405.8亿元,为成立时的4.2倍;全年完成经济总量1145亿元,为成立时的8.2倍;营业收入1034亿元,为成立时的8.2倍;利润总额62.3亿元,成立时为-2.67亿元。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科研成果
中船重工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拥有一个覆盖全集团、专业齐全、力量雄厚的科技创新体系,28个科研院所、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大批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50多个大型实验室、4万多专业技术人员等,成为中船重工科学发展的强大支撑。
1999年承接建造中国首批30万吨超大型油船时,中船重工民船设计能力还比较弱,依靠与韩国技术公司联合设计完成;而今,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从购买设计、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创新之路,能够自主设计开发除豪华游等个别船型之外的绝大多数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陆续设计开发了各种船舶等实现了批量接单。在高技术船型设计开发方面,设计建造了海洋风车安装船、全电力推进火车轮渡、小水线面双体船、海洋科考船等,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也都陆续开发成功。2009年1月5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第六代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美国用户,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最大钻井深度超过10000米,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建造国际先进水平深海半潜式式钻井平台的能力。
在发展总装造船的同时,中船重工持续提升船舶配套设备研制能力。中船重工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在许多大型关键配套设备研制方面实现突破,相继制造了国内第一台5缸、7缸58T智能柴油机、7S80和8K90大功率低速柴油机,16/24、21/31等新型中速机,研究开发了为VLCC等大型船舶配套的大型螺旋桨、大型锚绞机等。2007年6月19日,武汉重型铸锻有限公司攻克一系列难关,交付了首根缸径60cm低速柴油机曲轴,这是中国第一根完全国产化的低速机曲轴,从炼钢、锻造、热处理、红套组装到整体精加工均自主完成,对于有效缓解“船等机、机等轴”问题发挥积极作用。中船重工承担的中国品牌中速柴油机研制已完成概念设计,进入详细设计阶段,预计明年进入生产采购阶段。
瞄准清洁能源发展方向,中船重工组建成立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立足集团公司强大的科技研发和总装集成优势,开发风电装备。在引进国外850千瓦风电机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单机功率最大的2兆瓦风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成功运行,累计发电超过500万千瓦时,手持合同35万千瓦。发挥科技优势,开发非船舶新产品,加快科技产业化,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已经成为推动中船重工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关于《中船重工科研项目 张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