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船舶滑道下水过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船舶滑道下水,牛油如何配方
军舰建成后要举行下水仪式,同时进行命名,这是军舰首次对外亮相。观赏舰船由船台滑行到海面的豪华场面,真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自古以来,无论大小,在岸上建造的船舶总是要移动到水里的,俗称下水。这时船东都要召集相关人士和参观者,一同分享喜悦之情。在下水前还要是用旗帜彩带把新船装饰一番。
就下水方式而言,军舰与民船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为此举办的下水仪式的内容却有非常大的差别,军舰下水时,一般是先举行命名仪式,然后举行下水仪式。
船舶下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只使用滚木,有的则需复杂设备。早期的舰船下水方式大多采用纵向滑行方式,小型艇也采用横向滑行方式,驱逐舰以下的小型舰艇,多是采用在固定船台和滑道摆放滚木(也称船排)的方式,像是从算盘上滑下物体一样。对于小舟艇则不少是用浮动起重机吊放下水的。潜艇下水多是先纵移到室外,然后横向移至浮船坞,由浮船坞下水。随着船舶的进步和大型化,下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9世纪中叶,利用下水台下水已经相当普遍。
在岸上建造的舰船最后必须移到水上,其重量从数百吨到数万吨不等。除了船舶以外,很少有在短时间内移动这么重的产品的情况。我们首先介绍以前最常用的纵滑方式。
先来看看利用这种方式下水的舰船重量纪录。舰船类是1940年三菱长崎造船所建造的武藏号战列舰,包括下水装置在内重量达35737吨;商船类是英国玛丽女王号,37287吨,1934年9月下水。
纵向滑行下水方式几乎都是从船尾开始进水的,理由首先是避免在下滑过程中碰伤舵和螺旋桨等设备,并且船尾入水会产生更大的浮力;其次是负载集中在船体首部,加固船首比船尾更容易。
通常在船首和船尾加设支架,兼作加固船体。普通商船下水时船体大而重量轻,一般不需要支架,但是船体细长需要舾装的军舰则不可或缺。安装支架时为了不损伤船体,需要借助保护材料,用缆绳等扎牢,直到甲板处,根据需要在船体内部增加加固材料,像破冰船潜艇这类吨位较大的船体,有时还要加浮筒。
建造时船体一般朝向大海保持1/20的倾斜,在这里排列龙骨墩腹墩等,在上面组装船体大部分船台。考虑到下水时的需要,预先确定了下水台的位置,有的还设置了下水用的结构和轨道等。
在船体大体建成时开始设置下水台,如果工期较短,则在设置建造用墩木的同时,就准备下水台,一般设2条下水台,大型船设三四条,置于龙骨墩两侧,下水台由下部的固定台和上部的船排组成,船排被固定在船体上。
过去为了使船体在固定台上滑行,要涂一层牛油后固定(现在多用石蜡合成物),然后涂覆软皂,在它的上面布设船排,现在则是用直径9毫米钢球,上下用滑轨夹住,与牛油不同的是,它可反复使用。
要完成下水,首先要将船体从建造墩木上移到下水台。为了防止船体在下水前滑动,在下水台设有制滑器,它支撑着下水所需的重力,在固定台(船体中央附近)两舷各装1个,建造大型舰船时也可装多个制滑器,分为机械式和液压式,上面还有防止误操作的安全装置。临近下水时在下水台的多处安装止滑木,以防止船体滑动相反,在下水台的前端安装水压或液压千斤顶,以防备下水时船排不动,现在多采用液压方式,但过去的造船厂却广泛使用水压方式。
