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造船业(芬兰造船业)

2022-12-06 17:09 点击:84 编辑:邮轮网

1. 芬兰造船业

北欧是政治地理名词,特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

包括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 5个国家,以及实行内部自治的法罗群岛。

北欧的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

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经济水平则最高,丹麦、瑞典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

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的传统经济部门。

2. 芬兰造船厂

enopot(恩斯托)是专业致力于研发、制造和销售电力系统及其配件的国际工业集团,1958年始创于芬兰。

芬兰恩斯托是专业致力于研发、制造和销售电力、电器产品及配件的国际工业集团,总部设在风光迤逦的芬兰名城帕尔弗,始创于1958年,创始人是Ensio Miettinen。

数十年来,恩斯托以其推陈出新的产品、日臻完善的品质和专业水准的服务享誉全球,其丰富的电热采暖产品广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公认为该领域最优质的世界品牌。在欧洲,许多机场、船厂、高科技公司和大型住宅区都受惠于恩斯托电采暖系统;在北半球的很多国家,例如俄罗斯,从莫斯科音乐宫到知名的学院建筑,从美国大使馆到总统普京的房间,恩斯托系统都被广泛应用着。

3. 瑞士造船业

风管机历史从我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该技术用于造船业,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kh央空调的使用逐年增多,排送风配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螺旋风管在一些外资、合资企业中率先使用。螺旋风管的无焊接、不漏气、不漏水、噪音低、通风阻力小、低造价、坚固、美观等特性逐渐被光到中国客户所认识。

  螺旋风管机最早是由成立于1956年的瑞士spiro公司研制并生产的,04年以前只能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一台1602卖到中国300万RMB,而且售后服务费用也很高,一个工程师到中国来做售后服务不算各种开销每天工资要500欧元,其他配件等动辄数万元。

  2004年国内某家公司率先引进瑞士生产技术,先后研制出多种型号的螺旋风管机,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过硬的质量,实惠的价格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并冲击国际市场。

4. 挪威造船业

1、造船工业。挪威的造船业是其传统产业,曾是挪威经济的支柱,现在仍是挪威的主要产业之一。

2、海洋养殖业。挪威在海洋养殖技术上取得突破后,海洋养殖业在挪威迅速发展,主要的养殖品种有大西洋三文鱼、虹鳟鱼等。人工养殖三文鱼56.7万吨,出口额达140亿挪威克朗,占挪威渔产品出口总额的40%。

3、油气工业。2005年挪威是世界第8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第3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国。油气生产挪威最重要的经济领域,其产值占GDP的四分之一,其出口占总出口的52%,石油为这一北欧小国带来了滚滚财源。

4、环境保护。挪威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挪威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并反映在挪威的各行各业,发展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

5. 芬兰造船业有无苏联帮助?

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是俄罗斯联邦列宁格勒州的行政中心,它座落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口,由涅瓦河三角洲上的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组成。包括卫星城和郊区共占地1350平方公里,有人口500万。

  圣彼得堡曾作为俄国沙皇首都达两个世纪之久。1703年,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之滨从瑞典人手中夺得的领土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把它命名为圣彼得堡──一个带有鲜明的日耳曼语系特征的名字,以此显示俄国向西方敞开大门的决心,俄国终于获得了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一个面向西方的窗户。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此后一直到1918年3月,在这200余年的时间里,圣彼得堡一直是俄国的首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在1914年去掉了首都名称中的日耳曼语系色彩,将其更名为彼得格勒(petergrad)。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改称列宁格勒(leningrad),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恢复了它的历史名称──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俄国革命的摇篮。1825年十二月党人举行的要求废除沙皇、解放农奴的武装起义,1905年至1907年第一次俄国革命,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19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发生在这里。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经受住了德国法西斯军队近900天的围困。1965年,它荣获了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的“英雄城”称号。 圣彼得堡地势较低,海拔仅1.2-2米。属受海洋性影响的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8℃,积雪期持续132天,结冰期从11月中旬至来年4月中、下旬。夏季温和,7月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585毫米。市内水道纵横,仅涅瓦河的分支就达50条之多,桥梁遍布,700多座桥梁把各个岛屿连接起来,风光旖旎,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在圣彼得堡众多的桥梁中,其中的21座桥梁在凌晨2至5点之间打开,以让轮船通过。每到夏季的夜晚,河边总是聚集着许多旅游者前来观看吊桥开启的情景。 圣彼得堡因地处北纬60度,仲夏时节,日照近20个小时,落日余辉久久映照天际,在短暂的黄昏之后,又开始出现晨曦朝霞,刚落下的红日再次冉冉升起,这就是每年初夏6、7月间的“白夜”奇观。

