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重工集团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变成了工业强国,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奴隶制度废除后出现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局面。
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工业化问题很快提上议事日程。
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北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是以奴隶劳动为基础,排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自由雇用劳动,这种制度成为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且南方种植园经济主要面向国外,向英国提供棉花、烟草等原料,从英国输入日用品,这就影响了北方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扩大,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经过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一方面扫除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奴隶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国经济获得了最后独立,广大的南方不再是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而成为消化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这为美国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开辟了无比广阔的市场。这就造成了“能够充分发展商品生产,能够最自由、广泛、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
2、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农业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有一个潜在的广阔的国内市场,西部处女地不断地吸引着移民前往开垦,而西部的开发就意味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西部土地开发,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美国农业与工业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发达的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了粮食、原料和商品市场,而且大宗的农产品出口也弥补了国际贸易逆差,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同时为科技成果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3、注重科学技术研究,充分采用外国新技术并重视独创,是工业迅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在学习和引进欧洲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并在尖端领域有所突破,从而使美国的应用科学和工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夺取竞争的优势,闯出了一条具有美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
首先,科学研究与生产密切结合,重视实验和应用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美国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种研究所和工业实验室。其次,美国不单纯照搬外国经验,而是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在一些尖端领域大胆地应用和创新。如新兴的电学理论和电机制造技术起源于英国和德国,但电机的完善和电力的大规模应用却是由美国发明家完成的。最后,美利坚民族的性格和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对美国的科技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4、政府对产业革命所作出的积极对策是工业起飞的重要保证。
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政府作为支撑。美国是一个新兴国家,没历史的积淀的同时,也没有强大的历史保守着的强大阻力既没有强大的飞剑实力的阻力,基于这一点,美国政府是资本主义化的,它的政策也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所在政策上也有利于它的工业化。
联邦政府还实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措施。如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改革金融和货币制度等。这些为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大量移民涌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技术和经验。
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外国移民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为美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据统计,1790—1860年间,进入美国的移民达500万人。其中不少人是熟练的手工业者,美国第一架水力纺纱机就是英国人斯莱特制造的。
6、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祸
美国远离动乱的欧洲,南北有弱国为邻,东西有两大洋保护,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使美国有可能长期保持和平安定局面,较少遭受战争破坏,有助于工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条件打着中立国的旗号,利用欧洲战争,坐收渔翁之利。
