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远航船厂案例分析
1909年7月20日早晨,金色的阳光普照南印度洋。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港,一艘开往伦敦的英国蓝锚公司的新轮船“瓦洛塔号”正鸣响汽笛,催促人们上船远航。可是,一名身穿鲜红衣衫的15岁女中学生麦瑟娜却抓住岸边的扶索,嚎啕大哭,拼命不肯上船。她的父母只好连拖带抱地把她强行拽上甲板……
就是昨天,麦瑟娜告诉同学,说她前晚做了一场可怕的噩梦,梦见,“瓦洛塔号”突然沉没,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葬身大海。所以,她实在不愿意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去做这一次旅行。
同麦瑟娜一样有着同样预感的乘客还有澳大利亚某公司的高级职员克劳德·索耶。7月23日晚间,在“瓦洛塔号”临近非洲海岸途中,索耶先生做了一场噩梦。他后来向法庭调查委员会这样陈述这场噩梦:
“我看到一把长剑,上面鲜血淋漓,由一名穿得花里胡哨的奇怪男子拿着,恶狠狠地向我扑来……这个场面,我一个晚上梦见三次。”索耶还介绍说,他因为做了这个梦,自觉不妙,第二天,当“瓦洛塔号”停泊在南非德班港时,他便走下甲板,等待下一班开往伦敦的航船。他因为是大人,可以自主地决定去留。可怜小女孩麦瑟娜却不能。
7月26日早晨6时正,“瓦洛塔号”在德班又装载了50名乘客,连同在澳大利亚装载的161名总共211名乘客,又启锚西行了。这天晚上,在德班某旅馆等待下班客船的索耶先生又做了一个梦。他后来说:“我看见那艘船处于惊涛骇浪中。一排汹涌的巨浪滚滚扑来,击中船侧,船突然向右倒覆,慢慢消失在浪涛中。”
当时,索耶先生曾到英国蓝锚公司驻德班办事处,郑重其事地将他两夜梦见“瓦洛塔号”遭遇不测的事告诉给他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当时也一本正经地听取他的倾诉,并装模作样地做着记录。可是待他走后,却都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可是,不幸却似乎被索耶先生(还有麦瑟娜——这个被父母强行拽上船的小姑娘)言中了,以后,“瓦洛塔号”便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至今音讯渺无。
据说最后一次看见“瓦洛塔号”的是同属蓝锚公司的“克连·麦克殷泰尔号”。后者因系旧轮,且马力不及新船“瓦洛塔号”,所以虽然比“瓦洛塔号”早出发(也是从阿德莱德出发)几天,却终在距离南非开普敦不远处被“瓦洛塔号”超出。两船相逢这天,是7月27日上午。他们互用电报报道了问候,然后,“瓦洛塔号”又鸣着长笛继续愉快地往前赶。
“麦克殷泰尔号”上的水手们回忆说,当“瓦洛塔号”消失在他们的视野外时,它航行得既快又轻松,似乎一切都很正常。而在这一天夜里,“麦克殷泰尔号”却遭遇到一阵强风和大浪,接着又是一阵飓风,到7月29日才停止。一个月后,“麦克殷泰尔号”才老牛拉破车般地挨到伦敦提尔贝里码头,这时,蓝锚公司的业务调度顺便提到“瓦洛塔号”嘀咕说,他们也该回伦敦了。“麦克殷泰尔号”的船长不禁大为惊诧,脱口说:“他们半个月前便在开普敦超过我们了呀!”
蓝锚公司方知事情不好,赶忙派出“塞本号”迎着“瓦洛塔号”来的方向一路搜寻。塞本号也是一艘新轮,船虽小,却很轻灵,他们一直开到开普敦,开到好望角,都未见“瓦洛塔号”。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派出战舰“色文号”赶赴南非海面搜寻,因为瓦洛塔号上还有澳大利亚赴英的100名公民啊!
