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造船人(中国造船之父)

2022-12-06 18:51 点击:261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造船之父

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同志,生于1929年10月19日,湖南宁远县人,汉族,1951年1月参加工作,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9月退休。

他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造船科教研室主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黑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曾担任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

邓三瑞在船海科教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长期从事船海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海军舰船研制工作,先后承担潜艇结构、潜艇设计学、系统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他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被授予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他学术造诣精深,知识渊博,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他的“教师应当是火花,应当是春风”思想影响至深,他的教学理念广受推崇。

作为优秀科学家,邓三瑞一生“为船、为海、为国防”,主持、参与了若干船海领域的“共和国第一”,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

1956年,他参与制定了全国科技十二年发展规划的潜艇规划;1958年,领导主持新中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的设计与研制;1959年,领导主持我国潜艇首次自行设计的技术设计工作,其后担任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总体顾问,是我国潜艇事业的先行者。

20世纪70年代,他转入海军系统工程研究,著有《系统工程与控制导论》等著作;1984年,被联合国聘为海军军备竞赛研究专家组专家,进行全球海军军备竞赛咨询研究。

他与人合著的《海军军备竞赛》一书1985年由联合国出版,为这项研究做出的贡献受到联合国的赞誉,获得的报酬为哈船院购买大量原版的海军和船舶工业方面的专业书籍,余下的5000美元都悉数交给了学校;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辟了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方向,领导主持了我国第一台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是我国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开创者。

2. 中国造船史人物

历史上曾国潘最会造船

3. 中国造船名人

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名人荟萃之地,介绍几位福州人引以为傲的名人。

郭化若(1904—1995),福建福州市人,开国中将。

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生,参加过第二次东征,毕业后任炮兵第二队代队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后赴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军第二纵队代纵队长,红四军第二纵队参谋长,任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参谋处处长、第二局局长等职。

参加过赣南、闽西地区游击战争,参加文家市、长沙、吉安等战役战斗,参加过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抗战时期,曾任军委编译处处长,《八路军军政杂志》编委会委员,总参谋部第一局长、第四局局长,抗大第三分校校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八路军炮兵学校校长等职。

抗战期间,他都是在毛泽东身边,主要从事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了各战略区情况、起草各种作战文电,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创办与负责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要求机要科保存好毛泽东起草的文电稿,成为毛泽东的军事高参。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前敌指挥部指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委等职,

参与指挥鲁南战役,参加豫东、淮海和上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第八兵团政委,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

著有《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新教育教学法》、《军事辩证法》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图:郭化若

林遵(1905—1979),福建省福州市人,开国少将。

曾入烟台海军学校、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934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海军航海官,副舰长。1937—1939年赴德国学习海军潜水艇技术。回国后曾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永绥军舰代副舰长,第五游击布雷大队大队长,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国民革命军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等职。

1949年4月23日,率海防第舰队舰艇25艘、官兵1271人,在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参加解放军。同年9月,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学院副院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图:林遵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道光时期大臣,主张严禁鸦片,有“民族英雄”之誉。

沈葆桢,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之婿,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事业奠基人之一,民族英雄。

陈景润,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重大贡献,是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侯德榜,生于福建闽侯,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开拓者。

张钰哲,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

林徽因,祖籍福建福州,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还是诗人和作家。

图:林徽因

还有哪些福州名人请补充。【文:趣话历史那些事,欢迎关注】

4. 中国造船之父是哪位

邓三瑞在上世纪50年代以总设计师的身份主持研制了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

潜艇是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主要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袭击海岸设施和陆上重要目标,以及布雷、侦察等。

1954年6月,人民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宣告诞生,潜艇基本为国外购买并改装。

1958年,我国启动研制第一艘试验潜艇的设计。“当时我是哈军工唯一学过军事造船的。”邓三瑞回忆说。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国当时已经有了较为齐备的工业基础,众多高校、工厂都参与到潜艇研制中来。“当时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是按照舰船上的5个部门分类设置的5科。与造船专业配套的声呐、内燃机、电机专业都被我们吸纳进来。”邓三瑞回忆。

历经一年的坎坷,1959年底,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成功进行了水面、水下航行试验。然而,由于当时的外部客观因素,这型潜艇的试验工作没有得以继续。