7、对外侵略和掠夺也是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美国工业革命所需资金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是奴隶贸易;第二是掠夺印地安人的土地;第三是西部土地投机;第四是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
2. 重工业公司
1.宝钢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韶关钢铁)
宝武钢铁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既是原来广东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也是广东省国有企业,2012年被宝钢重组,现在宝武钢铁集团控股企业,年产钢能力800万吨以上,是广东省大型钢铁企业之一。
2.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
宝武钢铁集团旗下钢铁企业,设计产能2000万吨,目前一号炉,二号炉,三号炉已经投产,年产粗钢能力1000万吨以上。四号炉,五号炉投产后,年产钢材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成为广东省最大的钢铁企业。
3.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
4.阳春新钢铁有限公司
5.广东国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6.韶关市宏德热轧带钢有限公司
7.广东粤东钢铁有限公司
8.河源德润钢铁有限公司
9.阳江市广阳不锈钢有限公司
10.鞍钢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
3. 欧美重工业
丰田
丰田,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全球最赚钱的汽车集团,但却不是日本最早的汽车公司。
丰田汽车公司,日文全称“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TOYOTA MOTOR CORPORATION”。“丰田集团”则包括了整车关联企业大发、日野和零部件企业电装和爱信等。
“丰田”的品牌“TOYOTA”来源于丰田家族的名字,但并不完全相同。
丰田集团的创始人叫丰田佐吉(Toyoda Sakichi),他在1890年发明了木制人力织机,并于1896年发明了日本第一台动力织机。1920年代,丰田佐吉的长子丰田喜一郎经过对欧美的考察,决定进行汽车的研发工作。1933年,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设立了汽车部,开始制造汽车。1935年,丰田研制出G1型卡车。
1936年,丰田研制出AA型轿车后征集品牌名称,比较受欢迎的是“丰田”的日本片假名“ト(to)ヨ(yo)ダ(da),TOYODA”,但为了与丰田家族有区分,最后采用了“ト(to)ヨ(yo)タ(ta),TOYOTA”作为商标名称。1937年8月,汽车部从丰田自动织机独立,成为丰田汽车工业公司。
1982年,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mpany)与丰田汽车销售公司(Toyota Motor Sales)合并,成为现在的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本田
本田是日本汽车工业的后起之秀,最初是因摩托车名扬世界,现在则已经进军飞机制造业。
本田公司,日文全称“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英文名“Honda Motor Co., Ltd.”。
本田的名字来源于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
1934年,本田宗一郎创建了东海精机。二战期间,丰田公司获得了东海40%的股权。二战结束后,本田宗一郎将东海的股份都卖给了丰田。1946年,他又成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
当时,自行车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本田宗一郎利用二战后留下来的为无线电发电用的小型马达,改装到自行车上,使自行车有了辅助的动力。这种发动机可以很容易的被安装到自行车上,因此大受欢迎。这也是第一个用“Honda”命名的产品。
1948年,本田宗一郎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在继续生产自行车辅助发动机的同时,也开始生产摩托车。1949年,本田技术研究所被合并到了本田技研工业。同年,本田首款跨骑式摩托车“梦想号”诞生。到1964年本田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直到1963年,本田才开始涉足汽车制造,并迅速成为日本三大汽车巨头之一。
日产
日产集团曾经是日本大型财阀之一,“日产”是“日本产业”的简写。
日产汽车公司,日文全称“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NISSAN MOTOR CO.,LTD.”。
日产汽车的前身,是由桥本增治郎1911年建立的“快进社自动车工场”。该公司1914年推出了一款名叫“DAT”的新车,以公司的三位投资人田健次郎(Kenjiro Den)、青山禄郎(Rokuro Aoyama)和竹内明太郎(Meitaro Takeuchi)名字的一个字母定名。该公司后来更名为“DAT自动车株式会社”。1919年,美国工程师William R. Gorham在日本开发出三轮汽车,并在大阪成立了“实用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1926年,实用与DAT合并为DAT Jidosha Seizo Co., Ltd。
1928年,鲇川义介创立了名为日本产业株式会社(Nihon Sangyo)的控股公司,后来公司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名字缩写为“Nissan”。Nissan财阀当时控制了包括日立、户畑铸物在内的一大批重要企业,在二战期间是日本第四大财阀。
1931年,DAT成为鲇川义介旗下户畑铸物的子公司。1931年,一款不需要驾照的排量小于500CC的轿车“DAT SON”诞生,意思就是“DAT的儿子”,后来成为著名的“达特桑”品牌。因为“SON”在日文里有“损失”的意思,于是1932年“DAT SON”更名为“DAT SUN”。
1933年底,鲇川义介成立了由日本产业和户畑铸物设立的“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Jidosha-Seizo Co., Ltd. ,英文名为:Automobile Industries Co., Ltd. ),后来成为五十铃汽车公司。