临近下水,一面搭建下水台,一面根据需要加固船体,特别是要在船首和船尾加装支架这也是下水时的一种补强,与滑道固定在一起,当船尾的尾鳍或悬垂物较大时,在这部分堆上木材,包住船体,并与船排固定在一起。
配合搭建下水台的工作,在下水前完成。将船体从建造墩木移到下水台的工序,在放置楔形和矢形木材时要便于拆除,负载最后要由龙骨墩和腹墩木承受,不易拆除,所以要先换成沙墩木,沙墩木为钢箱或大袋子,里面装着沙子,放掉沙子台子很容易就塌了,同时撤除船底支柱,制滑器的卡锁处于绷紧状态,下水时松开止滑木同样置于靠沙墩或千斤顶可撤除的状态。
在舰船下水之际,需要进行大量论证和计算,首先需要把握与舰船下水时的状态相关的各种要素,而且必须确认下水台所需的强度。
在下水时的各种状态中,当船体约1/3滑到海水中时,施加在滑道上的压力最大,由于向海面滑行时的下水重量与浮力之差,船体重量压在下水台的后端如果船尾上浮,那么很大的力就会作用于船首和船首支架,而且在滑过下水台后,船首突然落下,船尾上浮时,在复原性能方面产生不稳定状态因此,配合船整体上浮,必须论证它的复原性能。
此外,还必须求出开始下水时的初始动力,下水速度根据下水海面的深度的不同,要把船停在海面的适当位置上,需要设置必要的制动装置,为了确保下水时的安全,通过计算上述要素,设定船的状态,安装必要的加固材料准备必要的下水台确认必要的附属设备。
在决定下水日期方面,需要考虑当日的风向风力天气潮位等重要的要素,首先必须确保必要的水深,此外,在使用牛油方式下水时,还需根据气温调整牛油。
在计算方面,船的下水重量重心是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建造过程中要正确估算载荷重量,参照估算确认实际搭载情况,必须综合考虑下水时搭载的人员物体压载物,准确把握重量和重心,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因准备不充分,船体因上浮后的摇摆,未固定的物体移动导致船倾斜沉没的事故。
首先要在建造用的龙骨墩腹墩的中间搭建下水台,下水前将船体从墩木上移到下水台上,在下水台中预先装有楔形木块,将其向内打进,从而将船底撑起这一步骤需缓慢进行,不能将负重加到船体某个局部上。
船体重,全部移到下水台后,将建造用的墩木撤除,出于安全的考虑,还要保留一些腹墩木和支柱,不过要装上容易拆除的沙墩等,这时还要设置制滑器和止滑木,在制滑器上安装安全栓,以防误操作,在船首设置千斤顶,以备不时之需。
船台的后部为半船坞方式,多设置防止海水涌入的闸门或扉船,当建造工程到达这里时,要打开闸门或移走扉船,临近下水时,开始下水典礼的准备工作,设置下水台,涂饰船体悬挂红白相间的帷慢等,这些与造船技术没有什么关系,但它是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下水前,要对船的各个部位进行严格的检查.特别是船底的阀门是否关闭,有无未封闭的地方,舱内设备和临时载荷的固定情况等。船体上安装的下水支架和准备好的拖缆必须切实系好,船舵螺旋桨和推进轴等如果不固定好或加以保护,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终于到了下水的日子,参观者大多被节庆般的下水仪式弄得眼花缭乱,下水作业也带有几分展示的味道,正因为移动的船体重量大过程不能重现,所以要细心观查拆除留到最后的腹墩和支柱。传统下水仪式的流程为:下水准备,打入楔形木,去除腹墩,去除止滑木,打开制滑器的销栓,命名,切断卡锁。这其中有些程序在举行下水仪式之前已经完成,只是形式上的喊号子或动作,比如打入楔形木,即下水台船排的楔形木头,是出于安全目的在将船体重量移到下水台阶段安装的,虽然依次去掉了腹墩和支柱,但下水台仍支撑船体重量。
