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船重工董事长
新农业发展还是潜力很大的,特别是老龄化的加剧,老一代的种植劳动者面临退休,新一代的农业劳动者有着新思想,在生产模式上不再按照过去的按季种植,更多是按照市场的去种植,按照工厂的模式种植,品种、时间、种植模式的选择,成本和利润都会考虑,从长远看是很有前途的
2. 大船重工董事长是谁
目前在黄海,未来搬迁会在渤海。
大连造船厂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为"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
2005年12月9日,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余人,是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之一,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
3. 中国重船董事长
中国航运股份有限公司"由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父亲、彭荫刚先生的岳父董浩云先生于1940年在上海创办,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在宝岛台湾乃至国际航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创业初期的肥料贸易,逐步跨入货柜等事业,包括:货柜制造、货柜拖运及货柜集散站。20世纪90年代,更扩充至自有船舶经营、高科技产业及其他事业投资等。近年来,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航运对新船舶的需求也正与日俱增。
2005-2006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先后为台湾“中国航运股份有限公司”建造了“中华和平”号和“中华富进”号两艘十七点五万吨的好望角型散货船,受到中航董事长彭荫刚先生的赞誉。
4. 船舶重工董事长
东方重工董事长是盛华龙。江苏东方重工有限公司拥有建造各类船舶和海工装备的的全套生产设施及场地。
5. 大船重工董事长是什么级别
简介: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898年,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国重工股份公司控股,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建造船舶产品最齐全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并形成了造船、军工、海洋工程、重工、修拆船五大产业。建国以来,共建造各种船舶3000余艘,并创造中国造船70个“第一”。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中国第一艘两万四千吨油船、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中国第一艘出口船、中国第一艘VLCC、中国第一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航空母舰等都由大船集团建造。 大船集团占地面积512万平方米,建有船坞10座、船台9座; 岸线14公里,码头10公里;45吨以上吊车110台,最大起重能力900吨;叁个造船主场区分别建有钢材加工处理线、平面分段流水线及装焊间、涂装间;10条生产线可满足从1万吨到50万吨各种船舶建造;环场区周边的钢材加工配送、分段制作、舾装和模块单元制作、管件加工、舱口盖制作、上层建筑制作、轴舵制作安装、船用吊机、物流配送九大专业化配套基地,支撑高效现代化总装造船。 列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研发设计团队,可按各国船级社规范、国际公约标准设计船舶、海洋工程和钢结构物,为五大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引进并二次开发的TRIBON M3、CADDS5等设计软件,可供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使用。致力于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已成功研发一万叁千箱集装箱船、LNG船、叁十万吨级深水FPSO,5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新产品。
6. 大船集团 董事长
沈伟平自2003年起担任上海牛奶集团董事长、总裁以来,便果断确立了“以畜牧业为主业,食品连锁、畜牧机械为配套业,商业房产、商贸、对外投资为支撑业的集团型多元化的产业格局”的经营思路,他带领公司员工进行“二次创业”, 盘活了曾经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主的困难壳体企业,取得丰硕成果。截止2012年底,牛奶集团总额达到56.3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3.96亿元,实现利润2.50亿元,分别是二次创业之初的14.2倍和10.4倍。
在他的引领下,上海牛奶集团这一老字号国企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事实表明,沈伟平不仅当好了这个“牛老板”,而且当的风生水起;牛奶集团这艘大船,在舵手沈伟平的指引下,正快速、平稳向前航行。
7. 大船集团副总经理
中国最大的造船厂和港口分别是大连造船厂和上海港。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为“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2005年12月9日,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余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作为世界著名港口,2013年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荣获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世界纪录。