1971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常规潜艇下水!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的人民海军潜艇部队已发展成为包括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在内的强大水下突击力量,数量和总吨位比初建时期增长了数十倍,并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潜艇水下高速、长航、突防、大深度布雷等训法战法得到检验。

5. 中国造船之父方

34岁,他投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事业。

46岁,他参与设计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下潜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64岁,他亲自登艇参与深潜试验,成为总设计师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世界第一人。也是在64岁,阔别家乡三十载,几乎与家人失联的他荣归故里,此时,父亲和二哥已经去世,高堂老母已93岁高龄。如今93岁的他,仍坚持到研究所工作,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 。一条道,走到“亮”“爸爸这辈子,就是一条道,走到‘亮’。”小女儿黄峻一语中的。出身于医生世家的黄旭华,原本是立志从医的。可是在日机的轰炸声中,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少年黄旭华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道路:“国家太弱就会任人欺凌、宰割!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造船,将来我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抵御外国的侵略。”

6. 中国造船之父是谁

对中国的舰船事业而言,杨槱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发光发热、照亮后学的老前辈。1917年10月17日,祖籍江苏的杨槱诞生于北京,不久之后,年幼的杨槱随家人南迁广州。

杨槱为中国潜艇等舰船工业发展贡献巨大

广州商旅发达、帆桨云集,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近代船舶工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给少年杨槱带来了对船舶的最初的直观感受。

而同时,列强军舰横行、国人挣扎度日,青年杨槱便坚定了“学造我们自己的大船”的想法。

高中二年级时,杨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广东造船简史》。

曾经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地方在英国

完成高中学业的杨槱,1935年的秋天远渡重洋,来到了当时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的英国,进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求学深造。

1940年3月,杨槱以优异的成绩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杨槱毅然决定回到正值抗战中最艰难时刻的中国,在当时内地的最大造船厂——民生机器厂担任副工程师,同时在同济大学、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内迁)等校任教。

1944年11月,杨槱应邀赴美国学习考察造船业,并在费城海军船厂监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等舰船,掌握了美国造船业的第一手资料。

杨槱二战中监造美军航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气象一新,杨槱也迎来了事业的新时期,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和造船系教授,大连造船厂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等职务。

198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名单揭晓,在造船业界仅有一人被增选为院士,他就是杨槱。

大半个世纪以来,他培养的学生在我国各大科研院所、造船厂、学校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成为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比如知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

正是因为有了杨槱院士和他的学生们以及千千万万造船人,我国舰船事业和海洋事业才日新月异、乘风破浪,从战舰都要去国外买,到新中国自行研制万吨轮船和导弹驱逐舰,再到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核潜艇、大型LNG船、油气平台、深潜器等无所不能

7. 中国造船大师

现在来盘点下南宋末年的七位抗元名将,看看都有谁吧:

TOP、7 姜才

姜才出生于濠州,乃是南宋末年名将;在公元1275年时,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

但此时由于谢太皇太后向元军投降,临安被破;故而陆秀夫、张世杰等于福州拥立赵昱即位,称端宗,并任命姜才为保康军承宣使,后与李庭芝率七千兵南下福建,阿术带领元军追击。宋军入泰州,元军四面围住,使使者招降之,姜才不从。阿术下令攻城,昼夜不辍,这时姜才恰值背疽发作,动弹不得。加上部将叛变,导致姜才被擒,实在可惜。

TOP、6 杜杲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宋宁宗嘉定年间以荫补起家,后入江、淮制置使幕府。在公元1219年时率军往援滁州,解金人之围,因此累官知安丰军。后于安丰之战及庐州之战中大败南下蒙古军。历任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使、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权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晚年以宝文阁学士致仕。

在对抗蒙古入侵时,杜杲设计了一种专用的平底船,来往于壕沟上,击杀蒙军的填壕沟士兵。除此之外,根据史料的记载,杜杲还发明了鹅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帮助守城,杜杲的儿子杜庶也发明了一种排杈木帮助守城。在当时,还有一种新发明的用木头撑开网罩在城墙上,以抵挡抛石器的进攻;可以说安丰之战集合了当时南宋守城技术、战法之大成,堪称经典。

