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合材料在船舶上的应用研究
船舶(boats and ships),各种船只的总称。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
船舶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按各部分的作用和用途,可综合归纳为船体、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等三大部分。
船体是船舶的基本部分,可分为主体部分和上层建筑部分。主体部分一般指上甲板以下的部分,它是由船壳(船底及船侧)和上甲板围成的具有特定形状的空心体,是保证船舶具有所需浮力、航海性能和船体强度的关键部分。船体一般用于布置动力装置、装载货物、储存燃油和淡水,以及布置其他各种舱室。
为保障船体强度、提高船舶的抗沉性和布置各种舱室,通常设置若干强固的水密舱壁和内底,在主体内形成一定数量的水密舱,并根据需要加设中间甲板或平台,将主体水平分隔成若干层。
上层建筑位于上甲板以上,由左、右侧壁,前、后端壁和各层甲板围成,其内部主要用于布置各种用途的舱室,如工作舱室、生活舱室、贮藏舱室、仪器设备舱室等。上层建筑的大小、层楼和型式因船舶用途和尺度而异。
船舶动力装置包括:推进装置——主机经减速装置、传动轴系以驱动推进器(螺旋桨是主要的型式);为推进装置的运行服务的辅助机械设备和系统,如燃油泵、滑油泵、冷却水水泵、加热器、过滤器、冷却器等;船舶电站,它为船舶的甲板机械、机舱内的辅助机械和船上照明等提供电力 ;其他辅助机械和设备,如锅炉、压气机、船舶各系统的泵、起重机械设备、维修机床等。通常把主机(及锅炉)以外的机械统称为辅机。
2. 船舶制造材料
以前的船用螺旋桨,主要是以铜合金为主,尤其是以 镍铝青铜合金为主。随着技术发展,需要更大吨位更强动力的轮船,这时,以不锈钢为主的螺旋桨应运而生。尤其是马氏体型不锈钢:13Cr-1Ni-1Mo获得广泛应用。后续发展的更多型号不锈钢材料,对螺旋桨整体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并且,人们也没有停止对轮船螺旋桨用更新材料和性能的探索。
3.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技术
不是电子厂,它是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是我国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摇篮”。本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繁华市区,在上海市设有分部。
本中心由多学科﹑多专业的优秀人才组成,博士、硕士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0%以上,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专项津贴专家50余人,全国级劳模15人,国家级专家组成员50余人,多人获评国家特殊贡献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本中心下设有总体研究室(部)、专业研究室。建有电磁兼容性、声隐身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舰船电磁兼容技术、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以及50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连续多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本中心构筑了国内一流的舰船人才高地,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动态激励的职业发展通道,丰富的培训与教育机会,高品位文化与学术氛围,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热忱欢迎有志投身舰船研究事业的青年人才到我中心建功立业,谱写你人生的辉煌。
4. 船舶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非也。 铝合金“合”得更厉害一些,更细致一些,都到了分子原子层面上的结合。 复合材料“合”得粗糙一些,泥巴加稻草踩几脚和在一起也叫复合材料。 铝合金(有色金属结构材料): 铝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铝合金焊接结构件的需求日益增多,使铝合金的焊接性研究也随之深入。目前铝合金是应用最多的合金。 复合材料: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微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5. 复合材料在船舶上的应用研究现状
复合板一般分为:金属复合板,木材复合板,彩钢复合板,岩棉复合板等。
1、金属复合板是指在一层金属板上覆以另外一种金属板,以达到在不降低使用效果(防腐性能、机械强度等)的前提下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效果。复合方法通常有爆炸复合法,爆炸轧制复合、轧制复合等。复合材料可分为复合板、复合管、复合棒等。主要应用在防腐、压力容器制造,电建、石化、医药、轻工、汽车等行业。
2、木材复合板木材行业复合板是木板覆在另一块木板上,中间刷胶粘和3、彩钢复合板面板及底板与保温芯材通过粘结剂(或发泡)复合而成的保温复合维护板材。4、岩棉复合板是以玄武岩及其它天然矿石等为主要原料,岩棉板经高温熔融成纤,加入适量粘结剂,固化加工而制成的。岩棉板产品适用于工业设备、建筑、船舶的绝热、隔音等。
6. 复合材料在船舶上的应用研究报告
船舶(boats and ships),各种船只的总称。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船舶是一种主要在地理水中运行的人造交通工具。另外,民用船一般称为船,军用船称为舰,小型船称为艇或舟,其总称为舰船或船艇。内部主要包括容纳空间、支撑结构和排水结构,具有利用外在或自带能源的推进系统。
外型一般是利于克服流体阻力的流线性包络,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早期为木、竹、麻等自然材料,近代多是钢材以及铝、玻璃纤维、亚克力和各种复合材料。
7. 船舶工艺与材料
1。平焊位置拼板常用埋弧焊,埋弧焊焊接电流大,速度快,效率高,而且没有明弧,焊接质量也很好。埋弧焊不适用于全位置焊。
2。船体组装焊接多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CO2气保焊),CO2气保焊适合全位置焊,焊接速度快,效率很高,成本相对较低。
船体要求较高的多用药芯焊丝焊接,药芯焊丝焊接成本会稍高一点点,但焊接质量会好些。
8. 复合材料在船舶上的应用研究论文
早期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是应用在小型巡逻艇和登陆舰上。相对差的制造质量和船体刚度限制了船舶的长度不能超过15m,排水量不超过20t。近年来,随着复合材料设计、制备成本的降低,以及力学性能提高,复合材料开始在大型舰船,如猎雷艇和轻型护卫舰上得到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船舶的长度呈稳定的增加趋势,现在已有80—90m的全复合材料海军舰船。
美国是复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最先进,复合材料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国家,在船舶复合材料的应用方面,其规模和技术都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海军于1946年采用聚酯玻璃钢建成了交通艇,是世界上第一艘复合材料舰船,随后又制造了玻璃钢登陆艇、工作船等。
9. 船体复合材料
不同的航空母舰的船体钢板厚度是不同的。 同一艘航母的不同部位的厚度也是不同的。 比如尼米兹级航母飞行甲板由50毫米厚的钢板和复合装甲材料组成; 通道甲板的板厚14毫米左右; 机库甲板的板厚可达到38毫米; 其余各层甲板和平台板厚度为4 7毫米
10. 船舶材料论文
很多人说起材料都是劝退,但其实材料作为比较传统的工科专业,没有必要太过悲观。尤其是像上海交大这样的名校,同学们还是要有点自信啊。借着这个问题学姐给各位同学介绍一些上海交大材料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考研情况吧。