  大圣彼得堡市在芬兰湾东端(包括科特林岛)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城镇群:北岸是居民区、疗养区和旅游区;南岸是文化和商业中心;东面溯涅瓦河伸展到伊万诺夫斯科耶。市区被涅瓦河支流分成4个部分,涅瓦河左岸(南岸)是“海军区”,大、小涅瓦河之间是瓦西里耶夫斯基岛区,小涅瓦河与大涅瓦河之间属彼得格勒区,大涅瓦河以东是维堡区。

  圣彼得堡还是俄罗斯的重要海港,主要港口位于城市西南部,河流两岸都建有花岗石的堤岸,港区筑有防护堤,人工水道与科特林岛上的喀琅施塔得军港相连。港区主要进口金属管道、工业装备、化工品、食糖、棉花和水果;出口机器、木材、煤炭、钾盐和黄铁矿。客运主要集中在夏季(经波罗的海至英国)。小型海轮可沿涅瓦河到达拉多加湖,并在此与俄罗斯欧洲地区内陆水系相联,经拉多加湖、斯维尔河、奥涅加湖及白海运河。轮船可进入白海,与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北海航线相联,经奥涅加湖、伏尔加-波罗的海水路,轮船可抵达伏尔加河流域、里海、黑海和亚速海。

  城市交通发达,有10条铁路干线呈放射状通向赫尔辛基、华沙、莫斯科及俄罗斯其他大城市。

  圣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这里有彼得大帝时代建起的科学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个科研机构。其中著名的有1724年成立的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北极和南极研究所以及永冻土研究所。市内建有50多所博物馆,被誉为博物馆城,著名的俄罗斯博物馆创建于1895年。城内的俄罗斯古建筑群享有盛名,属于18世纪早期的主要建筑群有:彼得保罗要塞及彼得保罗大教堂(彼得大帝的葬地),海军部岛上彼得大帝的夏花园及园中的夏宫等。这些建筑群具有俄国早期巴罗克式建筑的特征:古朴、雄伟、稳重。18世纪后期的建筑有斯莫尔尼宫、冬宫、塔弗列奇宫、阿尼奇科夫宫(十月革命后改名后少年宫)。19世纪初的主要建筑有:宏伟的喀山大教堂、高达101米的伊萨克基辅大教堂等。许多俄国著名诗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从事创作。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仅次于莫斯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俄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又称“北方首都”。它拥有4000多个工业企业,其产值占俄罗斯工业总产值的6%,工业品畅销全国。工业以舰船、动力机械等制造业为主,造船业规模在独联体居首位,能生产大型原子能破冰船,还生产各种车辆、电机和兵器。其次为化学工业,生产过磷酸钙(以科拉半岛的磷灰石为原料)、轮船和其他合成橡胶产品、塑料及其制品以及合成纤维等。纺织、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工业也很发达,有棉、麻纺织品、服装及靴鞋业等。工业所需电力来自附近的泥炭发电站以及沃尔霍夫河、斯维尔河、武奥克萨河上的水电站。

  圣彼得堡1988年与中国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

6. 荷兰造船业

啊,说起荷兰的海上马车夫经历,那可是有渊源了。我们现在人们普遍对荷兰的印象是鲜花之国,郁金香之国,水之国…….总之是一个超级浪漫的国度啊,可是你一定没有想到在遥远的十七世纪,荷兰也是海洋上的一个霸主吧。

“海上马车夫” 就是指的十七世纪的荷兰,在17世纪海洋贸易中荷兰依靠自己强大的海洋实力,以及商人的贸易本能,扮演了主要角色,故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在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当时的世界贸易通道主要在海上,船在当时就像陆路运输的马车一样,船就是海上的马车,哪个国家掌握了海上的马车,它就是海上的马车夫。

众所周知,荷兰的造船业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这个国家造的船可以抵御几乎一切的海洋上可能发生的危险,再加上那些训练有素的航海家和探险者,荷兰犹如神助一般的成为了世界海洋贸易的大哥。这个大哥一当可就是一个多世纪啊,最鼎盛的时期,荷兰的船只总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总和的一倍之多。

7. 欧洲造船业

17世纪,荷兰在商业、制造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都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其中造船和海运业的优势尤为明显,其造船业规模居当时世界首位,商船达1万多艘,吨位数占欧洲商船总吨位数的四分之三;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荷兰的商船遍航世界,替许多国家转运商品,为荷兰创造了巨额利润。所以,当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8. 芬兰船公司

四大船厂扎根于欧洲,从北欧的芬兰至东欧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1.芬兰阿克尔造船厂

