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老师扇学生耳光被停职,学生不敢上学

2022-06-23 02:23 点击:198 编辑:邮轮网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学生犯了错,要说服教育,不能动手就打。

该名学生只是问了一个问题,并没有杀人,并没有放火,并没有犯太大的过错,教育批评一下就可以了,肯定不应该做出这么严重的处罚。

据传1989年社会科学院召开诸葛亮躬耕地专家认定会,其结论及其证据应当公开吗?为什么?

结论完全错误——把诸葛亮亲口说的“躬耕于南阳”给否定了。1、史料、论点、逻辑错误

2、结论和论点自相矛盾

“结论”原文如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992年7月5日

“结论”以“躬耕隆中”为前提,否定“躬耕于南阳”1、这27人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更不能代表诸葛亮,因此“结论”有待商榷。

2、“结论”第一条说历史记载“躬耕隆中”历史一致。真的吗?既然“一致”,那为何会有南阳武侯祠上的对联——心在朝廷,原不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既然“一致”,那为何诸葛亮不说“隆中”?是“隆中”小吗?那为何街亭、斜谷……能出现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

3、“结论”第二条说诸葛亮和他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说“躬耕于南阳”?难道“襄阳即南阳”(何必迷失自我)或者“襄阳属南阳”(何必卖身求荣),又或者“南阳属襄阳”(何必妄自尊大,见2003年人教社注释)?难道《三国志—诸葛亮传》“玄(诸葛亮叔父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能视而不见?

当然“结论”还说,南阳(宛)是曹操的地盘,刘备不敢去?首先自己看看地图,刘备从河北袁绍到荆州刘表,路过多少曹操地盘?再者,宛要是曹操的地盘,202年刘备岂能从新野出发,跨越宛,火烧博望坡?他们当然可以:一是坐飞机;二是“绕路”,即走今天的新野—唐河—社旗—方城或者新野—邓州—镇平—南召—方城,如此宛一圈都是刘备的地盘,于是刘备把曹操“困于南阳”(诸葛亮《后出师表》),即“南阳”等于宛。

3、“结论”的第三条不论述,我之是想问一下,诸葛亮和他的朋友、老师、亲人……是否一辈子都待在襄阳,死了更葬在襄阳?诸葛亮“游说东吴、西进巴蜀、南征孟获、北伐曹魏”都发生在襄阳?是不是“三国,今湖北襄阳一带”?

实际上,刘备托孤大臣之一的李严是南阳(宛)人,五虎大将黄忠是南阳(宛)人,蜀汉郭攸之、陈震是南阳(宛)人。

4、“结论”第四条不论述,不说别的,只是想问一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刘禹锡是元代之后的人?拜谒南阳卧龙岗,撰写《出师表》的岳飞是元代之后的人?

5、第五点不论述,只是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论述”的?

“结论”说: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

请问:《出师表》、《三国志》是不是三国史的论著?他们有记载“隆中”、“躬耕于隆中”、“躬耕于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吗?。

因此,“结论”完全错误,结论以“躬耕襄阳隆中”为前提,把诸葛亮亲口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给否定了。

请不要否定襄阳郡,诋毁关公可以明确的说,诸葛亮躬耕地一定不在今天的襄阳隆中,因为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时,不可能把【襄阳郡之(襄阳,或邓县,或山都)之“隆中”(被100多年后的习凿齿“号曰”为“隆中”)写成【南阳】。

建安二年(197年)到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

建安十三年(208年),汉丞相曹操置襄阳郡,南阳郡南部的邓县、樊城、山都被划给襄阳郡。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南阳”如何能跨越襄阳郡的邓县、樊城、山都、汉江,管辖“隆中”?

你们可以否定自己的历史——襄阳郡,但历史不会自我否定。《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收荆州后,委任关羽为襄阳郡太守。话说2019年农历腊月,关公逝世1800周年,你们可不要侮辱关公啊!!

《三国志》陈寿写了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吗?没有!只有投奔刘表,躬耕于野。明显在襄阳附近之野。那么这个南阳在汉朝明确的是指郡名称,就解释了所有疑问。宛的名气比南阳郡大,也比南阳郡历史更久远,而隆中却是沒人知晓一个小小山村而己。要求诸葛亮前就有隆中明确记载是不现实也不可能。

裴松之明确陈寿之野是隆中而不是南阳宛城。

郦道元《水经注》也明确了隆中,並且告诉人们:蜀记中刘弘来到隆中,说这里是三顾茅庐之地。

司马光《资治通鉴》明确诸葛亮在隆中生活直到三顾茅庐,其间十余年之久,而不写躬耕了,当然沒有了南阳卧龙岗。为何不写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这段历史?只能说作者不认为诸葛亮真的靠种田为生计的史实,即使有也是在隆中。这个躬耕于南阳就是当时襄阳隆中了。

无论裴注《三国志》还是地理、人物、事迹名著《水经注》和巨大影响力的《资治通鉴》等,都很清楚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但是史学家们都把隆中定在南阳邓县了。他们不会认为隆中”是汉朝时的襄阳隆中、而写出一个历史混乱的历史巨著,也不需要用注解来解释。在这些大史学家心中是沒有疑问的!即使种田也是在隆中!

那么再看看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史料全部指的隆中,这是卧龙岗的硬伤。我们看看诸葛亮几百年间的记载:

南朝梁(514~516年 )殷芸小说(诸葛亮死后的约300年)。卷六 吴蜀人 119(页) 武候躬耕于南阳,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 120(页) 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它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地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染甫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嗣自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宋(约诸葛亮后200年的《荆州图副记》说: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出自唐李善注(37卷、表上、诸葛孔明出师表)。

诸葛亮后三百年左右的南朝刘宋(420一479年)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说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诸葛亮后二百多年的晋。

王韶(379一435年)《南雍州记》提出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诸葛亮死后二百多年的朝代:北魏郦道元的巜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亊,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 说得够明白了。 至于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连续有记臷。这些都是几干年一字不差传承下来白纸黑字! 1986年12月8日国发〔1986〕104号《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明确襄阳是诸葛亮学习、生活地方,同时指出现在南阳市只是记念地方。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招集全国的历史、社会、地理、考古学专家做了诸葛亮居住地的专题研究认为襄阳,三年后再次肯定襄阳,这些事实足以认定襄阳隆中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隆中是最直接归属南阳郡边界的一个小山村,既详细又具体。它得益于诸葛亮在此生活躬耕,外界才有如此具体的边界认识而非抽象。在魏晋南北朝隋朝的史学家最具有发言权,他们一致将躬耕于南阳“给了隆中,在这些朝代以后的人能比他们更清楚吗?。后来的人都没有那个年代的史学家更有说服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小型营业场所开业前消防检查程序
上一篇:韩国总检察长尹锡悦下令再彻查“世越号”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