TOP、5 张钰

张钰出生于凤州,18岁到合州新驻地钓鱼城参军,因多次建立战功,升为中军都统制,被人称为“四川虓将”。在公元1258年时,元兵攻入四川,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钓鱼城下;在公元1259年,保卫合州的战役正式打响,元合各道军队围攻合州,凡是攻城器具,无不精良。

张珏作为副将与主将王坚协守钓鱼城前后有九个月,多次打败蒙古军的进攻,最终蒙古大汗蒙哥受伤死在钓鱼山下后退兵;后王坚离开合州,因而张珏成为合州知州。张珏魁伟雄勇有谋略,善于用兵打仗,出奇兵设立埋伏,算谋从没有失策。在此后的时间里,张珏不仅严守钓鱼城,而且还屡派军队奇袭元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惜也是后来由于部将叛变,导致张钰被擒,在被押送的过程中,张珏解下弓弦在厕所中自缢,自尽殉国。

TOP、4 吕文德

吕文德出身平民,乃是淮南西路安丰军霍丘县人,早年被赵葵收入麾下,以抗击蒙古起家。他转战江淮、荆湖、四川各地前线达30多年,多次击退蒙军,取得骄人战绩,主要有寿春之战、解泗州之围、援鄂之勋、收复泸州等。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家族和同乡也得到提携。

但吕文德却与权臣贾似道相勾结,形成庞大的军事集团;但由于吕文德的能力卓绝,故而南宋朝廷对吕文德极为倚重,不仅让他建节两镇(保康军、宁武军),还封他为崇国公、卫国公。虽然吕文德有能力,但却非常贪婪,据说岳飞镇守京湖时定额30万兵力,贾似道镇守京湖时还剩20万,吕文德上任后,将这20万京湖兵力裁至7万,从而将30万定额的朝廷养兵之赋中的大部分攫为己有。就这样,吕文德死后还谥号“武忠”,关键是后来吕文德的家族除吕文信外集体投降蒙古,真是讽刺。

TOP、3 王坚

王坚为南阳邓州彭桥人,在公元1219年时,金国侵略军统帅完颜讹可入侵唐州、枣阳,宋荆鄂统孟宗政招募唐,邓,蔡三州壮士两万余人,号忠顺军,王坚即由此招募入忠顺军;后秘密潜入蒙古军造船之地,烧毁其船支二千余。自此崭露头角,成为南宋名将孟珙部下得力将领。蒙古军攻四川,王坚随孟珙入川御敌。

后在抗蒙总指挥余玠的率领下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广安等地击败蒙古军。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公元1258年,蒙哥汗亲率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坚守钓鱼城,多次击退蒙军。蒙哥派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为王坚所杀。蒙军攻打九月不下,蒙哥为旋风火炮受创而死。蒙军被迫撤退,史称钓鱼城之战。以功封宁远军节度使。后调任湖北安抚使等职,因遭贾似道排斥,改任和州知州兼管内安使,没过多久便郁愤而卒,死后谥“忠壮”。

TOP、2 余玠

余玠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一带,作长短句一首,投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后余玠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安丰相继战败蒙古军。在公元1241年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

在蜀时期,构筑山城防御体系,以抗击蒙古军。从公元1243年到公元1244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的蒙古军。余玠受任于南宋危难之际,竭力经营巴蜀,为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在公元1253年时,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暴卒于四川。

TOP、1 孟珙

孟珙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为岳飞部将。孟珙早年随父抗金,并参与灭金的蔡州之战。宋蒙战争爆发后,孟珙以一人之力统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的战事,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的杰出表现,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历史上得到这个称呼的只有两个人,还有一个就是二战时期德国的名帅曼施坦因。

关键是在多年的戎马倥偬中,孟珙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人在孟珙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很多都成为了南宋各战场上的顶梁柱。孟珙的几位兄弟自不必说,都是一时良将。比如王坚、刘整、高达、李庭芝等等,论阵容,孟家军丝毫不弱于岳飞的岳家军。当然,值得一说的还有南宋最后一位权相贾似道,也是孟珙推荐的。

8. 中国造船之父杨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新闻记者。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9. 造船工程之父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影响。