主要从专业实力、就业、考情数据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专业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属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在1952年就已设立。学院拥有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内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并在国内首批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被列为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QS材料学科排名升至第20位,连续十多年入围ESI 1‰学科。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A,排名第6。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数保持300人规模,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中85%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进修经历,正高级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占正高教师的比例近三分之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还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长江特聘学者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5名、上海市领军人才4名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人才。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到款科研经费10.2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1618篇,发表论文数全球排名第10名,论文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27名。学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97项,其中授权454项,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合作将1项,省部级科技奖25项。材料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学院学术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项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电等重大工程装备,解决了国家重要领域的关键性问题,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就业
上海交通大学公布了2020年的就业质量报告,报告的下载链接在这:
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公开网
可以看出材料学院的毕业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就业率也比较高。就业单位也有许多知名企业和研究所,比如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这样的好单位,如下是它的招聘需求。
材料相关的用人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待遇的话对于应届生也还是不错的。
另外还有很多大型国企对于材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是比较大的。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需求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招聘需求
中国广核集团招聘需求
可见对于材料方面的毕业生无论是去企业还是去研究单位,去处都是比较广泛的。尤其是有了研究生的学历以后无论是待遇还是发展前景相比本科学历来说都是更好的,所以同学们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不要太过自怨自艾,尤其是对于上交这种学校,就业前景肯定不会差的。
除了去企业的其实还有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而上交材料的背景对于以后的深造来说无疑是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和跳板,所以说上交的材料肯定是不愁出路的。
三、考情数据
讲完了专业实力和就业情况,我们再看看近几年上交材料的考研情况吧。
1、招生目录介绍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学硕,085600材料与化工是专硕。材料学院学硕因为研究方向较多,所以专业课选择较多,可以从804材料力学/827材料科学基础/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871塑性成形原理这四门中任选其一;材料学院专硕则只有827材料科学基础和871塑性成形原理二选一;化学学院材料专硕因为偏向于化学化工,所以专业课为839化工基础(含物化)。
可以看出上交的材料学院专业课还是给了同学们许多的选择,同学们可以参考自己本科所学以及个人兴趣来选择专业课。不过一般来说材料学院选择887材料科学基础的同学偏多,毕竟本科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容易得分。
初试专业课参考书目如下:
804材料力学:《材料力学》(第一版),单辉祖,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孙国钧、赵社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材料力学》,金忠谋,机械工业出版社;
827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版)胡赓祥、蔡珣、戎咏华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837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第三版,何曼君 张红东 陈维孝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高分子化学》第五版,潘祖仁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871塑性成形原理:《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董湘怀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39化工基础(含物化):《化工原理》(第三版)陈敏恒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化工原理》(第四版)陈敏恒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化工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黄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物理化学》(第五版) 胡英主编,高教出版社,2007年;《物理化学》,高丕英、李江波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物理化学习题精解与考研指导》,高丕英、李江波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复试线和录取分数线
可以看到复试的分数线还是比较低的,学硕复试线330分,专硕复试线335分,这个复试线在985高校中已经算是很低的了,这对于我们想要考研上名校的同学 们来说是十分友好。下面同学们也可以看看往年的复试线。
2021年的复试线明显较往年有所降低,因为上交招生人数少,学校太热门,导致很多同学不敢报考。 往年复试线基本也在340左右,最高也就是360多,相对来说确实不高。
看过复试线,我们再看看今年录取分数线。
可以看到2021年学硕和专硕的录取平均分都在360-370之间,而且学硕还没招满,确实挺香哈,考到370左右,上岸上交就比较稳了。下面是2021年录取名单,大家可以看看。
3.报录比
2021年报录比还没公布,看2016-2020年报录比,学硕报录比还是比较高的,低的年份在5-6左右,高的年份达到12-13;而专硕报录比偏低,基本上在3-4左右。所以专硕的竞争压力会小于学硕。
4.复试情况
学姐以2021年为例对上交复试内容和形式进行说明,2021年是线上复试。
复试满分200分,复试内容包括:
1、笔试(满分80分)
1)“个人兴趣和态度”问卷测试:时间45分钟
2)综合笔试:时间120分钟,主要考核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满分为80分
2、面试(满分120分)
1)外语口语和听力(满分为40分);
2)专业及综合素质(满分为80分),主要对考生学术背景、对专业的掌握程度、科研能力、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
拟录取规则:
1)按照“初试总成绩+复试总成绩”排序,根据志愿优先原则,并依据核定名额由高到低进行录取;
2)复试总成绩在120分以下(不含120分)者,不予录取。
11. 船舶新材料
哈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18日,注册地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258号船舶大厦16层1611号,法定代表人为柳友贵。
经营范围包括保温材料、减震降噪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防腐材料、船舶材料、船舶配套设备设计、研发、加工、组装、销售;船舶内装工程、保温工程及防腐工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哈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
企业类型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是民营企业不是国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