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船重工 老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威武!国产航母下水!今日海军,如你所愿!
- 2、首艘国产航母是自主研制吗
- 3、中国重工的领导介绍
- 4、中国南北船合并几率有多高 南北船合并最新消息
- 5、中船重工李长印退休了吗
- 6、中国有建更大航母能力吗?
威武!国产航母下水!今日海军,如你所愿!
国家威武,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26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出席仪式并致辞。
9时许,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剪彩后进行“掷瓶礼”。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两舷喷射绚丽彩带,周边船舶一起鸣响汽笛,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目前,航空母舰主船体完成建造,动力、电力等主要系统设备安装到位。出坞下水是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该航空母舰将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海军、中船重工集团领导沈金龙、苗华、胡问鸣,以及军地有关部门领导和科研人员、干部职工、参建官兵代表等参加仪式。
作为大国海军的标志,航母总是最抓眼球的那一个。从2015年最后一天,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正式宣布,我国正在设计和建造第一艘国产航母起,到2016年10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我国首艘国产航母001A已完成设计工作;再到今天航母下水,国产航母建造速度可谓十分惊人!下水是舰艇建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普通老百姓跟航母关系大么?大!一个大国想要维护海洋安全,航母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航母是万万不能的。
航母是一种震慑力。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海军实力的象征。我们不是穷兵黩武,我们热爱和平。但是,老百姓过着的和平生活,需要用自己的强大来获取!国产航母的成功下水,这标志着多少年来、多少代人的大国重器的梦想实现!
张爱萍,被称为“新中国海军之父”。当年组建海军张爱萍费了很大心血,一没船,二没人,带着几名干部和警卫员,加上自己13个人白手起家。站在小渡轮狭窄的甲板上,张爱萍说:“同志们,这是我们华东军区海军的先头部队,5名干部加8名战士,一共13人——这可以称之为全世界最小的一支海军了!”片刻,张爱萍又激情满怀地补充道:“13个人,13万兵马啊!”如今,中国海军已经不再是那个13个人海军,而是拥有国产航母技术的海军,张爱萍将军和那些为创建海军穷尽一生的前辈们,你们可以瞑目了。
首任“海军司令”萧劲光,你可以瞑目了,首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曾撰文指出,中国海军需要航空母舰:一个船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远海作战的胜利和保证。如今,中国辽阔的海面上有了国产航母的身影,萧劲光将军和那些把终生奉献给这片蔚蓝的军人,你们可以瞑目了。那年,他穿着简单布料缝制的旧军装,领章上没有将星,怕技术露底,美国不允许近距离观看自己的航母,刘华清将军就踮着脚尖看!
他说,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首艘国产航母是自主研制吗
央视播出了《前进吧,中国航母》的报道,向大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历程。
报道中提到,首艘国产航母的零部件100%都为国产,数量超过上千万个,生产这些零部件的主要配套设备总量超过上万,全国的配套厂家总共是532个,军工系统的企业120家,占22%,其他企业、院校占77%以上;建造过程中,每一天有3000多人上船工作,总计参与人数有5000多人,这些人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厂家院所,来自全国各地,要想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完成系统与系统的对接,区域与区域的连接,供需与供需的衔接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在节目中,主持人代表网友向中船重工副总经理杨金成提问:首艘国产航母的外观和辽宁舰长得太像了,是不是仿制呢?