两艘船以好望角为中心,在印度洋、大西洋的海面上方圆15000海里的范围内足足搜寻了三个月,不仅未发现“瓦洛塔号”,连可以证明是该船的飘浮物的东西也没有。
“瓦洛塔号”果真没有半点踪迹吗?须知那上面还有活生生的211条人命啊!这期间,也是从澳洲返回的“托腾罕号”的水手向调查法庭回忆说,8月20日,他们在离开开普敦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时,在海面上发现了一具小女孩的尸体,身上穿着红衣服。然后,又有更多的尸体飘浮过来。二副约翰·戴斯透过望远镜,看到一具宛若尸体的飘浮物上栖着一只信天翁。这一区域里,还发现许多鲨鱼在围剿一些尸体。
当时,“托腾罕号”没有停下来打捞尸体,“因为船东们会不高兴;再说已进入鲨鱼区,不能拿满船旅客的生命押赌去救死人呀!”
“托腾罕号”水手们的证词使调查法庭大惊失色,因为这似可证明“瓦洛塔号”遭遇海难。但正因为并未取得“瓦洛塔号”的有关飘浮物的实证,又不能真正说明“瓦洛塔号”就倾覆于大海了。不过,到了1910年,伦敦的保险公司——罗伊德公司还是正式宣告“瓦洛塔号”失踪,并且付出了250000英镑的保险赔偿费。
那么,作为一艘刚刚下水不久的设备先进的新轮船,“瓦洛塔号”如何就不明不白地消失了呢?据造船厂的工人们说,最初在打造这艘船时,便有不少不祥预兆:比如工人们常被落下的横梁或钢板打中,工具会无缘无故丢失,有一个工头一天晚上外出后便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瓦洛塔号”试航时,似乎也有某些恶兆或可耽心之事,如船本身似乎头重脚轻,不平稳,碰到大浪,就摇摆不停。又据随“瓦洛塔号”从伦敦首航到阿德莱德的旅客们讲,该船曾经在海浪中倾斜到45°,“船身摆动得很厉害,久久不能平息,中间还夹杂着颠震”。
但是,“瓦洛塔号”的船东们却对该船的质量充满信心,说它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坚固的客船”。来自专家们的发言则更具权威性。前皇家海军造船部主任肆廉·怀特爵士作证说:“该船毫无缺陷或瑕疵,它就跟海上任何一只优秀船一样稳固牢靠。”海军建筑师罗伯特·史蒂尔更是这样说:“没有任何强风或惊涛骇浪能够倾覆‘瓦洛塔号’——我检查过它的每一处关节。”
调查法庭在听取了多方的意见后,结束了长达15天的听证会,最后宣布排除“瓦洛塔号”质量事故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宣布不准备接受任何超自然的理由。
那么,是什么意外的力量致使“瓦洛塔号”从此销声匿迹的呢?据说在非洲海岸曾捞到一只瓶子,里面的纸条上写着:是大章鱼掀翻了“瓦洛塔号”。后来又听说这张纸条是一个痞子的恶作剧。
到了1934年,在经过25年的无用功之后,事情终于有了一条线索。1934年,一个叫詹普里特利斯的南非探矿者在他临终前突然向人吐露,说他在1909年夏天,曾见到“瓦洛塔号”倾覆。他回忆道,当时,正在南非海岸边的一处小海湾找矿,却被一场可怕的飓风困住了,当他无意间张望大海时,“突然看见一艘蓝烟囱大船朝海湾边摇摇摆摆而来,好像一头笨重的大母猪。但是船上没有一个人影儿,很快,船被风浪彻底掀翻便没入海中了”。
人们问这位探矿者,为何当蓝锚公司等海船及有关人员在南非海面及海岸到处调查、寻访时,你为何不出来说明此事?他解释说:“我那时候是在非法探寻钻石,违法的刑罚很重,因此我不敢说出看到的事。”
世人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相信这位探矿者临终时的剖白是真实的。不过,他当时是否看走了眼呢?即便看到的是真,那么,那沉船就真的是“瓦洛塔号”吗?……总之,90年来,“瓦洛塔号”失踪之谜一直未能最终破译。
2. 中远修船案例
公司性质不一样吧,大连船舶重工是一个造船集团公司,而大连中远船务则是船代货代性质公司,就看你个人喜欢,我原本也是在船务公司上班的呢
3. 远航船厂案例分析启示
这个船厂挺不错的,我是学船舶专业的,船舶动力方向的,我有个同学在里面,实习工资2500,转正之后3000多,交过五险一金之后的,呵呵。。。放心去吧,相信你会发展的更好的。
4.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经典案例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是一家央企,该公司高级管理层待遇基本与国际挂钩,基层员工收入一般,但是都可以维持基本生活。
5.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案例分析
对于中国何时开始远洋航海?估计100%的答案会选择明朝。
《明史·郑和传》中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说的甚为详细。不过,这能作为中国首开下西洋的例证吗?当年,秦始皇为了寻找长生秘方,派徐福东渡求仙访药。虽然,徐福东渡的故事一直存在争议,不过却说明了中国很久以前就有了造船术,且对于远航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唐朝杨良瑶墓的发现,给了史学家一个大礼包。
在发现的神道碑上,有如下文字:“以贞元元年(785年)四月......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奉命遂行,不畏于远。”唐德宗在位的第一年,杨良瑶就出使了“黑衣大食”。
黑衣大食,这是个什么地方?
