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泉州造船厂
斗尾港口经济区位于湄洲湾南岸泉州市惠安县东北部。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原来属于惠安行政区,就是原来肖厝经济开发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惠安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隔海峡与台湾相望。泉州船厂是我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选址在国家交通部规划建设的全国四大中转港之一的惠安县净峰镇斗尾港。这三个地方还算比较近!
2. 泉州造船技术
早在2001年,泉州就以“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案得到福建省政府同意并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预备清单。
20年来,泉州各方文物普查,考古发掘,精挑细选,立法保护,科学维修,规范整治,缜密论证,申报项目也是几易其名,终于将散落在1.1万平方公里上的众多明珠穿连成串,汇成一个主题: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申遗成功是对泉州这座城市及相关各方20年来辛苦努力的回报,泉州也无愧于这份沉甸甸的荣耀。
据了解,泉州共有94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44处;共有5个世界级、36个国家级“非遗”名录,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足以说明,这座城市的这段文明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宋元时期,泉州百业兴旺,金银铜铁,陶瓷茶业,齐头并进。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发达的港口设施,完善的海港管理体系,先进的水密隔舱造船技术,使得泉州一方面能“梯航万国”,远播文明;同时,能吸引八方宾客,“涨海声中万国商”。西方著名的航海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以及元代的汪大渊、明代的郑和等,均到过泉州,也都为当年世界第一大港的风采所折服。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更是对当年泉州即古刺桐港所倡导的“刺桐和平精神”的赞赏。到过泉州的游客,常惊讶于几百米长的涂门街,清净寺、关岳庙、府文庙相安共处,更有甚者,有的佛教寺院还容纳了印度教的神祇。其实,这只是当年这座东西方文化交汇交融的多元文化国际都市中,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包容和谐相处的一个缩影。
相较于公元15-17世纪“大航海时代”所带给世界各地的殖民体系与殖民文化,公元10-14世纪的海洋贸易更加追求公平、公正,作为当年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泉州讲究宽容、仁爱,有客自远方来,市舶司设宴接风;客商远行,则于九日山下祈风送福。在海洋贸易频繁往来的同时,古代中国文明、东南亚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地中海文明的交流互鉴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3. 福建泉州造船厂地址
在福建省福鼎市店下镇阮洋村
福建江南船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40.8859万平方米,其中陆域占地面积28.1093万平方米,海域面积12.7766万平方米,岸线长度1295平方米,并被列入福建省船舶工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福建江南船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拟建9.8万吨级、2万吨级船坞各1座,5万吨级船台1座,以及配套设施等。建成后该公司年造船能力为30万载重吨,年修船能力123艘,新增工业产值20亿元。该公司当前正建造300吨大型造船门吊1座,挖土方160万方,完成首期舾装码头建设、3.5万伏变电器安装和线路固定、厂区内的装焊平台与堆场,以及作业区的道路硬化等。目前,公司将承接12艘新船订单,进入试生产。福建江南船业有限公司在福鼎落地,使福建船舶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4. 泉州造船业
海上丝绸之路三大港口分别是指广州、泉州、宁波这三大港口。
第一就是广州,关于广州这个港口它可以说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经过两千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大港。在历史上,广州在3世纪30年代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并且它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海上交通这一优越条件,成为了中国贸易往来的发源地。
第二就是泉州,泉州是在元代时期的时候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大港。首先泉州主要是位于福建的南部,在它的东面是浩瀚的东海,它的北、西、南面是大山。除此之外,泉州这一代土地肥沃,物产比较丰富。在唐末五代的时候,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是相当大的规模了。而且它还与台湾海峡相接,拥有纯天然的良港。
第三就是宁波,对于宁波这一港口来说,它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的东南大港。它地处东海之滨,甬江也是比较宽阔,河床发育比较稳定,在它的内河航运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地方平坦富饶,港市地理条件也是相当的优越。
5. 福建泉州造船厂在哪里
法帝诗普是荷兰品牌。
Feadship法帝诗普,是由De Vries和Royal Van Lent两个家族合作经营的游艇制造公司,在Aalsmeer和Kaag拥有两个船厂,并且拥有一个游艇的设计和开发中心名为De Voogt造船工程公司。在现代游艇界,Feadship就是完美的代言词。