杨金成表示,一型军舰整个研制过程大上可以分为:设计、建造、配置。首艘国产航母是自主设计、自主建造和全部的设备装备制度配套。虽然首艘国产航母的外观和辽宁舰长得很像,但却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的。他举例称,比方说我们的国产航母航行性能,如舰机适配性、电磁兼容性、安全性等各个方面都有别于辽宁舰,都是通过我们的自主设计来达到最符合中国需求的目的。
中船重工航母首席专家段宏说,国产航母和辽宁舰形似而神完全不似,国产航母在自主研制过程中,需要突破很多技术,包含了很多系统,有总体系统,也有分系统。每个项目里都有需要攻破的瓶颈技术和关键技术,这也是这艘国产航母在我们国家研制事业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中船重工大船集团部党委书记王长海介绍到,这艘国产航母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建造航母。在辽宁舰之前,中国确实没有能力生产国产航母的核心零部件,这也是多年来我们的航母梦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配套,中国已经具备完全生产国产航母建造的配套设备。
在谈到阻拦装置的研制时,中船重工第704研究所副所长卢永锦表示,阻拦装置是保证舰载固定翼飞机在航母上安全着舰的关键设备。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三个国家掌握这项技术。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给舰载机施加一个特殊的阻拦力,使得舰载在陆上需要1000米左右才能停下来的距离,变成在航母上不到100米,在几十米的距离就能停下来。从这些要求来看,阻拦装置的研制难度非常大。而现在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都把它作为国家的核心机密,不可能给中国。就算给中国了,我们也不一定敢用,因为它的危险性太强,所以必须自主研制。今天,阻拦装置的研制成功,是国内科研人员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才得出的成果。
中国化工集团海洋化工研究院执行董事总经理王波则介绍了航母的防滑涂料的研制。据他介绍,航母与其他水面舰艇的区别之一,就是起携带有大量的舰载机。这些飞机要在甲板上实现停得住,短距离飞得起、降得下对甲板的要求是非常特殊的。现在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就是在甲板上进行防滑处理——涂上一层甲板防滑涂料。甲板防滑涂料作为航母建设的众多集成技术之一,国外也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拥有。这些技术无法引进,这决定了中国只能自主研发。这种涂料在攻关的过程中,也在路上进行了近万次的舰载机起飞、降落实验,积累了完善的数据之后,在确保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才在航母上进行应用。在整个近10年的研制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拥有技术产权的集成,防滑涂料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让大家为国产航母的建造而感到自豪,相比其他的航母国家,作为第七个拥有航母建造能力的国家,中国航母来得的确有些晚了,但中国也是幸运的,幸运的开始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重工的领导介绍
李长印 党组书记 总经理
党组书记、总经理。1951年出生,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历任江云机械厂技术员、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厂长,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西安东风仪表厂厂长,西安船舶设备工业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党组书记、总经理,华雷机械电子集团总经理。1999年7月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纪检组组长,2001年10月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张必贻 党组成员 副总经理 总会计师
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53年出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历任六机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香港华联船舶有限公司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北京长城无线电厂车间副主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财务局副处长、处长、局长助理、副局长。1999年7月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李国安 党组成员 副总经理
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52年出生,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0一所副科长、室主任、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第七研究院院长助理兼科技部主任、副院长、党组成员。2000年9月任第七研究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01年10月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董强 党组成员 副总经理
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58年出生,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历任大连造船厂技术员、车间技术组副组长。大连造船新厂车间技术组副组长、组长、车间副主任、生产处副处长、车间主任、厂长助理、副厂长。其中,1997年9月至1998年7月期间,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0年8月任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01年10月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吴强 党组成员 副总经理
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57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流体力学专业。历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海系助教,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综合计划局规划一处副处长、处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规划发展部副主任、主任。
邵开文 党组成员 副总经理
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57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专业。历任第七0一研究所三室副主任、第七0一研究所上海分部主任、第七0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部主任、第七研究院院长(法人代表)兼党组副书记、中船重工军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法人代表)。
钱建平 党组成员 副总经理
党组成员,副总经理。1961年3月出生,本科学历,1983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水声工程专业(本科), 1993年12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鱼雷自导专业(硕士)。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七〇五研究所六室副主任、主任,一部主任,副所长、代所长、所长;西安船舶设备工业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华雷机械电子集团总经理。2006年11月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朱振生 党组成员 纪检组长 总法律顾问
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195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经济系,同年9月到中央纪委第二纪检室工作。1985年8月至1992年12月,先后任中央纪委第二纪检室副处级检查员、副处长、处长;1993年1月至2006年11月,先后任中纪委监察部执法监察室处长、副主任、主任。2006年11月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
中国南北船合并几率有多高 南北船合并最新消息
继南北车合并,中铁、中铁建合并传闻在股市的“亮眼表现”之后,“南北船”也借着合并的猜想在股市火了一把。
随着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提速、军工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这些能研制高端装备的的军工优秀资产有望加速注入“南北船”旗下的上市公司。1.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中船重工下属天津新港船厂
2014年7月,由中船工业制造的新型的3000吨级多功能海洋执法船“中国海警3306”船入列,将由中国海监第七支队管理。
2012年6月,由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所参与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了7062米,刷新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新深度。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就是在中船重工的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由中船工业建造的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为我国海上测控任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业内称“南北船”合并概率几乎为零
【金融·资本】“南北船”高管对调背后:军工资产上市加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继南北车合并,中铁、中铁建合并传闻在股市的“亮眼表现”之后,“南北船”也借着合并的猜想在股市火了一把。
3月25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下称“中船重工”)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船工业”),双双发布消息称,中船工业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胡问鸣任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重工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强任中船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即所谓“北船”和“南船”领导层对调。这推升了市场对两大造船集团可能进行合并的猜想。
受合并传言影响,3月26日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国重工(601989.SH)、中船工业旗下的广船国际(600685.SH)和中国船舶(600150.SH)涨停。当日晚间,中国重工发布声明否认了合并传闻,并表示“未得到来自于任何政府部门有关合并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
联想南北车合并前夕也曾有多次合并传言,而且未得到上市公司确认的前例,此次南北船合并传闻背后,有怎样的国家战略和考量?南北船到底会不会合并?此次高管对调的原因是什么?