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阿拔斯王朝,曾经还打败过唐朝军队。在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的疆域在东南西北分别和印度、撒哈拉沙漠、摩洛哥和高加索接壤。此外,根据碑文可以看出,唐朝廷对杨良瑶的此次出行很是重视,“受国信、 诏书”。
那么,杨良瑶使用的是哪种交通工具呢?
对此,碑文说了“舍陆登舟”,杨良瑶先到南海,然后,改陆路为舟行。
其实,就前后文这几十个文字,便说出了当年杨良瑶带着诏书坐船远渡重洋之事。同时,碑文中还记述了杨良瑶途中的一些经历,说他“剪髪祭波”,就是剪下头发祭海神。这是广东沿海渔民的习俗,足见当时大家为了此次航海能够顺利,便选择按照沿海的一些做法来行事。
其实,杨良瑶此次出使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往返如期”。那时,大海航行应该是风险极高的,这在碑文中也有体现,说“他邈尔无惮险之容,懔然有必济之色”。可见,杨良瑶丝毫没有畏惧,在他的率队下,不仅海浪没有那么汹涌,连海风都有所收敛。
最终,杨良瑶率众日夜兼程,如期完成了使命。
虽然,这段描述难免有“夸张之词”,不过,却是从一个侧面说出,那时航海的危险系数极高,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所以,普通渔民都会事先拜海神,杨良瑶也不例外。
不过,此次杨良瑶的出使并不见于任何文献,单从这碑文的内容中只知道他在那一年乘船出使,但具体的路线和随行人员以及沿途见闻却没有详细的资料留下,这也是蛮遗憾的一件事。如果杨良瑶的墓不被发现,那么,这段历史也许真的就无人知晓了。
不过,从同时期的地理学家贾耽的一些记载中,大概可以知道杨良瑶的此番前行的路线应是从广州登船后,经过如今的新加坡海峡、柬埔寨、印度一带等,然后,抵达了现在的伊拉克境内。如果对比来看620年后的郑和下西洋所走的路线,很多都是吻合的。
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在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条线路就是民间或者官方,用来开展贸易和交往的水上线路。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帝王、大臣的墓道上,都会竖一个碑,记录着他们的生前事迹。神道就是墓道的意思,所以,这块墓道上的碑就被称为“神道碑”。
而杨良瑶的神道碑除了写有此次出使大食,还有他在公元784年“借兵回纥”,化解了唐王朝的一场危机,以及后来的“平叛淮西”之事。其实,这块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被发现了,不过,对于其碑文的解读,由于年代久远,辨识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后来,经过不少专家的研究,该碑文的句读才有了定论。现在看来,该碑文的内容无疑刷新了世人对中国航海史的认识。史籍有记载,当时的唐朝和大食接触频繁,这当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最重要的却是,此番出使足以证实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其实,唐朝时期的水师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战役,唐军以170艘战船对战敌方1000多艘船只,最终,导致敌方被团灭。
杨良瑶作为正式外交官出访,随行人员都会是有所挑选,碑文中也明确说道“备判官、内傔”。
更甚者,从出行的顺利情况来看,船上应该是配备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和领航员的。碑文中虽然说白天黑夜都有“特殊力量”指路,“黑夜则神灯表路,白昼乃仙兽前駈”,但是,在茫茫大海中,若是没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杨良瑶不太可能如期往返。
总之,杨良瑶神道碑的发现,可以说是让中国下西洋的历史足足提前了620年。也许,杨良瑶就是官方派遣的下西洋第一人。更重要的是,该碑文内容有助于研究唐朝当时的一些民风民俗、社会现状以及周遭的政治生态环境。
现在,我们既要为郑和下西洋给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而骄傲,更要为杨良瑶早在公元8世纪后期就远航中东的历史壮举而自豪!