1934年,鲇川义介将户畑铸物的汽车业务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不过,股东们并不看好汽车业前景。于是,鲇川义介将股东的股份收购,将日产自动车变成Nissan财阀的全资子公司。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鲇川义介将重心转向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11月,日产汽车的卡车部门搬到了长春。1944年,日产汽车更名为“日产重工业”。二战结束后,直到1949年,日产汽车才改回原名“日产自动车”。而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产汽车公司的主打产品就是“达特桑”轿车。直到1981年,日产公司才在汽车上全面使用“Nissan”作为标志。不过,到2012年,日产公司又重新启用了“达特桑”品牌。
至于为什么日产汽车很早之前的中文被称作“尼桑”,恐怕与改革开放之初进口车时使用了“Nissan”的音译有关。当时的广告都叫做“尼桑”汽车。
目前,日产与法国雷诺、三菱汽车组成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铃木
尽管铃木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却是日本第四大汽车公司。
铃木公司,日文全称“スズキ株式会社”,英文名“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铃木公司的名称来自创始人铃木道雄(Michio Suzuki)。
1909年,铃木道雄在日本静冈创立了铃木式织机制作所。1920年,铃木式织机株式会社成立。1937年的时候,铃木已经开始准备生产汽车,不过因为二战开始而搁浅。
战后,铃木开始了摩托车的生产,并在1954年将公司更名为铃木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Suzuki Motor Co., Ltd.)。随后开始了汽车的生产。1990年,更名为现在的铃木株式会社。
马自达
“马自达”应该是“Mazda”的音译。在香港地区,“Mazda”被叫做“万事得”。
马自达公司,日文全称“マツダ株式会社”,英文名“Mazda Motor Corporation”。
马自达的创始人叫松田重次郎(Jujiro Matsuda)。1920年,他在日本广岛创立了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初期以生产酒瓶用的软木塞为主要业务。1931年,松田重次郎将事业触角伸展到汽车。1931年第一辆量产的三轮卡车,被命名为Mazda。
Mazda这个名称除了纪念创办人松田(Matsuda),同时也象征着西亚的智慧与和谐之神“阿胡拉马自达(Ahura Mazda)”。不过,当时马自达卡车是通过三菱商事公司进行销售的,直到1936年,马自达标记才出现在卡车上。
1958年,马自达推出了四轮卡车。1960年,马自达开始推出轿车。1984年,公司更名为现在使用的Mazda Motor Corporation.。马自达的logo也经过了多次的变化。1997年确定的LOGO一直沿用至今。
斯巴鲁
斯巴鲁公司,日文全称“株式会社SUBARU”,英文名“SUBARU CORPORATION”。现在的公司名是从2017年4月1日开始使用的,此前叫“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简称“富士重工业”或“富士重工”。
富士产业的前身是1917年由中岛知久平创立的“飞行机研究所”,专门从事各类飞机的设计研发,同时制造当时非常流行的双翼机。1931年,更名为“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1945年,又更名为“富士产业株式会社”。二战后的1950年,富士产业被拆分为12家公司。
1953年,富士产业被拆分公司中的富士工业、富士自动车、大宫富士工业、宇都宫车辆以及东京富士产业等五家公司投资组成富士重工,主要业务集中在飞机制造、销售和维护。1955年,这五个投资公司与富士重工合并。
富士重工的领导人当时启动了汽车生产计划,并将汽车品牌命名为“SUBARU(斯巴鲁)”。SUBARU是金牛星座中的一个星团,在它的群星之中,有六颗星星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而富士重工恰好又是由六个公司合并而组建的,所以“斯巴鲁”的LOGO图案是由一颗大星星和五颗小星星组成的六颗星。
1958年,富士重工发布了“SUBARU 360”。当时,日本汽车制造商正根据一项计划致力于小型汽车的研发,这项计划要求生产政府所倡导的“大众化汽车“。富士重工开发出四座四轮微型汽车SUBARU 360,从而击败了其它的制造商,也成为日本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1966年和1972年,斯巴鲁分别研发出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左右对称全时四轮驱动系统两项独特的汽车技术,从而在全球汽车界独树一帜。
2017年4月,为纪念创业100周年,富士重工把公司名称改为“斯巴鲁”(SUBARU CORPORATION),把名称统一为在国内外都有知名度的汽车名,进一步提升品牌力。
三菱汽车
三菱汽车,日文全称“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英文名“MITSUBISHI MOTORS CORPORATION”。
三菱汽车,是日本三菱集团的关联企业之一,三菱汽车的LOGO也沿用了三菱集团企业的标识。
三菱始创于1870年,并于1873年改称三菱商会。1917年,三菱造船开始生产汽车。1932年,推出扶桑巴士。1934年,三菱造船等几家公司合并为三菱重工,生产飞机、轮船、火车车厢等产品。当时开发的汽车业被用于军事用途。二战之后的1950年,三菱重工被拆分为三家公司,但在1964年又重新合并。1960年,新三菱重工推出了“三菱500”轿车。
随着汽车业务的不断增长,三菱重工决定成立单独的汽车业务部门。1970年,“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成立,当时是三菱重工的子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菱汽车经历了很多的坎坷。目前,日产汽车是三菱汽车最大的股东,三菱汽车成为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一员。
五十铃
五十铃和日野,原本同属于一家汽车公司,他们也是目前日本最重要的两家商用车制造商。
五十铃公司,日文全称“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Isuzu Motors Limited”。
日野公司,日文全称“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英文名“Hino Motors, Ltd.”。
五十铃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公司,前身是于1916年成立的东京石川岛造船所。1918年,与Wolseley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并于1922年生产出日本第一辆轿车。1933年,石川岛造船所的汽车部门与日产的前身DAT合并,成为“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Automobile Industries Co., Ltd. )。
