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沉船事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山”舰等49艘军舰被国民党政府调入长江内,以“洪卫京畿(南京)”。这些舰只大部分被日寇飞机和舰炮击沉,或自沉于江阴、马当等所谓“阴塞线”上。1938年秋,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担负从嘉鱼、新堤至武昌县金口镇江面的警戒及运输任务。当时,中山舰主、副炮已拆下装在岸边几个要塞上,1938年10月24日下午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舰长萨师俊等20余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经抢修无效,沉没在波涛之中。 “中山”舰悲壮地为国捐躯了,但它25年的非凡舰史,却永远令人难以忘怀。
2. 南京沉船事件始末
2015年6月1日深夜11点多,载有458人的“东方之星”从南京驶往重庆,6月1日晚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东方之星”客轮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该船于1994年建造,属于使用15年以上的客船,中间曾进行翻修,但尚未到达30年的客船强制报废年限。
3. 南京沉船事件2018年3月
长江客船翻沉事件
2015年6月1日晚,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东方之星”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省荆州市监利段水域发生翻沉。事发时客船上共有454人,其中旅客403人,船员46人,旅行社工作人员5人。旅客多为旅行社组织出游的老年人,其中有359名游客购买了旅游意外险,其中75岁以下保额10万元,超过75岁保额是5万元。截至6月12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442名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身份通过DNA比对确认,遗体全部移交事故善后处理组。沉船事件中12人生还。
8日下午,联合验收组经过两个小时的全面细致检查后确认清理完毕,各方代表分别在验收清单上签字。至此,“东方之星”现场排查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13日起搜救工作结束。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继续认真细致做好善后处理、事件调查等相关工作。
此前获救的“东方之星”号船长、轮机长已被控制并展开讯问。相关专家还将在船上搜寻工作完成后登船调查。专家将登船分别对船舱整体结构、气象条件以及周边水域水文条件进行调查,解答事发前是否有天气预警,为何有船选择抛锚而“东方之星”却选择续航等疑问。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中共涉及保险金额9252万元。
4. 南京沉船事件几位老汉游泳过江
应该是东方之星号客轮沉船。
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
沉船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部门、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干警、沿江省市等调集动员了大批专业搜救人员、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以及沿江地区群众,采取空中巡航、水面搜救、水下搜救、进舱搜救和全流域搜救相结合的方式,在事发地及下游水域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拉网式搜寻。
截至2015年6月13日,经有关各方反复核实、逐一确认,“东方之星”号客轮上共有454人,其中成功获救12人,遇难442人,全部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自此搜救工作结束。
2015年12月30日,长江沉船事故调查报告公布,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是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
5. 南京翻船事故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特大型铁路、公路双层两用桥梁,它始建于60年代初,建成于1968年。它开创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南京地处长江的下游。长江南京段江面宽阔,水深流急,地质情况复杂。据测量,这一地区江面最窄处为南京下关至浦口段,宽1100余米,其余都在1500多米以上。水深一般在15米至30米之间,最深处达到50米。而南京作为东南重镇,扼华东水陆交通要冲,在南京江面架设桥梁,连接南北交通,是人民群众多年来的愿望。1908年,南京至上海的沪宁铁路贯通。1911年,津浦铁路也建成通车。由于长江的阻隔,南来北往的旅客和货物都得在南京换乘船只过江。
南京铁路轮渡第一艘渡轮“飞虹”号
为了解决过江这一难题,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曾请法国桥梁专家到南京进行建桥的勘测设计,未有结果。1917年6月19日,孙中山在其用英文发表的《实业计划》一文中,规划了在南京长江下构筑过江隧道。但在当时条件下,这一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花10万美元,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达尔(J.A.L.Wadell)到南京进行考察。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察后,他得出了“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1933年,南京下关至浦口间的火车轮渡开通,但因受天气条件的限制,火车过江仍十分不便。1936年,国民政府又想在此建桥,但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作罢。抗战期间,南京沦陷,日军出于侵略掠夺的需要,一度计划在下关至浦口之间挖过江隧道,最后也没能实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有过建桥的设想,终因内战再起而落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沪铁路因长江渡轮而卡“脖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南京解放时,轮渡设备陈旧,栈桥岌岌可危,过渡实行双轮航行,每日约20渡,过300多辆货车,而且实行三不渡(客车不渡,夜间不渡,刮大风、下雾天不渡)。1958年起,开始三轮航行,每日提高到100渡左右,单向日渡1500车,年运量1400万吨,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北方开往苏、沪、浙、赣、闽诸省市的货车大多被迫绕道京广线。