8. 大船集团副总
随着巨型船体缓缓进入长江,载重量达13800吨的“重庆造”化学品专用船在重庆涪陵完成下水作业。
“这是有史以来重庆建造的吨位最大的船舶。”川东船舶重工副总经理陈光表示,该船是在传统船型基础上经优化升级后,具备绿色、智能、环保等科技元素为一体的新一代高端不锈钢化学品船。
重庆市涪陵区副区长席红表示,川东船舶重工是中国船舶集团在西南地区唯一的船舶总装企业,是重庆市船舶建造行业领军企业。下水船舶是近年来重庆单笔合同金额最大的船舶海工类外贸订单,有望在业内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
2020年2月,川东船舶重工与上海中远海运公司网签13800载重吨不锈钢化学品船建造合同。在13800吨不锈钢化学品船首制船下水同时,8000吨不锈钢化学品船也顺利开工,这也是川东船舶重工与上海中远海运签订的第二艘8000吨不锈钢化学品船。
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川东船舶重工2005年开工建造第一艘不锈钢化学品船,先后为多个国家建造了特种化学品船50多艘,是国内建造中小型特种化学品船的龙头企业之一。
陈光表示,与中远海运签订的系列订单,也标志着川东船舶重工重回化学品船舶业务,下一步将继续聚焦主业,积极开拓市场。
重庆市涪陵区2020年获批国家级船舶海工类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近年来,涪陵区以打造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支点为目标,在研发创新、国际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基地企业产业政策支持,助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培育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9. 大船重工董事长简介
1、中国三大造船厂是大连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广州造船厂。
2、大连造船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资产817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之一,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大船集团是国内最早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和出口船舶的企业,是国内唯一拥有从千吨级、1万吨级、3-10万吨级直至三十万吨级各级船舶专用建造设施的船厂,可以满足从驳船、拖船、渔船、军船到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滚装船等各类别船舶,以及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各类海洋工程装备的全系列建造需求。先后为国内外用户设计建造各种船舶3000余艘。
3、上海江南造船厂:指长兴岛造船厂,全称上海江南长兴造船厂,隶属于上海江南造船集团(简称中船集团),前身是上海江南造船厂,于2008年6月3日正式告别故土乔迁长兴岛。年造船生产能力450万吨,共有3条造船生产线。它是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
4、广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简称广船)成立于1954年8月1日。1971年4月28日,第一艘南海“051”型战舰建成下水。1972年11月、1973年1月,“051”型1号舰先后在广州珠江口和湛江南海海域航行10个航次,总计航程2831海里,进行了各种项目试验。1974年6月30日,“051”型1号舰(舰身舷号160)在广州造船厂正式建造完工,交付海军南海舰队服役。至1987年,广州造船厂共建造了5艘“051”型驱逐舰。“051”导弹驱逐舰的制造,标志着广州造船工业技术和国防工业已具备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生产水平。
10. 大船集团总经理
1868年1月,也就是白星公司破产之后大约四个月后,一位名为托马斯·亨利·伊斯梅的富豪,用1000英镑的价格从银行手中将其买下。此人来自于一个船商世家,岳丈也是圈子中的人,对于北大西洋的航运生意,早就有意介入。
用1000英镑买下一个破产公司,看似便宜,实则不然。航运公司靠的是船,1000英镑只是买来一个空壳,所需船只还要另外花钱购入,且当时蒸汽轮船已成标配,白星公司原有的帆船队伍只有淘汰。
这番更新换代的成本,可有些高昂,高昂到让伊斯梅必须要谨慎行事。这种谨慎首先就体现在造船商的选择上。
在一次去酒吧打台球的过程中,伊斯梅认识了一位富商,这位富商对投资白星公司颇有兴趣,但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白星公司此后的船只,都必须由他侄子的造船厂来建造。
这家成立于1861年的造船厂,名为哈兰德&沃尔夫(Harland & Wolff)。此厂虽然历史不长,但技术方面比较先进,又有富商大笔投资,不缺钱的情况下比较注重品质。
伊斯梅权衡再三,决定与之合作。但他提出一项附加条件,那就是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此后只能为白星公司建造船只,同时船价也要相比于市场价有一定的折扣。
强强联手之下,白星公司再度现身江湖。1871年,第一条新造客船投入使用,开始横跨大西洋的旅程。此船号为“海洋”,采用蒸汽机与船帆并存的混合动力模式,能带1160余名乘客。
来自于上层社会的伊斯梅,特别注重船上的设施,主打“豪华”牌。头等舱基本上都有自来水供应,还有电铃,随时都可用来唤人上门服务。普通舱没有自来水和电铃,被分作两段,单身男性集中住于前部,已婚夫妇和单身女性住在后部。
相比于当时那些乱糟糟将乘客挤在一起的轮船,“海洋”号在当时是那样的舒适,而且还很经济,以至于当时报章将其描绘为“帝国游轮”。
这种经济而舒适的客船,服务的对象是移民。白星公司复活之际,正值旧大陆向新大陆移民的高峰。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欧洲去往美国的移民总数接近千万,其中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都是坐白星公司的船去了美国。这是包括卡纳德公司在内的诸多航运公司都望尘莫及的一个数字。