1934年,“五十铃”商标诞生,取自日本伊势神宫(ISE Shrine)地区的“五十铃河”( ISUZU River)。“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成立了一个专门研发柴油发动机的部门,开发出了日本第一台空冷柴油发动机,并于1936年开始生产。
1937年,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和东京瓦斯电气工业株式会社的汽车部门整合为“东京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1941年,公司被日本政府认定为唯一一家可以生产柴油车的汽车制造商,同时丰田和日产被认定为生产汽油车的汽车制造商。公司也更名为“柴油汽车工业株式会社”(Diesel Motor Industry Co., Ltd.) 。之后,公司在日野市(Hino-shi)成立了“日野制造所”,并于1942年独立为新公司“日野重工业”。日野后来去掉了重工业,称为日野工业。1948年,公司又改名为日野柴油工业株式会社。
二战结束后的1949年,“柴油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正式更名为“五十铃汽车公司”。因只生产柴油车,也被称为“柴油五十铃”。
1959年,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成立。1999年,日野与丰田合作开发小型卡车,公司更名为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2001年,日野成为丰田子公司。
4. 中国重工集团
徐工重型
徐工重型总部在徐州,成立30年来,目前工程机械行业排名世界第三。从上世纪到现在,徐工诞生了一批代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产品,对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打破了外国企业对工程机械的全球垄断。
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是国内企业中少有的有国籍视野的机器企业,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这是一家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金融服务多位一体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目前,中联重科是位于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的第10位。早在2008年之前就收购了海外众多企业,还制定了国内首个国际标准及90%国家的行业标准。
三一重工
挖掘机哪家强?三一重工展锋芒。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于1989年,是一家总部设于中国湖南长沙的跨国集团。
三一的挖掘机一直都是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可以说全国的挖掘机一般都是他们家的。你以为这就完了么,全国第一是满足不了三一重工的,三一的泵车也是全球市场份额的第一,能够做到全球第一,就是因为三一做的泵车垂直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
振华重工
在我们的印象中,过去重工设备的三大霸主,就是德国、美国和日本,但现在中国已经后来者居上!
振华重工为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控股方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交通建设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上海。
5. 美国重工业
1.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
2.美国通用电气
3.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蒂森·克虏伯
5.洛克希德
6.波音公司
7.富士重工
8.卡特彼勒公司
9.现代集团
10.三菱集团
6. 英国重工业公司
是英国国家的英文缩写,英国是欧洲国家,地处欧洲中部地区。英国是欧洲第二大国,人口大国,经济强国,非常发达的国家之一。领土面积欧洲第二,主要是以旅游业 重工业 进出口贸易 制造业 加工业 为主的国家。英国体育也是大国,尤其男足,多次打入欧洲杯正赛。
7. 美国重工集团排名
东北部工业区(五大湖南岸和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世界著名工业区,美国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中心有:
纽约:美国最大城市、海港、综合性工业中心、金融中心
芝加哥:第二大城市、最大钢铁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铁路枢纽
底特律:最大汽车工业中心
南部工业区(墨西哥湾沿岸等地),二战后工业迅速发展,条件优越的“阳光地带”石油、化学、宇航 工业中心:
休斯敦:最大石油化学工业基地,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西部工业区(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等地),二战后兴起,资源丰富的“阳光地带”,航空、石油、电子,工业中心:
洛杉矶:最大飞机制造中心,航天、电子、石油、电影
圣弗朗西斯科:港口、电子石油、农产品加工、华人集中,硅谷、
8. 全球最大重工集团
国外著名节能服务公司介绍
1. 国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概况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节能服务公司(ESCO) 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ESCO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下面简要介绍国外节能服务公司(ESCO)的发展概况。
一、加拿大
