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海洋船舶集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哪个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研究生
五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可选大学院校
1、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简称“哈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
2、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简称“上海交大”,位于上海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重要成员,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天津大学
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天津市、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大学,卓越大学联盟、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建筑老八校”之一,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4、江苏科技大学
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共建高校。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牵头单位。
5、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大工“,坐落于滨城大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主要成员,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尔滨工程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苏科技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连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学啥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涵盖三个二级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创立于1943年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伴随祖国的日益强盛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船舶与海洋工程具有强大综合实力和技术(领域)覆盖面相对完备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内首创并率先建成众多重大研究设施,在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以院士为核心的著名学科带头人,成为了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科研和教学基地,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轮机工程始建于1930年,前身是设立于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轮机科,是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最早的轮机工程专业。196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船舶动力工程领域的栋梁之才。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一定成果。
水声工程于1958年在朱物华先生带领下创立,重点研究船舶噪声控制和预报,制订了将基础研究与海军建设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人才与科研攻关结合起来的发展方针。几十年来,本学科不仅完成了多项国防重大项目,培养出大批研究人才,同时也发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
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的排名中,综合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等四个方面的水平评估,上海交通大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中排名全国第一。
(1)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长期的建设,本学科逐步凝练多个重要研究方向:
船舶设计制造: 主要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各类船舶的设计及新船型开发、数字化船舶设计制造、海洋平台及浮式生产系统的设计研究、海上施工技术与装备设计研究、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水上运输系统的经济技术论证。
船舶力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CFD方法及应用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强度理论与结构设计;船舶疲劳寿命与可靠性研究;船舶结构水弹性理论与分析方法;海洋环境与实海域船舶性能;船舶非线性水动力学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和拓展。
海洋工程:本方向包括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设计开发、水动力学、结构力学、非线性流体动力响应、模型试验技术及相关理论等,涵盖设计开发、理论与试验研究等领域。通过基地建设,增强了深海平台的水动力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水平,并承接多项国家863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海洋水下工程与科学:在水下工程系统的设计和集成技术、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操纵控制等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和嘉奖10余项。本方向以国际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组建了水下运载器的流体力学性能研究,水下运载器操纵与控制研究,载运工具系统工程研究三个学科梯队,完善了学科梯队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船舶主推进与辅助系统:船舶主推系统优化和监测故障诊断,船舶主机的电子控制和智能化。船舶海洋工程结构机械智能化,船舶辅助系统控制监测故障诊断,动力装置噪声振动分析控制。
水下探测技术:本学科在水下目标回声预报及特征提取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发的水下目标回波特性计算的XX方法和相关软件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XX声隐身设计和XX目标强度实验中。
(2)师资队伍
通过“十五”重点学科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由院士、长江计划特聘教授、教授领头组成的学术水平高、知识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术带头人与科研、教学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学科现有教授 32名、副教授19名。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组建了以长江特聘教授廖世俊为梯队负责人的“深海新型平台水动力性能和实验方法研究”创新团队,该团队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师资队伍中不仅有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教授,更有一批富于创新精神、活跃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3)人才培养
本学科五年内招收硕士研究生163名,授予学位106名,招收博士生研究88名,授予学位38名。从2001年至今共获得5篇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名提名论文。
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正在实施中,部分系列优秀教材已编写出版,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已基本形成,同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与挂靠于该站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得到了有序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提供了良好条件。
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丰富多采的各类活动,是学生深入了解专业、了解社会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全面育人”思想的重要体现。
(4)科学研究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项目对接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水下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近百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取得了多项专利,发表了大量高水平文章。
(5)国内外学术交流
本学科建设注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大大提高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同时对促进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及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早日跻身国际知名行列起了重要的作用。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现有多名教授分别担任国际上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机构的各相关委员会的委员。
前一期的重点学科建设中,与荷兰Marin研究中心、美国Texas AM大学、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和研究中心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工作,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际招标,承担2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获得了国际专家的极高评价。
(6)基地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基地通过多年的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海洋工程水池为主体,与其它有关的配套设施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力学实验室、操纵性实验室及水下工程水池组成一个设备先进、功能较齐全的试验研究群体,构筑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进行重大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在2003年度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全国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部门优秀重点实验室的综合评估中,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其强劲的学科优势及科研实力和业绩,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轮机工程二级学科建有柴油机—传动—负荷系统试验台、发动机电子控制试验台、双机并车试验台、500KW可控硅直流电机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实验台、30KW小型液力偶合器试验台、空气净化与气溶胶分离试验台、计算机实时仿真试验台、地下含水层储能试验台、海淡水制冰试验台和可持续能源推进试验台,装备有激光全息、可编程控制、数字仿真等先进试验设备。”
本科一二年级学基础课,三年级开始学专业课。
具体学哪些专业课还要看你的方向是什么。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复试考哪些?
考察:船舶原理(四大内容),船舶结构力学,船舶设计原理。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介绍:
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建于1946年,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被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接受为成员单位,1996年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批准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是国内同类学科整体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是我国内河船舶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具实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2001年,本学科高性能船舶及其关键技术,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7年,本学科“高性能船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学科带头人及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一)船舶水动力性能研究及船型优化方向学科带头人:刘祖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水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24届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ITTC)船舶操纵性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他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ldquo;863计划rdquo;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1本,专著1部。
本方向主要围绕高性能船舶、内河浅水船型、高速多体船、高速气泡船等开展船舶操纵运动水动力计算及运动预报、船舶兴波理论计算与船型优化、船舶粘性流场的湍流模式、螺旋桨理论设计、船舶倾覆机理等水动力性能方面的理论、数值计算和试验等研究。
(二)新船型开发与现代船舶设计方法方向
学科带头人:陈顺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2003年间在日本九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近5年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EI收录2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本方向侧重于新船型开发与现代船舶设计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内河船型开发与标准化、高速船船型开发、江海直达运输方式与船型研究、不确定性动态投资决策理论和应用、船舶多学科综合优化设计技术、船舶几何建摸技术、船舶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等。
(三)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方向
学科带头人:王呈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先进造船技术与自动化装备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完成了多项具有国际首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奖2项,省部级奖5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撰写学术论文40余篇,著作2部。
本方向主要从事造船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方法、船舶CAM开发与应用、造船自动化装备、船舶高效生产模式及先进生产设计方法、船舶精度控制与先进测量技术、船壳板自动化成形技术等研究。
(四)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直接设计法与可靠性研究方向
学科带头人:吴卫国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造船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副主任、船舶振动噪声与冲击学组副组长。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七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主持和参加完成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及国防军工科研课题,取得了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十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五项。目前正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高速三体船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各一项。
本方向致力于大开口船舶结构强度计算方法、高速船结构轻型化技术、船体结构可靠性研究分析及极限承载能力、现役船舶结构状态检测与风险评估、船舶振动预报与控制技术、舰船结构抗暴设计、船舶结构机械噪声分析与控制原理、水下结构内部噪声场预测、流体动力噪声的产生机理与计算分析、高性能船舶噪声预报与降噪设计方法等研究。
关于《中国海洋船舶集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