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

2022-12-06 12:09 点击:176 编辑:邮轮网

1.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

黄旭华,男,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核潜艇研究工作,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曾庆存,男,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庆存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2. 造船协会科技进步奖

1、上海中联(大连)律师事务所

上海中联(大连)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21年9月,由辽宁法大律师事务所全部人员、业务、资质、业绩等以吸收合并方式整体并入,在沈阳设有分所。

中联大连办公室拥有专注于不同领域的业务团队,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公司法律、刑事法律、民商事法律、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建筑与房地产法律、招投标及基础设施等,律所曾先后获得中国司法部授予的“部级文明律师事务所”、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等殊荣。

2、辽宁恒信律师事务所

辽宁恒信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4年,是辽宁省一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在沈阳、上海成立分所,在东京成立办事处,律所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辽宁省优秀律师事务所等称号。

恒信律师事务所团队规模达百余人,汇聚了一大批具有法学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高素质人才,专业领域主要有公司商事、海事海商、房地产与建筑工程、银行与金融、知识产权、争议解决,为给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3、北京大成(大连)律师事务所

北京大成(大连)律师事务所创办于2013年,是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在辽宁省的分支机构之一,是一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大成大连分所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体制和专业化团队作业模式,拥有一支具有多年丰富执业经验的资深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在PPP项目、资本市场、公司并购重组、股权私募、新三板挂牌、国企改制、基金管理、房地产等法律业务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为个人及公共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4、北京市京都(大连)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京都(大连)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5年,是大连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之一,以其专业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律师事务所、大连市优秀律师事务所等称号。京都大连分所位于大连星海湾商务区,律师及辅助人员近50人,业务领域包括政府法律服务、房地产与建筑工程、金融保险业务、证券期货、公司并购、投融资等非诉讼法律业务以及行政诉讼、民商事诉讼(仲裁)、刑事辩护业务。

5、辽宁智库律师事务所

辽宁智库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以投融资、房地产法律服务为主的高端商事律师事务所,其前身是1993年设立的辽宁法大律师事务所房地产部。

智库律师事务所专注于为政府机关、集团性企业提供商事法律服务,业务领域涵盖公司综合类业务、公司设立、兼并与重组、项目投资、并购等非诉服务,各级法院以及各仲裁机构审理的各类案件的民商事诉讼(仲裁)服务,以及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的刑事辩护服务等。

6、北京观韬中茂(大连)律师事务所

北京观韬中茂(大连)律师事务所是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于 2002 年在大连地区设立的分所,曾多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律师事务所”“大连市优秀律师事务所”。

观韬中茂大连分所在人员、业务、财务等方面受观韬中茂的垂直管理,同时具有相对的运营独立性,其法律执业领域涉及资本市场、公司业务与并购、银行与金融、房地产与建设、重组与破产、能源与自然资源、争议解决、国际贸易与WTO等业务领域。

7、辽宁斐然律师事务所

辽宁斐然律师事务所(原大连英曼海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以海事海商及其他民商事法律服务为核心的律师事务所,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服务,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斐然律师事务所现设有海商部和民商部两个专业团队,业务范围为海商海事和民商事两大领域,涵盖了海事海商诉讼与非诉业务,以及人身侵权、知识产权、婚姻、继承、合同及公司事务等民事商事诉讼与非诉业务。

8、辽宁鹏润律师事务所

辽宁鹏润律师事务所的前身为大连海事法律事务所,以海事海商、保险及贸易等为专业方向,曾被CHAMBERS ASIA评为中国一等(BRAND 1)海事律师事务所。

鹏润律师事务所主要业务领域涵盖银行及融资、环境保护、保险和再保险、国际商务、海事海商等,客户包括国内外的船东互保协会、保险公司、修造船企业、银行、贸易公司和国际律师行等。该所在中国航运市场提供卓越法律服务超过20年,同行高度评价其在海事保险和海事处理方面的专长。