在加拿大,由于70年代石油危机后能源价格上升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很多能源专家对能源用户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一致认为,全社会的节能潜力很大,节能对保障能源供应、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诸多的节能市场障碍。当时有眼光的企业家注意到了这一点,认为建立一种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可以克服这些节能的市场障碍,这些公司将具有广阔的业务市场。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魁北克省政府与电力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个ESCO。该ESCO是商业性的服务公司,经过几年运行显示了它的盈利机会和生命力,此后该类公司迅速发展。加拿大联邦政府支持ESCO的发展,并要求政府机关大楼带头接受ESCO的服务。加拿大的六家大银行都支持ESCO,银行也对客户的项目进行评估,并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为促进政府机关大楼带头接受ESCO的服务,加拿大联邦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1992年,加拿大政府开始实施“联邦政府建筑物节能促进计划”( The Federal Buildings Initiative,简称FBI计划),其目的是帮助各联邦政府机构与ESCO合作进行办公楼宇的节能工作,并制订了在2000年前联邦政府机构节能30%的目标。
实施这一计划的意义是:
1.政府在节能工作上起示范作用(有利于政府推动节能工作);
2.可节省财政开支20%-30%(节省下来的资金留给政府机构);
3.解决节能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由ESCO帮助项目融资,不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预算);
4.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室内工作条件得到改善);
5.增加社会就业机会(ESCO形成新兴产业);
6.推动全社会节能,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联邦政府对政府机构与ESCO的合作方式提出了规范:
1.每个合同不超过2,500万加元,合同期不超过8年;
2.必须以节能效益回收投资;
3.如果涉及楼宇改造升级,能源费用不能超过原水平;
4.政府机构只能与通过资格审查的ESCO进行合作;
5.项目采购必须通过公开招标(QBL)。
政府在实施FBI中提供的服务包括:
1.培训;
2.编制指南和合同样本;
3.审查ESCO的资格;
4.审查合同,提出修改建议;
5.认可设备加速折旧的优惠。
FBI详细制订了政府机构执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方法指南和执行程序。
加拿大ESCO的主要业务市场为政府大楼、商业建筑、学校、医院的节能改造,工业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居民用能设备的升级。据加拿大ESCO协会保守的估计,加拿大的节能服务市场潜力约200亿加元。1990-1994年,该协会所属公司的营业额每年递增60%。目前已完成10亿加元工作量,主要是由协会50多个成员单位完成的。1994年完成工作量约2亿加元,平均每个项目150万加元。项目规模逐渐扩大,最近有一个公司签署了一个8000万至1亿加元的项目,该项目是建筑物照明、空调、供热等综合性的节能改造项目。
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支持节能服务公司,不仅要求政府机关大楼带头接受ESCO的服务,同时鼓励企业和居民接受ESCO的服务。加拿大的六家大银行也都支持ESCO,银行也对用户和项目进行评估,并给予资金支持。
二、美国
美国是ESCO的发源地,是ESCO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支持 ESCO的发展,把这种支持作为促进节能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政策措施。
美国政府对ESCO有利的政策包括:
1.政府制订了有关建筑物节能的标准和法规;
2.政府制订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案;
3.政府颁布的若干能源审计的标准;
4.各州政府关于电力公司进行综合资源规划(IRP)的法案(ESCO参与其中的机会);
5.美国国会通过的有关联邦政府的所有办公楼宇至2005年节能30%的目标的议案;
6.议会通过的有关联邦政府机构应与ESCO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节能目标的议案;
7.美国能源部对政府机关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制订了若干关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美国的ESCO有以下几种类型:
1.独立的ESCO
美国最早出现的ESCO都是独立的,ESCO的服务范围比较广泛,有学校、医院、商业建筑、公共服务设施、政府机关、居民和工厂企业。这些公司的业务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也常常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
2.附属于节能设备制造商的ESCO
在美国,一些节能设备制造商注意到,通过ESCO的服务可以推销他们所生产的设备,因此,他们干脆自己创办附属的ESCO。这些ESCO以自己所生产的设备,组合各种成熟技术,打开节能服务市场。
3.附属于公用事业公司(电力公司/天然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的节能服务公司,特别是电力供应公司注意到,ESCO及其客户所获得的节电收益实际上就是电力公司的收益的减少,因为节电减少了电力公司的电力销售量,因此许多电力公司开办了附属的ESCO。附属于电力公司的ESCO不仅能弥补因节电而引起的电力公司的销售损失,而且可以通过ESCO的服务,提高供电质量,改善电力公司在电力供应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因为美国在推进电力生产和供应体系的改革(电力重组)以来,电力供应的市场竞争激烈起来。
1985年以来,美国政府曾以25亿美元的财政预算支持政府机构的节能项目,其目的是使政府在节能和环境保护方面起示范作用,其效果是明显的,凡是实施节能项目的政府楼宇,平均用能下降15%,而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后来由于美国政府财政紧缺,开始用其它方式筹集政府楼宇的节能资金,并认为可以发挥ESCO的作用。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一个议案(EPAct),要求政府机构与ESCO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达到既不需要增加政府预算,又取得节能效果的目的。该议案要求联邦政府的所有办公楼宇至2005年节能30%(与1985年相比);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能源费用为79亿美元。如果要实现议案所要求的目标,联邦政府机构的节能投资需求为60亿美元,其中30亿美元将来自财政拨款,0.8亿美元将来自电力公司的基金,25亿美元来自ESCO的合同能源管理。