Feadship一开始吸引人们的原因是它的荷兰特色,其真实的造船本领也在不久后得到了人们的赏识。在1951年的纽约船展上,Feadship把很多船只横渡大西洋,送去参展,对Feadship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当时使用钢材来造船在美国是闻所未闻的,但是自从1930起就在荷兰有广泛地运用,于是Feaship的使用钢材来制船的方法征服了美国人。
此后,购买钢船和铝船的订单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Feadship在建船过程中停止了对木头的使用。这个举动导致了其企业成员的第一次减少,到了1966年,许多因素导致Feadship的成员减少到前文提到的造船业三大巨头,这三家公司从此合力为Feadship的未来而奋斗。
6. 福建泉州造船厂有哪些
先说结论,南宋临安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南宋的临安位于钱塘江的入海口处,这里的水资源十分的丰富,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就成为了南方地区的造创业中心,到了南宋中期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造船厂,造船厂的造船业,
7. 福建泉州造船厂有几家
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泽棋布,数千里海岸线绵延围绕。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和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举世闻名,当时的造船技术之高举世公认。其实,中国古代造船业的繁盛,明代并不是起点,据考古发现,目前已知的中国造船史不少于七千年。而从秦汉到明初的千余年时间内,我国造船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春秋战国
舟战推高古代造船技术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有力量以武力兼并他国,开拓疆土。据《左传》《国语》记载,楚、吴、越等国地处河流湖泊众多的南方,这些区域经常发生水战,这些诸侯国也大规模制造军舟运用于战争。
当时长江流域各国用于水上攻伐的战船图像,被战国初年的人们绘铸在青铜器上并保留下来。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镶错图像铜壶”和河南汲县发掘出的“水陆攻战铜鉴”,以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宴乐射猎铜壶”等,都形象逼真地绘画着春秋时期的战船图形,并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激烈的水战场面,嵌错铜壶描绘的两层甲战船,上层载水战士卒,挥戈射箭奋战。下层居划船水手,奋力挥划长桨,向敌船冲击。这是春秋时常见的战船。
自楚康王十一年到楚昭王十二年的66年间,楚国六次派出大批战舰向邻国发动大规模的水上战争,这已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造船实力。在楚国与吴国多次水上较量中,楚国胜多败少,表明楚国的战船已具有航速较高、性能较好、结构牢固、战用装置先进以及战斗能力强等优势。他们建造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多种类型。
吴国是一个以舟立国的方国,无论是保卫本土,还是向外开拓地盘,都必须借助大量舟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楚吴之间战争不断,吴国也因此大力建造舰船。吴王僚在位时建造的“艅艎”大舰,体形宽大,首尾高耸,是这一时期型制最大的水战指挥舰。阖闾掌政时期,在伍子胥的指导下,吴国也建造出“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舡”等战船。
吴国建造战船的技术先进之处,在于他们能根据各种战舰的不同用途,来设计其不同的大小、形制与长宽比例。
吴国勾践在位时,越国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造船工厂和专门从事伐木与造船的工匠。公元前494年,勾践败给夫差以后,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大计。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采取各种措施,振兴国家。其间,他深感于越国水师力量薄弱,吸取失败的教训,决心大造战船,加紧训练舟师习流(水军),以实现灭吴复仇的大志。
这一时期,舟师水军已成为流域各大国显示军事实力的重要武装力量。先进的造船技艺首先被用于军舟的建造之中,大型战舰往往被看作具有威慑力量的战略装备。水战的胜败,也往往与各国航运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所掌握的造船技术的先进程度有关。
秦汉时期
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朝至汉朝这段时期,我国古代传统的农、医、天、算等四大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和水师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时出现了我国造船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代的造船,继承和发展了巴蜀地区以及以前各诸侯国家发达的造船业。秦始皇非常重视航运业,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就开始筑弛道,整治全国各江河水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使水上交通四通八达;为统一和开发岭南地区,花了五年时间开凿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灵渠,它“深不数尺,广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由此可知秦代已能造载重50吨左右的船舶了。
1974年,考古人员在广州发掘出一处造船工场遗址。其中心有三个平行排的船台和一个木料加工场地。船台与滑道相结合,是由枕木、滑板和木墩组成的。木墩与滑板不固定,滑道宽距根据不同需要可宽可窄。
