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建桥,妨碍是有的。目前比较显著的要数南京长江大桥了,横跨于千里长江之上,对大吨位海轮进江形成“掐喉”之势。
航海人罗罗,一名从事水上工作十余年的航海人和你一起聊聊长江上大桥的那些事。
有利就有弊,万事万物无不如此。大桥的出现,自然是方便了两岸的出行,也为沿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大桥对船舶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吨位级的海轮进江却形成了阻隔。
以前,自己驾着船就在长江航行,常年往返于南京至长江上游沿江城市。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进行“二道搬运”。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限制大海轮无法进江,所以我们就从大海轮上接驳货物,再转运到目的地。每次到达接驳目的地——栖霞锚地。抛锚就是数天,静静地等着大海轮的到来。
由长江口往上游方向,大海轮受限制的第一座大桥就是南就长江大桥,这是长江的第一道“掐喉”。这座大桥的历史,自然不用我在这里最赘述了,那都是写入学生课文中的建筑。随着航远的发展,大桥的作用在凸显的同时对船舶的阻碍也是对等的,越来越多的海轮被它截住而不能上行。这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一般的大孔桥梁,对于船舶的影响不太明显,船员在操纵船舶通过时只要按照正常的规定通行即可。但对于多孔桥梁以及一些桥区水流较紊乱的区域通常会对航行的船舶带来一定的干扰,比如武汉长江大桥、九江大桥、黄石大桥、枝城大桥、重庆长江大桥、小南海大桥等桥,这就要求值班驾驶员及船长要多多操心,小心驾驶船舶通过。
小伙伴们,你们有看到过船撞大桥的事故发生吗,后来怎么样了呢?
《清明上河图》桥下发生了什么事件?
桥下突然发生了一个险情!船即将要撞到桥面了,桥面会不会轰塌呢?而张择端描绘的这个场景其实是在警告当朝的皇帝,但是后来皇帝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中并没有理会他,而张择端在金军来犯之后离奇失踪,再也找不到踪迹了。
妹妹坐船头,哥哥桥上走[憨笑]
“船到码头自然直”这句话对吗?
船到码头自然直,这句不完全对。
对年青的人来说,我的出路掌握自己的大脑里,出拼搏,创造,多学别人成功的真理,好好工作,创造出自己财富,让自己的家庭生活好一点,为国家献出一份爱心。
对老年人,退休的人来说,船到码头,车到站,夕阳西下,到黄昏只有锻炼自己的身体,对家里没有负担,自己的孩子安心上班,就可以,谢邀请!
坊间确实有这样一句话在流传,原话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会直。应该是一个意思吧!
我们当地有老辈人对后代的所作所为不满意,或读书不认真,或劳作不努力,或持家不勤俭,总之恨铁不成钢时,亲属或旁人就会用这句话来安慰老辈人。譬如后生持家不勤俭,是不当家不知油盐贵,今后自己当家了,当生活的重担压在自己肩膀上后,才知道物力维艰生活不易,自己就会变的勤俭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凡看问题都要用二分法,对这句话也不能偏面理解,如果一味放任不管,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譬如小孩子读书不认真,你如果也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和家人,到找工作的时候方悔读书迟了,此时就悔之晚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做什么事,事先要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这个道理应该大家都懂的吧!且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句,如果战争时期军队开进,对前方道路不侦察清楚,对敌我态势不掌握,对可能出现的敌情变化不制订周密的作战计划,盲目前行是一定会吃败仗的。
由此看来,对任何一句话,或古训,或至理名言,都不能偏面理解,更不可以以一概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