9、辽宁东亚律师事务所

辽宁东亚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公司商事、金融资产、房地产建筑、知识产权及国际业务为主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在美国芝加哥设立分所。

东亚律师事务所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以及精通中、美法律的律师队伍,设立六个专业部门,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公司商事、金融资产、房地产建筑、海外投资、国际、行政、诉讼仲裁等,曾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律师事务所”、“大连市优秀律师事务所”等称号。

10、辽宁兴中律师事务所

辽宁兴中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84年,是辽宁省大连市较早成立的律师事务所之一,为一家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以商事法律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的律师事务所。下设金融保险部、诉讼部、公司企业部、咨询部、客户服务部、行政财务办公室六个部门。服务领域有金融保险法律业务、诉讼与仲裁业务、公司企业法律业务、房地产与建筑法律业务以及其他综合法律业务。

3.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2021

吴泽平 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电焊班长,技师

付重先 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副总经理,助理经济师

何士涛 福州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技术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翁希明 福建朝日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陈清地 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程部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

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2020

2020年新造渔船是有补贴的,而且补贴力度比较大,能达到300000至401000年

5.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证书

,2022轮机工程考研专业报考条件是什么

轮机工程专业属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的就是船舶上所有机电设备和动力装置如何制造、运营、维护和检修。该专业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海上轮机的管理,主要是船舶平常的维护和检修;二是船舶制造,主要是进行造船机舱的设计等。

推荐考生报考的研究生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由于2022年的信息还未公布,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轮机工程硕士的报考条件:(以北京工业大学202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内容为例)

报名参加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考生除应具备上述各项条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②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本人报考方向与该研究课题相关且本人发表3篇以上EI索引文章,同时文章内容与报考方向相关。

注: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考生,需在网上报名前咨询所报考的学部(院),经学部(院)确认符合报考条件,出具同意报考证明后再进行网上报名。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及复试时须携带报考学部(院)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6.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2020国家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何人获奖还未定。2020年1月10日颁发的是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两条信息可能对答案有所帮助:

1.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目前已经有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13名专家获得了提名。下面是这13名专家的介绍。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1947年生。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作为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她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193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先进陶瓷研究、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和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

曾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1933年生。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总署(UNDP)高级科学顾问。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等领域做出了国际上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30多次获国家级、部、委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003年荣获国际K.J. Button奖,是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1936年生。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1939年生。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30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德国“汉莎航空测量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1935年生。中国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

早年从事高温气冷堆研究,提出了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后从事低温核供热堆研究,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研制、于1989年成功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并进行了利用核供热堆进行热电联供、空调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还荣获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1938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8条新波长的X射线激光,在开拓与发展新型超短超强激光及强场超快物理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等。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941年生。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研究,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6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煤化工、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个人科技奖励。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932年生。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创立了完整的光通信系统(包括器件、光纤)设计理论,在国内率先提出 ‘用石英做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做光源、数字编码做通信机’的正确技术路线,组织研制生产出中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设备及首条实用化光纤通信工程等,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称号。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

1934生。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 “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等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和省部级奖励18项,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5年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劳动模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程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43生。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创建了地下冰重复分凝机制,在过渡层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并被称为“程氏假说”;提出的工程理论为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935年生。中科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先驱。

40多年来致力于辐射防护、实验血液及胎肝临床疗效机理等多方面研究,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缘性干细胞生长因子,完成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1999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0年被总后勤部授予 “一代名师”荣誉称号。2015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7809号小行星命名为“吴祖泽星”。

7. 中国船舶集团科学技术奖

王德禹,教授,男,1963年12月出生。1992年3月太原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2-199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ISSC委员、中国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上海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船级社技术委员会海洋工程分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航天器结构力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动力学和计算结构力学。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1998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2年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俄罗斯造船工业(俄罗斯造船工业现状)
上一篇:荷兰造船业(荷兰造船业为什么发达)