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

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之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

10. 中国船舶之父

答: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深潜试验在南海第一次成功。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黄旭华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93岁的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11. 中国造船之父是哪一位

彭士禄是英烈彭湃之子,中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上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研制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他在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设中,提出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设计、建造2台60万千瓦机组的方案。

彭士禄,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历任造船工业部、水电部副部长等高位,这次的采访对象有着非比寻常的背景和人生经历。会不会很难接近?会不会很难交流?办理完严格的来访登记手续,记者走进了戒备森严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大门。“抽烟吗?”“那我就不客气了。”在明亮简朴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和我们促膝而坐的,是一个发白如霜、戴着银色镜框眼镜,脚踩普通圆头黑布鞋,语带潮汕乡音,不时还发出爽朗笑声的“老头子”。记者原先的担忧霎时丢到九霄云外。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先生名叫彭士禄,核动力专家、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一生做了两件事:造核潜艇,建核电站“我今年80岁了,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一是建核电站。”彭老开门见山、言简意赅。1958年底,中国组建了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开始核动力装置预研。这一年,彭士禄刚好从前苏联学成回国,并被安排在北京的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59年,前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毛泽东主席豪迈地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深受鼓舞,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将核潜艇研制出来。成功之路是那样的崎岖、曲折。核科学人才奇缺,核潜艇资料空白。接着,又是3年经济困难。1962年,中央决定集中力量搞原子弹、导弹,核潜艇项目下马,只保留一个50多人的核动力研究室。这时的彭士禄已是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该室大多数人员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基本都不姓“核”。于是,彭士禄和几位留苏的同事当起老师,给他们开了反应堆物理等五门专业课。

两年后,这几十个外行全部成了核动力尖兵。“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粮食不够,挖野菜、白菜根来吃。研究室每月每人的办公费才5块钱,里头还包括出差费、笔墨纸张费。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条件艰苦卓绝,但全室士气高昂。彭士禄亲自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以及核动力装置的扩初和施工设计,亲自建立了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解决了核燃料元件结构型式和控制棒组合型式等重大技术关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5年3月,搁置多时的核潜艇项目重新启动。“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1970年7月18日,由基地副总工程师彭士禄主持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反应堆主机达到满功率指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核动力装置一次性成功运用于潜艇起到决定性的借鉴作用。同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只用了6年时间,中国就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继美、苏、英、法之后,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与“两弹一星”一样,核潜艇的成功研制,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幕幕早已深深刻写进了历史的丰碑。回首往事,彭老感慨万千:“作为科技人员,我们只知道,国家交给你的尖端工程,不睡觉,也要按时保质完成任务。”1973年起,彭士禄出任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随后任造船工业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位总设计师。期间,他指导和协调解决了核潜艇研制、生产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包括后续艇的研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彭士禄从军工转入民用领域。他先后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核工业部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在任秦山二期董事长期间,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针建设电站。干什么工作都要争当模范“干一行爱一行,责任心一定要强,必须专心致志做好本职工作。”彭士禄说到做到。1951年,彭士禄被选派留学前苏联。他先后在莫斯科动力学院等几个学校就读,均取得优异成绩,为报效祖国的核事业奠定坚实基础。“留学时,我从未在晚上12点前就寝过,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彭士禄清楚地记得,当时,苏联教授每教一节课,中方要另付80卢布的报酬。“80卢布啊!”彭老动情地用潮汕话说:“这是老阿妈用血汗钱叫儿崽上洋学堂呃,我们能不努力么?”延安岁月铸就争当模范的作风。1940年,彭士禄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中学,他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成为模范生。1942年,中央医院从学校调一批人当护士,彭士禄自告奋勇报了名。他每天给伤员病号端屎端尿,洗衣喂饭,不怕脏、不怕累,很快获得了模范护士的光荣称号。