1967年,航行于南京下关与浦口间的火车轮渡,远处为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党中央做出了在长江中下游重点地区架设桥梁,连接京广、京沪铁道线,贯通我国南北铁路交通的重大决策。首先选定在武汉地区架设大桥,解决京广线问题。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铁道部为此专门成立了大桥工程局。与此同时,大桥工程局为建造南京长江大桥,解决京沪线问题收集资料,开始酝酿。
次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程进入后期,南京长江大桥桥址的选择、地质勘探、测量和初步设计便立即进行。负责南京长江大桥初步勘测设计工作的是铁道部大桥设计事务所的一级工程师胡竟铭。胡竟铭是安徽滁州人,年轻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学习,获交通工程学硕士学位,后在美国桥梁公司、建筑公司任职,参加过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部分设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10多座大型桥梁的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6年5月,胡竟铭率两个勘探队和一个设计组来到南京,收集、整理南京地区的水文、地质、气象、航运等资料,对长江南京段进行实地勘探。当年底完成草测工作。
1957年8月,编就《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意见书》提出南京地区三处地点作为桥址候选,即下三山、煤炭港和宝塔桥,并倾向于下关宝塔桥。因此处位于长江窄口的出口处,水势平稳,流向顺直,河床变化不大。在此建桥,可使南京车站与浦口车站之间的线路最短,离市区也仅两公里,位置适中。《意见书》建议南京大桥像武汉大桥一样,修建双层桥面,上层为四车道公路,下层为双线铁道。铁道部邀请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对《意见书》进行了研究,原则同意《意见书》的意见。
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国家决定再在长江上的南京、芜湖、宜都三地建三座大桥。为统一建桥事宜,铁道部决定将大桥设计事务所合并到大桥工程局。大桥工程局随即组成一个筹备小组,先进驻南京。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
按照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速度和经验,铁道部要求两年半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大桥工程局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组,以王序森为组长,到南京先绘出大桥草图。同时,组织力量进行勘测,邀请工程地质研究所专家谷德振主持初步设计勘探,在桥址江面钻孔获取资料。
1958年10月,应苏联运输工程部的邀请,铁道部派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局总工程师梅旸春等人去苏联考察,学习他们建设桥梁的经验和技术,并研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问题。因苏方对建设这样的大型桥梁也缺少经验,研讨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由于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复杂,难度很大,而中央又决定不聘请外国专家指导施工,为此,铁道部决定发动全国有关方面共同攻克难关。
1958年10月,铁道部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协作会议;当年12月和次年5月,又分别在武汉、南京召开了第二、第三次技术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建桥工人代表数百人。与会者对南京长江大桥设计中的有关难点问题,如大桥的梁式、跨长、桥墩基础等进行了反复研讨,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
大桥工程局还成立了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由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李国豪任主任委员,对建桥的技术问题进行把关。
经过多次讨论,专家、学者基本同意了大桥工程局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是在胡竟铭主持起草的《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设计人员辛勤工作而完成的。整个设计工作由梅旸春主持,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参加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主要设计人员有王序森(主持大桥正桥钢梁设计),曹桢(主持大桥现场设计),王伟民、周璞(负责引桥和桥头堡的设计)等人。设计工作得到了同济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的大力支持。
1959年1月,大桥工程局设计组完成初步设计文件,同时提供了比较方案资料,上报铁道部。不久,开始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定测工作。6月,定测工作完成。9月,铁道部完成了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大桥工程局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了修改,于年底再报铁道部。1960年6月,大桥工程局又将编就的技术设计文件报铁道部,9月,铁道部报国家计委审批。1961年4月,国家计委批复。后来在施工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进行了变更。
南京长江大桥示意图(1959年5月)
南京大桥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经参考国内外的建桥经验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
