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船702研究所上海分部
首先,吉国先生将“蛟龙号”下水的全过程按照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大家一一介绍,公布各个阶段一些不被人知的详细数据,并且对抛载、坐底发送信息等专业名词进行解释。接着他又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起,强调想象力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带领我们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看不同时代潜水器的发展。由一战前各类怪异的前身逐渐转变为工业时代的工程结晶,潜水艇在一战英德海防对抗中大放异彩。出于军事目的,接下来各个国家均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潜器研发。
常言说:上天难,入地难,下海更难。这话概括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感知。正是如此,自古时起,我国便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吉国先生带着大家横向对比航天和深潜的相似与不同,即他们都面对着各类技术难题。航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高速与失重,相对于此潜水器最大的长处是潜水舱是密封抗压的,内部基本处于常温、常压环境,但当飞船进入太空,宇宙的光依旧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东西,可是当潜水器进入深海,便进入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周围漆黑一团,发生任何情况都仅能依靠海面上的母船,但在很多情况下母船是无能为力的。随后吉国先生又介绍了我国深海海洋资源开发发展历史和现状,通过与美国等国的比较,吉国先生引用汪品先院士的话,“要敢于在海洋项目上投钱,海洋科学更加需要有条理的组织。”
接下来吉国先生介绍潜器的组成和流程,主要涵盖潜水器的组成:母船、水面支持系统、潜水器本体,潜水器的下方回收技术的难点要点,水声技术在深潜中的重要性,还有海上试验合练由浅水到深水的实验过程以及面对合练中各类难题如何渡过难关,直到最后经过数百项技术的修改,逐渐走到7000米深潜的世界前列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尤其是现在常说的“创新”更是如此。
在讲述专业知识之后,吉国先生又给同学们讲解“蛟龙号”从设计到下水合练中的趣事,以及潜艇操作员的奇妙海底见闻。吉国教授引用唐嘉陵、付文韬两位队员在“海试快报”发表的文章,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描述的海底世界充满奇幻色彩,神奇的生物、寂静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海底世界。而在“蛟龙号”的前期建造和后期合练中,也发生过很多趣事,例如将青岛啤酒和崂山矿泉水绑在潜水器上下潜到7000米的深度、警车为运送潜器堵路开道、面对商船进入警戒线护航船强硬反击等“蛟龙号”的成功是由无数人的努力促成。最后吉国先生总结“蛟龙号”走过的路,“发起在无锡,目标在上海,落户在青岛。”
会后,勘查技术与工程10级的赵丰伟对潜器的水下定位、商业用途和潜员选拔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吉国先生一一为其解答。“吉国先生是参与到一线的专家,因此给我们讲的也都是一线的最新内容,他能从一个参与者、设计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是我们从课本上学不到的。”赵丰伟如是说。
2. 中船702研究所上海分部招聘
待遇很好。工作很稳定,收入很好。无论是高层岗位还是基层岗位,月薪都是一万五起步,级别越高工资越高。年终还有绩效奖金,一般最低岗位都有十万元。日常节日还有工会发放的花生油,大米等慰问品,福利待遇很好。职工还有单位房,价格比市场低。总之,就职后两三年内买车买房都不愁。
3. 中船702所上海地址
是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钻探制造技术……这些听起来很厉害的技术都是江苏造!7月5日到6日,由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洽会,将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多家江苏的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将带来地道江苏造的“黑科技”,让观众们大开眼界。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瑜
峰值计算超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无锡造
这次展会将有21个展区,其中新兴产业展区第一个展台上,就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这是由国家超级计算机无锡中心研制,我国首台全国产处理器和国产软件、世界首台峰值计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125.436PFlops)、持续性能(93.015PFlops)、性能功耗比(6051MFlops/w)三项核心指标均居世界第一。
另一项来自江苏的“黑科技”蛟龙号,是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的成果,该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填补了我国在深海载人潜水器领域的空白,可以完成多重类型的深海作业,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这次,蛟龙号模型将与大家见面。
4. 中国船舶集团第702研究所
载人深潜英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企业青年先锋……38周岁的叶聪,面对众多荣誉很是淡然。“没有整个团队的努力,就没有我个人出彩的机会。我感到幸运的是,从事的工作是我喜欢并且愿意坚持做下去的事。”叶聪说。
专注做喜欢的事
从小就对画格子画房子等设计类东西感兴趣的叶聪,来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702所(以下简称“702所”)后,正值7 000米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接近立项,从此开启了他与蛟龙号共同成长的10余年历程。
工作伊始便能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工作,叶聪在深感自豪的同时,不忘审视自己的不足,大学老师“职业生涯的第一个10年,一定要专注地做一件事”的寄语让他记忆犹新。铆足了劲,叶聪全身心投入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中。“挑灯夜战,翻大门进宿舍”的故事至今仍是同事们笑谈间鞭策年轻人的“经典”事例。2003年,24岁的他被委以重任,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规范和参考资料可借鉴,他开创性地进行了“载人潜水器的功能模块化和结构分块化的总体布置及性能优化技术”和“载人潜水器的作业系统与运载器本体的集成技术”两个课题研究,总结提炼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方法。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文件和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以及潜水器总图均出自他的手。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专注激情,直至今日依旧汹涌地澎湃在他所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中。作为世界最大、国内首型自主研发的全通透观光潜水器的总设计师,他大胆创新采用全通透载客潜水器总体设计方案,带领团队克服全通透有机玻璃带来的密封、连接形式、变形协调等设计安装难题;面对“首吃螃蟹”带来的设计检验规范及营运管理法律法规的空白,他顶住压力组织团队对现行船舶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协助中国船级社、中国海事局开展载客潜水器审图和检验原则的编订以及国内首批商用载客潜水器驾驶员理论与实操培训。如今两艘“孪生姐妹”全通透观光潜水器已正式投入运营,开启了国人看海观海的新维度。
