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姚洋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上职高没出息”、“反对中考分流”、“寒门难出贵子”等几个观念,从某种角度看是很有价值的。
首先是读职高的出路问题。今年来,不少的地方都在斗硬执行初中毕业后1:1分流,一半学生上普高、一半学生上职高,高中学历毛入学率要在2025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二等。拍手称快的是那些稳稳当当可以进入高中的,至少在“万人过独木桥”的游戏中提前打倒了一大批对手。而感到失落的就是那些没有资格、机会进入高中的家庭,中考后孩子似乎就已经被判“没什么出息”。如同姚教授所赞成的那样,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并没有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前、过早地将孩子推向社会或者分流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初衷。
初三中考后分流,解决了用工荒的问题,毕竟我们每年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现在的孩子成熟、懂事似乎更晚,即使是在初三毕业后,都还是懵里懵懂的,对自己的前途、未来、目标等都还是渺茫的。事实上,已经在不少地区实施的职业规划形同虚设,孩子的选科、职业规划,基本上还是由父母、老师做主,根本就没有体现根据孩子个人意愿、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选科的的目的。而大多数家长在选科方面很多也是出于“功利性”目的,那样容易,那样更热门等等,这就是家长的主流选择。即使是孩子自身选择的科目,也很难判断就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的结果。这样的一种现实,使得初三中考分流的的意义也没有达到,将父母的焦虑由高考提前到了中考、甚至小学阶段。
这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乡镇、山区等地的孩子。城区学校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裕,父母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学校教学观念、教学管理、物资条件等都优于乡镇初中,尤其是师资水平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这样的一些现实的因素导致了乡镇初中孩子被分流的比例远远大于比分之五十,因为他们考试考不过城区孩子。就我所知道的情况看,大多数乡镇初中一个班只有个位数的学生能够进入高中学习,其他的要么进入职高、要么进入社会。而城区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的比例比乡镇初中就要高出许多,这样我们就回到姚教授的另外一个观点:寒门难出贵子。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缺乏优越的学习环境等,这部分孩子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深造”之路,尽管也有不少的职高孩子通过努力实现了自身的大学梦,但毕竟是少数。姚教授举例说自己的教的孩子中就没有几个是来自农村的,他也提到自己的侄子班级里面几乎也没几个农村出来的。不仅如此,事实上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必要回避这个问题。
因此,针对这样的一些现象,我认为我们要注意这样的一些问题。一是选拔、淘汰机制无处不在,不努力、不学习就没有前途。“快乐学习”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即使你在短期内是快乐的,在中考、高考面前,最终要付出代价,至少我们几乎没有听说“中考、高考快乐”吧,这是不争是事实。其次,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你是做什么的,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事业上再大的成功都难以和孩子的失败相比较,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做了父母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并不比当年的父母更懂教育孩子。这是《愿你慢慢长大》一书的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作者还谈到:对孩子缺乏耐心大吼大叫,期待孩子考第一名,但是每次都事与愿违,愤怒是家常便饭。父母付出了许多,依旧感到迷茫,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培养孩子、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建议,得到了众多网友的一致好评,如作者就认为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首先要有足够的想象力,给孩子足够的爱与空间,要关注孩子成长的内在节奏,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做父母,要有好的心态,找到“对的方法”,因材施教,针对性的教育,孩子才能给你带来惊人的喜悦。对于家庭教育,有许多的教育经验、法则、规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此,你有哪些经验分享呢?欢迎留言、交流。
上大学就一定有出息吗?问题不在于上什么学,而在于我们的职高教育不成熟,教学水平不高,学校管理不够严格,未能达到预期教育目得。要学学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