为此,联邦政府开始执行一项“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FEMP)”,该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帮助ESCO在联邦政府的办公楼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同时为了指导政府机构与ESCO的合作,政府通告了已通过美国能源部资格审查的ESCO名单(目前为88家),并发布了各种类型合同的标准模式,编制了“联邦政府能源项目的方法和验证指南”(“Measurement and Verification Guideline for Federal Energy Projects”),并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发行了大量的录像培训教材。各州政府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1998年美国加州通过的一个法案规定,ESCO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所应得到的资金回收,可直接从政府机构原应向能源供应部门(如电力公司)交付的帐单中取得;也就是说,ESCO应得的那部分节能效益由电力公司作为政府机构应交的“电费”的一部分收取,再转给ESCO,这样ESCO的资金回收更有了保障。目前政府楼宇的节能措施主要是:绿色照明,楼内通道指示灯改装,灯光自动控制,空调系统改造,建筑物保温,窗户改造,电动机、锅炉的更换和控制,楼宇升级,太阳能利用装置等,项目投资回收期一般在10年以内。在合同结束后,联邦政府将得到全部节能效益。
三、西班牙
欧洲各国的ESCO是在80年代末期逐步发展起来的,公司项目运作的核心也是同用户进行节能效益分享。但是,欧洲ESCO运作的项目有别于美国和加拿大,主要是帮助用户进行技术升级以及热电联产一类的项目,项目投资规模较大,节能效益分享的时间较长,项目的融资以及项目实施的合同也较为复杂。欧洲ESCO同美国、加拿大相比类型不是很多,其产生和发展除了市场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依靠政府有关能源开发、环境保护政策为其营造了一个发展的环境。
在欧盟国家中,西班牙是电力相对短缺的国家之一,因此,开发电力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成为西班牙节能服务公司产生、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近几年,西班牙政府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出发,制定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开发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的“硬性”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1.允许私人公司兴办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2.电力公司必须按政府规定的价格收购私人电力公司的电力。
这种政策极大地鼓励了私人投资者向热电联产和风力发电项目发展。由于这些私人公司为用户开发热电项目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完全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新机制,这对用户来说既避免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资金风险和项目技术风险,还从项目中收益,很受用户的欢迎。因此,ESCO的业务发展很迅速,目前其业务每年以5%—10%的速度增长。此外,政府在扶持ESCO的发展方面不光通过政策给ESCO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在市场开拓、技术开发、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为私人公司做出示范。具体的做法是:将80年代隶属于工贸部的能源研究所,逐步改制为兼有政策研究和项目示范(示范节能服务公司)双重功能的能源机构(IDAE),该机构不仅为西班牙政府制定节能政策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而且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ESCO。但IDAE作为ESCO所开发的项目带有拓展和示范性质,特别是在项目融资、合同能源管理形式以及项目风险管理等方面,均在全国先行一步,一旦项目运行成功,就将有关的项目运行机制、市场潜力等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给私人ESCO, 如果私人公司启动这些项目后,IDEA就退出该市场,把好的市场和机会留给私人ESCO,然后再去开发新的项目和市场。西班牙私人ESCO之所以在全国发展迅速,除了其潜在的节能市场和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以外,IDAE的先导和示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西班牙的的ESCO项目运作机制同美国、加拿大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西班牙的ESCO主要实施热电联产和风力发电项目,而工业节能改造项目和商厦照明项目较少。其原因是工业部门相对来说节能的潜力较小、项目实施的风险较大,而选择热电联产项目和风力发电项目,有政府政策的保证。而且,为了避免来自用户方面的市场风险,所选定热电联产的客户绝大多数为效益回报相对稳定的商业、医院、政府办公大楼等公益事业部门,这一点同美国、加拿大的ESCO选择政府大楼、医院、学校实施照明和楼宇控制系统改造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ESCO具有融资和投资的能力,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直接投资项目,这种投资方式称为“第三方融资”。具体的讲就是针对拟投资的项目成立专门的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具体落实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和维护。项目的这种运行方式保证了项目的技术先进、一定的经济效益、后续的技术支持,企业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减少了能源运行成本,并在合同结束后得到一套先进的设备。
