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运输船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舟筏、木帆船(见帆船)和蒸汽机船三个阶段,现在处于以柴油机为基本动力的钢船时代(见运输船舶发展史)。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已经利用舟筏作为水路运输工具。从古埃及时代到19世纪初叶的漫长历史时期内,木帆船一直是主要的水路运输工具。蒸汽机发明后,运输船舶于19世纪初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时期,造船材料也逐渐以铁代木。早期的蒸汽机船,是靠安装在两舷的巨大明轮推进的,因此机动船在中国通常称为轮船。19世纪中叶以后,螺旋桨逐渐代替了明轮,造船材料也从用铁发展到用钢,船舶的吨位不断增大。19世纪末,汽轮机和柴油机相继问世,又为船舶提供了新的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柴油机动力渐居主导地位。现在,几乎所有的运输船舶都以柴油机为动力。
19世纪70年代,英国在大西洋上开辟专门从事客运的定期航线。在此以前,运输船舶是客货混装的。从那以后,航运发达国家竞相建造设备齐全、豪华舒适的大型客船。20世纪60年代起,海上长途客船逐渐为远程喷气客机取代,但吨位较小、以旅游为目的的旅游船以及能同时载运私人汽车的汽车客船等则发展起来。早期的蒸汽机货船都是杂货船。20世纪初开始出现油船。40年代,散货船又从杂货船中分离出来。油船和散货船按吨位计算在世界商船队中占有很大比重;传统的杂货船在艘数上仍居首位。从60年代起,运输船舶进一步专业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船种,如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滚装船、载驳船等。集装箱船发展最为迅速,发达国家的件杂货运输已基本上实现了集装箱化。
2. 中国船舶的发展史
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1、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
2、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部分船介绍:
1、舟筏时代
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2、帆船时代
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
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作出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3、蒸汽机船时代
18世纪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都试图将蒸汽机用于船上。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航行成功。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4、柴油机船时代
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空前兴旺,中东等地石油的大量开发,促使运输船舶迅速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3. 中国造船业发展史
清末船政铁胁厂梁架构件,长70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铁质。
铁胁厂专任制造钢铁、船胁、船壳、龙骨、横梁、泡钉以及船上钢铁物件,打造拗弯、镶配各工,建于1876年。由于建造轮船胁骨的天然弯木产量少,西方国家已经改用铁胁,因此船政也改用材料易得的铁胁,兴建铁胁厂。当时船厂空地不多,只好将打铁工程归并到拉铁厂,将旧拉铁厂改建为铁胁厂。1877年首制铁胁军舰“威远”号试航成功,标志着船政顺利实现了舰船产品的升级换代。
1898年清政府聘请法国人杜业尔任洋监督。福州将军兼船政大臣裕禄听从他的意见,将铁胁厂改建为铁构架厂房:“铁胁厂原竖木架均年欹侧(歪斜),亟须修理。议乘修理之时,即用厂存钢铁料件,照西法易以铁架。”
1918年2月,北洋政府海军部在福州马尾船政局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因厂房相对牢固,铁胁厂被拨给飞机工程处,用作组装、调试飞机发动机的厂房。1919年8月,飞机工程处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
铁胁厂见证了我国造船技术的进步,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起始阶段,是船政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船舶工业发展史PPT
“潍柴”前身可追溯到1946年,是位于山东威海的一家解放军修理枪械的军工厂,随后迁至山东潍坊。
1953年建立潍坊柴油机厂,走上柴油机生产的专业化道路。但此时的潍柴,只是一个地方国企。
1998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潍柴因跟不上市场经济步伐陷入困境,濒临破产。新上任的掌舵者谭旭光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潍柴迅速走出困境,建立起了现代化企业制度,并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5年,潍柴并购湘火炬,将行业内优质资源陕汽重卡、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纳入麾下,打造了重卡黄金产业链。2010年,随着亚星集团、扬州柴油机厂相继加入,“潍柴”跨越山东、陕西、重庆、湖南、江苏等八个省市,营业收入近1000亿元,成为当时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之一。
2009年,“潍柴”试水法国博杜安,迈出了国际化并购的第一步,随后整合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和林德液压,并购美国德马泰克、PSI。
2018年,“潍柴”与英国锡里斯、加拿大巴拉德、西港燃料系统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掌控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HPDI天然气发动机等未来新能源商用车的三大核心技术。
2020年,与德国欧德思公司、奥地利威迪斯公司展开合作,有效填补中国在新能源动力系统和农业装备CVT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短板,加速新业态的产业化进程。
现在的“潍柴”全球拥有员工9万人,年收入超过2600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3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3位。
5. 中国的船舶发展历史
世界船舶史讲的是船舶的发展历程。
船舶从史前刳木为舟起,经历了独木舟和木板船时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艏钢船问世后,又开始了以钢船为主的时代。船舶的推进也由19世纪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风力(即撑篙、划桨、摇橹、拉纤和风帆)发展到使用机器驱动。
船舶在国防、国民经济和海洋开发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6. 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
有7个发动机厂。
1,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青岛、大连、宜昌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柴于2017年4月在青岛市黄岛区注册设立。公司位于国家级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造修船产业基地, 下辖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青岛海西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三个制造基地。
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上海市
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又名711研究所,创建于1963 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5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
3,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洛阳市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河南柴油机厂,始建于1958年5月,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新中国第一个船用高速柴油机厂,中国船舶行业船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专业制造厂。
4,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陕西西安市
陕西柴油机厂,总部位于西安市,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旗下所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中、高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专业制造厂和柴油发电机组成套厂。
5,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始建于1960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中小缸径中速柴油机制造基地和柴油机关键零部件保障基地,具有年产600台柴油机生产能力。
6,中船动力有限公司,江苏省镇江市
中船动力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动力装备板块的核心企业。
7,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下属大的船舶动力系统设计创新研发机构。公司主要承担国家科研和自主产品研发任务,作为舰船动力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核心企业。