业内专家:合并概率几乎为零
——中国民船业务已占全球70%,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合并必要
根据公开资料梳理,中国三大造船基地分别位于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其中后两者属于中船工业,环渤海湾属于中船重工。
从上市公司来看,目前两船各拥有3家上市公司:中船重工旗下包括中国重工、风帆股份 (600482.SH)、乐普医疗 (300003.SZ);中船工业旗下拥有中国船舶、广船国际、*ST钢构(600072.SH)。
从经营业绩来看,中船重工的三家关联上市公司近四年都保持盈利,而且业绩相对稳定。但中船工业旗下三家公司受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造船行业不景气影响,业绩下滑明显。其中以中国船舶为例,其从2008年最高时一年42.6亿元的利润大幅下滑至2014年4036万元的亏损。
在3月26日中国重工否认合并传言后,3月27日中国重工公告称,收到控股股东中船重工通知,中船重工及其实际控制的大连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船集团”)和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渤船集团”)进行了减持。
公告称,自去年12月26日至今年3月27日,中船重工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竞价交易系统已累计减持中国重工约9.18亿股,达到公司总股本的5%,参考减持市值高达83.5亿元。并且中国重工表示,减持是公司控股股东中船重工及大船集团、渤船集团为了筹集发展资金而开展的,不排除上述股东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减持股份的计划。
此前由中船工业、中船重工和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船舶报》曾报道称,2015年1月19日在船舶工业的老领导与中船工业负责人座谈时,就建议“将船舶工业两大集团进行合并。他们认为,船舶工业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两大集团分割开来,导致两大集团多年来均存在发展的短板,中国船舶工业的产品建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一位要求匿名的中船重工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两年军工任务饱和,很多船舶企业都不做传统造船业务了。和南北车合并后形成垄断不一样,两船没有合并的必要,因为即使“南船”和“北船”合并后,造船业务量也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民生证券军工分析师石山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重工主要以军工订单为主,这两年船舶业务占比有所下降,主要是主动放弃了一部分盈利能力较弱的民船业务。另外,这两年国家为了发展海军建设,也是为了开发南海、东海、北海,特别是南海,中国重工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军方上的业务。
“和南北车合并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不同,中国的民船业务已经占到全球的70%左右,在该领域没有竞争对手,因此没有合并的必要。”石山虎说,“现在要实施的是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实施走出去战略,比如把船舶卖到东南亚去。”综上,石山虎认为“合并是小概率事件,概率几乎为零”。
高管对调 或为军工科研院所改革铺路
——中国军工资产证券化率较低,全球军工企业前100强中80%为上市公司
如果合并为小概率事件,那么此次两船高管对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石山虎猜测,此次高管对调背后可能有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的考虑,毕竟改革措施下沉时往往会遇到具体的人的改革难题,比如人的观念等。
目前我国军工资产证券化率(即军工企业所属上市公司资产占比)还比较低。截至2013年底,按照净资产占比计算,中船重工、兵器装备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船工业的资产证券化率超过或接近40%,航天科技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电子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仍较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美国等国的军工企业借助发达的资本市场实现了军工资产证券化,也催生了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雷神、通用动力等军火巨头。公开资料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军工企业中80%以上是上市公司。
上述要求匿名的中船重工人士透露,近期国防科工局下发军工科研院所改革重要文件,确定了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分类的原则和标准,要求十大军工集团提交科研院所分类的最终正式方案。这标志着军工事业单位改制迈出关键一步。
军工科研院所资产是军工领域最优质的资产,但由于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属性,长期未注入上市公司,这也严重制约了各大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水平的提升。根据国务院2011年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原则上2015 年前全国事业单位应完成分类,这其中就包括军工科研院所。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船重工拥有完备的舰船研发体系和仅次于中国科学院的工程技术科研团队,下属28个科研院所在舰船装备研发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
石山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果国务院今年上半年出台关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指导性意见,将对整个军工行业形成很大的利好。各集团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分批注入研究院所资源,未来还有1~2倍的上涨空间。
石山虎也指出,此意见至今没有出台,一方面说明了深化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确实比较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事业单位改革需要通盘考虑。
