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驳与甲板货船(采用平甲板船)

2022-12-14 03:06 点击:270 编辑:邮轮网

1. 采用平甲板船

战列舰的甲板到水面的高度取决于战列舰的型深和吃水深度以及船型,一般来说平甲板船型的战列舰甲板到水面的高度比较低,船首甲板到水面的高度比船尾甲板到水面的高度高,长首楼船型的战列舰甲板到水面的高度则比较高,内部空间大,但缺点则是装甲带无法全部覆盖,被弹投影面积大。正常来说高度从数米到十几米。

2. 采用平甲板船型的原因是

纳尔逊列舰,可以说是现代化战列舰的开山鼻祖。

纳尔逊战列舰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建造的新型战列舰,它共制造了两艘,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于1927年服役。该舰啥去了英国一贯设计作风“艏楼船型”,进而改用“平甲板船型”。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吃了很大亏,英国吸取经验教训,在建造纳尔逊战列舰时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

纳尔逊战列舰装备了两台总功率45000马力的蒸汽轮机,安装3坐三联装16英寸主炮,12门6英寸副炮。

在纳尔逊战列舰研制之前,英国的战列舰均不太重视战列舰的防护功能,导致出现严重战损,此次,是英国第一次见舰船的防护放在了首位,甚至为了加强防护能力,不惜牺牲战列舰的航速,这以导致该战列舰的航速只有区区23节。

任何事,过犹不及是硬伤,事后充分证明这次研发并不算成功,23节航速,对当时只能勉强说得过去,但是10年间没有一搜战列舰开建的情况下,战列舰的机动性已经落后那个时代了。等到了二战爆发,它就更显得力不从心,对当时的情况,唯一感觉就是有点“鸡肋”,丢弃可惜,那它只能与那些老“无畏舰”一起参加护航和对岸轰击的作战行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纳尔逊战列舰是失败的,但是,它又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它可以说是现代化战列舰的开山鼻祖,它代表了战列舰新时代的开始,它“虽败犹荣”,在世界战列舰史上的地位是不容低估的。

3. 采用平甲板船型的优点是什么

驱逐舰都是用平甲板船型,有o52C,o52D,马上加长型的052B就要出来了。

4. 平甲板船优点

适合大速度航行。平甲板船型干舷较低,稳定性好,以压低重心,提高航速。

5. 平甲板船形的优点

适合大速度航行。

平甲板船型的主舱室挨着机舱布置在舰体前部或后部,而不是布置在甲板之上,在甲板水平线之上没有宽度超过舰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建筑。这种船型出现在19世纪中期,世界船舶刚刚迈入蒸汽化的时期。

因为这时期蒸汽机体积极其庞大,而舰艇排水量较小,为了降低重心,舱室就不能安排在甲板以上了。平甲板船型干舷较低,稳定性好,但内部舱室空间较为局促,特别是首部,锚泊设备的布置比较困难。

6. 平甲板船型

采用平甲板船型的优点是适合大速度航行。

7. 采用平甲板船形的优点

一、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舰体最长、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达到33节)、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战列舰,4艘同型舰仍保存。由于依阿华级的继承舰——蒙大拿级的取消建造,使得这一级战列舰成为美国海军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依阿华”号战列舰9门主炮右舷顺次射击,据称可导致这艘排水量45000吨的庞然大物侧移10米。主炮采用了轻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由于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冶金技术,成功地将身管结构从MK2型的7层减少到2层,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吨,减至108吨。MK7型主炮内身管长度20.2米,有96条膛线,每25倍口径距离旋转一圈。副炮采用10座MK12型38倍口径127毫米口径双联装高平两用炮,炮塔布置在舰体中部两舷。

二、“大和”号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就吨位来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大的战列舰。火炮上而言,“大和”号在战列舰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她装备的九门460毫米口径主炮——是迄今为止战列舰所装备过的最大口径的舰炮。

除此之外,“大和”号还装备了从155毫米到127毫米的几十门副炮与防空炮,此外25毫米到13毫米的机关枪多达数百门,密密麻麻地布置在舰体各处。因此,单纯论舰炮火力而言,“大和”号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最强大的超级战舰。

就装甲防护而言,“大和”号也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其要害处装甲厚达410毫米,炮塔的厚度更是达到了650毫米,能够在20公里左右抵御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主流舰炮的火力。

