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近现代船舶工业发展与中国崛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船舶近期会怎样发展?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亚星锚链(601890)、海兰信(300065)、天海防务(300008)、国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讯(300810)、江龙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造船行业三大指标、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细分行业企业收入及增速
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2021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保持全球领先。新接订单量增幅高于全球20个百分点以上。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2%、53.8%和47.6%,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4.1、5.0和2.9个百分点。
2021年全国造船完工397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承接新船订单670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截至2021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583.9万载重吨,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量增长34.8%。
收入和利润实现同步增长
202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9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2.2亿元,同比增长9.6%。
其中,船舶制造企业实现收入2622.3亿元,同比增长8.4%;船舶配套企业737.5亿元,同比增长5.2%;船舶修理企业257.4亿元,同比下降9.6%;船舶改装企业32.7亿元,同比下降6.6%;海工装备制造企业543.8亿元,同比增长41.9%;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4.4亿元,同比下降6.4%。
2021年1-11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5亿元,同比增长56.4%。
其中,船舶制造企业实现利润16.6亿元,同比下降5.3%;船舶配套企业23.8亿元,同比增长37.6%;船舶修理企业12.7亿元,同比下降17.3%;船舶改装企业4.1亿元,同比下降7.9%;海工装备制造企业14.5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0.1亿元,同比增长3.8%。
船舶出口金额实现增长
2021年1-11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8.6%。
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合计12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7.1%。船舶产品出口到187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地区为主。我国向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出口船舶的金额分别为116亿美元、46亿美元和13亿美元。
整体来看,2021年,造船业三大指标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实现了“十四五”的开门红。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国船舶企业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0%左右,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超过4000万载重吨,同时船舶工业将进一步带动钢铁有色、电子电气、通讯导航等产业的发展。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当前船舶工业如何通过军民融合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八大以来,船舶工业积极探索实践军民融合发展路径,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不断显现。
五年来,船舶工业致力于服务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研制出一大批先进舰艇武器装备,首艘航母出海远洋,国产化第二艘航母和万吨级驱逐舰相继下水,大型综合保障船交付入列;军民融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我国舰艇装备升级换代。上海长兴岛、广州龙穴等军民融合型造船基地的建成,为加快新型军船建造提供了强劲的产能基础;船用柴油机、燃气轮机等科研生产基地相继建成,为加快解决军船动力瓶颈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民船模块化建造工艺、国际先进造船标准等船舶领域先进技术促进了军船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
五年来,我国连续保持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占世界份额约40%。高技术船舶的性能水平和建造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继建成了被誉为造船领域皇冠上明珠的LNG液化天然气船、节能环保型VLCC大型油轮、海洋石油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等,豪华邮轮也正在抓紧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我国正加快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
五年来,船舶工业面向深远海和极地,不断拓展军民融合新领域、新范围,以适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要求。蛟龙号载人潜器达到7062米的世界深潜纪录,深海空间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智慧海洋工程即将启动实施,万吨级海警执法船交付使用,大型海上浮动平台、船舶综合电力技术等装备系统正开展研制攻关,船舶和海洋领域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正在抓紧推进。
未来,船舶工业要继续争当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排头兵,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发展。要加快建设船舶军工科研生产开放融合新体系,加快船舶海洋领域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实施,带动行业整体技术和能力的提升,推动科研试验设施资源军民共享,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
中国船舶行业分析行业地位
中国的造船历史久远,疫情好转以来,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在不断增长,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令人非常满意,获得了很多人的芳心。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下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深入了解中国船舶前,还是先了解一下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吧,大家可以直接点击这里的链接:【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业务包括了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方面的经营。造船业务上,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都是公司产品线负责的产品,造船总量和造机产量在全国范围内都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同时,由于是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在船舶行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船舶制造中排名第一。
简单聊了聊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船舶公司有什么优点,值不值得我们投资?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近几年来,中国的船舶在世界上的品牌都是影响力的,而且日益深远,关于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它们展现出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名誉方面特别好,而且还极有竞争力。在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行业将更进一步拓展和整合产品业务范围,对于船舶以及海工产品的类型已经全部的覆盖上了,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进一步的推动了船海产业方面做到更强,更旺。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迎合市场的需求,在使得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得以稳固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型船市场的关注,将抢夺订单作为企业最紧迫的任务。基于此种情况,中国船舶迎合市场需求,对主流船型进行开发优化,加快实施豪华邮轮项目,摆脱海工装备自主设计瓶颈,将动力机电业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靠近。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进行自主研发,并开始有意进去大型游轮市场。篇幅有限制,有关更加深入中国船舶的报告和风险内容,学姐都提前弄到研报里了,大家赶紧浏览一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的形势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也开始稳步复苏,企业和工厂复工复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宗商品需求量飙升,这也是船舶运输业发展主要原因。中国船舶相当于我国民船的领头羊,对民船逐步回暖,以及造船业供给侧改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船舶未来的希望,也将会最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从整体来看,中国船舶可以说是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领先者了,很有可能在行业的变革中,借着国家改革福利,迎来飞速发展。不过文章不及时,如果对中国船舶未来行情有深入了解的需求,立刻打开链接,专业的投顾帮你判断股票,查看中国船舶目前行情好不好:【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2,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改革开放后中国船舶工业是怎样一步步 走向世界的?
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连造船厂与香港联成轮船有限公司于1980年签订了2.7万吨“长城”号散货船建造合同,1982年1月“长城”号完工交付,这是中国造船厂按照国际规范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远洋船。
当时,为了成功打开国际市场,邓小平同志先后20多次接见当时的“世界船王”包玉刚,推动合作事宜,使我国船舶工业成为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此后,我国船舶工业大量承接国外订单,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
2000年至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业抓住国际市场高度兴旺的有利机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国际市场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全面跃升至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中国造船业现状如何?
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第一部船舶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首次对全国船舶生产企业的基本生产条件要求进行统一规范。国防科工委官员称,此举将对中国提高船舶建造质量、保障航运生产安全、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令世界船舶制造商刮目相看的中国造船产量,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了。而近几年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和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显然不光是坐三望二的态势了。专家预测,中国造船业直取世界第一将为期不远了。
关于《近现代船舶工业发展与中国崛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