一旦移除止滑木,与船排成为一体的船身就要向下滑动,支撑下滑重力的只有制滑器了,在切断卡锁之前,打开制滑器的销栓,在切断卡锁的同时,由于制滑器的作用,船体开始滑动。
现在下水仪式的前半部分是命名仪式,当宣布命名后,同时在舰首两舷展开写有舰名的白布披露舰名。
下水本身只有数秒钟或数十秒钟就结束了,为了让船在中途停顿,僻要用拖缆将船体拉住,当船体漂浮在海面上以后,它的行动全部交由待命的拖船完成。在船舱内,船底各舱室配备的工作人员开始检查有无漏水等异常现象,并根据船体上浮状态检验下水前所做计算的准确性,此时还要去除装在船体上的船排,有时还进行确认重心的试验。
由于船舶的大型化和工期的缩短,规模较大的船厂大多采用船坞建造方式,下水自然也采用船坞下水。船坞下水与船台下水相比,作业比较容易,在安全方面也有很多优势,但是缺乏壮观的场面,虽说如此,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危险。改装成航母的大和级战列舰的第3艘信浓号是在横须贺工厂船坞建造的,在向船坞中放水时,忘记了往扉船内注水,所以船体早于预定时间浮起,海水一下子涌进船坞,海水将刚刚浮起的信浓号冲得在船坞内倾斜撞到坞壁上,致使船体受损。
在船坞下水前,必须检测上浮期间的复原性能,所以同样要进行计算,为此,要检测舰的重心负载重量,另外在放水前要实施与船台下水同样的程序,检查船底阀门开孔的关闭,移动物体的固定情况等。在舰上浮时还要确认船底有无进水。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船底的墩木和船坞内的其它设备,在放水后这些物体上漂,有可能成为事故的起因,为此事先要将不再需要的墩木全部清理到岸上,余的墩木也必须全部采取固定措施,使之不能上浮。顺利安全举行下水仪式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滑道?
滑道(slipway),修船厂和造船厂中连接船台和水域供船舶上船台和下水用的斜坡道。早期修造小船是利用天然岸坡作为滑道,这种滑道现在仍有应用。随着船舶尺度的增大,滑道逐步发展成为大型的水工建筑物。船舶上下船台也实现了机械化。滑道分纵向滑道和横向滑道两类。垂直升船机也可起滑道的作用。
好大好大的船儿造好后是不是确实无法使用漂浮下水法才只能用滑道下水法?
一般不大的船才用重力式下水,这种下水方式很壮观,很容易出事,特大的船都是漂浮式下水,先造好船坞。
重力式下水
又分纵向涂油滑道下水、纵向钢珠滑道下水和横向涂油滑道下水三种,这也是主要
的重力式下水方式。
一、纵向涂油滑道下水
是船台和滑道一体的下水设施,其历史悠久,经久耐用。下水操作时先用一定厚度
的油脂浇涂在滑道上以减少摩擦力,这种油脂以前多采用牛油,现在多使用不同比
例的石蜡、硬脂酸和松香调制而成。然后将龙骨墩、边墩和支撑全部拆除,使船舶
重量移到滑道和滑板上,再松开止滑装置,船舶便和支架、滑板等一起沿滑道滑入
水中,同时依靠自身浮力漂浮在水面上,从而完成船舶下水。
二、纵向钢珠滑道下水
这种方式是用一定直径的钢珠代替油脂充当减摩置,使原来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
擦,降低滑板和滑道之间的摩擦阻力,钢珠可以重复使用,经济性较好。钢珠滑道
下水装置主要由高强度钢珠、保距器和轨板组成。保距器每平方米装有12 个钢珠。
木质的滑板和滑道上各有一层钢制轨板以防被钢珠压坏,在滑道末端设有钢珠网袋
以承接落下的钢珠和保距器。这种下水方式使用启动快,滑道坡度小,滑板和滑道