在设计的同时,大桥的施工准备也紧张地进行着。由于大桥建在南京,作为所在地的江苏省南京市对建桥有着极大的热情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对建桥一事作了多次研究,决定全力支持建桥工作。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江苏省省长惠浴宇任主任委员,南京市市长彭冲、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江苏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王冶平等人任副主任委员。
1959年5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党委从武汉迁来南京,直属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施工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负责,为了协调施工单位和地方的工作,1959年11月15日,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彭敏任总指挥。1960年7月,彭敏工作调动,大桥总指挥由大桥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宋次中接任。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也陆续来到南京。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原在江苏邳县大运河上建桥,完工后于1959年初来南京。第四桥梁工程处于1959年10月从重庆迁来南京。
从1959年夏天起开始进行征地、拆迁。到1960年春季,征地、拆迁工作全部完成,共征地59万平方米(其中永久用地25.5万平方米,施工用地33.5万平方米),迁移人口6000多人,拆迁房屋2000多间。
与此同时,施工单位在长江南北两岸进行试桩,修建试验墩,以积累经验和施工资料。
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草案,而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是列入计划之中的。彭敏带着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方案和有关图表,到会场向中央委员们做了汇报,最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第一个钢围笼下沉成功。图为庆祝会现场。
1960年1月,在各项准备工作大体就绪之后,9号桥墩钢围笼浮运下水,正式宣告南京长江大桥开工。
周总理多次指示,关心大桥建设
桥墩施工现场
按照设计方案,南京长江大桥分长江上正桥和南北两岸的引桥两部分,其中江中正桥全长为1576米,共有9个桥墩。参加施工的大桥工程局二处负责5号至9号墩的施工(江南部分),大桥工程局四处负责1号至4号墩的施工(江北部分),施工人员7000多人,最多时达1万余人。
大桥开工后不久,就遇到两大困难,一是碰上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二是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撕毁供货合同。
国家原计划在长江上同时建造南京、宜都、芜湖三座大桥,因当时国力有限,而连接津浦、沪宁铁路线又迫在眉睫,故决定先上南京长江大桥。谁知大桥刚开工,即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遭到严重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许多重大建设项目因资金不足停建、缓建,这一情况也影响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国家拨付的建桥资金减少到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这只能维持一般的开支。为了克服困难,中央决定凡是1958年后招收的新工人一律精简,当时大桥工程局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招收了一大批新工人,并订购了100多台(套)大型施工设备。如果按规定新工人精简,设备也得退货,大桥的工程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为此,铁道部特地向国务院请示,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作为特殊情况,保留了大桥工地的绝大部分新工人,设备不退,保证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正常施工。
技术人员在研究如何提高钢材质量
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跨度长达160米,又是公路、铁路两用桥,制造钢梁所需的高强度合金钢我国不能生产,只能向苏联订购。1960年,我国向苏联订购了1.399万吨高强度合金钢,但钢材到货后发现一部分不合格,不能使用。以后苏联又拒绝供货。在此情况下,中国人民决心走自力更生的道路,1961年下半年,国家决定南京长江大桥所需钢材不再进口,改用国产同性能的钢材。国务院指定鞍山钢铁公司试制钢材,由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厂承制钢梁。鞍山钢铁公司经反复试制,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63年正式生产低合金锰桥梁钢共1.4万吨。
1966年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又遭困难。当时江中的9个桥墩刚刚露出水面,正准备进行钢梁架设,因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开始上马,国家的资金、原材料供应紧张。而此时由于国际形势紧张,国内正在加强战备,有人提出如果战争爆发,南京长江大桥就会首先挨炸。南京长江大桥面临着是停工缓建还是继续完工的抉择。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和副部长彭敏来南京进行调查。经与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才千等研究,确定了“简化、快通、耐用,准备挨炸,炸了再修”的原则。最后,周恩来总理批示:不停工,继续架设钢梁使铁路通车,公路及附属工程从简,尽量压缩投资。这才使得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得以继续。
南京长江大桥钢梁架设场景
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来自外界的困难和干扰外,还要战胜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要算战胜1964年秋季的洪水。