三、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超越了英国皇家海军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成为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舰。希特勒称它为“德国海军的骄傲”,就连敌人丘吉尔也不得不赞叹“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

它以普鲁士铁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国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智慧结晶,其武备之强令同时代战舰望尘莫及,只用6分钟就消灭了被称为英国海上国力象征的胡德号战列舰,震惊了整个世界。

四、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成,可担任舰队(特混编队)级旗舰,虽然由于排水量受条约限制及试用了一些未经全面测试的革新性新技术,而并不是十分成功,但仍被公认是攻防平衡的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中多用做为航空母舰编队护航和对岸火力支援使用,被编入航空母舰编队,利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网为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提供空中保护与支援两栖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莱特湾海战,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的战役以及对日本本土的炮击作战。

五、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是20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建造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该级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800吨,主炮为3座三联装45倍口径406毫米主炮,舰桥前部2座,后部1座。主炮可发射重型穿甲弹。副炮为10座双联装38倍口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高炮最初采用28毫米和12.7毫米机枪,但在建成后随即换成盟军制式的20毫米及40毫米机关炮。

作为美国快速战列舰的开端,应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美国海军的实践结晶,是末代战列舰中最有技术含量的战列舰之一,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一级战列舰是绝对有实力被称为一流的末代战列舰。

该级战列舰2艘舰,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作战,并取得不俗战绩,展示了强大的火力打击性能,是美国海军的优秀战列舰之一。

六、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建造的该国海军史上最大、最后一级战列舰。该级舰标准排水量38500吨,满载排水量47548吨,前甲板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布置9门152毫米高平两用火炮,舰体两舷有12门100毫米高射炮,拥有密集的攻击火力。该级舰由6台增压锅炉蒸汽机驱动,总功率为15.7万匹马力,战舰航速达到32节。

黎塞留级战列舰作为法国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其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队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要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有较强的对空防护能力。

黎塞留号战列舰的航迹遍布世界三大洋,是法国海军参战范围最广、航程最远的战列舰,也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列舰,代表了法国战列舰建造的最高水平。

七、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英国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该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为适应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而设计的,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总体而言,“乔治五世”但体现了临战时期的务实原则:争取时间、力求实用。尽管饱受主炮研发进度拖沓的折磨,但该级战列舰仍然是第一批服役的条约型战列舰。纵观将近5年的服役历程,“乔治五世”级几乎参加了皇家海军1940年末以来的历次重大行动,尽管使用中曾多有故障,也付出了战沉的代价,但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八、维内托级战列舰

维内托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建造的一型战列舰。该级舰又称为利托里奥级战列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45000吨,采用适航性较好的长艏楼、球鼻艏、巡洋舰艉构型,装备三座三联装381毫米口径主炮(前二后一)、四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单管高炮。装甲为带延伸结构的的盒型装甲舱和普列赛防鱼雷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体系完全独立,在设计上前卫且符合意大利海军特点和需求,是充分体现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作战意图的主力舰。

九、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建造的一型战列舰,该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并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纳尔逊级舰安装3座三联装16英寸主炮和12门6英寸副炮,装备两台总功率45000马力的蒸汽轮机,但因舰体过重而航速只有23节。

纳尔逊级战列舰一反过去英国战列舰不太重视防护性能的弱点,第一次将舰船防护放在了设计要求的首位,甚至为了防护(火力已经由条约限定)不惜极大地牺牲航速。纳尔逊级是条约型战列舰的开山之作,也是现代化战列舰的先驱,代表了战列舰新时代的开始,尽管性能不佳,但是纳尔逊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设计思想,它在世界战列舰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容低估的。

十、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39000吨,装备8门410毫米主炮(另有注为16英寸、即406毫米)、18门140毫米副炮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军舰航速高达26.5节,是当时战列舰中火力猛、航速快、作战效能高的战列舰。

8. 平甲板船行优点

明末清初东西方舰船比较

17世纪初的明末时期,中国人对于西方船只,有一个统称,那就是夹板船,但是这样的称呼却并不准确,因为这无法区别西式帆船的各种船型,仅仅是在字面上,认为西式帆船都可以拥有两层甲板,所以才称呼其为夹板船。但是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荷兰人自从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之后,大力发展工商业,荷兰的商人来往于世界各地做生意,迅速的聚集起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大力发展造船业,使得他们拥有的海船数量已经超出了一万五千条之多,号称海上马车夫。在欧洲的船只,又分为许多种,既有早期的卡拉维尔快帆船,也有时下在大海上大行其道的克拉克帆船,更有从克拉克帆船发展出来的加利恩帆船,也有新近几十年崛起的盖伦船,这些船只既可以运货,也可以充作战船使用,排水量从一百吨到一千多吨不等,构成了繁荣的欧洲海上运输的主力。