阿克尔船厂于1738年成立,至今已有两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欧洲各国对“阿克尔”也有着十分特殊的敬重之感。阿克尔船厂曾历时两年打造了著名的“海洋独立号”,轰动整个邮轮界,取代了其姊妹船“海洋解放号”,成为世界“最大超级邮轮”。不久之后,2009年的秋天,同样尤其承建的“海洋绿洲号”取代了最大超级邮轮的桂冠。可惜的是,阿克尔船厂之后被韩国STX集团收购,引起欧洲各国的内部不满,可见阿克尔船厂在欧洲人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德国迈尔船厂

素有“德国巨匠”之称的迈尔造船厂,是德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造船厂之一,成立于1795年,主要建造木船码头;1874年开始建造铁船,到1920年在帕彭堡地区已经拥有超过20多个船坞,目前拥有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室内干船坞;总部设在帕本堡。今天,迈尔造船厂是帕本堡唯一的船厂,并已被一家私人控股和家族拥有的公司,并传承了六代以上。第一个室内船坞落成于1987年,长470米,宽101.5米,深60米(到车间顶部)。2000年,第二个巨型室内船坞建成,规格达到长504米、宽125米及深75米(到车间顶部)。该厂一年可以建造3条邮轮。

3.法国大西洋船厂

Ateliers et Chantiers de la Loire和Chantiers de Penhoët船厂于1955年合并成立法国大西洋造船厂。该厂开始为法国大西洋线总公司兴业建造班轮。 1961年,它建造了跨大西洋superliner SS France号,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客运船。在为法国大西洋线总公司兴业建造完班轮和苏伊士运河封闭后,该厂开始建设大型邮轮,包括Batillus, Bellamya, Pierre Guillaumat and Prairial。一个能建造超过100万吨邮轮的新的干船坞(Basin C)列入计划,但这一计划随着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而告吹。法国大西洋船厂于2003年7月宣布建造豪华邮轮,Crystal Serenity of Crystal Cruises该厂2003年为Cunard Line建造超级班轮RMS玛丽女王2号。

4.意大利分坎特里

意大利芬坎特里(Fincantieri)造船集团有近200年设计建造军舰的悠久历史,集团总部在的里雅斯特,设计部在热那亚和的里雅斯特,生产出约7000艘的各型船舰,主要产品有客轮、渡轮、水面舰、辅助船舰和潜艇,遍布全球,代表着意大利先进的工业技术向世界输出,尤其是客轮与豪华邮轮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约占国际市场的40%。以集团业务而言,52%为高价客轮,28%为渡轮等商船,19%为军舰,1%为其它及修船业务,集团总人数约约10000人。

9. 瑞典造船业

芬兰最早的工业化是矿业和冶炼,主要是铁矿的开采和冶炼。有的是矿山,有的就是湖泊沉积铁砂。早在1538-1540年,芬兰总督Erik Fleming在Lohja开了芬兰第一个铁矿,矿石炼成生铁。主要是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料。逐渐,芬兰也开始了其它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如铜、锌、镍等。

在矿业发展的同时,芬兰水动力锯木厂也在那时建立起来。锯木工业开始了。

公元1600时期,因为西欧的造船业的发展,芬兰原始的化工行业在那时候开始了(柏油,颜料等)。在公元1700年代的时候芬兰开始了玻璃工业以及烟草工业。但是,最强的还是森林工业,最早开始锯木工业以及柏油的生产。当时可以说芬兰的产品已经遍及世界了。为什么呢?芬兰的柏油出口到英国,而大不列颠的舰队很多是用芬兰的柏油作为船舶防腐涂料的。在沙俄时期,圣彼得堡建筑行业使用的木材大部分是芬兰提供的。

在1667年,芬兰第一台造纸机开始生产纸张,但是的动力是人力。在19世纪中期,工业化的发展,众多的造纸厂都纷纷建立起来,现在的造纸厂的历史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木材,纸浆以及纸张的出口,带来了外汇,同时技术引进也带来了机械加工行业的增长。因为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森林工业发展得很快,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制浆和造纸工业。至今很多著名的公司与森林工业都有关系,就如诺基亚也是造纸工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造纸公司都是芬兰的。UPM汇川、Enso恩索。因为造纸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好的设备。因此,芬兰的机械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而机械化的发展,自动化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为了出口造船业也紧跟上来。也就是,芬兰三大支柱行业是森林工业、机械金属工业、以及高科技。其中也包括能源工业和现在的环保工业。尤其在能源使用上和节能方面芬兰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森林工业需要大量的能源,是否可以有效的利用能源,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自己的石化能源,全部需要进口,对国家策略来讲节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能源燃烧以及节能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开发了许多先进的解决方法。

森林工业是污染大户,保护自然、自然资源、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仅国家,而且民众和企业对环保方面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现在,在芬兰从事环保的企业就有上千家。居住在芬兰人民都知道,这里环境是怎样的。

