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船舶尺度根据用途的不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船舶尺度比有哪些?并指出各尺度比主要与哪些船舶性能有关?
所有这些尺度间的各种比值,如长宽比、宽度吃水比、型深吃水比、长深比、长度吃水比和宽深比等,都称为船舶主尺度比。它们对船舶性能有重要影响,如长宽比大,表示船比较狭长,船舶快速性较好。 船舶主尺度比是表示船体几何形状特征的重要参数,其大小与船舶的航海性能有密切关系。常有的有:
1、 长宽比L/B
一般是指垂线间长与型宽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船体越瘦长,其快速性和航向稳定性越好,但港内操纵不灵活。
2、 宽度吃水比B/d
一般是指型宽与型吃水比值。该比值大,船体宽度大,船舶稳定性好,但横摇周期小,耐波性变差,航行阻力增加。
3、 型深吃水比L/D
是指型深与型吃水比值。该比值大,干舷高,储备浮力大,抗沉性好;船舱容积增大,重心升高。
4、 船长型深比L/D
是指垂线间长与型深比值。该比值大对船体强度不利。
5、 船长吃水比L/d
一般是指垂线间长与型吃水比值。该比值大,船舶的操纵回转性变差
船长的船长对操纵性、耐波性、抗沉性的影响
船长增加对船的回转性不利,因此对回转性要求高的船舶,应尽量使其船长短些。从航向稳定性角度来说,则与回转性相反,适当增加船长则容易保持航向。
船长主要影响船的纵摇和升沉,增大船长可以使纵摇减轻。当船长大于海上常见波长的1.3倍时纵摇幅值及加速度将不会很大;且增加船长后,L/▽1/3增加,在海上也较易保持航速。因此增大船长对耐波性有利。
增加船长对改善抗沉性有利,包括可浸长度增加和海损时稳性损失相对下降。
什么样的船耐波性比较好
耐波性的一般可从适居性、使用性、安全性三个方面加以考虑。问题主要包括横摇,纵摇和垂荡,甲板淹湿与失速。
影响耐波性的因素很复杂,设计到多变的海洋坏境,以及船与风浪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涉及到人为的因素(使用经验与技巧)。
如果要比较两艘船的耐波性能好坏,必须放在相同风浪的环境下。因为耐波性能反映的是风浪与船的相互作用。
如大西洋风暴波浪的波长约为152-183m,相应周期为10s-14s,如船的固有周期大于13-14s
,则可避免严重的谐摇
而我国沿海波浪的波长在60m-70m,相应的周期为6-7s,如船的固有周期能大于8S就可避免严重的谐摇。
通常为减小船舶的横摇幅值,会安装一些减摇装置,特别是对耐波性要求较高的军舰
如、舭龙骨 减摇水舱、主动式减摇鳍等
如果船的主尺度确定下来,改善纵摇的方式并不多,主要是使用上,调节遭遇周期。降低航速,改变航向等。
对于甲板淹湿的解决方法,主要是首部线型,增加船首干舷。方形系数增加也会有好处。低速船也会好很多。
希望能进一步讨论
船舶耐波性理论
船舶耐波性 ship seaworthness
船舶在风浪等外力作用下,产生摇荡运动以及砰击、上浪、失速等现象时仍能保持一定航速安全航行的性能。船舶的摇荡运动包括横摇、纵摇、首尾摇、垂荡(又称升沉)及其耦合运动,其中以横摇影响最大。 剧烈的摇荡对船舶会产生一系列有害的影响,可能使船舶失去稳性而倾覆,使机器和仪表运转失常,使船体构件和设备因负荷增加而损坏,使固定不牢的货物移动,引起旅客晕船、居住条件恶化,使船因螺旋桨工作效率下降和阻力增加而失速等等。因此,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要估算船舶的耐波性能,采取措施以减缓船舶在风浪中的摇荡运动。
船舶摇荡运动的特征一般用摇荡周期和最大摇荡幅度表示。前者指完成一个全摇程所需的时间,要求适当延长;后者指船舶从原始位置至最大倾斜位置的夹角,要求尽量减小。延长摇荡周期和减小摇荡幅度有四种方法:①选择适当的船舶主尺度和船体线型;②安装减摇装置,如舭龙骨、减摇鳍、减摇水舱、陀螺仪等设备;③合理配载船上货物,重心不要太低;④航行中随时调整航速、航向。
关于《船舶尺度根据用途的不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