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重工业(我国重工业发展历程)

2022-12-08 07:27 点击:114 编辑:邮轮网

1. 我国重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2月,原重工业部就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决定建设山东氧化铝厂、抚顺电解铝厂和吉林炭素厂,并被列为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

1950年在山东张店开始建设新中国第 一个氧化铝厂,即山东铝厂(501厂);1952年在山东淄博开始建设新中国第 一个铝土矿,即山东淄博铝土矿,1954年建成投产,开采出了新中国第 一批铝土矿、生产出了第 一批氧化铝。当年中国氧化铝产量为2.66万吨。建设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开发了碱石灰烧结法工艺,发明并应用了石灰法回收铝酸钠溶液中镓的技术,使我国镓产量在1958年达到4.3吨,成为当时世界上zui大的镓生产国。

2. 我国重工业的发展

一五计划时的重工业有以下特点。一五时期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军事工业,交通工业,矿产工业上。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投资兴建了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沈阳机械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大规模的军工企业。

我国还投资兴建了抚顺煤矿,鞍山铁矿,本溪钢铁公司。

3. 重工业的成就

1952年到195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我认为原因主要有,1、建国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劳动热情高涨。

2、所有制的变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3、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4、国家政策的行之有效。我就想到这几条,当然这要看这道题的分值,因为答题必须借助分值来确定答题点。

4. 重工业发展时期

侧重点: 民国初年,以轻工业为主。

一五期间,以重工业为主。原因: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力量薄弱,帝国主义垄断重工业;一五期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5. 我国重工业发展历程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在中共的领导下掀开了新的篇章。

此时的新中国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局面。

在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其中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的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第三十五条“关于工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

这是马上就要成立的新政权为中国规划未来的工业蓝图,一个伟大而又强盛的工业化国家是唯一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定是要全面地借鉴和学习苏联模式。

早在1926年,斯大林就阐述了重工业有限的战略必要性“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生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就不可能保持经济的独立,就等于让自己的国家隶属于世界资本。”

只有摆脱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和控制,才能正真称为国家独立。而摆脱的方法就是发展重工业。

只有重工业才能供给中国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最新设备,只有重工业才能给农业带来各种农业机械设备没并最终能帮助数亿农民脱离贫困状态。

周总理说过“如果工业部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能不能有依赖心理呢?比如依赖苏联搞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我们高清工业,这样行不行呢?我看不行。”

156项工程——中国工业的起点

1950年,中苏签订了由苏联供应中国各类工业设备的协议。

1953年,中苏又签订了由苏联援助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协定。协定中苏联不仅帮助新中国建设工业项目,还给予技术援助,培训中方的技术人员,并派遣大量苏联专家帮助指导新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4年,中苏签订了苏联给予新中国5.2亿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

1954年,中央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的8人工作小组,由陈云担任组长,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编制详细的一五计划草案。

1955年7月30日,人大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提交的一五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有着关至关重要的关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建设是新中国的五年计划的核心。

也就是说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离不开苏联的全力支持和帮助,苏联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大的援助,是因为那一场二战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毛主席的力排众议,离不开彭总的临危挂帅,硬刚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更离不开那些最可爱的人,百万志愿军战士。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新中国带来苏联答应的工业援助。这是一个全套的工业体系,中国的工业化就是从这156个工程中开始建立起来的,它让中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蜕变”。

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两国之间转移全套工业体系”。

没错就是全套工业体系,它包括低端、中端、高端的整个工业体系,包括钢铁、煤炭、电力、石油、汽车、造船、飞机、生物制药等全方位的,甚至把原子弹的草图都给了我们。

今天,我们熟悉的很多企业都前身都是苏联“援建”的,比如鞍钢、本钢、沈飞、成飞、长春一汽、北京战略火箭、华北制药、岳阳林纸、武钢、武汉长江大桥等等。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1949年在美国的强烈提议下,由美英法德、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亚等17个国家秘密成立了一个叫做“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组织,简称“巴统”。

这个组织的宗旨就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

这个组织一直到1994年才解散。

仅仅过了两年,美国封锁中国之心不死,1996年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在奥地利维也纳又签署了一份协议“瓦森纳协定”。这就是一个“巴统”的升级版。

瓦森纳协定包括了两份控制清单:

一份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先进材料、材料处理、电子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这9大类;

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军事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22类。

中国,毫无意外地在被禁运国家之列。请注意另一个细节,在这33个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国家中,俄罗斯位列其中。

在“巴统”的围堵封锁下,苏联的156项工程的援建,对于新中国启动全面工业化其意义影响深远,可以说中国的工业化就是建立在156项工程基础之上,就更体现出毛主席当年的高瞻远瞩。

156项工程填补了很多中国工业的空白,尤其是机械设备工厂的建立。除了苏联之外,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帮助。例如电子工业在一五期间确定了基础先行的方针,把发展元件工业放在优先位置。不仅有苏联援建的西南无线电器材厂,还有由民主德国援建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这就是毛主席当年采取的一边倒外交战略,靠向社会主义阵营,但保持独立自主的战略。

正是通过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才在争取到长期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的同时,争取到了苏联的极大的、尽管是有偿的援助,建设实施156个大型工业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具有相当的先进水平的。

正如陈云所说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诚意的。比方说,苏联造了两台机器,他们一台,我们一台。”

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高达66亿卢布的援助,相当于16.5亿美元(超过了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马歇尔计划”所提供的援助总金额14.5亿美元)。

另外,在苏联的带领下,东欧各国向中国提供的技术设备援助共计30.8亿卢布(7.7亿美元),中国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总共获得了大约24亿美元的工业化外来资本,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