而欧洲帆船在这个时代的造船技术,却是已经超出了当时中国不少,在中国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造船业便陷入了停滞乃至是倒退的地步,但是欧洲人却利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造船业迎合了各欧洲国家的需要,开始了高速的发展,发展出了很多型适合远洋贸易和进行海战的船只。欧洲帆船和中式帆船最大的不同在于船体结构和船帆的应用,中式的帆船不管是广船还是福船,抑或是沙船,多利用肋板来取代船只肋骨,同时构成水密隔舱,这样一来抗沉性比较好,但是船体结构却受到了限制,使得中式帆船无法造成向西方帆船那样的两层以上的通甲板。而欧洲帆船虽然没有采用水密隔舱技术,但是却大量使用了密集的肋骨,同时加厚了船板的厚度,虽然抗沉性受到了影响,但是却通过密集粗大的肋骨,加强了船体的结构强度,形成了船体内通长的甲板,使得西式帆船装载货物量更大,同时方便在船上放置更多的火炮,也可以承受住火炮开火时巨大的后坐力,这使得欧洲帆船得以大海之上,往往是区区几条欧洲帆船,便可以抵挡成几十条中式帆船的围攻,而且还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如当时的郑芝龙虽然统治着南海海面,但是郑家水师之所以能战胜荷兰人或者是西班牙、葡萄牙的船队,依靠的并不是质量上的优势,而是依靠的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才得以控制了南洋,但是即便如此,荷兰人抑或是西班牙人的帆船,还是可以自由来往于南洋。

另外中西帆船还有一点区别很大,那就是船帆的应用,中式帆船无一例外都采用了硬式船帆,这样的硬式船帆的好处是调帆方便,升帆和落帆容易,船帆利用风向容易,而且效率高,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以较少的船员,便可以操作船帆,可谓是充满了中国式的聪明才智,但是这样做同样也造成了中式船帆,必须要依靠更高的船桅,船帆也不能太宽,这样一来,就影响到了船只使用更大的船帆,船桅过高会影响到船只的稳定性。而西式帆船则都是软质船帆,虽然利用风向没有中式帆船方便,效率也不算高,而且升帆落帆都很不方便,要使用大量的水手来进行操作,危险性也比较大。但是西式帆船却应用了三角帆来解决了问题,同时他们可以将船桅造的更高,风帆的面积也可以制作的更大,这样一来使得西式帆船在速度上便获得了大幅度超越了中式帆船的可能性。再加上西式帆船特有的甲板结构,使得他们的船只上可以装载大量的大炮,拥有了极强的战斗力,哪怕仅仅是武装商船,现如今也远比郑芝龙水师中强一些的船只强得多,对付他们,郑芝龙当时不得不依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和靠近肉搏,才能取得海战的胜利。

在蒸汽机发明之前,西式风帆战船还要统治这个地球大海近三百余年时间,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海上还是看谁的船只更大,装载大炮数量更多,假如当时中国能学习西方的造船技术的话,那么也是能赶上来的。非常可惜,清军入关后,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而其比明朝严厉多的、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禁海,导致没多久尤其是台湾郑氏被灭后,清军更是将水师藏了起来,导致被世界远远的抛在后面,其实乾隆末期,仅仅靠着武装商船,英国人就能轻松突破清军的海防。

9. 平甲板船型的优点

驱逐舰采用平直甲板船型主要是保持高航速,减少甲板上浪的冲击,驱逐舰一般都是瘦长的舰体,驱逐舰是从鱼雷艇演变而来,可以说是鱼雷艇的放大版,随着海战烈度的加强,驱逐舰的功能也不断提高,逐逐走向多功能化,覆盖了防空,反潜,对舰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10. 平甲板船型驱逐舰

采用平甲板穿的优势是可以高速度的航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运输船买卖(转让从事国际运输的船舶)
上一篇:1000吨货船需要报备么(1000吨的船能装多少吨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