那年秋季长江汛期特别长,流水急,洪峰一个接着一个。9月18日,正在施工的5号桥墩悬浮沉井在入水达14.2米深度时,沉井导向船的边锚绳突然被湍急的江水崩断,自重达6000吨的沉井在激流中不断晃动,最大摆幅达到30米。10天后,4号桥墩的沉井锚绳也被崩断,沉井的晃动最大摆幅达到60米。这两个沉井只靠和导向船之间的前主锚与后尾锚相系,如主锚再被崩断,沉井和导向船就会倾覆江中,整个大桥就有被毁灭的危险。为了战胜这一突如其来的险情,全体建桥工人紧急动员起来,进行抢险。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加固钢缆,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取得了抢险的胜利。抢险工作还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上海、沈阳派专车送来加粗的钢缆,江苏省、南京市、武汉长江航运局派出了拖轮,中央还急调海军送来抢险物资。
1968年,工人在铺设南京长江大桥路面。
在大桥的建设后期,正逢“文化大革命”,南京出现了混乱的局势,建桥工地也不能幸免。绝大多数工人、技术人员顶住了压力,坚守岗位。国务院又及时地对大桥实行了军管,成立了“抓革命、促生产”小组,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建成后的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宣传画(1973年)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努力,1967年8月16日,南京长江大桥钢梁合龙。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通车。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
6. 南京沉船事件一孩子正好躲在了有氧气的地方获救了
抗日70周年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我国首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式。本次大阅兵是新中国历史上第十五次大阅兵,也是中国首次在10月1日国庆节以外的日子举行阅兵式。
此次阅兵组织50个方(梯)队,首次组织抗战老同志方队参阅,首次安排将军担任领队受阅,首次邀请外军方队参加阅兵,首次组建解放军合唱团。
30位外国领导人列席,15个国家的100多位国际友人共襄盛典。
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 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的屠呦呦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2015年12月11日,屠呦呦接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互联网+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成为助力经济、促进改革、惠及民生的重要方式,更多传统行业通过O2O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第二个地球
2015年7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发现一个外 行星——开普勒-452b,直径是地球的1.6倍,地球相似指数(ESI)为0.83,位于距离地球1400光年的天鹅座。
这是2015年为止发现的首个围绕着与太阳同类型恒星旋转且与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被称为地球2.0,“地球的表哥”。
冬奥会申办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 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
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共设15个大项,102小项。北京将承办所有冰上项目,北京市的延庆县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将承办所有的雪上项目。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也是继1952年挪威的奥斯陆之后时隔整整70年后第二个举办冬奥会的首都城市。同时中国也成为第一个实现奥运“全满贯”(先后举办奥运会、残奥会、青奥会、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国家。
2015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会正式成立,郭金龙任主席。
哀思如潮
滨海新区爆炸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 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截至9月11日下午3点,遇难者总人数升至165人,8人失联。数十米高的蘑菇云成为天津人心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控制消除火情,全力救治伤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李克强总理赴天津主持召开会议,部署“8·12”火灾爆炸事故救援处置工作。
2015年9月3日24时,事故受损住宅处置协议共签约9420户。爆炸事故牺牲消防员家属获230万抚恤金。2015年09月29日,首批赔付款项拨付到位。
巴黎恐怖袭击
2015年11月13日晚,在法国巴黎市发生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100多人死亡,300多人受伤。此后,法国本土和科西嘉岛进入紧急状态,世界各国纷纷谴责恐怖袭击,向法国和法国人民表示支持和慰问。
11·13巴黎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中,巴黎共发生5次爆炸,5次枪击;其中,法兰西体育场附近发生3次爆炸。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确认中国公民樊京辉被IS杀害。
上海外滩踩踏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正值跨年夜活动,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案发现场 年,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起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查报告建议,对包括黄浦区区委书记周伟、黄浦区区长彭崧在内的11名党政干部进行处分。
东方之星沉没