4年、38次和7 000米
“海底是什么样呀?有五彩斑斓的生物么?”过去近10年来几乎每个遇到叶聪的人都会问他类似的问题。作为我国7 000米级载人作业潜水器的主驾驶员,叶聪领略过南海、太平洋、印度洋深蓝色海底不同地质地貌。也许会有人对他担当的潜航员角色充满羡慕,但熟悉的人都知道,深潜背后需要承载多大的风险和挑战。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大量的海上试验进行验证和改進,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关键时刻,叶聪主动请缨。2009年至2012年,4年海试,蛟龙号下潜51次,他承担了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蛟龙号第一次突破50米、300米、1 000米、2 000米、3 000米、4 000米、5 000米和7 000米深度,都是在他的驾驶下完成的。这些数字背后需要太多的勇气。
载人潜水器看似庞大,但座舱内径只有2.1米,包括驾驶员在内仅可乘坐3人,基本没有多余活动空间,乘员只能保持固定坐姿,想要将腿伸直都有些困难。顶着狂风巨浪,忍受着剧烈的摇晃和颠簸,他圆满完成了一次次下潜任务。“潜航员要遇事不惊,按照操作手册、应急预案以及个人知识积累来分析、处理问题,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对潜水器和舱内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他说。海试期间,他多次有效处理了潜水器水下故障,保证了潜水器和人员的安全。
让被人戏称为“深海的哥”的叶聪感到欣慰的是,通过4年海试和多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考验和经验积累,蛟龙号正带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深入海底进行考察。“越来越多的‘乘客深入海底,我们自己诞生的蛟龙号能够为我国的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科考做出应有贡献,我们由衷感到高兴。”叶聪自豪地说。
化压力为不竭动力
伴随着蛟龙号的成长,叶聪逐渐成长为项目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先后肩负起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党支部书记、主任的担子。担子越来越重,面对新的挑战,他将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蛟龙号10年研制锤炼而成的载人深潜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作为4 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和总质量师,叶聪全面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工作,同时肩负总质量师职责。在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阶段,他指导制定合理的质量计划书和故障排查措施及检验方法,实行每周报告制度,对试验过程遇到的每个问题,他都会与大伙一道仔细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往往令大家茅塞顿开。身边的同事常常被他强大的专业知识面和工作能力折服。对所有已解决的故障和问题,他会细致检查确认,不放过任何隐患。
2016年7月的一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正式立项。这一天,叶聪既喜悦又倍感压力。目前该项目设计工作正有序开展。作为总工程师,他全面谋划做好顶层策划,把握技术方向,协调数十家参研单位的研制进展;同时,他大胆地为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们压担子,以身作则投入技术攻关中。
作为702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50余人团队的领头羊,他思虑谋划部门的长远发展、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坚持将党建工作融入中心,一方面通过创建深海支部微信交流平台、与员工聊天谈心等方式,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在科研海试现场,认真组织支部党员参加海试临时党委组织的学习教育、创先争优等活动。
在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之余,作为中国载人深潜第一人,叶聪在各种场所举办了数十次有关蛟龙号的科普讲座。在他看来,能够增进社会大众对海洋科技的了解,在学生、青年中播撒下“蓝色海洋梦”种子,也是他们船舶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5. 中船上海708研究所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711研究所、712研究所、723研究所、724研究所;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大连船舶设计研究所;武汉708船舶研究所等。
6. 中船重工702研究所上海分部
不是山东生产的。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研制。
“蛟龙号”的研制单位是无锡的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接着,七〇二所再接再厉,历经3年多时间,万米级的载人潜水器也研制成功了!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和试验母船的改造以及潜航员的选拔和培训,从而使“蛟龙号”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7. 中国船舶701研究所上海分部
701研究所,也称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始建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是我国舰船科技、海洋工程重点骨干研究所,唯一同时承担水面、水下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任务的核心科研单位,其性质属国家事业单位,是国家863、973高技术项目研究单位、国家一级保密资格单位。
8. 中船701研究所上海地址
一是听说里面情况很复杂 加班堪比华为 压力大 出差多 待遇也没有外界传闻的那么好 保密级别高 想脱身很难
二是专业问题。听说电磁兼容的3室算不了核心科室 后期待遇和核心科室差的有点多 个人发展受限
具体情况如何 你再找人问问 感觉宣讲 面试 都很草率。给人一种不很透明的感觉
9. 中船第719研究所
中楚物业有限公司在天津没有分公司。
中楚物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拥有国家一级物业管理企业资质 ,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认证,2017年6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871971),公司建设步入品质化发展的良性轨道。
公司总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管理面积达到2600余万平方,业务涉及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园区二十多个服务项目;
中船重工集团第701、709、717、719等军工央企单位;
938、省林业厅、省农科院、省老干局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武汉天河国际机场T3航站楼内外、武汉铁路局、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21号、光谷有轨T1、T2、武汉奥体中心等大型公共场所窗口单位,多种物业业态,各具特色的项目,中楚物业融入城市发展进程和服务单位的建设中,管理水平与时俱进,服务质量稳步提升,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10. 中船702研究所上海分部怎么样
蛟龙号潜水艇吗?他是锁个单位联合研制的,但是非要说研发地点的话,那么是无锡。无锡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是主要研制单位之一,那么可以说是无锡研发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