芬兰工业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沙俄时期开始了芬兰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造纸纸浆业,冶炼等。

第二个阶段:独立后,芬兰的教育发展非常快,很多年轻的学者们去德国学习工业,培养了大批的工程师,一直到40年代末,德语在芬兰工程师中还是第一外语。在德国学到技能后,带来了芬兰的机械工业迅速发展。

第三个阶段: 1944年芬兰战败,战争赔款3亿黄金价值美金(现值50亿欧元)。芬兰几乎一无所有,必须在工业上找出出路,生产出关于产品作为赔款。那时候,几乎大宗工业产品都拉到苏联作为赔款,工业产品有船舶、整套工厂、发电站、拖拉机、锅炉,火车头、电机和变压器、木材和木制房屋等,民用的有家用电器,服装等。在1952年,芬兰成为唯一的一个付清战争赔款的国家。同时也成为苏联西方的第二大进口国。

这个时期刺激了芬兰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战争赔款付清后,苏联继续进口芬兰产品,因为是记账贸易,所以两国的贸易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第四个阶段: 电子工业发展时期,早在50年代末,芬兰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到了60年代,电子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其中通讯方面的发展加速,其中也有因为在战争时期,利用无线电技术干扰苏军的作战方面的基础,当时,芬兰的无线电技术也非常先进,就如芬兰广播电台的所有设备当时也被作为战争赔款拉走了。

第五阶段: 80年代的高科技的发展。芬兰在自然资源上并不丰富,自己的市场也很小,必须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在高科技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就如诺基亚当时是一个综合产品的生产公司,在做出决定后,把以前与通讯无关的生产线全部卖出去,如造纸、橡胶、制铝、电缆等,专注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到了90年代成为一个知名度国际大公司。

同时,其它的软件开发公司就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至今,芬兰很多软件企业在世界上都很出名。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80年代的时候,解除货币控制,开始放宽贷款,各银行以外汇疯狂放贷。所谓的“赌博经济”在90年代国际经济危机时,芬兰在经济上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外汇贬值近40%。加上苏联解体,结束了芬苏之间的记账贸易,占芬兰出口总额15-20%。这些原因使芬兰国民总产值下降了13%,失业从3.5%上升到18.9%,利息暴增到18%。芬兰五大商业银行之一储蓄银行解体,众多的企业包括个人破产。大萧条持续3年1990-1993。一直到1994年才开始恢复。而诺基亚却在这个状况下壮大成长。

芬兰在独立后经历了很多次困难,1919年大饥荒、3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战争、战争赔款、70年代石油危机、90年代大萧条。2008年代次贷危机等。芬兰还是挺下来了,还是一个经济强国。

芬兰发展出一个工业强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最主要的是教育!这个还是归功于基督教教会。早在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教会指令,结婚,必须读会圣经,否则视为异教徒,婚姻不予承认。尽管是独裁的决定,但是,老百姓为了满足教会的要求,不会认字,也得背几段圣经。到了19世纪中期,文盲率低于20%。在1880年,文盲率只有2%。

在独立后,国家一直强调教育,教育不仅免费,到了30年代,中小学校的午餐也由国家提供。在宪法上规定:学习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国家的责任。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最强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今后怎样进入社会,怎样把学习的技能用在生活中。在培养孩子时,着重于每个分子今后可以在社会中生存,与很多国家教育体系相比,不是培养某个精英,而抛弃或者淘汰其他的孩子。总之,是全民的文化水平。

最近几十年来,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尤其在工业发展的情况下,教育方针由三个方面制定:工业的需求、教育方面的改进、国家的资金支持。每隔一段时间,三方面坐下来讨论今后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教育方针。教育培养出来的生员,就可以有效的投入劳力市场,避免出现资源紧张或者过剩。这一方针有效地提高了芬兰的工业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芬兰是一个朴实的民族,其国际交流和贸易方面都有主人来经营(瑞典、俄国),生活简单,好听的话说得也很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客气话。但是,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喜欢琢磨,不会的就学,不懂得就钻研,有问题就得解决。而这些都是在生活体现的,所以养成了创新和发明的习惯。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创新转化率也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10. 德国造船业

各国造船吨位排名(民用船只):第一名中国,第二名韩国,第三名美国,第四名日本,第五名英国,第六名新加坡。

第七名俄罗斯。

第八名加拿大。

第九名法国。

第十名德国。

第十一名澳大利亚。

第十二名意大利。

第十三名芬兰。

第十四名丹麦。

第十五名荷兰。

第十六名印度尼西亚。

第十七名印度。

第十八名土耳其。

第十九名埃及。

第二十名智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赞美造船人成语(赞美船长的成语)
上一篇:大洋造船地址(大西洋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