作为当时最大的“移民运输企业”,白星公司的成功有着必然的道理,那就是伊斯梅确立的舒适与经济原则。
像卡纳德公司那样的巨头,注重速度,忽视乘客。怎奈以当时的技术,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结果是卡纳德公司的船只可能比白星公司的船只快一至两天到达美国,一路上的旅行体验却是糟糕透顶。
白星公司的船虽然慢一点,也慢不到哪儿去,一路上却不那么受罪。为了加强这一原则,伊斯梅还强化船员管理,要他们同时扮演水手与酒店服务员的角色,给乘客以尽可能多的满足之感。
欧洲移民十分欢迎白星公司,经济而又舒适的白星客船,出没于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到意大利的几乎整个欧洲沿海地带,运走一批又一批移民。
许多美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当年就是乘坐白星公司的客船来到了这片陌生土地,比如那位很有神秘色彩的“疯狂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白星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成长为一家与卡纳德公司不相上下的北大西洋航运巨头,旗下不断有新锐大船加入,船队规模十分可观。
可是,不久,白星公司就遇上了转折点,是一次比“泰勒”号要严重得多的海难。
蹒跚巨人
“泰坦尼克”之意,乃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此船排水量达5.2万余吨,长近270米,宽近30米,高近30米,有十层甲板,是当时全球最大船只。与之对比,同时代最大战舰也不到3万吨的排水量。
这种大船还不止一艘,白星公司一下单就是三艘,分别名为“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巨人”号。
第一艘船开始建造的时间是1908年12月16日。白星公司之所以要下此血本,乃是为了对抗卡纳德公司两艘新建成的高速大船:“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尼塔尼亚”号。
话说19世纪末,德国、美国开始崛起,对英国霸权构成全方位挑战,航运业也不例外。一大波德、美航运公司,开始与英国航运公司展开激烈竞争。
曾长期为卡纳德公司所垄断的“蓝飘带”奖,也随着这种竞争开始易手。美国摩根财团更是建立起来一个国际商业海运公司,将白星公司在内的诸多航运企业收归旗下,图谋掌控海洋。
为了应对这种有力的竞争,1902年,英国政府拿出15万英镑的年度补贴,以及250万的低息贷款,用以资助卡纳德公司建造两艘史无前例的大船,排水量接近4.5万吨的“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尼塔尼亚”号。这两艘大船不仅航速很高,而且一改卡纳德公司旧貌,配备了许多豪华设施。
白星公司闻讯后十分着急,在摩根财团强势资助之下,下单给船厂,称要设计建造比那两个“尼亚”还要牛的大船,“泰坦尼克”三姐妹应运而生。
为了尽快投入使用,压过卡纳德公司的风头,白星公司再次走入了当年“泰勒”号的错误之路——压缩工期、偷工减料、盲目采用新技术。
此时白星公司的老总,是伊斯梅之子布鲁斯。他在建造过程中,致力于追求奢华,同时一再降低安全底线。如在他的强势干扰之下,“泰坦尼克”三姐妹救生艇的数量,从原设计的48艘削减到了官方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20艘,减去了二分之一还要多,以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布置舞厅一类的奢华设施。
与此同时,伊斯梅亲自挑选了精兵强将,组成接近九百人的庞大船员队伍,自己也亲自上阵,坐镇“泰坦尼克”号,指挥此船做处女之航。
1912年4月10日上午,“泰坦尼克”号带着三千余人,缓缓驶离英国南安普顿,航向纽约。最初的航行十分正常,当天傍晚时分到达法国瑟堡,第二天中午到达爱尔兰皇后镇,然后驶入北大西洋。
为了造成更大的轰动,伊斯梅决定再来一个锦上添花,他要用这次航行来赢一个“蓝飘带”奖!于是,在他的命令下,“泰坦尼克”号从进入北大西洋开始,就加速到了23节左右。
彼时北大西洋已过隆冬时节,海上一片风平浪静,殊不知暗夜之中,却有一座巨大冰山正在逼近。4月14日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开始沉没。
若当时按照原设计配齐48艘救生艇的话,那么运走船上三千余人并非难事,问题是为了搞舞厅,现在实际只有20艘,至多能带走一半的人。
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遇难乘客多达1500余名,其中多有妇孺老弱。
“泰坦尼克”号的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后在沉船灾难中殉职。
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如同他的那些海军同行一样,没有逃生,而是与船同沉。他是白星公司最卓越的船长之一,为这家公司服务超过30年,获得了英国海军的荣誉军衔,坊间传闻,他原本打算完成“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之后,便退休还乡。
坐镇于船上的伊斯梅,当时的行踪则成为了一个谜。据他自己所言,他一直在船上待到最后一刻,目睹“泰坦尼克”号缓缓沉入冰海之中,方才与一位头等舱的富豪卡特尔跳上一艘微型救生艇,逃了出来。
1912年,最先赶到“泰坦尼克”号沉船事发地搭救幸存者的“卡帕西亚号”邮轮。
讽刺的是,包括伊斯梅在内的许多逃生者,竟是被路过的卡纳德公司“卡帕西亚”(Carpathia)号所救。四天之后,伊斯梅到达纽约,很快就受到美国政府的传唤,接受事故责任的调查。英美报界纷纷抨击、声讨伊斯梅及白星公司。
回国之后,伊斯梅又经历了英国政府的调查。虽然这些调查都没有将他送入监牢,却让他名誉尽毁,以至于事业也尽毁。一片骂声之下,伊斯梅长期躲在爱尔兰的一处别墅中,不敢露面。他后来患上糖尿病,被截去右腿,在病痛和懊悔中死去,颇为凄凉。
白星公司,也在经历此难之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了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