由于彭士禄表现突出,1945年8月1日,他一入党即为正式党员,破例免去预备期,并很快当上党支部书记。30年后,已身为核潜艇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的彭士禄,忘我工作的精神依然不变。彭士禄患胃病20多年,但他总不舍得花点时间去看病。在一次现场调试的紧要关头,他终于支撑不住了,经诊断为急性胃穿孔。手术在工地现场紧急施行,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医生还发现,胃上还留有一个穿孔而自愈的疤痕。“彭拍板”,同事们背后喜欢这么亲昵地称呼彭士禄。“这个‘雅号’是研究核潜艇时得来的。”彭老风趣地解释,“研制核潜艇是从零开始的,事事都等到有十分把握再干,哪有可能?”在试验工作中,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拍板,另外三分困难和风险再努力想办法克服。“没困难,不冒风险,哪来的创新呢?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核反应模式堆安装出现公差的善后处理,押送核燃料元件等,有危险有困难,彭士禄总是冲在最前,但在名利面前,他却总是藏着、躲着。作为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常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他坚决不同意。说来难以置信,由于他经常在外忙碌,甚至被送到会场了,他还不知道自己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英烈之后,总给人感觉非同寻常。“我从没背过这个包袱,更不会以此自居。我只是一个普通党员,只是觉得做事情一定要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党。所以我从来都是与人无求、与世无争、助人为乐。什么茶都喝,什么烟都抽,什么酒都饮。烟酒茶不分家。”说到这,彭老爽朗地哈哈大笑。永远铭记可亲可敬的潮汕老百姓我虽是海丰人,但“童年时期,是潮汕人民哺育了我,我是吃百家饭、姓百家姓、穿百家衣长大的。他们对我比亲生子女还要好。有吃的先给我吃,自己挨饿却让我吃饱。有的为掩护我而坐牢,甚至失去了丈夫、儿子!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永远铭记这些可亲可敬的老百姓们!”说起家乡和父老乡亲,彭老不禁哽咽,泪光闪闪。

1928年,彭士禄3岁时,母亲蔡素屏(海丰县妇女协会执委)被反动派枪杀。第二年,时为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也在上海牺牲。残酷的反动派要斩草除根。乡亲们、地下党组织把彭士禄东掩西藏。6岁时,彭士禄被转移到了潮安,送到革命群众家里寄养,准备寻找机会转送中央苏区瑞金。在潮安,彭士禄两三个星期就换一个家,先后被20多户人家收养过。最后,他被送到红军队长陈永俊(后牺牲)家,由其母亲潘舜贞抚养。在这里,彭士禄一住一年多,是时间最长的一家,直到1933年7月被叛徒出卖,和姑妈一起被捕为止。岁月峥嵘,骨肉情深。潘姑妈家里很穷,以绣花为生。彭士禄记忆犹新:“只有过年时,才有鹅肉吃。姑妈叫我吃肉,却叫她7岁的亲生女儿啃骨头。”小士禄也很懂事,有了好吃的,一定要和小姐姐分着吃。潘姑妈坐了4年牢,到了1937年才被释放。彭士禄则先后被关押在潮安监狱和汕头石炮台监狱等处。

直到1936年,祖母周凤费劲周折才找到他,并设法把他认领出狱。1940年,周恩来总理派人把彭士禄接到延安。1951年,彭士禄去了前苏联读书。期间,通过潮安县政府,他终于联系到了姑妈。彭士禄让祖母专门把姑妈接到海丰,住了几个月。后来,彭士禄每月都给她寄钱。“潮汕的老百姓非常善良,这点影响我终生。”彭老饱含感情地说,“我一贯要求自己: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努力做好,否则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所以干什么事情,我都力争干得比较出色。这也与潮汕老百姓对我的熏陶是分不开的。”2005年11月,彭老迎来了八十“米寿”,并荣获“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他还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顾问。彭老已好几年没到过汕头了,但家乡的报纸他都有,他始终关注着汕头的每一步发展。“潮汕是一个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地方,也是一个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的地方。”彭老寄语情深,“近几年来,汕头的发展明显加快了,各个方面都建设得不错。只要继续坚持弘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汕头一定会越来越好。”彭老最后欣然题词:“以汕头为家。”

人物背景: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共十二大候补中央委员。1925年11月18日生于广东海丰。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195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并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80年代初,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写出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提出“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设计、建造2台60万千瓦机组的方案,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为表彰全军优秀总设计师颁发的《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造船订单哪里找(中国造船最大订单)
上一篇:江南造船有多少人(江南造船有多少人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