上述要求匿名的中船重工人士表示,对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有很多人是支持的,包括科研院所内部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大势所趋,而且改制后对于科研也没有以前事业单位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是对于军工和基础研究来讲,也有保持稳定的需要,比如一些离市场和军民融合较远的项目,在改制的同时还是需要获得体制内的经费支持。
“毕竟目前普通民众对科研的认识还停留在手机、电商、环境、医疗等领域,对于军工基础研究概念还比较缺乏。”上述人士称。
石山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今年是军工行业发展重要的一年,也是各军工集团资产整合、证券化的深化的一年,国防军工行业仍处于成长阶段,存在巨大的空间,当前市场资金对三个概念板块比较关注:第一块,传统产业,包括飞机和船舶。第二块,高端智能装备的升级,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等。第三块,涉及军民融合的领域。
南北船来历
相对于南北车而言,中船工业和中船重工堪称造船行业的南北船。历史上,两者本属一家,均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分拆成立。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包括武汉在内的造船工业都属中船重工;长江以南属于中船工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两船都已成为资产过千亿,拥有大批子公司、科研院所的大型集团。
中船重工李长印退休了吗
2015年3月25日下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船重工)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变动的决定:按照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关精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设立董事会。大会同时宣布:胡问鸣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孙波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免去李长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职务,到龄退出领导班子。
中国有建更大航母能力吗?
继2017年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后,首艘国产航母工程现场总指挥刘征在2018年全国两会前夕表示,目前中国已“完全具备建造更大航母的能力”。
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所属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首艘国产航母工程现场总指挥刘征在接受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已逐渐接近尾声,建造能力逐渐在释放,经过两艘航母(辽宁舰和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我们完全具备了建造更繁重的更大航母的能力,也期待国家能给我们更大更重的任务。”
刘征在2018年当选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表示,自己此次当选,和中船重工近几年全面落实国家战略和不断探索改革发展的努力密不可分。
刘征表示,继首艘国产航母2017年4月成功下水之后,目前各项工程进度正在按计划进行,在2018年会有更精彩的呈现。
从辽宁舰发展到国产航母,在刘征看来,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与提升:
通过辽宁舰的建造,知其然——摸索经验,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管理队伍、技能工人的队伍,形成了很多规章制度乃至标准,为后续建造国产航母打下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则是知其所以然,即完全具备了建造航母的能力——从技术的掌握、研发和提升,从建造能力、工艺水平的创新和提升,以及技术、管理、工人这三支队伍的建设已形成的成熟的管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做到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已经完全走完了这个过程,现在中船重工也完全具备了承担更繁重的国防建设任务的能力。”刘征表示。
据了解,目前中船重工大船集团在建的多个“国之重器”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中,春节前夕,国内在建最大的、在世界上占据先进地位的两万箱集装箱船圆满完成航海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后续扫尾,即将交付船东使用;与此同时,第六代A5000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也已完全具备交付条件。
刘征还透露,中船重工大船集团在承担航母建造任务之外,还同时有052D大型驱逐舰在工厂同时并行建造,“2018年都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会不断有闪光点出现。”
2018年伊始,中船重工发布了《新时代中船重工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指出,要以构建中国特色海上现代作战体系为牵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增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为海军实现走向深蓝远海的战略转型提供高质量武器装备。
刘征对此表示,上述纲要的颁布和制定在今年年初就已完成,“我们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决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
在刘征看来,“条件”具体指的是,通过两艘航母的建造,目前中船重工已经锻炼成型一支比较成熟的管理队伍、工程技术队伍和技能工人队伍,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从计划、人力安排、资源策划、建造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标准,并且掌握了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提升航母的建造水平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刘征表示,“这个‘基础’具体可以说是,从设计技术,到建造工艺,到能力,到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已经形成了航母建造的完整体系,因此中船重工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未来承担更繁重的更重要的国防建设任务。”
关于《中船重工 老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