此外,由于西班牙ESCO经营的项目大多数为电力开发项目,因此与用户的合同方式也就多种多样,除了类似美国、加拿大ESCO的效益分享合同以外,还有BOT(建设、运行、转让)、BOO(建设、运行、拥有)和BLT(建设、租借、转让)三种形式。对ESCO而言,前两种形式投资的风险较小,项目建成后,完全由ESCO来运行、经营,而没有客户的介入,ESCO通过投资和项目的经营获得效益。第三种项目运营的方式,其实质是设备(项目)租赁。目前,私人公司开发的风电项目大多采用BOO,热电联产项目较多采用BOT和BLT形式。ESCO根据项目的技术和客户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合同管理方式,与客户签订不同类型的合同,以保证降低项目的风险。
在西班牙,热电联产项目对客户的吸引力,除了可降低能源成本和不需要增加投入而取得高效设备以外,还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热电联产和风电项目为客户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能源供应系统,可以保证客户的能源供应,使客户免遭停电和停热的困扰;
2.ESCO为客户的能源供应系统升级,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不花费客户的精力和时间,使其集中精力考虑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这一点正迎合了西班牙经营者的观念。
9. 美国重工公司
日本三菱重工,播磨重工,韩国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德国克虏伯工业,莱茵金属
10. 欧洲重工集团
1,美国
毋庸置疑,第一肯定是美国。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被美国狠狠的宰了一顿,无数欧洲的钞票和黄金涌入美国。
拿着这些钱,美国就可以再投入到生产中去,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又能提升自己的工业能力,让自己的工业水平越来越强。
可以说,要是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无法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到二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8.7%,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2,德国
虽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惨败,既丢地盘还要赔钱,但因为东边苏联的出现,这让资本主义国家们放宽了对德国的限制,本来巴黎和会说好的,德国不能造坦克造飞机啥的,结果都可以制造了。
更别忘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德国先搞起来的,他拥有着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再加上他还拥有着发达的科技跟优秀的人才,二战爆发前他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占据世界总份额的13.2%。
3,苏联
那时候的苏联才成立不到二十年,但他领土多啊。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人口,资源也多,依靠这几项优势,苏联便迎头赶上,不断的超过不少西方国家。
尤其是到二战前夕,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苏联,虽然工业水平和技术含量还无法跟美国、德国相比,但凭借他庞大的数量,硬生生的把市场份额占据到10%,成为世界第三。
4,英国
不容易,现在才出现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还是世界第一强国,哪怕是坠落神坛,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就比如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三十多万军人手无寸铁的踏上英国本土,5年过后英国就可以再生产出足够上百万人使用的武器装备。这份工业实力可不是盖的,在二战爆发前,英国的工业产量可是占到世界的9.2%。
5,法国
法国一向跟英国不对付,但是在利益面前,他们也是可以当盟友的。这不一战时他俩便成为并肩作战的好朋友。
实际上,一战给法国带来的影响,要比对英国带领的影响严重很多,毕竟法国是主战场,很多战役都是在法国境内爆发的,对英国来说他只是境外作战,本土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少的。
所以法国就很悲催,不少地区的工业产能都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1929年的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到二战前夕,法国只能排到世界第5,工业产值占到世界的4.5%。
6,日本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那嚣张的气焰可谓是不可一世。不过要是没有强大的工业水平,日本还真不敢那么嚣张,毕竟所谓的武士道再厉害,几颗原子弹扔下去,他那几个小岛屿也得彻底沉没。
正是有着亚洲第一的工业水平,日本才有底气进攻中国。虽然二战中日本的各种武器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怪毛病,但他的工业水平依旧不容小视,工业产量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3.8%。
7,意大利
如果说二战中,罗马尼亚,匈牙利,克罗地亚这些国家是给德国打酱油的,那意大利就是给德国拖后腿,坑队友的。
进攻一个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他就用了5个月,最终还是使用毒气弹。为了帮助他,希特勒不仅把隆美尔派到北非战场,还往后推迟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可以说德国的二战战败,意大利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不过嘛,责任是一回事,工业水平又是一回事,更何况他的工业水平还要比日本、苏联高出一大截。但因为他就那么点地,所以工业产量只占据世界总份额的2.9%。
8,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还没爆发,希特勒就迫不及待的通过各种手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要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体系。
不说别的,就说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兵工厂。仅仅就一个兵工厂,他在1937年所生产的火炮数量,就是英国本土所有兵工厂的生产数量之和。在当时,斯柯达兵工厂可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