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轮,在东方之星沉船 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龙卷风,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客轮上共454人,仅12人成功获救,442人葬身江底。
为悼念“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的遇难者,湖南、江苏、浙江、广东等卫视纷纷宣布暂停6月7、8日综艺、娱乐等节目的播放。
呼吸综合征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传播与SARS极为相似,死亡率更高。20 15年5月中国确诊首例感染者。
2015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数据显示,全球累计实验室确诊的感染MERS-CoV病例(简称MERS)共1139例,其中431例死亡(病死率37.8%)。这些病例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病例最多国家为沙特阿拉伯,病例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地区,该地区以外国家的确诊病例发病前多有中东地区工作或旅游史。
7. 江苏沉船事件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20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是一种缓发性的自然灾害。
海平面上升后受到威胁地区
上升1米,江苏,上海开始受到威胁
上升4米,上海沉没,江苏大部分地区沉没
上升6米,广州随即受到威胁,开始影响山东
8米后,安徽受到威胁
9米后,天津也开始受到威胁。
上升10米之后,上海、广州、江苏大部以及天津,浙江北部开始陆续消失
上升13米,江苏上海已经基本沉没。
16米之后,南京开始沉没,安徽威胁很大。
上升20米,山东省被切成两半,山东也能发展个旅游岛了,武汉也受到影响,江苏上海完全沉没,北京开始也受到影响。
当上升到30米后,华东沿海地区大部分沉没。
35米后,武汉开始沉没,山东省将会变成岛屿。
当上升到40米的时候,湖南省北部(让我们惋惜马桶吧)一小部分地区也开始沉没,杭州也受到影响。
50米之后,山东省彻底变成两个岛(我家就在西边那个岛上),江苏省全部沉没,武汉沉没
随即60米之后,港澳地区也陆续受到威胁,海口受到影响
上升70米后,石家庄沉没,河北大部分地区也陆续沉没
上升80米后,南昌(革命圣地再见)受到威胁,半个浙江沉没。
上升90米后,南昌沉没,长沙受到威胁,海口沉没
上升100米之后,沈阳、大连也陆续沉没
120米,吉林也开始受到影响,长沙沉没
上升至140米,浙江省三分之二地区沉没,黑龙江省也开始受到影响
170米后,长春,哈尔滨也开始受到影响
当上升到200米的时候,长春、哈尔滨也陆续淹没
当上升至230米的时候,南昌、长沙、青岛、淄博、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开始遭难。
上升至280米后的恐怖形象,我国东部地区彻底沉没,南部地区也开始陆续收到影响
上升300米后,东北三省省会全部消失,随时影响重庆,海口彻底消失
当上升至340米之后,南宁开始沉没
390米之后,山西省开始受到海平面上升影响,重庆受到威胁,南宁沉没
当上升至400米的时候,成都受到影响,重庆开始沉没。
当上升至420米后,福州,厦门一带开始沉没
460米后,成都和重庆也相继沉没
当上升到500米之后,福建福州、厦门、南平等地区彻底沉没
当上升至600米后,随着陕西省南部地区也开始沉没
当上升到630米之后,新疆乌鲁木齐一带和火焰山地区,以及中哈边境开始受到影响
中国半壁江山已没
上升650米后,内蒙古东北部陆续消失,呼和浩特受到威胁
山东威武,只剩几座山了
当上升至690米之后,北京郊区消失,呼和浩特沉没
上升700米后,新疆北疆盆地已经沉没。
上升740米后,西安沉没
海平面上升1米将吞没哪些城市
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海平面上升的步伐了。美国宇航局(NASA)最新研究显示,格陵兰岛和南极冰原融化的速度持续加快,海洋暖化与膨胀的速度也远远超过以往所见。事实上,据NASA估计,1992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已经升高了近7厘米。科学家称,随着全球暖化,未来100至200年内海平面至少会上升0.9米。
正如Nasa地球科学部主任弗雷里赫所说,海平面的上升影响深远。全球很多国家的发达城市都位于海岸,地势较低。海平面的上升可能让这些城市面临被淹没的威胁。弗雷里赫说,全球有超过1.5亿人居住在高处现有海平面不到一米的地方,住在亚洲的居多。亚洲的新加坡和东京都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美国也有很多城市的前景堪忧。有研究显示,海平面上升一米,将导致该国48个海拔较低的州25000平方英里的土地被淹没。若把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都算在内,美国损失的领土还将更多。其中,将损失最多土地面积的是位于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的路易斯安娜、佛罗里达、南卡罗莱纳、北卡罗莱纳以及得克萨斯州。一些内陆地区也将有很大面积的土地被“水漫金山”,例如宾西法尼亚和哥伦比亚特区。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加州硅谷、波士顿、迈阿密、新奥尔良等著名城市地区也将难逃被淹的命运。
另外,有不少迷人的旅游胜地会因海平面上升而消逝,例如图瓦卢,马尔代夫群岛,基里巴斯,夏威夷群岛,瑙鲁,威尼斯,瓦努阿图,汤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美属萨摩亚,大堡礁和托克劳群岛阿塔富。
位于海平面6米以下的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和第三大城市海牙的形势更是不容乐观。“低地之国”荷兰全境1/4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1/3的土地低于海面。事实上荷兰早就饱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苦果了。1953年,荷兰因为在春季潮时期发生了风暴潮,将海水推进了成漏斗状的北海而导致巨大洪水灾害。这次灾害夺去了1836条生命,使10万人失去家园和财产,4500房屋和建筑被摧毁,20万公顷土地被淹没。
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危机,荷兰在两年前发布一项计划,决定投资200亿欧元,在25年内修建200座大坝和其他大型工程,如海牙附近的一项抗浪工程“沙子发动机”。该工程位于距海滩10公里处,计划把沙子吸出在海滩上堆成沙丘,经由海风、海浪的压力,沙丘逐渐转化为半岛。荷兰的经验大概能够给一些其他即将被淹没的城市提供一个学习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