的宽度也较小,钢珠可以回收复用,其下水装置安装费用和使用费用都比油脂滑道
低。而且不受气候影响,下水计算比较准确。但初始投资大、滑板比较笨重、振动
三、横向涂油滑道下水
这种方式是指船舶下水是按船宽方向滑移的,不是船尾首先进入水中而是船舶的一
舷首先入水。这种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滑道伸入水中,先将船舶牵引到楔形滑板
上,再沿滑道滑移到水中;另一种是滑道末端在垂直岸壁中断,下水时船舶连同下
水架、滑板一起堕入水中,再依靠船舶自身浮力和稳性趋于平衡全浮。船舶跌落高
度为1-3 米。这种方式由于同时使用的滑道多,易造成下水滑移速度不一样,造成
下水事故,而且跌落式下水船舶横摇剧烈,船舶受力大,对船舶横向强度和稳性要求较高。
2.漂浮式下水
漂浮式下水是一种将水用水泵或自流方式注入建造船舶的大坑里依靠船舶自身的浮力将船浮起的下水方式。
10个步骤:军舰是怎么下水的你们知道吗
下水是指舰船在陆上建造成形后,将其送入水中的过程,该工序是建筑按制造中的重要节点。下水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先来介绍纵向滑道式下水。
护卫舰
以2009年2月11日挪威最后一艘南森级护卫舰“海尔达尔”号下水为例,一起来看看。首先,注意该舰桅杆处相对硕大的“宙斯盾”系统相控阵雷达天线。
1、纵向滑道式下水的大体过程如下,首先在陆上船台上将舰船大体建造成型。而船台和滑道相连成一体,调节滑道后准备让舰船下水。滑道是一个一头连接船台,另一头伸入水中的斜面滑坡。舰船下水时,应让船艉朝向水面,最先进入水中。
2、下水前先用一定厚度的油脂浇涂在滑道上,以减少摩擦力。这种油脂以前多采用牛油,现在多使用不同比例的石蜡、硬脂酸和松香调制而成。注意,该舰下水时没有装上艉轴和螺旋桨,原因要往后翻才能知道哦。
3、下水时,解开舰船固定在船舶上的固定装置(如固定缆绳等),让舰船利用自身重力沿滑道滑入水中,船舶与滑道之间应固定有支撑滑板。
4、巨大舰体直接冲入水中。这样的下水方式现场冲击力强,很有气势。注意舰艉直升机机库,显示该型舰为单机机库。
5、下水点需要特别选址,首先应位于深水区,其次能够受到涨潮影响,加深水位,注意舰体下部的减摇鳍。
6、纵向滑道下水对舰船吨位有较大限制。南森级护卫舰标准排水量4100吨,下水时的排水量自然远小于这一数字。
7、纵向滑道下水是利用舰船自身重力冲入水中,因此这种下水方式产生的应力较大,这会对舰船后续建造产生影响。
8、注意观察舰艏部分,表明舰艏要固定有滑板。同时,舰艏没有安装声呐罩。这是因为纵向滑道下水的舰船在尾浮时会产生很大的首端压力,为避免声呐罩损坏,只能暂不安装。
9、顺利下水,用纵向滑道下水的舰船在水中冲程较大,一般要求水域宽度有下水舰船总长的数倍长。注意舰艏部位的细链,那是用来控制下水冲程的拖锚。
10、在拖船拖拽下前往舾装码头进行舾装。由于下水时产生的应力对舰船舰体和船上设备的冲击破坏较大,因此纵向滑道式下水的舰船在船台的完工率较低,加重了舾装工作量。待舰船完工到一定程度后,舰船还要再度进入船坞中安装水下部分——包括前面提到的艉轴、螺旋桨和声呐罩。
船舶下水有几种方式
船舶下水主要有如下方式:船台滑道下水、船坞直接下沉下水(分干船坞和船坞)、气囊下水、侧向下水等,船舶尾部先入水主要是为了延长船舶尾浮时间,尾浮太早你想想尾巴浮起来了,船头还在滑道上,船体中部会受力很大,假如无限大船舶会折断或者变形。所以船舶下水要计算尾浮。
关于《船舶滑道下水过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