7. 中国船舶工业成就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在当日于天津举行的2021年亚洲航海学术年会中表示,协同行动是推动航海领域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航海界正从船舶设备、燃油供应、岸电建设、替代能源等多个方面为碳减排努力。希望通过亚洲航海学术年会这个平台,聚焦绿色发展主题,深入探讨从源头上减排的技术,在用能结构上促进航海领域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
交通运输部应急办主任李国平表示,智能是近几年新兴的航海科技发展方向,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船舶建造、海上通信、船舶驾驶、机电操控、货物装卸等方面都在逐步实践和扩大智能技术的应用。中国交通运输部一直积极倡导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航运安全,减少事故灾害,提升服务质量。
天津市副市长孙文魁介绍,天津是京津冀联通全球的重要开放平台,将加快建设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全力打造布局合理、系统完善、服务高效、港城融合发展的智慧、绿色港口。
10月17日,船舶停靠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亚洲航海学术年会由中国航海学会、日本航海学会、韩国航海港湾学会共同发起举办,已连续成功举办18届。本次年会由中国航海学会轮值承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来自日本航海学会、韩国航海港湾学会以及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的代表通过线上参会。
8.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论文
船舶工程杂志简介
《船舶工程》Ship Engineering(双月刊)1978年创刊,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刊,国家技术类核心期刊。在推动造船工业技术进步、促进船舶科研事业的发展、沟通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报道学会动态和提供产品经济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已成为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中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工程技术类刊物。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2)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
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3、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9.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简介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创了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先河。153年来,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而来的江南造船厂,见证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革,也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从步步蹒跚到飞速成长的蜕变。
若是李鸿章能活到今日,亲眼见证今天中国的造船业,不知他将作何感想?
1997年2月13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一任董事长柴树藩,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溘然长逝。按照柴树藩生前遗愿,他的骨灰撒向大海,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海边列队,为这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船舶工业发展贡献一生的老人送行。
仅仅一周后,另一位老人的离世,震撼了整个中国。这位当初果断“赶船下海”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样要求将骨灰撒入大海。
10.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
对中国的舰船事业而言,杨槱院士就是这样一位发光发热、照亮后学的老前辈。1917年10月17日,祖籍江苏的杨槱诞生于北京,不久之后,年幼的杨槱随家人南迁广州。
杨槱为中国潜艇等舰船工业发展贡献巨大
广州商旅发达、帆桨云集,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近代船舶工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给少年杨槱带来了对船舶的最初的直观感受。
而同时,列强军舰横行、国人挣扎度日,青年杨槱便坚定了“学造我们自己的大船”的想法。
高中二年级时,杨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论文——《广东造船简史》。
曾经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地方在英国
完成高中学业的杨槱,1935年的秋天远渡重洋,来到了当时全世界造船业最发达的英国,进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求学深造。
1940年3月,杨槱以优异的成绩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杨槱毅然决定回到正值抗战中最艰难时刻的中国,在当时内地的最大造船厂——民生机器厂担任副工程师,同时在同济大学、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内迁)等校任教。
1944年11月,杨槱应邀赴美国学习考察造船业,并在费城海军船厂监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等舰船,掌握了美国造船业的第一手资料。
杨槱二战中监造美军航母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气象一新,杨槱也迎来了事业的新时期,历任同济大学教授和造船系教授,大连造船厂工程师、渤海造船厂筹备处工程师等职务。
198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名单揭晓,在造船业界仅有一人被增选为院士,他就是杨槱。
大半个世纪以来,他培养的学生在我国各大科研院所、造船厂、学校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成为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比如知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钻探船设计师……
正是因为有了杨槱院士和他的学生们以及千千万万造船人,我国舰船事业和海洋事业才日新月异、乘风破浪,从战舰都要去国外买,到新中国自行研制万吨轮船和导弹驱逐舰,再到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核潜艇、大型LNG船、油气平台、深潜器等无所不能
11.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简述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
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早的船——独木舟。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就地取材,制造了简单、平稳、装载面积较大的筏。筏的种类较多,有木筏、竹筏、皮筏等。原始社会出现的独木舟和筏,使人类在征服江河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出现以后,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为船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础。随后人们又在长期航行的实践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船——帆船。初期的帆不能转动,只有风顺时才能使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桨。后来人们在航行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即使不顺风,只要使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还是能受到推船前进的风力,于是人们又创造了转动帆,在逆风的情况下,船也能前进。我国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名的。早在秦代我国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到了汉代,就能制造百尺楼船。到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自从人类创造了帆船以后,帆船运载着人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来往,直到十九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还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杆高达30米,挂帆30多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帆终于被机械所取代,帆船也逐渐发展成为装有引擎的船,最先代替帆的是蒸汽机。开始的汽船是由明轮推进的,然后又发展成为螺旋桨推进,接着人们又陆续发明了涡轮机、柴油机、汽油机和核动力装置。造船的材料,也由早期主要用木材发展到近代主要用钢铁。有些现代的小船又采用玻璃纤维和塑料制成。由于造船材料和船的行驶动力的不断发展,人们造的船越来越大,装载的人和货物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航程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