6. 远洋船舶个人求生案例
现在的船舶越来越大型化、先进化、现代化,一般的万吨级以上货轮基本都会配有健身房、K歌房、娱乐室,甚至还会有游泳池、篮球场等等,平时抛锚还可以海钓一下。
大部分国家是允许船员们免签证登陆的。这也是做船员的优点之一吧,就是可以领略很多异域风情和了解很多异国的风土人情。
居住环境:现在远洋货轮的居住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独立房间、卫生间、中央空调、办公桌、沙发等,一应俱全。无论是高级船员还是普通船员,居住环境都是相当不错的。
有关工作:甲板部高级船员的基本工作就是保证船舶正常行驶和航行安全,然后做好自己分管的其他业务工作;普通船员的基本工作就是在水手长的带领下对船舶进行日常的保养和靠离码头等。
7. 远航船厂案例分析中国计量大学
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广州中船远航文冲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海工业有限公司城安围船厂中海工业有限公司菠萝庙船厂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船厂中兴海陆工程有限公司广州星港船舶修造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灵山造船厂有限公司广州造船厂有限公司广州华南船舶修造厂
8. 中远海运案例分析
是央企,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重工)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是以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修理改装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大型重工企业。
中远海运重工于2016年12月正式挂牌运营,总部设在上海。致力于建设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服务企业。
9. 远航渔船案
《新唐 书地 理志》有记 ,唐玄 宗开 元二 十六 年(738),长江下游水患,大量难民四处逃窜,不知往东乃是“东极陆尽”就停留迁徙在了这个荒岛。总有饱学之士恍然大悟,甚至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可以佐证,荒岛正是距离当时957年前徐福求仙丹途经的“蓬莱”,于是皇帝辗转反侧赐了一个岱山最早的建制称谓“蓬莱乡”。
无独有偶,就在山东渤海之滨唐贞观八年(634)已经始置蓬莱镇,这种重复应该不是当时皇帝的视而不见和疏忽,相反可以断定,关于“蓬莱”真正归属的争论就从那个时代开始了。
奇书《列子·汤问》记载,海上其实有五座仙山,一曰岱屿、二曰员峤、三曰蓬莱、四曰方丈、五曰瀛洲。岱屿和员峤因为飘忽不定难觅踪迹,可能已经流入海底,所以后世只流传有三座仙山。
徐福为求长生不老药出海数年未果,推托说海中有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鲛鱼射杀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最终抵达瀛洲,只顾自己快活成仙,不管秦始皇在杳无音信的等待中英年夭折了。
据说难民栖居蓬莱乡之后借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逐渐繁盛起来,但是海域经常不得安宁,海岛时有狂风大作,波澜泛滥,巨浪碎石,茅屋吹散,地动山摇……所以就想到了鲛鱼作恶的传说,于是在渔港高处建了一亭,用作瞭望鲛鱼的兴风作浪,随时鸣钟警报,渔船闻讯立刻折返,收帆歇渔。
但是有远见卓识的人开始不满足了,请来隐居深山的道士作法震慑鲛鱼,道士卜了一卦说,鲛鱼是仙山守护,你们不应该随便占了“蓬莱”啊!说完仅留了一张黄纸符箓,画有“安澜”两字天书便拂袖而去。“安澜”符箓贴在高处一亭,平静了好一阵,直到一道闪电一场暴雨毁掉了那个亭子,符箓上的天书也化作了泥水,淹没了所有的田宅,人们的脸上分不清雨水还是泪水,再次流离失所,再次一无所有,只能再次迁徙。
就在人们绝望的那一刻,一个小沙弥背着一尊玉观音渡上了岸,洁白无瑕的玉佛用一件旧袈裟包裹着,打开的那一瞬在烛光里折射着玲珑,映透半边黑夜。雨停了,潮退了,海水也平静了。
