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2011年1~7月,全国造船完工总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船舶工业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建、扩建了江南、大连、沪东、上海、武昌、新港第一批老的骨干船厂和地方中小船厂,同时新建了渤海、广州、黄浦等骨干船厂和众多的地方船厂。在中国形成了上海、大连、天津、广州、武汉、重庆等船舶修造基地。
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已经具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以下称三大主流船型)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在2011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11年中国航海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近20年位居世界首位。从2010年起,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近些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居世界第一。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2008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83亿元,同比增长61.2%。实现利润总额283.4亿元,同比增长50.5%。当年全国造船完工量288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2.2%,占世界市场份额由2007年的22.9%提高到29.5%。 1-12月,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122亿元,同比增长56.1%。出口船舶完工量21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1%,占全部造船完工量的73.1%。据海关统计,全年船舶出口金额195.7亿美元,同比增长59.9%。 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显现,船舶融资出现困难,新船订单大幅下滑,履约交船风险加大,船舶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多,未来2-3年形势严峻。
中国船舶深度研究报告
中国有很久远的造船历史,疫情好转后,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在上升,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喜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接下来就跟大家说一说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在介绍中国船舶前,大家可以先看看这份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直接戳这里的链接:【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业务覆盖了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在造船业务层面,公司产品线可以覆盖到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多年来,造船总量和造机产量都高于国内的其他公司。同时,作为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具有完备的产业模式,是国内船舶制造的龙头企业。
分析完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我们来观察一下中国船舶公司有什么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值不值得我们花钱购买?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最近几年,我中国船舶的品牌在国际上也算是影响力日益深远的了,同时在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也呈现出极为有利的竞争形势,不仅有好的名誉,竞争力也是一点也不差的。在结束重大资产重组后,中国船舶行业将更深入地展和整合产品业务范围,基本上涵盖了海工产品类型和船舶,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有效地推动了船海行业做强做大。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主动对产品结构做调整,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加强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型船市场的关注,把抢夺订单当成是企业最要紧的任务。基于此,中国船舶紧靠市场,开拓改善主流船型,这也能够加快实施豪华邮轮的项目,克服海工装备自主设计困难,将动力机电业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转型。此外,其自主开发了较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并一步步有意在游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篇幅有规定,有关中国船舶的深度报告分析情况,学姐已经放到这篇研报中了,大家赶紧浏览一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被控制住后,经济也开始逐渐复苏,在复工复产的背景下,大宗商品市场需求量巨大,从而使船舶运输业也开始发展了起来。我国民船龙头企业非中国船舶莫属了,对民船回暖有很大帮助,且对造船业供给侧改革也有一定影响;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船舶未来的希望,也将会最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综合来讲,我觉得中国船舶可以说是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领头羊了,有望在行业变革之际,乘时代春风,迎来高速发展。然而文章没有实时性,倘若有意了解中国船舶未来行情,马上把链接点开,你的股票有专业的投顾诊断,看一下中国船舶现在行情怎么样:【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4,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船舶制造行业前景如何,现在想拓展船舶行业的业务,给船舶做机械配套,该如何下手?
2019年Q1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分析:三大指标领先全球,智能化转型仍需提速
2019年一季度全国三大造船指标领先全球 但智能转型仍需提速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继续位居三大指标领先全球,造船业智能转型仍需提速全球领先位置。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面对全球造船业的激烈竞争,我国将建立船舶总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国造船业将向智能化转型,全面提高竞争力。
全国三大造船指标一增两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1-3月份,全国造船完工96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8%。承接新船订单45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0.4%。
2019年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42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比2018年底下降5.6%。
2019年1-3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92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8%;
承接出口船订单41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1.3%;3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765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8%。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6.6%、90.2%和90.8%。
2019年1-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5%、41.5%和42.4%。
2019年前3月全球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大指标领先全球 船舶工业大而不强没有改变
2019年1-3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5%、41.5%和42.4%,三大指标继续位居全球领先位置。这在全球造船业激烈的竞争中,是个不错的成绩。不过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也指出,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
2018年我国除了在散货船和支线集装箱船市场上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外,在邮船和大型集装箱船领域鲜有收获,特别是在大型LNG船领域,没有承接一条订单,高技术船舶质量、品牌、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我国并非造不出高技术船舶。世界上已有船只类型中,95%以上我国在去年就都能制造。为什么拿不到订单?一大原因是生产效率不高。辛国斌说,我国造船效率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2到1/3,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更大。另一大原因是造出的船舶智能化水平不够高,不能适应全球智能航运发展的大趋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宝晨:
随着海面自主航行船走向合法化,船舶将插上智慧的翅膀,可以遥控驾驶,也可以自主航行和自动靠泊。船舶机舱系统、货载系统和能效管理等系统也都可以实现智能化,这就是智能航运的核心要素——智能船舶。
智能转型仍需提速
业内认为,我国造船业存在的这两大问题都属于智能化转型的范畴,需要造船企业加快智能化转型进度。一方面,工厂和制造流程智能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打造智能车间、智能船厂,公司党委书记潘志远对比智能制造和非智能制造的效率差别,给出一组数据。
智能化生产线使用后,人员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3D环节的工作量大幅降低,每百万工时的能耗也大幅下降。尤其是在2018年工时比上年度上升了15%,而每百万工时的能耗下降了5%,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而对于船舶本身的智能化,另一家造船企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已经探索多年。公司董事长王琦说,在硬件方面,智能船舶的建造和普通船没有太大区别,关键在于软件检验以及整体系统集成,造船企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可以帮助企业开拓服务市场,构建竞争优势。
智能船舶能够为我们的未来船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构建了基础。不仅要造船,还要提供服务,在这方面建立了基础。也能让船东更好地享受船厂的增值服务,降低对运营船舶的技能要求。
尽管智能化转型已经有一定探索和应用,但辛国斌说,总体来看,我国船舶制造业仍处于数字化制造起步阶段,各造船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能力严重不足,关键工艺环节仍以机械化半自动化装备为主,基础数据缺乏积累,数字化集成化水平较低。
业内分析,影响我国造船业智能化转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共性技术、基础部件、关键系统供给能力不足;各种设备之间的衔接不通畅,标准不完善;还有就是企业担心智能化转型会增加当前的成本压力。但业界的共识是,从长远来看,加快智能化转型是船舶工业实现质量变革的必然选择。
辛国斌说,下一步要从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标准引领、促进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加快船舶工业智能化转型,推动补齐技术链与产业链短板,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工业生态以及船舶总装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关于《2011年1~7月,全国造船完工总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