滑板上平置两行承受船体的木墩,共有13对,两两相对排列,高约1米,正好适应在船底进行钻孔、打钉、捻缝等工作需求。这种采用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的原理,已和现代船厂的船台、滑道下水的原理一致。从较大的二号船台推算,该工场可造宽6—8米,长30米,载重50—60吨的木船。
到了汉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冶铁、煮盐、丝绸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水运的需要和水师的强大,加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使造船业随之兴旺起来。《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二千余艘船的庞大海上船队。
《太平御览》说,汉武帝时有一种称为“豫章”的大船,船上有宫室。这段记载说明当时有些船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书中也提到,汉代的大船有好几层,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高的一层称“爵室”。汉代造的船不但体积大,而且种类多,仅战船就有“先登”(冲锋船)、“斥候”(侦察船)、“艨冲”(战舰)、“赤马”(快船)等等。
西汉时期,造船中心就有数十处之多。主要在长安,雒阳(今洛阳东)、巴蜀(今四川)、长沙、洞庭湖一带,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县一带)、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长江口附近的吴(今苏州市)、会稽(今绍兴市),还有福州、番禺(今广州市)等地。
当时已能按照不同需要,造出多种类型的客船、货船和战船。客、货船中有龙舟、酒肪、舸、艇、轻舟之分;战船中更有楼船、斗舰、艨、桥船、戈船、赤马、斥候之別。船舶建造趋于专业化,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我国的木帆船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那种在甲板上建数重楼的大楼船,船体雄伟坚固,能在海上抗风斗浪;帆、舵、锚等船用设备也已齐全。
这个时候出现了能使前侧风平衡的纵帆。这种我国独创的纵帆,性能优良,操作简便。
它的出现,在帆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使帆从只能顺风时使用的辅助地位,变为能适应不同风向,基本取代人力推进的主导地位,为船舶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唐宋元明
造船水平世界领先
充分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正因为有着高超的造船工艺,唐朝时沿海一带造船业发展迅速,有私营的世代造船的船厂,亦有官营的造船厂,技术工人分工细致,所有用料皆有政府部门组织。唐贞观年间,攻打高句丽,李世民派遣了几百艘战舰,数万士兵,这样规模的海战,没有强大的船舶制造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到了宋代,中国海船已能横渡大西洋,开辟了直达东非的航线。《宋书》记载了当时“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盛况。南宋时,仅海关税收即年达200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可以想象当时航海事业之兴盛。元代,泉州港成为最大的外贸中心,拥有海船多达1万5千多艘。指引船舶进出港口的六胜塔,至今还屹立在泉州海岸。
明代郑和于1405年首次远航“西洋”,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9年)早84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1497年)早92年,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早87年,比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早一百多年。郑和的确是世界大规模航海事业的先驱,他的成功表明,直到15世纪,中国的航海事业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考古的新发现和古书上的记载,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主要的造船场有南京龙江船场、淮南清江船场、山东北清河船场等,它们规模都很大。如龙江船场年产就超过200艘,它还以建造大型海船而著称。1957年在南京宝船场遗址出土一个全长11米以上的巨型舵杆,令人叹为观止。再如清江船场,有总部四处,分部82处,工匠3000多人,规模也甚为可观。
明朝造船工场有与之配套的手工业工场,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还有木材、桐漆、麻类等的堆放仓库。当时造船材料的验收,以及船只的修造和交付等,也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是有了这样雄厚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带领的船队规模就达到了200余艘,这些船根据规模、作用和载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而这种“宝船”在船队中就有60多艘,占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光是有庞大的船队还不足以在变化多测的海上航行,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是船队必需的。郑和船队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这在当时称为“牵星术”,能够非常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郑和的船队出海到达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很多岛屿,甚至有人推测美洲大陆也是明朝的船队最先发现的,直到现在东南亚的科伦坡博物馆还保管着当年明朝船队在这里拜访时,留下的纪念碑刻等大量物证。
8. 泉州 船厂
没武汉的话你们只能组装民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