一直到《岱山县志》中说宋端拱二年(989)置岱山盐场;是年,建岱山庙,以祀隋朝征流求将军陈棱。关于“蓬莱”几百年归属争论才有了官方的强制性的结论,“蓬莱乡”才有了一个沿用至今的新名字“岱山”。之后,因为史料的严重匮乏又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岱山”出处之考,再次成了一场喋喋不休口水仗的谜团。大部分文人学者更倾向于“岱岳”之称的沿袭之说,“海上泰山”的光环照耀着整个岱山,谁不愿意佩戴上“五岳之尊”这样的光环?哪怕是虚荣的牵强附会的。
恰恰在此时,人们早已忘记了传说中已经消失的“岱屿和员峤”,而“岱屿”为什么就不能更确切呢?一座消失的或者说仍然在飘忽不定的仙山?不用修饰,不用引经据典,直译就是“岱山岛”的意思。
二
大约二十五年前,安澜路镌刻在我脑海一隅,很是醒目,经常可以想起这两个字,一直在推敲为什么会用这两个字。直到逐渐了解了岱山史志,可以追溯到徐福跣足登岸,发现了这片岛屿,并且自认为这就是蓦然回首的“蓬莱”。也包括某些口口相传的,甚至是假设的历史,我们冠以传说的雅号。
传说不一定就是胡说,野史不一定就不是历史了。但是安澜路的由来真的是无从考证,所以我认为那是符箓,是链接传说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祈祷大海风平浪静可以扬帆远行;人们祈求海洋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渔业资源可以换来财富;人们祝福世世代代可以在这片古老的仙境里繁衍生息;人们甚至用“安澜路”这三个字横亘高亭,封印传说中的鲛鱼,哪怕凡人犯了天规肆意占了这仙境。
有人反驳,“安澜路”是新中国解放之后的产物,但是在那个三反五反破除四旧的年代,“安澜路”为何没有被贴上“迷信”的标签拿出来游街批斗?难道岱山是与世隔绝跳出三界的桃源异域?
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这条“安澜路”的持久生命力,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们从来没有割断传承祝福的信奉,从来没有放弃对大海的敬畏。
三
第一次漫步安澜路的记忆已经是泛黄的照片,那是朋友骑着自行车带着我穿梭在迷宫一样的小巷,此时回忆摇摆颠簸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依旧是那么清晰,空气像透明的液体,阳光像崭新的颜料,我如今依旧陶醉,恍若昨日。
冷不丁朋友来了一句,这就是安澜路。来不及回神,自行车已经飞快横穿了那条据说最繁华的街市,好比上海的南京路,好比北京的王府井……我的好奇曾在这里定格。
翌日,我一个人摸索着来到安澜路,从一端海堤的尽头出发直逼高亭腹地。那是一个渔船锈迹斑驳,海堤残垣断壁的尽头,记载了时间的沧桑,记载了人与海的相濡以沫,记载了渔夫不惜用生息繁衍来拥抱大海的侵蚀。
这一切都印证了在更久远的时间横截面里,这里曾是拥挤不堪的渔港和攘来熙往的鱼市。渔火簇拥时分便有大批渔夫挑着满满腾腾鱼货上岸,四处吆喝此起彼伏,把安澜路交汇沿港路的尽头点燃成夜幕旷宇里一颗繁星。现在最热闹的要算“歇渔节”那天了,沿港路两旁早已扎起了巨型灯车、各式花灯、万鱼灯笼……吃了晚饭“踩街”的人如潮水一般从沿港路两头朝着居中的安澜路鱼贯而入。
突然沿港路跟安澜路交汇的三角地带伴着锣鼓喧天传来一片欢呼声,来的是舞龙队和舞狮队。舞龙围成一圈,舞狮分四方各一侧,稍中间就是穿着十八人物戏服踩着高跷粉墨登场了,正中间三人分别装扮成金刚、力士、神兽,带着彩绘面具手舞足蹈跳着傩戏。跳傩自北向南流传,旨在酬神还愿,结合岱山海坛举行的“休渔谢洋大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洋民俗文化。
10. 远航船厂案例分析答案
课文中宝船加了引号表示特定称谓。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 郑和宝船的主要造船地: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
据《武备志》中的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
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另一建造地点是船队出发港福建长乐。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船于此,奏改太平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