在此期间,苏联和东欧国家到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达到8000余人,培养了中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7000多人。

蓬勃发展的工业

在长春第一汽车厂筹备建设之初,苏联承诺将比照斯大林汽车厂的规模援建长春一汽,斯大林汽车厂使用什么设备,长春一汽就使用什么设备,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样的水平,长春一汽就有什么样的水平。

长春一汽的设备80%由苏联提供,高精尖的关键设备,苏联相关机床厂首次承担设计和试制。苏联为此专门建设了相关实验车间,完成测试和调试,所有的设备验收合格后才被发往长春。

苏联先后还派了数百名专家前往中国,长春一汽从建厂到投产,这些苏联专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同时长春一汽还派了500余名实习生到苏联尼斯大林汽车厂学习,这些实习生最后都成为了长春一汽的技术骨干力量。

长春一汽作为苏联援建项目的一个典型代表,苏联方面不惜余力,几乎毫无保留地对长春一汽从设备到技术一一传授,那些苏联专家也怀着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忱,对长春一汽建设和技术传授,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厂举行奠基典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出席讲话:“我们应该把毛主席的号召,把汽车工厂对祖国的作用、祖国利益、祖国需要摆在最前面,把个人生活问题应该摆在最后面。”

这就是新中国工业为何能够快速发展的内核原因,所有人都甘于服从工作分配、组织调动,接受任何工作,每个人满腔热血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最前面,他们不怕流血不怕流汗,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不计个人得失,这种奉献精神深深烙印在了每个中国人身上。这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拼搏奋进的时代。

长春第一汽车厂是那个时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缩影,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一五计划耀眼夺目的成就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厂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5年开始建设的洛阳拖拉机厂,在1959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拖拉机的历史。

1956年,沈阳飞机厂试飞了新型喷气式飞机,中国成为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1956年,中国兵器工业生产出中型坦克发动机,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

1956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室,召集了全国各地的专家、技术工作者,开展了晶体管的研究工作,1957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锗合金晶体管。

1957年9月25日,中国人征服了万年天堑,在长江架起了第一座桥梁--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武汉长江大桥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中山路;线路全长1670米,主桥全长1156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总投资额为1.38亿人民币。

武汉长江大桥由我国桥梁工程师设计,用的是中国国钢铁、中国国机械设备、中国原材料、中国制造建成的。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奠定,大桥所需要的钢铁、机器、水泥、木料、电力及其他所需,是无法保证大桥施工的。而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工程师呕心沥血的创造发明,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付出了巨大心血。而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也是新中国工业化历程最好的说明。

这些创造奇迹突破历史的成就,也只是一五计划的一部分。

1949年全国钢产量仅有15.6万吨,到1957年全国钢产量跃升为535万吨,整整提升了34倍。

1949年至1957年,新中国的主要机械设备产量也是呈数十倍的增长。矿山设备、发电设备、风机、机床、滚动轴承.....这些机械设备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949年全国发电量43亿千瓦小时,到1957年跃升至193亿千瓦小时。正是提供发电设备的机械工业和其他重工业的连锁发展(尤其是原煤开采所需的矿山机械设备),使得发电量节节攀升,而不断攀升发电量又投入到了工业建设中,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工业史的辉煌起点,那一代人用肩膀扛起来属于他们一代人的担当,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他们为之付出了所有。

6. 中国重工发展

当然有前途。河柴重工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是国内唯一的轻型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的研制生产基地。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河柴集团、河南柴油机厂、国营第四0七厂),简称河柴重工,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属国家大型一类企业,是国内唯一的轻型高速大功率柴油机的研制生产基地,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河柴重工专业从事柴油机、气体机、柴油发电机组、气体发电机组等成套设备及零件制造、销售、服务。2011年河柴重工获得由国家科技部、海关总署等联合颁发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7. 我国重工业发展历程简述

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起步很早,在清朝末年就由日本的企业在此设厂,利用这里的煤、铁、石油资源,主要发展军工。日本在此一直经营到抗战结束,所以这里的基础工业设施比较完善,解放后,这里产出新中国第一桶石油,第一台机床,第一辆汽车等等。

现在形成了以大连,沈阳,哈尔滨,长春为轴线的东北工业基地。辐射有齐齐哈尔,大庆,吉林,鞍山,本溪等等工业城市。

辽宁主要以钢铁和机械重工业为支柱;吉林则是以汽车和新兴的生物医药为主,而黑龙江重在石油和煤炭工业。

另外东北也是中国主要的军工业基地

8. 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2、历史意义如下: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标志:以电器的广泛应用作为标志,电器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

2、历史意义如下: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

1、标志: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2、历史意义如下: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第三次次科技革命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2)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9. 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三年时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下面的这份时间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

并入京师大学堂)。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学堂,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以上这些当然不是完整的洋务运动内容,而仅是列举了一些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实际上当时小一点的厂矿企业还有不少。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机器制造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它成立时买轮船3艘,到1877年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

中国海军新式军舰“南琛”号

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组成,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多人,由淮军将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竣工,整个北洋海防体系的建设宣告完成。李鸿章得意地说:北洋海军“声势已壮……入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

10. 我国重工业发展历程思维导图

巴西 [读图识记]两大洋,南北两大地形,亚马孙河、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经度西经30—75,赤道、南回归线 ⑴ 国土面积广大的热带国家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 面积:世界上占有热带最大的国家,拉美、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 ⑵ 人口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白种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语,信仰天主教 ⑶ 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经济发展较快,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农业: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麦进口;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丰富,90%来自水电 ⑷ 城市:首都巴西利亚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罗,最大港口里约热内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现代重工2012年(现代重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上一篇:福宁重工懂事长(福宁港实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